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台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翁仁木 《中国劳动》 2019年第10期78-90,共13页
平台经济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是平台经济的去劳动关系化造成大量平台从业人员被排除在法定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之外,面临着职业伤害风险无从保障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分析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障地方试点探索和欧盟自雇者工伤保障经... 平台经济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是平台经济的去劳动关系化造成大量平台从业人员被排除在法定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之外,面临着职业伤害风险无从保障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分析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障地方试点探索和欧盟自雇者工伤保障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平台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和工伤保险制度的长远发展,针对建立平台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提出了关于职业伤害保障模式、制度发展定位、制度框架等方面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从业人员 职业伤害 工伤保险
下载PDF
网络平台从业人员的工伤保险困境及解决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储著斌 田懋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94-99,共6页
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从业人员规模日益庞大,其工伤保险问题亟须解决。当前,应立法先行,以完善法律保障作为网络平台从业人员工伤保障困境解决的重要前提,以治理利用网络平台用工弱劳动关系规避企业责任为重点,以明确网... 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从业人员规模日益庞大,其工伤保险问题亟须解决。当前,应立法先行,以完善法律保障作为网络平台从业人员工伤保障困境解决的重要前提,以治理利用网络平台用工弱劳动关系规避企业责任为重点,以明确网络平台从业人员工伤保险的责任主体为基础,以确定网络平台从业人员的工伤保险缴费模式为突破口,以面向网络平台从业人员设立针对重大职业风险的保险险种为关键举措,以建立多重保险体系和保险选择为框架,更好地解决网络平台从业人员的工伤保险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平台从业人员 劳动关系 工伤保险
下载PDF
共享经济平台从业人员工伤保险问题探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胡风华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5-8,共4页
伴随着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和大众消费的持续升级,物流、网店、网络直播等新商业经济蓬勃发展,以快递小哥、网络主播、网店卖家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平台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增加,而保障这部分劳动者因工受伤及职业伤害的工伤保险,在制度层面至今... 伴随着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和大众消费的持续升级,物流、网店、网络直播等新商业经济蓬勃发展,以快递小哥、网络主播、网店卖家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平台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增加,而保障这部分劳动者因工受伤及职业伤害的工伤保险,在制度层面至今仍是空白。本文从体制机制、经办服务、主体意识三个方面对共享经济平台从业人员的工伤保险问题进行探究,通过破除现有制度约束,创新工伤认定方式方法,丰富工伤保险参保激励措施等渠道,希望建立起符合新业态从业人员工作特性的工伤保险制度,使其与传统就业形式下的工伤保险制度相融合,最终形成覆盖全面、保障适度的工伤保险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经济 平台从业人员 工伤保险
下载PDF
优步欧洲平台从业人员保障措施及其借鉴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静 《劳动保障世界》 2019年第35期22-22,24,共2页
网约车及外卖平台优步(Uber)的欧洲平台从业人员保障措施较为完善.本文以优步平台欧洲从业人员保障措施出台背景为切入点,分析优步在欧洲的网约车车主保障和外卖骑手保障方案,以探索对我国平台企业从业人员保障政策的借鉴启示.
