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江淮暴雨过程中干空气侵入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6
1
作者 阎凤霞 寿绍文 +1 位作者 张艳玲 沈新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7-124,共8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 2003年 7月 4日 20时至 5日 20时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并采用模式输出的具有较高分辨率和动力协调性的网格资料,就干空气侵入及其对暴雨过程的作用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此次...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 2003年 7月 4日 20时至 5日 20时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并采用模式输出的具有较高分辨率和动力协调性的网格资料,就干空气侵入及其对暴雨过程的作用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有明显的干空气侵入,且干空气侵入对暴雨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干空气侵入将对流层高层高位涡带入低层,促进了对流层低层气旋及对流运动的发展,继而引起降水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暴雨 干空气侵入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下载PDF
一次强沙尘暴过程中干空气侵入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林良根 寿绍文 沈之林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1-378,共8页
利用非静力MM5模式对2004年3月26—28日主要发生在内蒙古中部偏北地区的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对这次过程进行了干空气侵入的诊断和分析。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沙尘暴过程中有明显的干空气侵入,这种... 利用非静力MM5模式对2004年3月26—28日主要发生在内蒙古中部偏北地区的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对这次过程进行了干空气侵入的诊断和分析。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沙尘暴过程中有明显的干空气侵入,这种干空气侵入将对流层高层高位涡带入低层,促进了对流层低层气旋及对流运动的发展,继而引起强沙尘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干空气侵入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干空气侵入对河南省2006年1月18-19日暴雪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广周 沈桐立 +3 位作者 李戈 雷哲 朱丽娜 白家惠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年第2期43-47,共5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1月18-19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暴雪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雪过程中存在干侵入现象。干侵入的发生发展对暴雪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干侵入沿相当位温密集带向下向北传播,引起对流层低层气...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1月18-19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暴雪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雪过程中存在干侵入现象。干侵入的发生发展对暴雪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干侵入沿相当位温密集带向下向北传播,引起对流层低层气旋性涡度发展,增强辐合上升运动,导致降水的增强;高层干冷空气向下注入,引起温度场扰动,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逆温层,有利于暴雪天气的发生;高空急流入口区北侧的下沉运动为对流层高层干空气和高位涡的下传提供了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空气侵入 暴雪 高空急流
下载PDF
河南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干空气侵入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戈 寿绍文 +2 位作者 张广周 白家惠 朱丽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8-36,共9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和同时间的探空、地面资料对2006年4月11—13日发生在河南省的沙尘天气进行了中尺度数值模拟,并应用干空气侵入的理论对这次过程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过程中存...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和同时间的探空、地面资料对2006年4月11—13日发生在河南省的沙尘天气进行了中尺度数值模拟,并应用干空气侵入的理论对这次过程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干空气侵入,且干空气侵入对沙尘天气产生重要作用:高位涡、低湿空气沿等相当位温线密集带向南下滑,在对流层中低层引起位涡和温度扰动,造成强冷平流南下,使低槽东移加深、冷锋南压,触发不稳定大气,同时配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叠置的流场,引发了河南省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干空气侵入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下载PDF
一次台风远距离暴雨中的干侵入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媛 赵宇 +2 位作者 李婷 李敏 侯红运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6-542,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19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期间有来自中高层的干冷空气的侵入,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对流层顶附近向下的干空气侵入和对流层...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19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期间有来自中高层的干冷空气的侵入,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对流层顶附近向下的干空气侵入和对流层低层由西北向南的干空气侵入。干侵入存在于300-600hPa之间,高层略微落后于低层,不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发展。但干冷空气侵入使得等相当位温面倾斜,有利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发展。干侵入使原来不饱和湿空气出现饱和,有利于降水增幅,雨区始终位于500hPa干区前沿。高层正位涡扰动沿相当位温密集带向低层输送,500hPa位涡高值区与降水有较好的同位相关系,对降水的发展和移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干空气侵入 位涡 湿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干侵入对济南“7.18”暴雨的作用 被引量:65
6
