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仄律、轻重音和汉语节律结构中“弱重位”的确认 被引量:12
1
作者 吴为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0-94,共5页
在当代非线性音系学的研究中,节律结构是指语流的轻重音结构,就是语流中轻重音按一定的规则交替出现形成的一种语言特有的节奏规律。本文试图对汉语的节律结构进行初步探讨,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平仄律”的剖析;(2)“轻重音”的对立;... 在当代非线性音系学的研究中,节律结构是指语流的轻重音结构,就是语流中轻重音按一定的规则交替出现形成的一种语言特有的节奏规律。本文试图对汉语的节律结构进行初步探讨,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平仄律”的剖析;(2)“轻重音”的对立;(3)“弱重位”的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仄律 轻重音 正常重音型 轻声型 后附成分 弱重位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平仄律的形成与嬗变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飞跃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6-157,208-209,共22页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格律形式,平仄律的形成经过了语句内的音声对立、二四异声、四声二元化,以及篇句间的声对、粘缀与定体等历史过程。前者以一平对三仄的确立为标志,后者以律绝排体式的定型为标志。平仄规范的形成,体现为诗人群...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格律形式,平仄律的形成经过了语句内的音声对立、二四异声、四声二元化,以及篇句间的声对、粘缀与定体等历史过程。前者以一平对三仄的确立为标志,后者以律绝排体式的定型为标志。平仄规范的形成,体现为诗人群体的创新与共识、多种律诗体式的成熟与定型以及诗律概念的明晰与理论自觉。"开元十五年后",以杜甫诗歌为标志,律体定型;"律诗""诗律""平侧"等概念亦相继出现。随着不同时代语言形态与声律观念的变化,律体定型后出现了拗体,词曲兴起后出现了平仄通叶,新诗创立后基本废弃了平仄律。我们应从平仄律的历史性和相对性出发,重新认识当代新诗体的建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仄律 四声二元化 对粘法则 体定型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诗歌平仄律的本质与功能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飞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74,共11页
关于平仄的本质,前人有轻重、长短、高低、升降、清浊、舒促等说法,主要是对字声或读音某一特征的归纳与界定,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相对性与随机性,不能完全用以概括或诠释平仄律。平仄律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语言形态、吟唱方式、韵书规范... 关于平仄的本质,前人有轻重、长短、高低、升降、清浊、舒促等说法,主要是对字声或读音某一特征的归纳与界定,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相对性与随机性,不能完全用以概括或诠释平仄律。平仄律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语言形态、吟唱方式、韵书规范和审美观念相适应的抑扬律,它不只取决于字调音值,还受词义句法、语气情态、节奏旋律和声韵歌法等因素影响。诗歌吟唱中并不普遍遵循平仄律,它不具有音律或声律功能,实质上是一种以字声为基础的超音节节律,是建立在科举试诗、唱和模拟及韵书律谱基础上的文本规范,在诗体建构与历史定位方面亦存在诸多需要榷疑乃至反思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仄律 本质特征 诗体功能
原文传递
古代汉语诗歌节奏论及现代启示——兼论“平仄”律对于汉诗节奏的“依附”性
4
作者 张中宇 胡君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尚书》《乐记》等不少文献载有中国早期的“节奏”论,虽然其所指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都认为节奏具有规范、整齐等作用。从诗、骚两大源头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节奏具有高度自觉,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语的诗美特性和诗人的追求:有节奏的语... 《尚书》《乐记》等不少文献载有中国早期的“节奏”论,虽然其所指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都认为节奏具有规范、整齐等作用。