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特征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孔晓东 郑晓边 《医学与社会》 2009年第2期48-49,53,共3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方法:采用心理危机干预特征问卷,调查128名大学生。结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特征可归为6个因子:干预方法、社会支持、危机源、个体应对、早期预警、干预方式。结论:必须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特征
下载PDF
促进教师数据使用的干预设计案例及启示——基于国外实践项目的多案例分析
2
作者 李素丽 梁云真 周丹丹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24年第8期79-89,共11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作为数据使用的主体成为数据价值发挥的关键,然而在实践中教师普遍无法使用数据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调整。鉴于数据驱动教学的重要意义和我国教师数据使用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梳理了数据使用的概念内涵和干预...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作为数据使用的主体成为数据价值发挥的关键,然而在实践中教师普遍无法使用数据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调整。鉴于数据驱动教学的重要意义和我国教师数据使用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梳理了数据使用的概念内涵和干预理念演变;然后,文章基于变革理论的专业发展干预分析框架,聚焦四个国家的六个典型实践项目和研究团队的具体做法,阐明已有实践模式的干预特征、效果分析和影响因素;最后,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启示性策略,以期为有效促进教师数据使用的本土化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使用 专业发展干预 理念演变 干预特征
下载PDF
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在支气管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雅铮 孙博文 +1 位作者 刘素玲 孙颖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第18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在支气管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1日~2022年5月31日接受支气管镜检查的10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研究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 目的:探讨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在支气管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1日~2022年5月31日接受支气管镜检查的10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研究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遵医嘱行为、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遵医嘱行为配合度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恶心呕吐、喉痉挛、气胸、咳血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服务态度、心理疏导、操作性护理、医疗环境、健康教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能改善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的负性心理,降低不良反应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与遵医嘱行为配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检查 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 负性情绪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力量干预体质的特征及效果
4
作者 范洪彬 《西藏科技》 2017年第7期16-20,共5页
为厘清当前国外力量干预体质的研究现状,把握力量干预体质的研究特征及趋势,该研究采用通过文献法对国外力量干预体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力量干预已涉及体质概念的整个范畴,但不同层面研究深度及广度不一,心理层面的研究相... 为厘清当前国外力量干预体质的研究现状,把握力量干预体质的研究特征及趋势,该研究采用通过文献法对国外力量干预体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力量干预已涉及体质概念的整个范畴,但不同层面研究深度及广度不一,心理层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力量干预的内容有单纯力量干预及力量与其他内容的组合干预;被试群体涉及健康及慢性病症患者,儿童青少年、壮年及中年相对较少;干预周期及量度差异较大,尤其伴随被试从一般到趋向特殊化,干预周期及量度的安排更加谨慎;力量干预结论对应一定的被试群体来源、年龄阶段及体质状况,干预方案及其实施条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量 体质 干预特征 干预效果
下载PDF
妊娠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冬梅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第6期120-121,共2页
目的分析妊娠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以98例妊娠性糖尿病患者为对象,电脑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整体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对比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 目的分析妊娠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以98例妊娠性糖尿病患者为对象,电脑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整体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对比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与对照组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患者分娩方式,研究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妊娠性糖尿病,在分析其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性糖尿病 临床特征 护理干预 效果
下载PDF
浅谈新时期儿童糖尿病的心理特征及其护理 被引量:5
6
作者 阎冰梅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2013年第7期1836-1836,共1页
当今社会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现在的孩子会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获取各种知识。对儿童糖尿病,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有的人惧怕得很,担心没办法治疗;而有的人恰恰相反,认为治不治都是那样,白费力气。一部分糖尿病患儿,在发... 当今社会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现在的孩子会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获取各种知识。对儿童糖尿病,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有的人惧怕得很,担心没办法治疗;而有的人恰恰相反,认为治不治都是那样,白费力气。一部分糖尿病患儿,在发现自己得了糖尿病,并对糖尿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时,心理开始焦虑、忧愁、抑郁,不愿社交,不愿出去游玩、运动,整天闷在家里,学习下降,难以走出糖尿病阴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信息时代儿童糖尿病特征/干预
下载PDF
人格特征心理疏导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7
作者 钟小春 张雨云 王红英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24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研究人格特征心理疏导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8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心理护理,研究组行人... 目的研究人格特征心理疏导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8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心理护理,研究组行人格特征心理疏导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干预3周时负面情绪和治疗依从性。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血液透析依从性量表的各个因子和总分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干预3周时,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和总分都有所下降,血液透析依从性问卷的各个因子和总分都有所提高(P<0.05),且研究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人格特征心理疏导干预可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负面情绪,从而提升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特征心理疏导干预 维持性血液透析 负面情绪
原文传递
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其干预效果 被引量:6
8
