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花苜蓿常用的干燥加工方法 被引量:7
1
作者 薛勇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7年第1期60-61,共2页
苜蓿的干燥方法主要有3种,即自然干燥法、人工干燥法和物理化学干燥法。自然干燥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成本较低,但易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而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调制的干草质量较差。人工干燥法则是利用一定的干燥设备来调制干... 苜蓿的干燥方法主要有3种,即自然干燥法、人工干燥法和物理化学干燥法。自然干燥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成本较低,但易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而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调制的干草质量较差。人工干燥法则是利用一定的干燥设备来调制干草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克服自然干燥法对天气状况的依赖,并减少微生物、生理生化过程、雨淋及枝条折断等因素对干草质量的影响,但人工干燥法的成本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干燥加工方法 自然干燥 人工干燥 物理化学干燥
下载PDF
基于综合评分和聚类分析的不同海拔、生长年限及干燥加工方法的黄连花薹的品质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伍利华 杨慧 +3 位作者 杨俊莉 曾奇璐 刘涛 徐玉玲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12-1216,共5页
目的:对不同海拔、生长年限及干燥加工方法的黄连花薹进行品质评价,为其开发利用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4批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及不同干燥加工方法的黄连花薹样品(S1~S24)中总... 目的:对不同海拔、生长年限及干燥加工方法的黄连花薹进行品质评价,为其开发利用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4批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及不同干燥加工方法的黄连花薹样品(S1~S24)中总黄酮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以总黄酮和盐酸小檗碱含量为指标,并兼顾以干燥加工时间较短为优,分别对总黄酮含量、盐酸小檗碱含量、干燥时间标准化值赋予权重比例为30、40、30,计算其综合评分,对24批样品进行品质评价。以总黄酮和盐酸小檗碱含量为变量,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24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海拔为1200 m左右、生长年限在4年及以上的黄连花薹综合评分较高(84~94分),采用梯度干燥方法所得黄连花薹的综合评分普遍高于其他干燥加工方法所得样品。聚类分析结果显示,S1~S4、S9、S10、S13~S18聚为一类,其余12批聚为一类,与综合评分法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不同海拔、生长年限及干燥加工方法对黄连花薹的品质均有一定影响,其中以海拔为1200 m左右、生长年限在4年及以上、梯度干燥法加工的样品为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花薹 总黄酮 盐酸小檗碱 海拔 生长年限 干燥加工方法 综合评分法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多指标综合评价关防风适宜干燥加工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孙国东 王思淼 +2 位作者 任晓蕾 霍金海 王伟明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1年第2期208-213,共6页
目的:分析关防风不同干燥加工方法有效成分的变化,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确定适宜的干燥加工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关防风中总色原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O-乙酰亥茅酚、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含量,采用高分辨质谱... 目的:分析关防风不同干燥加工方法有效成分的变化,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确定适宜的干燥加工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关防风中总色原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O-乙酰亥茅酚、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含量,采用高分辨质谱数据解析技术测定关防风不同干燥加工方法样品成分,利用高分辨质谱解析软件(MarkerView)进行PCA分析并标记其差异离子,利用工作站计算质谱碎片的精确质量数及差异离子的分子式,通过比对现有对照品及高分辨质谱仪自带工作站中药多级质谱数据库的谱图数据、结合已解析成分的裂解规律及文献,最后确定差异离子的结构式。结果:关防风的有效成分随不同干燥加工方法产生明显的变化,根据推断出的10个差异化合物成分变化分析,关防风色原酮含量受到不同干燥方法的明显影响,其中以晒干、冻干、60℃烘干、80℃烘干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而阴干及40℃烘干会导致有效成分大量损失,对关防风质量影响较大。结论:确定关防风的适宜干燥加工方法为晒干或80℃烘干,产地初加工可选择晒干,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则选择80℃烘干。该方法快速,准确,并提供用于标识关防风的化学组成成分分析的新策略用以显示不同的干燥方法对关防风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并确定其药用合理的加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防风 干燥加工方法 色原酮 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法对桑椹中芦丁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夏英杰 李雪 +1 位作者 彭小丽 胡耶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第13期22-24,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对桑椹药材中芦丁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研究不同干燥法加工后桑椹药材中芦丁含量的变化。结果:经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处理后的桑椹药材种芦丁的含量有较大差异,以冷冻干燥法处理后的桑椹药材中芦丁含量最...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对桑椹药材中芦丁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研究不同干燥法加工后桑椹药材中芦丁含量的变化。结果:经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处理后的桑椹药材种芦丁的含量有较大差异,以冷冻干燥法处理后的桑椹药材中芦丁含量最高。结论: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干燥加工方法,冷冻干燥法的干燥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 干燥加工方法 高效液相色普法 芦丁
