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与中医常见证型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温伟波 杨龄 +1 位作者 杨柳华 谢雪华 《四川中医》 2014年第7期91-92,共2页
目的:通过研究代谢综合征中医常见证型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的相互关系,以寻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规律,为中医药辩证治疗代谢综合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使用统一问卷调查,对200例代谢综合症胰岛素抵抗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检测葡萄糖耐量,... 目的:通过研究代谢综合征中医常见证型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的相互关系,以寻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规律,为中医药辩证治疗代谢综合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使用统一问卷调查,对200例代谢综合症胰岛素抵抗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检测葡萄糖耐量,观察不同中医证型中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差异性。结果:在MS-IR常见的四个证型中气阴两虚型患者最多;气阴两虚型的平均积分明显高于其他三个证型。四个证型之间脾虚痰湿的症状较重,肝郁气滞、气虚血瘀的症状较轻。在四种证型中气阴两虚、肝郁气滞、脾虚痰湿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越大,气阴两虚型的比例越高。结论: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患者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型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中医常见证型 相关性
下载PDF
双黄连气雾剂对常见证型感冒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江卫龙 《中国中医急症》 2008年第11期1607-1608,共2页
目的观察双黄连气雾剂对常见证型感冒的疗效,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各30例,均予双黄连气雾剂吸入;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风热感冒组治愈17例,总有效率96.67%;风寒感冒组治愈6例,总有效率56.67%。两组比较有显著... 目的观察双黄连气雾剂对常见证型感冒的疗效,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各30例,均予双黄连气雾剂吸入;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风热感冒组治愈17例,总有效率96.67%;风寒感冒组治愈6例,总有效率56.6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双黄连气雾剂对风热感冒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冒 常见证型 双黄连气雾剂
下载PDF
慢性咽炎常见证型与血清Zn及唾液SIgA相关性探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秉权 《中医研究》 2010年第12期41-44,共4页
关键词 慢性咽炎 常见证型 血清ZN 唾液SIGA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脾胃学说的大肠癌常见证型的免疫特性分析
4
作者 吕颖颖 刘振东 +3 位作者 金柏军 李妍 郭勇 朱影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7期1058-1059,共2页
脾胃湿热证是脾胃实证中的常见证型,医家认为湿热内蕴,脾胃失运,气机升降失常是脾胃湿热证之病机关键,清热祛湿、健脾理气是脾胃湿热证的基本治则。脾虚胃弱、湿热浊瘀亦是大肠癌的基本病机.周仲瑛以健脾升清、降胃燥湿、清热化浊为主法... 脾胃湿热证是脾胃实证中的常见证型,医家认为湿热内蕴,脾胃失运,气机升降失常是脾胃湿热证之病机关键,清热祛湿、健脾理气是脾胃湿热证的基本治则。脾虚胃弱、湿热浊瘀亦是大肠癌的基本病机.周仲瑛以健脾升清、降胃燥湿、清热化浊为主法,兼以抗癌解毒,以行气解郁、消痰散结、活血化疲、搜剔通络为参[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学说 湿热内蕴 常见证型 活血化疲 基本治则 脾虚胃弱 行气解郁 周仲瑛
下载PDF
基于现代文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见证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庞庆荣 陈守强 《光明中医》 2014年第10期2075-2077,共3页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查找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见证型,提取出ACS的证候要素,并制定其常见证型的诊断标准。方法检索1998~2013年关于中医治疗ACS的文献,构建数据库,找出ACS的常见证型,提取出证候要素并制定其诊断标准,再运用直接法或...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查找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见证型,提取出ACS的证候要素,并制定其常见证型的诊断标准。方法检索1998~2013年关于中医治疗ACS的文献,构建数据库,找出ACS的常见证型,提取出证候要素并制定其诊断标准,再运用直接法或合并法,制定常见证型的诊断标准。结果 ACS常见证型有16个:痰浊内阻、心血瘀阻、寒凝心脉、热毒痹阻、心气虚弱、心阴亏虚、阳气虚衰、阳气欲脱、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热毒血瘀、热毒痰阻、痰瘀互阻、气虚痰瘀、热毒痰瘀,证候要素有9个:痰浊、血瘀、寒凝、气滞、热毒、气虚、阴虚、阳虚、阳脱,制定了每个证候要素及常见证型的诊断标准。结论较传统对ACS的认识新增了热毒1个证候要素,热毒血瘀、热毒痰阻、热毒痰瘀3个常见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常见证型 证候要素 诊断标准 现代文献
下载PDF