关键词 平台企业从业人员保障 优步 欧洲 政策研究
下载PDF
算法统制下平台经济从业人员的主体性危机与法律地位认定
5
作者 李志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1-73,124,共14页
平台经济从业人员是一种兼容线下与线上数字孪生身份的复合主体存在,并非纯正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而是可叠加多种法律地位人员的统称。在平台系统超级算法的动态统制与驯化下,平台凭借其海量数据的优势地位,与平台经济从业人员之间呈... 平台经济从业人员是一种兼容线下与线上数字孪生身份的复合主体存在,并非纯正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而是可叠加多种法律地位人员的统称。在平台系统超级算法的动态统制与驯化下,平台凭借其海量数据的优势地位,与平台经济从业人员之间呈现出了超越传统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的新的用工关系形态,让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去中心化倾向日渐加剧,导致平台经济从业人员权益受损时面临“无救济伤害”的客观风险。如何有效规制平台资本无序扩张与劳动力被动式自由权益损害加剧之间的矛盾发展态势?只有祛魅平台背后平台系统算法统制与驯化下的去中心化平台用工运行逻辑,“穿透”平台数字化网络单元形成的劳动控制网内“制度茧房”中的合同自由本质,强化对平台用工关系的过程监管、要素监管和技术监管,才能科学定位平台经济从业人员的法律地位,为有效规制资本的无序扩张、平衡平台与其从业人员之间的利益博弈、科学引导互联网数字化平台创新性商业模式的健康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法律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平台经济 平台经济从业人员 主体性危机 法律地位
下载PDF
互联网平台从业人员的权利保障困境及其司法裁判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范围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4-143,共10页
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网络平台从业人员的休息权、职业安全健康权、社会保险权以及职业发展权等权利保障面临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界和实务界对平台与从业者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存在较大争议。司法裁判中多认定平台就业为新就... 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网络平台从业人员的休息权、职业安全健康权、社会保险权以及职业发展权等权利保障面临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界和实务界对平台与从业者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存在较大争议。司法裁判中多认定平台就业为新就业形态,与平台不构成劳动关系,从而将他们排除在劳动法之外,但发生交通事故则面临从业者职业安全健康权保障的需要。因此,应该要确立促进平台发展与保障从业者权利相平衡的理念,在技术方面,应该在坚持劳动关系从属性标准的前提下,对工时、工伤、社保以及培训制度根据进行适当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从业人员的权利保障 劳动关系认定 平台用工 司法裁判
原文传递
平台企业从业人员保障方案:中欧对比及启示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静 《社会保障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94-102,共9页
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平台从业者数量的急剧增加给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从平台企业与平台从业人员间的劳动关系认定出发,在总结中欧平台从业人员保障实践的基础上,比较国内主要出行外卖平台企业(滴滴出行、美团外卖和饿了... 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平台从业者数量的急剧增加给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从平台企业与平台从业人员间的劳动关系认定出发,在总结中欧平台从业人员保障实践的基础上,比较国内主要出行外卖平台企业(滴滴出行、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吴江模式及优步欧洲的平台从业人员保障方案,提出建立“由政府提供基础保障、由企业提供辅助保障”的平台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从业人员 平台企业 企业主导的保障 政府主导的保障
下载PDF
平台经济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国际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4
8
作者 代懋 《社会保障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4-110,共7页
近年来,平台经济发展迅速,但相关从业人员尚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平台经济工作的三方性、临时性与自主性特征使得构建覆盖该类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此,目前国际上有三种较为通行的做法:一是扩大雇佣关系的范围,明... 近年来,平台经济发展迅速,但相关从业人员尚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平台经济工作的三方性、临时性与自主性特征使得构建覆盖该类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此,目前国际上有三种较为通行的做法:一是扩大雇佣关系的范围,明确雇佣关系性质,将现有劳动法律法规应用于平台经济工作;二是通过适应性机制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覆盖到所有国民,将现有法规的应用与雇佣关系的概念脱钩;三是为平台经济从业人员提供特定的社会保障。基于这些经验,建议我国从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利用数字化技术简化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政程序、强化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平台经济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经济从业人员 社会保障 雇佣关系 适应性机制
下载PDF
A Study on consumers' continuing to use online group-buying platforms: The impact of price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被引量:1
9
作者 Yi- Wen Fan Mei-Hsia Chiang +1 位作者 Jhih-Yuan Wang Eric T. G Wang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0年第12期44-52,共9页
In this study, we aim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group-buying consumers and to investigate salient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continuance intention of online group-buying platforms (OGBP) to bridge... In this study, we aim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group-buying consumers and to investigate salient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continuance intention of online group-buying platforms (OGBP) to bridge this knowledge gap. An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S) continuance is adapted to construct a research model in online group-buying contexts. A total of 289 complete and valid responses were collected. Our findings contribute to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in two ways: Firstly, our respondents show that they are young (93% of the respondents' ages range between 19 and 28 years old), female (88% of the respondents), and thrifty (82% of the respondents' transaction amounts are below US$16). Secondly, based on our results, price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confirmation. In addition, in contrast to the IS continuance model (Bhattacherjee, 2001),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usefulness on satisfaction is not supported. Thus, in online group-buying settings, confirmation is the key antecedent of satisfaction. Satisfaction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OGBP continuance intention. Consequently, in addition to offering a wide assortment of merchandise and a convenient online shopping experience to enhance customers'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OGBP, OGBP managers should aim low-price marketing strategies at this female, young, thrifty and price-sensitive segment to transcend consumers' price expectations and attract consumers' continued intention to visit OG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line group-buying platforms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of IS continuance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theor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price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