作者 刘会荣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4-386,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济南地区的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风切变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济南附近最大干空气侵入出现在暴雨发生前1~2天,干空气侵入有利于深厚干层的...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济南地区的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风切变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济南附近最大干空气侵入出现在暴雨发生前1~2天,干空气侵入有利于深厚干层的形成和维持,而深厚干层的存在则有利于对流有效位能在中高层的产生、积聚和释放,从而导致强的对流上升运动,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济南以北地区干空气侵入现象在暴雨过程中一直存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对流层顶附近向下的干空气侵入和对流层低层由北向南的干空气侵入。济南外的干侵入一方面有利于低层产生辐合、高层产生辐散,导致上升运动的发展,另外一方面还对锋区的形成和移动具有重要作用。上述两方面表明干侵入在这次暴雨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槽 低空风切变 干空气侵入 对流有效位能
下载PDF
山东地区一次台风降水事件的干侵入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会荣 李崇银 周育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21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是在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干侵入特征的分析表明,这次强降水事件中干空气主要以纬向侵入为主,这与济南"7.1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7~21日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是在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干侵入特征的分析表明,这次强降水事件中干空气主要以纬向侵入为主,这与济南"7.18"暴雨不同。通过对假相当位温(θse)的诊断分析发现,干空气侵入一方面有利于锋区的形成和维持,另外一方面还能够加剧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度,有利于对流运动的维持和发展。湿位涡场的分析则表明,高位涡的下传是干空气侵入的一种可能机制,干侵入是高位涡下传的一种表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空气侵入 对流不稳定 假相当位温 湿位涡
下载PDF
陕西南部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干侵入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瑞芳 王亚斌 +2 位作者 郭大梅 李萍云 侯建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594-6597,共4页
[目的]对陕西南部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方法]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以及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10年7月16~18日发生在陕西南部地区的区域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并利用... [目的]对陕西南部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方法]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以及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10年7月16~18日发生在陕西南部地区的区域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经向风、相对湿度以及假相当位温等物理量,探讨了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在暴雨中的作用。[结果]500 hPa中高纬度形势比较稳定,大陆高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700、850 hPa切变线或低涡是造成陕南地区产生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登陆台风对暴雨的作用非常明显,台风与副高相互作用,不仅使得低空急流得以形成和加强,还将水汽和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陕南地区,为暴雨的增幅起到重要作用。此次暴雨过程中有2次明显的干侵入,主要表现为在对流层中高层的一个深厚干层,干层的存在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在低层的积聚,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可以将低层的暖湿气流向上输送至较高的层次,有利于降水的发生。θse的经向垂直剖面图分析表明,在这次暴雨过程中有锋区的存在,且这次暴雨过程中的干空气活动非常强烈。[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的预报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干空气侵入 陕西南部地区
下载PDF
2003年梅雨期干冷空气的活动及其对梅雨降水的作用 被引量:96
9
作者 姚秀萍 于玉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73-985,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分析了2003年梅雨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和演变的特征以及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得到以下结论:梅雨期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建立...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分析了2003年梅雨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和演变的特征以及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得到以下结论:梅雨期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维持,使得500 hPa高度上西风锋区南压,导致干冷空气南下,极涡活动的异常偏东和加强有助于冷空气向江淮流域输送,有利于江淮流域暴雨的发展。在江淮流域梅雨期间,干冷空气的活跃与暴雨过程相对应。干冷空气来源于中高纬度和中高层,当它南下或下降到达江淮流域以北或上空时,与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使得暴雨产生和发展。中低层30°N以北的正环流的下沉支是干冷空气的输送“载体”;江淮流域以北的对流层中低层的北风对淮河流域对流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样,高层北风所产生的高空辐散叠置于低层辐合区之上,有利于江淮流域暴雨的发生发展。而且,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干层的形成和维持,干层的存在加强了暴雨过程的对流性不稳定,对暴雨的加强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干冷空气侵入是梅雨湿度锋形成和维持的一个重要动力和热力原因。卫星云图上分析发现,干冷空气的侵入轨迹为一条明显的暗区,干冷空气南下侵入到黄河以南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干侵入2”从西南方向侵入,与冷锋云系相互作用,对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与Browning等强调的“干侵入”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暴雨 空气侵入 侵入作用
下载PDF
干冷空气活动对2008年梅雨降水的作用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志刚 金荣花 +2 位作者 牛若芸 孔期 秦华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33,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年梅汛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结果表明:梅雨期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亚洲北部阻塞高压(高压脊)的建立和维持,使得500hPa高度上西风锋区南压...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年梅汛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结果表明:梅雨期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亚洲北部阻塞高压(高压脊)的建立和维持,使得500hPa高度上西风锋区南压,导致干冷空气南下,极涡活动的异常偏东和加强有助于冷空气向江淮流域输送,有利于江淮流域暴雨的发展。在江淮流域梅雨期间,干冷空气的活跃与暴雨过程相对应。干冷空气来源于中高纬度和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有利于对流层中高层干层的形成和维持。而且,干冷空气侵入是梅雨湿度锋形成和维持的一个重要动力和热力原因。在此研究基础上,归纳出中期预报着眼点,供实际业务预报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汛期 梅雨暴雨 空气侵入 侵入作用