从诗、骚两大源头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节奏具有高度自觉,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语的诗美特性和诗人的追求:有节奏的语言为“乐音”,对于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更为有利。“平仄”律是依据汉语诗歌节奏特性设计的,因而并非独立的审美元素,它的根本功能在于改进并提升汉语诗歌的节奏水平。汉语诗歌节奏经过平仄律的“升级”,变得更加柔和且富于起伏变化。“平仄”律推动唐宋诗词的节奏水平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也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鼎峰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诗歌 节奏论 乐音 平仄
下载PDF
中越两国平仄律对比浅析
5
作者 刘晗悦 《芒种(下半月)》 2016年第5期57-58,共2页
诗歌总集《皇越诗选》中收录的很多越南诗歌的创作内容,手法,格律等均与中国诗歌有相似或相互借鉴之处,故就其中的某些越南诗歌与某些中国诗歌做简单的对比来大致总结一下二者在平仄律中的异同。
关键词 《皇越诗选》 平仄律 对比
原文传递
我国古代诗歌的平仄律研究
6
作者 樊瑜 《高考》 2019年第2期254-254,256,共2页
平仄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之中的主要的格律形式,平仄的形成经历了语句内的声音对立、二四异声、四声二元化的发展历程。本文将简要论述平仄律的基本内涵,并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平仄律的主要特征,即平仄律组合以及四声二元化。中国古代诗歌... 平仄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之中的主要的格律形式,平仄的形成经历了语句内的声音对立、二四异声、四声二元化的发展历程。本文将简要论述平仄律的基本内涵,并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平仄律的主要特征,即平仄律组合以及四声二元化。中国古代诗歌中平仄律的使用主要遵循具体的排列规则及对粘规则,古典诗歌中平仄律的使用促进古典诗歌转变及诗体形式规范,对于新诗的创作及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诗歌 平仄律 分析研究
原文传递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一——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别问题论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子瑜 刘宋川 《中国韵文学刊》 2013年第4期76-92,共17页
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是唐诗字音字义的重要特点。正确地分辨和解释唐诗一字平仄两读与词义异同的问题,是读懂唐诗、研究唐诗声律和体裁的前提,作者拟分篇逐一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本文是第一篇,主要论述一字平去义别的情况。我们从唐... 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是唐诗字音字义的重要特点。正确地分辨和解释唐诗一字平仄两读与词义异同的问题,是读懂唐诗、研究唐诗声律和体裁的前提,作者拟分篇逐一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本文是第一篇,主要论述一字平去义别的情况。我们从唐诗中搜集了90来个单字,然后分类对各字因平去两读而义别的关系作出辨析,解释诸字用在不同诗句中的音义,进而据此判定诸字所在诗句的平仄律式,说明一字平仄两读对于唐诗声律的特殊适应性,同时归纳诸字古今音义变化的规律,借此对几种大型工具书一些参差的音义注释提出分辨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音义 破读 平仄两读 平去义别 平仄律
下载PDF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二——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问题论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子瑜 刘宋川 《长江学术》 2014年第2期104-117,共14页
文章对唐诗中48个单字具有词义不变而可变调为平去两读的特殊用法作出论析,认为:(一)诸字的平去两读,唐诗中实有常读与偏读之分,但偏读不能忽视,否则会误读唐诗,曲解声律。其中31字以平声为常读,17字以去声为常读。今音一读是对常读的... 文章对唐诗中48个单字具有词义不变而可变调为平去两读的特殊用法作出论析,认为:(一)诸字的平去两读,唐诗中实有常读与偏读之分,但偏读不能忽视,否则会误读唐诗,曲解声律。其中31字以平声为常读,17字以去声为常读。今音一读是对常读的继承。(二)其中8字表示名词义,9字兼表名、动(或形)义,30字表示动词义,1字表示副词义。可据这种音义关系掌握各字用法。(三)一字平去义同适应了唐诗用韵和格律平仄的需要,为诗人依律用字提供了更为自如的选择余地。这种用法始于魏晋南北朝,而兴盛于唐代,后代虽仍延用,但仅限于少数常用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仄两读 平去义同 常读与偏读 平仄律
下载PDF