温中健脾汤联合温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邵蓓蕾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362-364,共3页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的慢性、非器质性功能性肠病[1]。IBS是全球流行性功能性肠病,以中青年居多,女性高于男性,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肠道感染、精神心理障碍是其发病重要因素[2]。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排便习...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的慢性、非器质性功能性肠病[1]。IBS是全球流行性功能性肠病,以中青年居多,女性高于男性,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肠道感染、精神心理障碍是其发病重要因素[2]。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排便习惯、排便形状的改变,临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起病隐匿,症状常反复发作,可迁延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西医治疗有一定效果,但远期疗效不理想,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且部分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3]。中医药具有副作用小、整体调节、多靶点作用等特点,治疗IBS具有一定的优势[4]。中医学将腹泻型IBS归属于“泄泻”“腹痛”范畴,临床常见证型为脾肾阳虚型[5]。艾灸可缓解腹泻型IBS患者的腹痛、腹泻症状,缓解情绪,降低复发率[6]。本研究探讨了自拟温中健脾汤联合温灸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以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肾阳虚 间歇发作 功能性肠病 排便习惯 非器质性 温中健脾汤 精神心理障碍 常见证型
下载PDF
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40例
7
作者 宣晓菁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4年第3期555-557,共3页
原发性痛经是指盆腔和生殖器无明显病变的前提下在行经期间发生的下腹部疼痛。本病多发于青春期和育龄期女性,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1]。目前西医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首选药物多为口服避孕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维生... 原发性痛经是指盆腔和生殖器无明显病变的前提下在行经期间发生的下腹部疼痛。本病多发于青春期和育龄期女性,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1]。目前西医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首选药物多为口服避孕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维生素、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但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2]。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方法多,效果好,优势明显[3]。寒凝血瘀型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4],中药热奄包、穴位贴敷均为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5-6]。本研究观察了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以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适宜的方法。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中药热奄包 下腹部疼痛 穴位贴敷 西医临床 寒凝血瘀 育龄期女性 常见证型
下载PDF
常克教授对小儿厌食的辨治经验 被引量:5
8
作者 卢映成 周航 常克 《内蒙古中医药》 2016年第2期58-59,共2页
小儿厌食症是中医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夏秋两季多发,病程长远不愈者影响小儿先后天之精的摄取储藏,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发育受碍,对小儿的成长影响较大。本文就常克主任医师在中医临床上,对小儿厌食常见证型的中医治疗经验,进... 小儿厌食症是中医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夏秋两季多发,病程长远不愈者影响小儿先后天之精的摄取储藏,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发育受碍,对小儿的成长影响较大。本文就常克主任医师在中医临床上,对小儿厌食常见证型的中医治疗经验,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厌食症 常见证型 治疗经验
下载PDF
自拟缓痛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9
作者 傅江英 毛聪波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1年第1期157-158,共2页
痛经是年轻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原发性痛经是指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约占痛经的90%以上[1]。目前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常用非甾体抗炎药,虽可以控制疼痛症状,但容易造成依赖性,长期服用会加... 痛经是年轻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原发性痛经是指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约占痛经的90%以上[1]。目前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常用非甾体抗炎药,虽可以控制疼痛症状,但容易造成依赖性,长期服用会加重消化系统负担[2]。中医药在治疗痛经上具有明显优势,不仅可标本兼治,同时副作用小[3]。原发性痛经中医可分为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亏损证、阳虚内寒证[4],其中气滞血瘀证为临床常见证型。笔者根据根据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病机特点,结合临证经验自拟缓痛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取得较理想疗效,为进一步客观评价该方的效果笔者进行如下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气滞血瘀证 常见证型 寒凝血瘀证 非甾体抗炎药 临证经验 寒证 妇科疾病