下载PDF
新疆巴州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刘国强 佟欣怡 +2 位作者 杨莲梅 周雪英 杨柳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8年第1期61-70,共10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FY-2G云图TBB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以及库尔勒探空和多普勒雷达资料,采用25点平滑算子的滤波方法,对2016年8月23—24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下简称巴州)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FY-2G云图TBB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以及库尔勒探空和多普勒雷达资料,采用25点平滑算子的滤波方法,对2016年8月23—24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下简称巴州)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其发生、发展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支急流"的有利配置以及700 h Pa中尺度气旋性辐合的形成对强降水区内垂直运动的发展和水汽的辐合上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配合低层高温高湿、中层干冷空气侵入、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等条件直接诱导了此次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强对流发生前,低层水汽饱和、对流不稳定层结、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和强的温度垂直递减率为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潜势条件;此次强降水的雷达回波具有较明显的强回波低质心结构特征,降水效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导致过程累积降水较大。库尔勒及周边地区的短时强降水主要由弓型回波在缓慢东移过程中断裂分散成的多个γ尺度的对流单体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低通滤波 中尺度天气系统 干空气侵入
下载PDF
蒙古冷涡影响下的北京降雹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王在文 郑永光 +2 位作者 刘还珠 沃伟峰 黄卓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63-777,共15页
蒙古冷涡是诱生北京地区冰雹天气的一种主要天气系统,通过对近8年几例冰雹天气过程的分析,得出在蒙古冷涡影响下,北京地区产生的冰雹天气与其他天气类型相比,具有分布范围广、局域性强的特点。对蒙古冷涡影响下的天气形势进行详细分析,... 蒙古冷涡是诱生北京地区冰雹天气的一种主要天气系统,通过对近8年几例冰雹天气过程的分析,得出在蒙古冷涡影响下,北京地区产生的冰雹天气与其他天气类型相比,具有分布范围广、局域性强的特点。对蒙古冷涡影响下的天气形势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蒙古冷涡后部强冷空气与前部暖湿气流交绥,地面强冷锋造成的对流天气;另一类是主冷锋后,蒙古冷涡后部不断南下的冷空气,与增温、增湿的地面低涡或切变线系统而形成不稳定大气层结造成的对流天气。同时该两类天气也有许多共同特征。如对流层低层的能量锋,大气的斜压性和层结的条件对称不稳定激发了能量锋前蕴酿已久的湿有效能量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导致对流不稳定天气的发展。对流层中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正的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加剧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强的风垂直切变更促使对流上升运动的发展。尽管这两类冰雹的各项特征的强弱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冰雹天气强弱也有差别,但都表现了有利于冰雹天气发生和发展的动力、热力特点。与其它个例比较,可以综合提出蒙古冷涡影响下冰雹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和临近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冷涡 冰雹 能量锋 条件对称不稳定 空气侵入
下载PDF
山东省三次暖切变线极强降水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7
13
作者 杨晓霞 吴炜 +6 位作者 姜鹏 徐娟 胡顺起 刁秀广 高留喜 王文青 华雯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50-1560,共11页
应用加密观测、常规观测、卫星云图和雷达探测的资料及NCEO/NCAR(1°×1°)再分析资料,对由东省三次极强降水天气进行了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西风槽是三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前低... 应用加密观测、常规观测、卫星云图和雷达探测的资料及NCEO/NCAR(1°×1°)再分析资料,对由东省三次极强降水天气进行了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西风槽是三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前低层大气高温、高湿、对流不稳定同,有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暖式切变线辐合和暖湿平流产生的上升运动与地面辐合线附近产生的上升运动相叠加,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造成强降水。较强的风垂直切变使得对流有组织地发展。强降水期间,中高层弱的干冷空气侵入,使得对流不稳定加强,中高层具有高位涡的干冷空气入侵诱发低层中尺度涡旋发展,辐合上升运动加强。低层暖湿气流螺旋式辐合上升与中高层入侵的干冷空气相遇,水汽凝结率增大,降水强度增强。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的时段与极强降水的时段相对应。有利的地形对局地短时极强降水有重要作用。低层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低槽的位置、强弱不同,中高冷空气的强度和入侵路径不同,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内部结构和移动方向不同,造成强降水的地理位置和强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强降水 诊断和对比分析 低层暖切变线 高空槽 中高层空气侵入 地形作用 云团特征
下载PDF
闽北一次初春强降水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小宁 吴幸毓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2年第3期21-24,37,I0001,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3月6日-7日福建省北部地区暴雨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在高空西风槽南下带来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背景下产生,暴雨区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3月6日-7日福建省北部地区暴雨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在高空西风槽南下带来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背景下产生,暴雨区位于低空西南急流北侧、低层切变南侧、地面冷锋附近;强降水落区位于层结不稳定的湿区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对流发展;干冷空气的侵入时高层高值位涡库向北向下伸展,促使中低层气旋涡度发展,从而导致强降水的发生;雷达回波分析表明,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区域上空辐合形势都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层结不稳定的湿区 高低空配置 空气侵入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巴彦浩特一次强雷暴天气成因分析