论八股文“四字格”韵律 被引量:1
9
作者 郑超群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特殊文体,在其有限的篇幅中,士子们有意识地大量使用形象生动、"词约意博"的四字格是其文章写作特色。文章通过分析四字格的"音顿律"、"声韵律"、"平仄律",肯...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特殊文体,在其有限的篇幅中,士子们有意识地大量使用形象生动、"词约意博"的四字格是其文章写作特色。文章通过分析四字格的"音顿律"、"声韵律"、"平仄律",肯定了八股文隐藏的韵律价值,并强调应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精神继承八股文的写作手法,使其语言艺术魅力得到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股文 四字格 音顿 声韵 平仄律
下载PDF
唐诗中一字平上去三读而义同与义别相兼的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子瑜 刘宋川 《长江学术》 2017年第2期113-125,共13页
本文对唐诗中18个单字具有平上去三读而义同兼义别的音义关系和用法作了论析,认为:(1)根据各字同义而多音读的情况,可分为同义而有平上去三读或平上、平去、上去两读等四小类。从声律应用来说,诸字的同义而多音读基本上属于平仄两读,值... 本文对唐诗中18个单字具有平上去三读而义同兼义别的音义关系和用法作了论析,认为:(1)根据各字同义而多音读的情况,可分为同义而有平上去三读或平上、平去、上去两读等四小类。从声律应用来说,诸字的同义而多音读基本上属于平仄两读,值得注意。(2)这18字中大多数都是早期义项陆续取得了两个或三个音读,只有"请、泥、委"3字例外。掌握这一规律,使我们易于理解各字义同与义别交织的复杂关系。(3)这个字群音义关系的产生始于中古前期,唐代加以继承和发展,并广泛应用于诗体律式的平仄变化中。(4)这个字群的音义关系过分复杂,不利于人们的口语交际,因此音义关系到现代有了明显的简化。但是阅读唐诗,分析诗体格律,仍要依据各字中古的音义关系来解释,切不可以今律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平上去三读 义同 义别 平仄律
下载PDF
唐诗一字平上两读而义同以及义别义同兼备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子瑜 刘宋川 《长江学术》 2016年第2期105-118,共14页
本文对唐诗中具有平上义同以及平上义别又义同兼备的两类字群的音义关系和用法作了论析,认为:1.平上义同的字有22个,原来在上古只有一读(10字平声,12字上声),表示本义和引申义,后来在字义未变的情况下又取得了二读(10字上声,12字平声),... 本文对唐诗中具有平上义同以及平上义别又义同兼备的两类字群的音义关系和用法作了论析,认为:1.平上义同的字有22个,原来在上古只有一读(10字平声,12字上声),表示本义和引申义,后来在字义未变的情况下又取得了二读(10字上声,12字平声),于是形成了平上两读而义同的音义关系。2.另一类字群(10字)原来在上古也只有一读(平声8字,上声2字)表示本义和引申义,后来有一部分引申义和假借义取得了二读(上声或平声),于是形成了平上两读而义别又义同的音义关系。3.这两类字群的用法发端于中古前期,唐代得以继承和发展,主要是为了适应律诗平仄用字的需要。4.诸字音读到现代变化较大,一是诸字同义两读变为一读(平或上),二是部分字音由上变去或由上变平,于是唐代这两类字群的音义关系不复存在,但是阅读唐诗仍需依据诸字当时的音义关系,才不致误释音义,错定平仄,谬解诗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仄两读 平上义同 义别 常读与偏读 平仄律
下载PDF
对诗歌语言技法的科学分析
12
作者 朱梅梅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0年第S1期278-280,共3页
关键词 诗歌语言 单音节 加尾 四言诗 插腰 四言古诗 古体诗 平仄律 仄仄
下载PDF
唐詩一字平上或平入兩讀而義别問題研究
13
作者 劉子瑜 劉宋川 《文献语言学》 2015年第1期102-119,共18页
本文討論了唐詩中39個單字平上兩讀、6個單字平入兩讀而義别的音義關係及用法。認爲:(1)比較其古今音義的異同,這39字可分爲兩大類:一類有"幾、唯、彷、勦"等20字,現代仍保留平上義别。其中"幾、蠡"等12字部分重要... 本文討論了唐詩中39個單字平上兩讀、6個單字平入兩讀而義别的音義關係及用法。認爲:(1)比較其古今音義的異同,這39字可分爲兩大類:一類有"幾、唯、彷、勦"等20字,現代仍保留平上義别。其中"幾、蠡"等12字部分重要古義已經失去,切忌以現今音義解釋各字在唐詩中的用法。另一類有"夭、麽、咬、反、被"等19字,其義項到現代或部分消失,或部分少用,而音讀則變爲平聲或上聲(個别變爲去聲)一讀,切忌以各字現今一讀代替它們在唐詩中的兩讀。(2)這個字群的平上兩讀大多數已見於上古,説明它們在唐詩中的用法是其上古的延續和發展。(3)字群的平上義别决定於各字義項的産生和分化,有"幾、彷、夭、咬"等24字先有平聲,後有上聲,"唯、勦、宛、氏"等15字則先上後平。一般是本義和近引申義同遠引申義或假借義相對構成異讀(一平、一上或一上、一平),以示有别。掌握諸字的重要義項,就可以分辨其平上兩讀,並正確判定其在唐詩中的平仄。(4)有6個字平入義别,現今都唯讀平聲。其中"膜、般、阿"3字仍保留入聲詞義,另3字則已失去入聲義,也值得注意。理解並掌握諸字的音義關係和用法,便於分析和判定唐詩的聲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詩 平仄兩讀 平上義别 平入義别 平仄律