下载PDF
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对白芍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秋龙 杨沛文 +7 位作者 钱大玮 卞晓坤 王艺霏 朱振华 郭盛 王团结 严辉 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5839-5847,共9页
通过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比较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对白芍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收集安徽亳州的新鲜白芍药材,经不同加工方式(煮制、去皮)、不同干燥方式(热风、红外、微波干燥)及不同干燥温度(40、50、60、70℃)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 通过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比较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对白芍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收集安徽亳州的新鲜白芍药材,经不同加工方式(煮制、去皮)、不同干燥方式(热风、红外、微波干燥)及不同干燥温度(40、50、60、70℃)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triple quadrupole with electrospra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技术,对白芍中单萜苷类、多酚类、鞣质及苯甲酸等11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模型对不同加工干燥后样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阈值(variable important in projection,VIP)图评价差异成分贡献率。结果显示,煮制前后、去皮前后及不同干燥方式后的样品均能区分开,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酸、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及苯甲酸为煮制后的共有差异成分;苯甲酸为去皮后的共有差异成分;没食子酸为不同干燥方式下的共有差异成分;不同温度干燥后,样品不能区分开,没有共有差异成分。该研究可为白芍药材产地干燥加工方法的选择及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加工干燥方法 化学成分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原文传递
铨水大黄产地加工方法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代婉莹 孙维宏 +5 位作者 毛淑杰 顾雪竹 钮正睿 肖壁英 宋秉生 李先端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0-93,共4页
目的:优选铨水大黄适宜的产地加工方法,为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打下基础。方法:采用HPLC方法,色谱柱填料为Kromasil C18(4.6mm×150mm,5μm),检测波长254n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85∶15)比较5种蒽醌成分含量。结果:铨水大黄切片... 目的:优选铨水大黄适宜的产地加工方法,为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打下基础。方法:采用HPLC方法,色谱柱填料为Kromasil C18(4.6mm×150mm,5μm),检测波长254n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85∶15)比较5种蒽醌成分含量。结果:铨水大黄切片、切条采用微波干燥方法和阴干方法,5种蒽醌较其他方法含量高,且药材饮片外观性状好。微波干燥方法简单,时间短,阴干所需时间较长。结论:微波干燥方法可用于大黄产地加工规模化大生产。该新的加工方法,解决了铨水大黄产地加工时间长、糠芯、发霉、变质等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铨水大黄 5种蒽醌苷元 高效液相法 加工干燥方法
原文传递
Mass Transfer During Osmotic Dehydration Using Acoustic Cavitation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宝芝 淮秀兰 +1 位作者 姜任秋 刘登瀛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3-17,共5页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intensifying osmotic dehydration was carried out ina state of nature and with acoustic cavitation of different cavitating intensity (0.5A, 0.7A and0.9A) respectively, in which the material is ...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intensifying osmotic dehydration was carried out ina state of nature and with acoustic cavitation of different cavitating intensity (0.5A, 0.7A and0.9A) respectively, in which the material is apple slice of 5mm thickness. The result showed thatacoustic cavitation remarkably enhanced the osmotic dehydration, and the water loss was acceleratedwith the increase of cavitating intensity. The water diffusivity coefficients ranged from1.8x10^(-10)m^2·s^(-1) at 0.5A to 2.6x10^(-10)m^2·s^(-1) at 0.9A, and solute diffusivitycoefficients ranged from 3.5x10^(-11) m^2·s^(-1) at 0.5A to 4.6X10^(-11)m^2·s^(-1) at 0.9A. On thebasis of experiments,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about mass transfer during osmoticdehydration,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carried out.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gree well withexperimental data, and represent the rule of mass transfer during osmotic dehydration intensified byacoustic cav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motic dehydration acoustic cavitation mass transfer rate MATHEMATICALMODE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