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碱性玄武岩中幔源岩石包体内尖晶石成分特征及其岩石学成因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董振信 陈立辉 +1 位作者 杨建民 马鸿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07-615,共9页
通过对我国东部北起黑龙江省南至海南省31个产地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橄榄岩类 (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及二辉橄榄岩) 包体和辉石岩类包体中的160 多个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论述了尖晶石的Cr-Al, Fe-Mg, Ni-M... 通过对我国东部北起黑龙江省南至海南省31个产地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橄榄岩类 (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及二辉橄榄岩) 包体和辉石岩类包体中的160 多个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论述了尖晶石的Cr-Al, Fe-Mg, Ni-Mg 主元素及有关比值和端员组分之间的关系, 分析研究了不同岩类包体中尖晶石的颜色、成分及成因之间的联系。并利用所分析的有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共生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采用新的、较合理的Brey-Kohler温度计及Kohler-Brey 压力计和Ballhaus etal. 氧逸度计算方法进行了计算, 探讨了尖晶石成分与其形成温度、压力和氧逸度状态的关系, 指出了尖晶石成分所反映的地幔亏损程度及部分熔融程度的变化规律及尖晶石 (相) 稳定的温度、压力和氧逸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碱性玄武岩 幔源岩石包体 尖晶石 成分
下载PDF
几种幔源岩石铂族元素赋存状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管涛 黄智龙 +2 位作者 谢力华 许成 李文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8-73,共6页
关键词 幔源岩石 铂族元素 赋存 PGE
下载PDF
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组成、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75
3
作者 张宏福 周新华 +6 位作者 范蔚茗 孙敏 郭锋 英基丰 汤艳杰 张瑾 牛利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71-1280,共10页
本文通过对我国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幔源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来进一步厘定该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组成,并通过与华北内部如鲁中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对比研究探讨华北东部岩石圈的时空演化规律、... 本文通过对我国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幔源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来进一步厘定该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组成,并通过与华北内部如鲁中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对比研究探讨华北东部岩石圈的时空演化规律、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幔源岩石的 Sr-Nd-Ph 同位素特征表明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存在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其中心部位如鲁中地区以弱富集地幔为主体;而东南部如鲁西南和胶东地区则为类似 EM2型地幔(^(87)Sr/^(86)Sr_i 可高达0.7114)。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随时间的演化特征也很明显。这些幔源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玄武岩中地幔岩捕虏体(橄榄岩和辉石岩)和捕虏晶(橄榄石和辉石)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皆证明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曾受到过富硅熔体的强烈改造。橄榄岩-熔体的相互反应是该区岩石圈改造和组成转变的重要方式,从而造成古生代高镁橄榄岩转变为晚中生代低镁橄榄岩和辉石岩。进入岩石圈地幔的熔体具下/中地壳物质重熔的特征,从而导致该区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快速富集。有关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和改造的时限、过程和机制等问题也进行较详细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幔源岩石 橄榄岩-熔体反应 岩石圈地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构造归属:海西期以来地幔化学成分特征证据 被引量:2
4
作者 匡少平 张本仁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通过对海西期以来幔源岩石化学成分 (特别是高度不相容元素对比值和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对比值 )研究并与相邻构造单元 (扬子板块北缘、华北板块南缘、北秦岭带、南秦岭带 )地幔特征对比表明 ,大别造山带中海西期春秋庙 -王母观辉长岩、... 通过对海西期以来幔源岩石化学成分 (特别是高度不相容元素对比值和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对比值 )研究并与相邻构造单元 (扬子板块北缘、华北板块南缘、北秦岭带、南秦岭带 )地幔特征对比表明 ,大别造山带中海西期春秋庙 -王母观辉长岩、碰撞后晚燕山早期镁铁 -超镁铁质岩体 (包括南、北大别造山带 )以及产于大别造山带南部和扬子地块北缘的晚燕山晚期碱性玄武岩源区地幔 ,均具有富Sc、Cu ,贫MgO ,低Zr/Hf和高Rb/Sr、Ba/Sr、Ba/La、Nb/Ta、Yb/Hf等特征。源区地幔的这些特点与元古宙以来扬子地幔特征相似 ,而与华北地幔特征存在显著区别 ,反映大别造山带发育在扬子地幔上。根据大量的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研究结果 ,指出桐柏 -商城 -磨子潭 -晓天断裂带是秦岭造山带中商丹断裂带的东延。综合研究证实大别造山带主体属南秦岭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岩石 成分特征 地球化学对比 秦岭造山带 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Fe同位素体系及其在地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曹辉辉 赵新苗 张宏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53-1064,共12页