下载PDF
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义别兼具问题论析——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三
14
作者 刘子瑜 刘宋川 《语言学论丛》 CSSCI 2015年第2期207-246,共40页
本文对唐诗中48个单字具有平去两读义同又兼一读(或两读)义别的音义关系及其用法进行了论证,结论是:1.这48个字绝大多数是上古平声字,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了声韵相同的去声,于是诗作中开始出现了一字平去义同兼义别的用例,到唐诗中获得... 本文对唐诗中48个单字具有平去两读义同又兼一读(或两读)义别的音义关系及其用法进行了论证,结论是:1.这48个字绝大多数是上古平声字,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了声韵相同的去声,于是诗作中开始出现了一字平去义同兼义别的用例,到唐诗中获得了空前的发展。2.这48字具有两读义同特点的义项分为两类:一类是本义,一类是引申义,其余义项则分用平或去的一读来表示,于是构成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义别相兼的音义关系。既基本上显示了各字的义项有本义与引申义的区别,又显示诸义词性的不同,这与诸字声韵相同而调不同的语音密切关系是两相对应的。如果理解诸字在唐代的音义关系以及到现代的音义变化规律,我们就可以准确解释诸字在唐诗中表示义同时的两读,表示义别时的一读。只有理解诸字在唐代的音义关系以及到现代的音义变化规律,才可以准确解释诸字在唐诗中表示义同的两读,表示义别的一读,进而分析唐诗的平仄律式和体格。3.这种音义关系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唐代诗体声律的需要,为诗人依律审音用字提供了更为自如的选择余地,对唐代诗律的形成和繁盛起了促进作用。唐以后这种用法明显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平仄两读 平去两读 常读与偏读 义同义别兼具 平仄律
原文传递
唐詩的字義和平仄音讀問題之六
15
作者 劉子瑜 劉宋川 《汉语史研究集刊》 CSSCI 2017年第2期36-48,共13页
本文討論唐詩中一字平上去(或平去入)三讀而義別和三讀義同的問題。唐詩中一字平上去(或平去入)三讀而義別的字共有7個:卷、莞、長、咽、與、濟、累。三個音讀先後產生的次序不盡相同,有的是平、上、去,有的是平、去、入,或上、去、平;... 本文討論唐詩中一字平上去(或平去入)三讀而義別和三讀義同的問題。唐詩中一字平上去(或平去入)三讀而義別的字共有7個:卷、莞、長、咽、與、濟、累。三個音讀先後產生的次序不盡相同,有的是平、上、去,有的是平、去、入,或上、去、平;三讀用以@示本義、引申義或假借義的不同。平上去三讀而義同的字群有7字:拖、沽、酤、鄢、但、盪(蕩)、醒。7字音讀產生的次序亦可分為三小類:平、上、去,上、平、去,上、去、平。@類字群的義項較為簡明。三讀義別字群的音義到現今發生了變化,多數演變為兩讀義別,僅個別字保留三讀義別;而三讀義同的字群到現今在義項方面基本未變,音讀則都簡化為一讀。@種音義關係和特點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唐代詩體聲律的需要,為詩人依律審音用字提供了更為自如的選擇餘地。唐以後@種用法衰減。只有理解諸字在唐代的音義關係以及到現代的音義變化規律,才可以準確解釋諸字在唐詩中的音義,進而分析唐詩的平仄律式和體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詩 平上去三讀 常讀與偏讀 義別 義同 平仄律
原文传递
讀詞漫筆(續)
16
作者 蔡國强 《词学》 CSSCI 2018年第1期388-397,共10页
一衍字還是奪字?從《隔簾聽》説判斷原則的規定《隔簾聽》是個孤調,宋代僅柳永一首存世。《全宋詞》據彊村叢書本《樂章集》所録詞如下:咫尺鳳衾鴛帳,欲去無因到。蝦鬚窣地重門悄。認繡履頻移,洞房杳杳。强語笑。逞如簧、再三輕巧。梳... 一衍字還是奪字?從《隔簾聽》説判斷原則的規定《隔簾聽》是個孤調,宋代僅柳永一首存世。《全宋詞》據彊村叢書本《樂章集》所録詞如下:咫尺鳳衾鴛帳,欲去無因到。蝦鬚窣地重門悄。認繡履頻移,洞房杳杳。强語笑。逞如簧、再三輕巧。梳妝早。琵琶閑抱。愛品相思調。聲聲似把芳心告。隔簾聽,赢得斷腸多少。恁煩惱。除非共伊知道。(《全宋詞》三十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仄律 怨王孫 吴文英 《望海潮》 月照梨花
原文传递
讀詞漫筆(續)
17
作者 蔡國强 《词学》 2019年第2期459-468,共10页
三七晁補之的《玉蝴蝶》有奪字晁補之《玉蝴蝶》前段首均云:"暗憶少年豪氣,爛南國、蓬島風光。""爛"字後當脱落一"遊"字,爛遊,也就是"漫遊"的意思。其理由有四:其一,"爛南國、蓬島風光&qu... 三七晁補之的《玉蝴蝶》有奪字晁補之《玉蝴蝶》前段首均云:"暗憶少年豪氣,爛南國、蓬島風光。""爛"字後當脱落一"遊"字,爛遊,也就是"漫遊"的意思。其理由有四:其一,"爛南國、蓬島風光"七字的文理不通;其二,依律本均應該是十四字,現存宋賢諸家都是六字一句、四字兩句的填法,晁氏突然十三字,顯然不合;其三,前後段校,後段首均爲"清狂揚州一夢,中山千日,名利都忘。"也是十四字;其四,校之宋人諸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邦彦 平仄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