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31年湖南省常德地震的再考证 被引量:9
1
作者 董瑞树 周庆 +2 位作者 陈晓利 杜龙 于红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173,共12页
1631年(明崇祯4年)在常德附近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前人对该地震作过探讨研究,曾给出了4个等震线图和震中定位。文中在重新查阅历史记载资料的基础上,重新绘制了该地震的等震线,其极震区的烈度为Ⅸ度,相对应的震级为级。以该地震内圈... 1631年(明崇祯4年)在常德附近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前人对该地震作过探讨研究,曾给出了4个等震线图和震中定位。文中在重新查阅历史记载资料的基础上,重新绘制了该地震的等震线,其极震区的烈度为Ⅸ度,相对应的震级为级。以该地震内圈等震线的几何中心为震中,根据梅世蓉-萨瓦连斯基有关震中烈度、震级和震源深度之间的统计关系,以及谢毓寿的统计结果,得到的震源深度为15~18km。最后文中还讨论了历史资料考证、判别的问题和不同地基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德地震 历史记载资料 烈度分布 地基条件的影响 河湖淤泥沉积
下载PDF
1631年常德历史地震区深部结构的大地电磁探测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凌强 詹艳 +3 位作者 周本刚 孙翔宇 陈小斌 杨皓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5-170,共16页
1631年在湖南省常德市以北约10km的太阳山凸起区发生的6(3/4)级地震是华南地块内部影响范围最大的1次破坏性地震;随着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区规模的扩大,需要进一步探查该次历史地震区的深部孕震环境和发震构造。2014年跨过太阳山凸起... 1631年在湖南省常德市以北约10km的太阳山凸起区发生的6(3/4)级地震是华南地块内部影响范围最大的1次破坏性地震;随着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区规模的扩大,需要进一步探查该次历史地震区的深部孕震环境和发震构造。2014年跨过太阳山凸起沿3条剖面开展了76个测点的大地电磁观测,资料处理采用了远参考道、"Robust"、阻抗张量分解等技术。依据3条剖面的二维反演结果,结合其他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对深部电性结构特征等进行了解译。3条剖面的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内主要断层的纵向延展状况和各构造单元的深部结构特征:研究区规模最大的肖伍铺断层表现为明显陡立略向SE倾斜的电性变化带,发育深度可达十几km;拾柴坡断层为向W倾斜的低阻带,延展深度约5km;澧县凹陷、洞庭湖沉降区自浅部至十几km深度具有稳定成层结构,电阻率值较低,对应于该区广泛发育的白垩系和新生界,而两者之间的太阳山凸起自浅表至20km深度均表现为高阻特征,高阻体范围在太阳山凸起的中段横向分布最宽,太阳山凸起和洞庭湖沉降区接触边界自南向北具有明显的分段性。通过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推断肖伍铺断层为1631年常德6(3/4)级地震发震断层,震源区附近表现出高、低阻电性过渡带的特征,震源位于高、低阻介质接触区且偏向于高阻体内,断层附近低阻解耦作用的存在是该地区孕育地震的深部条件。太阳山凸起位于江汉-洞庭湖断陷盆地的西南隅,是江汉-洞庭湖盆地第四纪断块差异升降活动最剧烈和构造地貌反差最强烈的地区,这是该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外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1631年常德地震 太阳山凸起 肖伍铺断层
下载PDF
湖南常德地区桃源推测隐伏断层是否存在? 被引量:6
3
作者 韩竹军 聂晓东 +3 位作者 周本刚 马文涛 向宏发 陈国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共11页
通过对湖南常德地区桃源推测隐伏断裂沿线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以及配套的物探、钻探工作和不同深度钻孔沉积物的新年代测试,表明前人推测的桃源隐伏断裂两侧地层单元连续分布,物探剖面界面清楚,可连续追踪,没有显示断错现象;钻孔中的3... 通过对湖南常德地区桃源推测隐伏断裂沿线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以及配套的物探、钻探工作和不同深度钻孔沉积物的新年代测试,表明前人推测的桃源隐伏断裂两侧地层单元连续分布,物探剖面界面清楚,可连续追踪,没有显示断错现象;钻孔中的3个热释光年代样品也表明(13.1±11.0)×104a以来的第四纪地层在断层可能通过的位置两侧可以完全对应,下伏的基岩岩性相同,不存在新活动性。在尧河乡沅江东岸发现的“正断层”实际上为卸荷张裂缝。桃源推测隐伏断层没有存在的证据,发生1631年常德634级地震的太阳山断裂带被严格地限制在常德-益阳-长沙断裂带以北。这为地震带以及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地质背景,对于认识1631年湖南常德634级地震的构造条件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断层 卸荷张裂缝 浅层物探 1631年常德6%级地震
下载PDF
常德1631年地震与该地区地震监测预防中应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斌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3年第4期52-56,共5页
常德地震是有记载的华南最大地震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内圈等震线几何中心法进行震中定位。分析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用地震波传播的波导效应解释等震线形态及其它地震现象。同时,指出在常德市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防中应注意的... 常德地震是有记载的华南最大地震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内圈等震线几何中心法进行震中定位。分析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用地震波传播的波导效应解释等震线形态及其它地震现象。同时,指出在常德市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防中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德地震 宏观震中 地质背景 地震监防
原文传递
洞庭湖盆地中强震不对称分布与地球动力学机制
5
作者 赵峥 杨攀新 +1 位作者 熊仁伟 胡朝忠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99,共11页
洞庭湖盆地为扬子块体内部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区域,湖南省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地震1631年常德6%级地震震中位于盆地的西缘,中强震也多分布于该区域,然而现今沉积中心盆地东部却无中强震记录.前人对盆地及发震构造研究均认为该区强震受盆地... 洞庭湖盆地为扬子块体内部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区域,湖南省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地震1631年常德6%级地震震中位于盆地的西缘,中强震也多分布于该区域,然而现今沉积中心盆地东部却无中强震记录.前人对盆地及发震构造研究均认为该区强震受盆地凹陷正断裂控制,且主要由拉张应力所致,但这一认识很难解释中强震不对称分布现象.基于近期开展的地质调查和第四纪沉积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结合低温热年代学、地球物理探测及应力场研究的最新认识,以及盆地及周边地貌研究,综合分析得出盆地中强地震分布不对称性原因:新生代以来,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后撤,盆地区域深部地幔隆升及热作用衰减,盆地拉张作用也相应减弱,而新近纪以来盆地西侧受青藏高原向东运动的影响,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向东持续推挤,扬子地台西部结晶基底之上的沉积盖层受挤压作用影响,盆地西缘明显抬升,沉积中心向东迁移,挤压作用也可能是该区域地震发生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盆地 构造地貌 1631年常德6_(3/4)级地震 凹陷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