在简要介绍Fe同位素体系的基础上,对Fe同位素在地幔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根据华北克拉通新生代玄武岩及其携带的地幔捕虏体Fe同位素研究最新进展和国际上已发表的有关数据,总结了Fe同位素在大洋玄武岩,地幔捕虏... 在简要介绍Fe同位素体系的基础上,对Fe同位素在地幔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根据华北克拉通新生代玄武岩及其携带的地幔捕虏体Fe同位素研究最新进展和国际上已发表的有关数据,总结了Fe同位素在大洋玄武岩,地幔捕虏体及其单矿物中的分布特征。统计结果表明,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大洋玄武岩的Fe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并且相对地幔橄榄岩Fe同位素组成总体偏重,表明地幔部分熔融过程导致Fe同位素分馏。而地幔捕虏体及其单矿物的Fe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均一。没有受到地幔交代作用影响的橄榄岩,Fe同素组成变化范围小,而经受不同类型地幔交代作用影响的地幔橄榄岩,Fe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说明地幔交代作用是导致地幔Fe同位素组成不均一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同位素体系 幔源岩石 深部过程 同位素分馏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山东蓝宝石原生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23
6
作者 董振信 杨良锋 王月文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7-183,共7页
山东昌乐地区广泛分布晚第三纪碱性玄武岩。该时代的玄武岩浆喷出活动在构造上受到大陆裂谷型沂沐断裂带的控制。玄武岩浆活动是喷溢型而不是喷发型。富含蓝宝石的寄主玄武岩比不含蓝宝石的玄武岩含Na2O+K2O、Al2O3和Ti... 山东昌乐地区广泛分布晚第三纪碱性玄武岩。该时代的玄武岩浆喷出活动在构造上受到大陆裂谷型沂沐断裂带的控制。玄武岩浆活动是喷溢型而不是喷发型。富含蓝宝石的寄主玄武岩比不含蓝宝石的玄武岩含Na2O+K2O、Al2O3和TiO2高,而含SiO2低,其成分投影点落入(K2O+Na2O)-SiO2图中的碱性玄武岩区。含蓝宝石的玄武岩中含有大量的二辉橄榄岩,该种岩石是上地幔部分熔融出玄武岩熔体后的上地幔残留物。二辉橄榄岩中的矿物都处于平衡状态。用地质温度和压力计估算的二辉橄榄岩中的矿物平衡温度和压力分别为1100℃和1.5GPa。蓝宝石是碱性玄武岩浆早期结晶的产物,而且与单斜辉石、长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宝石 碱性玄武岩 幔源岩石包体 山东 矿床成因
下载PDF
Two types of th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n 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s 被引量:19
7
作者 ZHAO ZiFu DAI LiQun ZHENG YongF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1269-1283,共15页
Plate subd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exchanging the mass and energy between the mantle and the crust,and the igneous rocks in subduction zones are the important carriers for studying the recycling of crustal... Plate subd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exchanging the mass and energy between the mantle and the crust,and the igneous rocks in subduction zones are the important carriers for studying the recycling of crustal materials and th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This study presents a review of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for postcollisional mafic igneous rocks from the Hong’an-Dabie-Sulu orogens and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The available results indicate two types of th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n the 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two types of mafic igneous rocks with distinct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The first type of rocks exhibit arc-like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i.e.enrichment of LILE,LREE and Pb,but depletion of HFSE)and enriched radiogenic Sr-Nd isotope compositions,whereas the second type of rocks show OIB-like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i.e.enrichment of LILE and LREE,but no depletion of HFSE)and depleted radiogenic Sr-Nd isotope compositions.Both of them have variable zircon O isotope compositions,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normal mantle zircon,and contain residual crustal zircons.These geochemical features indicate that the two types of mafic igneous rocks were originated from the different natures of mantle sources.The mantle source for the second type of rocks would be generated by reaction of the overlying juvenile lithospheric mantle with felsic melts originated from previously subducted oceanic crust,whereas the mantle source for the first type of rocks would be generated by reaction of the overlying ancient lithospheric mantle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with felsic melts from subsequently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Therefore,there exist two types of th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n the 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and the postcollisional mafic igneous rocks provide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records of the slab-mantle interactions in continental collision orog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STRY postcollisional mafic igneous rocks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