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例谈经典名篇常读常新的教学策略
1
作者 袁晓明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24年第6期26-27,共2页
经典名篇具有常读常新的特点。教师在经典名篇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把握阅读经典的基本定论,又要引导学生寻找新的切入点,读出新的发现、新的感觉、新的领悟。
关键词 经典名篇 常读常新 教学策略
下载PDF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2
作者 李仁甫 毕淑敏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1年第12期8-9,共2页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
关键词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毕淑敏 《海的女儿》 安徒生 童话 中学 语文 阅读欣赏
下载PDF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3
作者 毕淑敏 《新读写》 2004年第7期34-36,共3页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许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许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公主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中学 语文 散文 阅读欣赏 毕淑敏
原文传递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4
作者 毕淑敏 《中学生作文指导(初中版)》 2011年第4期72-74,共3页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米,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米,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原文传递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二——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问题论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子瑜 刘宋川 《长江学术》 2014年第2期104-117,共14页
文章对唐诗中48个单字具有词义不变而可变调为平去两读的特殊用法作出论析,认为:(一)诸字的平去两读,唐诗中实有常读与偏读之分,但偏读不能忽视,否则会误读唐诗,曲解声律。其中31字以平声为常读,17字以去声为常读。今音一读是对常读的... 文章对唐诗中48个单字具有词义不变而可变调为平去两读的特殊用法作出论析,认为:(一)诸字的平去两读,唐诗中实有常读与偏读之分,但偏读不能忽视,否则会误读唐诗,曲解声律。其中31字以平声为常读,17字以去声为常读。今音一读是对常读的继承。(二)其中8字表示名词义,9字兼表名、动(或形)义,30字表示动词义,1字表示副词义。可据这种音义关系掌握各字用法。(三)一字平去义同适应了唐诗用韵和格律平仄的需要,为诗人依律用字提供了更为自如的选择余地。这种用法始于魏晋南北朝,而兴盛于唐代,后代虽仍延用,但仅限于少数常用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仄两读 平去义同 常读与偏读 平仄律式
下载PDF
唐诗一字平上两读而义同以及义别义同兼备问题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子瑜 刘宋川 《长江学术》 2016年第2期105-118,共14页
本文对唐诗中具有平上义同以及平上义别又义同兼备的两类字群的音义关系和用法作了论析,认为:1.平上义同的字有22个,原来在上古只有一读(10字平声,12字上声),表示本义和引申义,后来在字义未变的情况下又取得了二读(10字上声,12字平声),... 本文对唐诗中具有平上义同以及平上义别又义同兼备的两类字群的音义关系和用法作了论析,认为:1.平上义同的字有22个,原来在上古只有一读(10字平声,12字上声),表示本义和引申义,后来在字义未变的情况下又取得了二读(10字上声,12字平声),于是形成了平上两读而义同的音义关系。2.另一类字群(10字)原来在上古也只有一读(平声8字,上声2字)表示本义和引申义,后来有一部分引申义和假借义取得了二读(上声或平声),于是形成了平上两读而义别又义同的音义关系。3.这两类字群的用法发端于中古前期,唐代得以继承和发展,主要是为了适应律诗平仄用字的需要。4.诸字音读到现代变化较大,一是诸字同义两读变为一读(平或上),二是部分字音由上变去或由上变平,于是唐代这两类字群的音义关系不复存在,但是阅读唐诗仍需依据诸字当时的音义关系,才不致误释音义,错定平仄,谬解诗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仄两读 平上义同 义别 常读与偏读 平仄律式
下载PDF
暗香浮动文深沉——从《藤野先生》几处闲笔看鲁迅先生的爱国深情
7
作者 徐霞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09年第4期43-44,共2页
翻开来再读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就像毕淑敏笔下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样,这次才真正有些走近了鲁迅先生,不为深情的师生情结,而为那潜行在文章始末的深沉的爱国咏叹调。
关键词 《藤野先生》 鲁迅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爱国 深沉 闲笔 浮动 毕淑敏
下载PDF
从“根”上说作文
8
作者 霍永强 《新课程》 2015年第25期138-139,共2页
为师者,为什么要教孩子作文?目的不明确,必然导致从教者行为的迷失。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到底有些什么"病"?教师只有心知肚明,方能迷途知返,抑或对症下药。写作文,一如练武功,只会花拳绣腿,定会吃大亏。最关键的是必须基本功扎实。... 为师者,为什么要教孩子作文?目的不明确,必然导致从教者行为的迷失。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到底有些什么"病"?教师只有心知肚明,方能迷途知返,抑或对症下药。写作文,一如练武功,只会花拳绣腿,定会吃大亏。最关键的是必须基本功扎实。作文的基本功,说白了,还得回到"读"和"写"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 教学 常读 多写