下载PDF
穴位埋线联合隔姜灸治疗阳虚型便秘35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阿木拉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0年第3期443-445,共3页
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症,有数据显示,我国成人便秘的发病率约为4%~6%,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22%[1],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以药物为主,但药物治疗存在不稳定性、依从性差、副作用大... 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症,有数据显示,我国成人便秘的发病率约为4%~6%,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22%[1],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以药物为主,但药物治疗存在不稳定性、依从性差、副作用大、作用局限等弊病,故对于便秘非药物治疗急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阳虚便秘是便秘常见证型,本观察采用穴位埋线联合隔姜灸的方法治疗阳虚型便秘患者35例,并观察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 非药物治疗 隔姜灸 常见证型 阳虚便秘 数据显示 阳虚便秘 发病率高
下载PDF
娄玉钤教授运用桂附玉屏汤治疗阳虚型痹病经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颂歌 徐小燕 杨英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3年第12期36-38,73,共4页
阳虚型痹病是痹病中的一个常见证型,起病隐匿,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娄玉钤教授依据多年治痹经验,应用“虚邪瘀”辨证理论,将阳虚型痹病病因分为阳气不足、阳虚寒凝、阳虚血瘀,制定出经验方桂附玉屏汤治疗阳虚型痹病,攻补兼施,以扶正为主... 阳虚型痹病是痹病中的一个常见证型,起病隐匿,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娄玉钤教授依据多年治痹经验,应用“虚邪瘀”辨证理论,将阳虚型痹病病因分为阳气不足、阳虚寒凝、阳虚血瘀,制定出经验方桂附玉屏汤治疗阳虚型痹病,攻补兼施,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通络,加减应用,有效阻止了患者体内“虚邪瘀”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虚 攻补兼施 阳气不足 痹病 辨证理论 阳虚寒凝 常见证型 虚邪瘀
下载PDF
黄芪建中汤合二陈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胃溃疡的临床观察
12
作者 张美玲 徐芳 朱雅碧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4年第3期511-512,共2页
胃溃疡属于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复发率高的特点[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2]。目前对Hp阳性胃溃疡的治疗以四联疗法为主,但长期使用,耐药性逐渐增强,Hp根除率下降[3-5]。因此,寻找更有效... 胃溃疡属于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复发率高的特点[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2]。目前对Hp阳性胃溃疡的治疗以四联疗法为主,但长期使用,耐药性逐渐增强,Hp根除率下降[3-5]。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近些年,中药汤在Hp阳性胃溃疡治疗中应用日益广泛,且收获了满意效果[6]。中医认为该病因易反复,病久损伤中气,中阳气虚,气机枢纽升降失调,脾胃虚寒证也是Hp阳性胃溃疡患者较为常见证型[7],治疗应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笔者采用黄芪建中汤合二陈汤加减与四联疗法联合治疗Hp阳性胃溃疡证属脾胃虚寒的患者,取得理想效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建中汤 四联疗法 主要致病因素 温中健脾 脾胃虚寒证 常见证型 气机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辨证论治体会 被引量:5
13
作者 梁煜 胡勇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68-,共1页
关键词 阴虚燥热 气阴两虚 活血化瘀法治疗 气虚不运 痰浊阻滞 滋阴清热 肾阴虚 常见证型 健脾益气生津 沙参麦冬汤
下载PDF
分消饮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湿热蕴结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兴 刘英雄 陈文清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0年第6期913-915,共3页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是以高蛋白尿、高脂血症、高度浮肿、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5%~49.5%[1],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直至终末期肾衰竭。目前西医对PNS仍无特效药物和疗法,主要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是以高蛋白尿、高脂血症、高度浮肿、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5%~49.5%[1],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直至终末期肾衰竭。目前西医对PNS仍无特效药物和疗法,主要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效果不够理想,易复发,副作用较大[2-3]。中医药治疗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4]。湿热蕴结证是PNS的常见证型,本研究根据PNS湿热蕴结证患者的病机特点,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分消饮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蕴结证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终末期肾衰竭 常见证型 中医药治疗 低蛋白血症 免疫抑制剂