15
作者 宝乐尔 殷宁潞 +1 位作者 邱丽华 陈昱之 《现代农业》 2015年第12期92-94,共3页
2015年7月21日内蒙古阿拉善盟巴彦浩特及贺兰山山区出现强雷暴天气。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雷达等探测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雷暴出现时,地面要素场和天气变化剧烈,气温剧降,湿度暴增,气压永升,并伴有大风和强阵雨。(2)逆温层... 2015年7月21日内蒙古阿拉善盟巴彦浩特及贺兰山山区出现强雷暴天气。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雷达等探测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雷暴出现时,地面要素场和天气变化剧烈,气温剧降,湿度暴增,气压永升,并伴有大风和强阵雨。(2)逆温层的存在抑制了水汽和热量向上的输送和扩散,冷空气的冲击冲击破坏了逆温层,使累计的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强对流天气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逆温层 空气侵入
下载PDF
全国各省市气象科技期刊文摘(22)
16
作者 郝寿昌 《山西气象》 2005年第2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干空气侵入 摘要 文章 增雨潜力 暴雨过程 降水概率预报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人工增雨作业
下载PDF
2010年8月豫北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马月枝 王新红 +1 位作者 宋培玲 王兵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年第4期31-39,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全球分析资料(FNL),对2010年8月13日豫北沿黄地区出现的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过程是在低槽东移、副高东退南压的形势下,由高、低空急流,中低层切变线,以及地面倒槽和弱...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全球分析资料(FNL),对2010年8月13日豫北沿黄地区出现的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过程是在低槽东移、副高东退南压的形势下,由高、低空急流,中低层切变线,以及地面倒槽和弱冷空气等影响系统共同作用造成的。强降水发生时暴雨区低层水汽辐合跃增,配合强劲的垂直上升运动,在暴雨区上空建立深厚的湿层。过程前期的副高控制为强降水的发生积聚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强降水区正好位于低层能量锋区的南侧,同时CAPE值的锐减时段对应着最强降水时段。低层弱的干冷空气侵入是本次暴雨过程产生的重要触发机制,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干层的形成和维持,干层的存在加强了对流不稳定性,对暴雨的加强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强降水过程中低层正的垂直螺旋度演变趋势与强降水的落区和降水强度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垂直螺旋度中低层正中心、高层负中心,这种上下耦合的结构特点对系统自身的发展及暴雨的维持十分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副高 垂直螺旋度 空气侵入 中β云团
下载PDF
贵州2011年4月15日冰雹大风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古会 彭芳 丁旻 《贵州气象》 2012年第1期13-17,共5页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TBB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4月15日发生在贵州西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配合下产生的,上层干...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TBB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4月15日发生在贵州西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配合下产生的,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伴随地面辐合线上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的东移南压;雷达回波上回波中心强度较大,强回波伸展高度也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对流有效位能和抬升指数对于此次过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强对流天气发生前,CAPE值跃增,LI值由正转为负值,并且CAPE高值中心区和LI的负值中心区与这次过程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区域吻合;强对流天气发生在能量锋区和湿度锋区的高能高湿区,当日14 h的θse廓线呈"弓"状,结合温度平流、水汽条件和垂直速度的分析得知中高层有干冷空气向下入侵,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垂直速度伸展很高,促进深对流系统的发展;对湿位涡分析发现强对流天气发生在700 hPa MPV1负值中心与MPV2正值中心之间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不稳定指标 空气侵入 湿位涡
下载PDF
Analyses of Dry Intrusion and Instability during a Heavy Rainfall Event that Occurred 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1
19
作者 YANG Shuai CUI Xiaopeng RAN Lingku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09年第2期108-112,共5页
The 1°×1°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data and mesoscale numerical simulation data are analyzed to reveal a mechanism for the form... The 1°×1°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data and mesoscale numerical simulation data are analyzed to reveal a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heavy rainfall in Northern China; this mechanism is the non-uniformly saturated instability induced by a dry intrusion. The dry intrusion and the accompanying downward transport of air with a high value of potential vorticity (PV) are maintained during the precipitation event. As the dry air intrudes down into the warm and moist secto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e cold, dry air and the warm, moist air mix with each other, and, as a result, the atmosphere becomes non-uniformly saturated. On the basis of this non-uniform saturation, a new Brunt-Vaisaila frequency (BVF) formula is derived and applied to the precipitation event. It is shown that, compared to the conditions of either a dry or a saturated atmosphere, the BVF in a non-uniformly saturated, moist atmosphere (BVF) may be more appropriate for depicting the atmospheric instability in rainy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intrusion INSTABILITY non-uniformly saturated atmosphe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