下载PDF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9
作者 卢素兰 邱林 《时代农机》 2015年第5期85-86,共2页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自我学习能力的生动体现,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对学生自我学习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教给方法,使学生会读;推荐读物,使学生多读;鼓励先进,使学生常读等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乐读 会读 多读 常读
下载PDF
是寄人篱下,还是别有其他?--林黛玉初进贾府心理探秘
10
作者 亓庆国 《语文教学通讯》 2020年第37期58-59,共2页
有部分教师认为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反映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思想。细读《红楼梦》,我们发现,这种寄人篱下的思想产生在第十四回林如海去世林黛玉再次走进贾府之后。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这是林黛玉初次走进贾府... 有部分教师认为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反映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思想。细读《红楼梦》,我们发现,这种寄人篱下的思想产生在第十四回林如海去世林黛玉再次走进贾府之后。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这是林黛玉初次走进贾府,是以其母亲在世时经常说的“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为引领,看到了京城及贾府“与别处不同”、王熙凤“打扮与众姑娘不同”、贾政处“比贾母处不同”“果亦与别家不同”、贾宝玉“与别人不同”,作品由此自然刻画了贾府地位、环境、人物性格等方方面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人篱下 不同 常读常新
下载PDF
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义别兼具问题论析——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三
11
作者 刘子瑜 刘宋川 《语言学论丛》 CSSCI 2015年第2期207-246,共40页
本文对唐诗中48个单字具有平去两读义同又兼一读(或两读)义别的音义关系及其用法进行了论证,结论是:1.这48个字绝大多数是上古平声字,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了声韵相同的去声,于是诗作中开始出现了一字平去义同兼义别的用例,到唐诗中获得... 本文对唐诗中48个单字具有平去两读义同又兼一读(或两读)义别的音义关系及其用法进行了论证,结论是:1.这48个字绝大多数是上古平声字,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了声韵相同的去声,于是诗作中开始出现了一字平去义同兼义别的用例,到唐诗中获得了空前的发展。2.这48字具有两读义同特点的义项分为两类:一类是本义,一类是引申义,其余义项则分用平或去的一读来表示,于是构成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义别相兼的音义关系。既基本上显示了各字的义项有本义与引申义的区别,又显示诸义词性的不同,这与诸字声韵相同而调不同的语音密切关系是两相对应的。如果理解诸字在唐代的音义关系以及到现代的音义变化规律,我们就可以准确解释诸字在唐诗中表示义同时的两读,表示义别时的一读。只有理解诸字在唐代的音义关系以及到现代的音义变化规律,才可以准确解释诸字在唐诗中表示义同的两读,表示义别的一读,进而分析唐诗的平仄律式和体格。3.这种音义关系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唐代诗体声律的需要,为诗人依律审音用字提供了更为自如的选择余地,对唐代诗律的形成和繁盛起了促进作用。唐以后这种用法明显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平仄两读 平去两读 常读与偏读 义同义别兼具 平仄律式
原文传递
暗香浮动文深沉——从《藤野先生》几处闲笔看鲁迅先生的爱国深情
12
作者 徐霞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10年第2期13-15,共3页
再读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就像毕淑敏笔下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样,这次才真正走近了鲁迅先生,不是为他笔下的与藤野先生深情的师生情结,而是为潜行在文章始末的深沉的爱国咏叹调。
关键词 《藤野先生》 鲁迅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爱国 深沉 闲笔 浮动 毕淑敏
原文传递
唐詩的字義和平仄音讀問題之六
13
作者 劉子瑜 劉宋川 《汉语史研究集刊》 CSSCI 2017年第2期36-48,共13页
本文討論唐詩中一字平上去(或平去入)三讀而義別和三讀義同的問題。唐詩中一字平上去(或平去入)三讀而義別的字共有7個:卷、莞、長、咽、與、濟、累。三個音讀先後產生的次序不盡相同,有的是平、上、去,有的是平、去、入,或上、去、平;... 本文討論唐詩中一字平上去(或平去入)三讀而義別和三讀義同的問題。唐詩中一字平上去(或平去入)三讀而義別的字共有7個:卷、莞、長、咽、與、濟、累。三個音讀先後產生的次序不盡相同,有的是平、上、去,有的是平、去、入,或上、去、平;三讀用以@示本義、引申義或假借義的不同。平上去三讀而義同的字群有7字:拖、沽、酤、鄢、但、盪(蕩)、醒。7字音讀產生的次序亦可分為三小類:平、上、去,上、平、去,上、去、平。@類字群的義項較為簡明。三讀義別字群的音義到現今發生了變化,多數演變為兩讀義別,僅個別字保留三讀義別;而三讀義同的字群到現今在義項方面基本未變,音讀則都簡化為一讀。@種音義關係和特點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唐代詩體聲律的需要,為詩人依律審音用字提供了更為自如的選擇餘地。唐以後@種用法衰減。只有理解諸字在唐代的音義關係以及到現代的音義變化規律,才可以準確解釋諸字在唐詩中的音義,進而分析唐詩的平仄律式和體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詩 平上去三讀 常讀與偏讀 義別 義同 平仄律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