下载PDF
温经散寒法治疗汗证体会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延芳 刘炜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6期611-611,共1页
1概述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汗证可分虚实两证,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均属虚证。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临床可分为肺脾气虚、阴虚内热、心血不足... 1概述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汗证可分虚实两证,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均属虚证。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临床可分为肺脾气虚、阴虚内热、心血不足、邪热郁蒸等证,分别治以益气固表、养阴清热、补血养心敛汗、清肝泄热,化湿和营等法。以上多为临床常见证型,而当寒邪凝滞经脉而致自汗时,上述治法则不适用,所以在治疗寒邪凝滞型的汗证时,不能死守常规治法,应紧守病机,治以温经散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证 温经散寒 阴虚内热 邪热 常见证型 汗多 养阴清热 补血养心 清肝 化湿
下载PDF
金匮肾气丸对腹透患者证候积分及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16
作者 倪军 陈达洲 俞东容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3年第5期439-440,共2页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存在多种角度,有从病性角度辨证,有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辨证,也有从疾病发展变化的轻重程度进行辨证^([1])。从虚实辨证看,慢性肾衰竭属本虚标实证,脾肾阳虚是其常见证型之一。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存在多种角度,有从病性角度辨证,有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辨证,也有从疾病发展变化的轻重程度进行辨证^([1])。从虚实辨证看,慢性肾衰竭属本虚标实证,脾肾阳虚是其常见证型之一。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患者所应用腹透液为甘甜滋腻之品,长期应用易于化生湿浊,阻碍脾胃运化,且PD患者每日白蛋白等精微物质流失较多,五脏失养,加重营养不良。饶立科^([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虚标实证 精微物质 脾肾阳虚 轻重程度 脾胃运化 常见证型 慢性肾衰竭 虚实辨证
下载PDF
更年期综合征的论治
17
作者 冯振兴 《中医临床与保健》 1991年第4期37-38,共2页
妇女年届49岁左右(45~55岁),开始月经紊乱以至绝经,称为更年期。临床常见证型分为:心阴不足、肝肾阴虚和心脾两虚三型。 (一) 心阴不足型:由于心阴亏耗,虚火上扰,阴不敛阳,心阳浮越,阴津外泄。证见:烦热少寐,梦扰不安,心急懊(忄农)。
关键词 心阴不足 更年期综合征 常见证型 肝肾阴虚 心脾两虚 心阳 烦热 脉细 二阴煎 补心丹
下载PDF
理气健脾法治疗气秘经验
18
作者 苏灿钰 陈方圆 +2 位作者 冯伟栋 陈巧楠 马正业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42-43,共2页
便秘是指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1]。功能性便秘属于功能性肠病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且不符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诊断标准[2]... 便秘是指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1]。功能性便秘属于功能性肠病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且不符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诊断标准[2]。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可参照中医学的便秘一病辨证论治[1]。气秘是便秘的一种常见证型,是指因气机郁滞或元气不足所致便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便秘肠易激综合征 气机郁滞 排便次数 气秘 西医学 常见证型 排便困难
下载PDF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亟待完善和提高
19
作者 周善明 《医学与哲学(A)》 1992年第3期26-28,共3页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的确在历史上对中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古往今来对辨证论治理论肯定的多,反思的少;赞赏的多,认识其局限性的少。回顾中医两千多年缓慢的近乎封闭式的发展历史,对照当...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的确在历史上对中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古往今来对辨证论治理论肯定的多,反思的少;赞赏的多,认识其局限性的少。回顾中医两千多年缓慢的近乎封闭式的发展历史,对照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理论 中医学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 经验总结 中医现代化 微观辨证 命门火衰 常见证型 中医诊疗
下载PDF
一九八七年上半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内科学(中医专业)试卷
20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0年第3期2-5,共4页
关键词 中医专业 中医内科学 疏凿饮子 气失摄纳 常见证型 熄风 真武汤 香砂六君子汤 沉默痴呆 益气健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