作者 向琴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334-4335,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心理行为症状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早期老年性痴呆出现心理行为症状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心理症状和行为症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其临床特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 目的探讨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心理行为症状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早期老年性痴呆出现心理行为症状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心理症状和行为症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其临床特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痴呆的行为和心理症状(BPSD)改善情况。结果早期老年性痴呆出现心理行为症状患者心理症状以失眠、抑郁、身份识别障碍为主,行为症状以漫游、躯体攻击为主。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PSD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BPSD发病率高,及早予以综合干预措施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老年性痴呆 心理行为症状 临床特征、心理干预
下载PDF
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研究综述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艳虹 霍文瑶 胡晓毅 《现代特殊教育》 2015年第8期35-39,共5页
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的缺陷是自闭症儿童的一个重要特征,表情识别和表达方面的缺陷妨碍了他们正常的交往和交流过程。国内外学者在自闭症儿童的面部表情识别方面做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从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特征、理论基础及干... 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的缺陷是自闭症儿童的一个重要特征,表情识别和表达方面的缺陷妨碍了他们正常的交往和交流过程。国内外学者在自闭症儿童的面部表情识别方面做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从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特征、理论基础及干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研究者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面部表情 识别特征干预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s following earthquakes
10
作者 张凯 汤懋苍 高晓清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3年第4期488-495,513,共9页
According to the "jacking-up" theory, which relates the cause of earthquakes to outer core convection ascension bodies, the crust will gradually recover after an earthquake. In such cases, the crust is stretched, th... According to the "jacking-up" theory, which relates the cause of earthquakes to outer core convection ascension bodies, the crust will gradually recover after an earthquake. In such cases, the crust is stretched, the underground temperature is reduced,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and drought occurs. In this paper, precipitation is compared with ground temperature and seismic data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thquakes and subsequent droughts. Our objective is to develop a new method of drought prediction. With a few exceptions in loc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first drought to occur after the Ms 〉 7 earthquakes in China's Mainland and the adjacent areas since 1950 shows that droughts tended to occur in regions near earthquake epicenters and in the eastern regions of the epicenters at the same latitude within six months after the earthquakes. In addi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arting time of the earthquakes and the droughts nearly share the same probability of 0 to 6 months. After careful analysis of 34 Ms 〉 6.5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western China from 1980 to 2011, we determined that a second drought tends to occur approximately six months following the first drought, indicating a quasi-half-year period. Moreover, the duration of the quasi-half-year fluctu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magnitude of earthquake, at approximately 2.5 years for Ms 6.5 earthquake and approximately 5 years for Ms 8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crust recovery quasi-half-year period epicenter drought area side drought area
下载PDF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with Emphasis on Thermal Comfort: A Case Study in Public Squares
11
作者 Carlos A. C. Niemeyer Lucila C. Labaki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5年第12期1483-1495,共13页
The article presents a case study about thermal comfort in two public squares located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southeastern Brazil, within a post-occupational assessment context where it was sought to estimate the the... The article presents a case study about thermal comfort in two public squares located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southeastern Brazil, within a post-occupational assessment context where it was sought to estimate the thermal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of the users generating systematized knowledge about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e objective is to instruct future interventions for improvement in the living condition whe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success of the activities predicted there. Surveys on thermal comfort along with goers of the squares were held on three consecutive days in April 2013 and February 2014 with microclimate monitoring of the places adopting the predictive PET (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 index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bioclimatic model Rayman. The obtained data set generated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ttern of thermal comfort allowing understanding the analyt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PET index, climate variables and the perception of comfort. The article seeks to contribute towards the recognition of bioclimatic specificities in the project process aim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of public squares and aspects that are relevant to the urban plann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public spaces thermal comfor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