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平头炭疽菌的产孢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赵胜 杨艳艳 +2 位作者 杨中路 牛俊乐 单志慧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4-387,共4页
为探讨不同因素对大豆平头炭疽病菌产孢量及其病菌致病力的影响,从不同培养基、光照条件、培养温度以及培养基蔗糖浓度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4种培养基中,在燕麦培养基上该菌产孢量最高;光照条件及培养温度对产孢量影响不明... 为探讨不同因素对大豆平头炭疽病菌产孢量及其病菌致病力的影响,从不同培养基、光照条件、培养温度以及培养基蔗糖浓度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4种培养基中,在燕麦培养基上该菌产孢量最高;光照条件及培养温度对产孢量影响不明显;在以9g/L低浓度蔗糖为碳源的燕麦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回接实验表明,培养基蔗糖浓度的改变对病原致病力没有显著影响。大豆平头炭疽菌的产孢量受培养基类型、含糖量影响较大,光照及培养温度对产孢量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平头炭疽 产孢因素 产孢量
下载PDF
火龙果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朱迎迎 李敏 +4 位作者 高兆银 章武 杨冬平 陈亮 胡美姣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66,共8页
【目的】明确火龙果果实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火龙果炭疽病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方法对引起火龙果果实炭疽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初步研究... 【目的】明确火龙果果实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火龙果炭疽病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方法对引起火龙果果实炭疽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供试菌株ITS序列为576bp,与平头炭疽菌(登录号:HQ896482、AF451899)、辣椒炭疽菌(登录号:JX910365、HQ271465)的同源性均达100%;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平头炭疽菌和辣椒炭疽菌具有很近的遗传关系。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产孢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为30℃,致死温度为60℃处理10min;菌丝适宜生长pH为4~9,最适pH为8,产孢适宜pH为4-7,最适产孢pH为4;最适碳源为蔗糖和D-果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和蛋白胨,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铵有利于该菌产孢;连续光照和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黑暗则有利于该菌产孢。【结论】引起海南省火龙果果实炭疽病的另一种病原菌是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Schw.)Andrus&Moore],该菌不仅侵染火龙果果实,还能侵染大豆豆荚和番茄果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炭疽 平头炭疽 rDNA—ITS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中国590份大豆种质资源对炭疽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石妞妞 杜宜新 +6 位作者 何艳琴 阮宏椿 滕振勇 甘林 连金番 杨中路 陈福如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52,共12页
【目的】开展大豆品种炭疽病抗性鉴定,为筛选抗病品种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法鉴定了2011—2019年共590份大豆品种(系)对炭疽病的抗病性。【结果】鉴定出高抗品种(HR)、抗病品种(R)、中抗品种(MR)、中感品种(MS... 【目的】开展大豆品种炭疽病抗性鉴定,为筛选抗病品种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法鉴定了2011—2019年共590份大豆品种(系)对炭疽病的抗病性。【结果】鉴定出高抗品种(HR)、抗病品种(R)、中抗品种(MR)、中感品种(MS)、感病品种(S)和高感品种(HS)的数量分别为0、70、143、219、148和10份,比率分别为0、11.86%、24.24%、37.12%、25.08%和1.69%。不同年份间抗性品种比率(RR)范围为13.64%~68.00%,其中:2013年抗性品种的比率最高,为68.00%;其次的2012年抗性品种比率为52.00%;2016年抗性品种比率最低,为13.64%。国家热带亚热带地区春大豆组(S1)、国家热带亚热带地区夏大豆组(S2)、国家鲜食大豆春播组(S3)、国家鲜食大豆夏播组(S4)、国家长江流域春大豆组(S5)、福建省大豆新品种组(S6)和其他新品种组(S7)抗性品种的比率范围为5.89%~69.23%,其中:国家热带亚热带地区夏大豆组(S2)抗性品种比率最高,为69.23%;其次为国家鲜食大豆夏播组(S4),抗性品种比率为57.69%;国家鲜食大豆春播组(S3)抗性品种比率最低,为5.89%。【结论】鉴定结果表明,590份大豆品种(系)中,抗病和中抗品种占比为36.10%,没有对炭疽病高抗的品种;春播鲜食大豆缺乏对炭疽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炭疽 抗病性鉴定 平头炭疽
下载PDF
天津市宁河区辣椒炭疽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5
4
作者 霍建飞 姚玉荣 +3 位作者 郝永娟 于金萍 刘春艳 王万立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共7页
以从天津市宁河区采集的辣椒炭疽病病样为试材,通过形态学与对病菌核糖体DNA的ITS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引起该病的病原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天津市宁河区辣椒主产区的辣椒炭... 以从天津市宁河区采集的辣椒炭疽病病样为试材,通过形态学与对病菌核糖体DNA的ITS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引起该病的病原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天津市宁河区辣椒主产区的辣椒炭疽病病原为尖孢炭疽菌和平头炭疽菌,二者的分离比率为0.711∶0.289。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咪鲜胺、咯菌腈、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对尖孢炭疽菌菌丝抑制效果较好,其EC50值分别为0.0228、0.1232、0.3612、0.7168μg·mL^-1;咪鲜胺、咯菌腈和多菌灵对平头炭疽菌菌丝抑制效果较好,其EC50值分别为0.0667、0.1937、0.2400μg·mL^-1。咪鲜胺、咯菌腈、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可以作为防治辣椒炭疽病的候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尖孢炭疽 平头炭疽 鉴定 药剂筛选
下载PDF
巴西大豆中炭疽菌的分离鉴定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肖杰文 刘月廉 +1 位作者 冉俊祥 杨占臣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33-337,共5页
此文中通过对巴西进境大豆病害分离,共得到30个菌株,并对其中的4株炭疽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了它们分别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 此文中通过对巴西进境大豆病害分离,共得到30个菌株,并对其中的4株炭疽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了它们分别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和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dematium)。此研究从30个菌株中分离得到的4株炭疽菌分属于不同种,从而证实了巴西大豆中炭疽菌的多样性,不仅充实了正在构建的大豆病害数据库和菌种资源库,也可为港口的植物检疫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孢炭疽 辣椒炭疽 平头炭疽 黑线炭疽 形态 ITS
下载PDF
戊唑醇对2种辣椒炭疽菌的敏感性差异 被引量:5
6
作者 霍建飞 姚玉荣 +3 位作者 任文来 郝永娟 王勇 王万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8期151-152,共2页
为明确戊唑醇对2种辣椒炭疽菌的敏感性差异,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对2种辣椒炭疽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戊唑醇对5株不同地点平头炭疽菌的EC 50值分别为187.1574、22.1894、82.0575、54.5379和28.3635μg/mL,对3株不同地... 为明确戊唑醇对2种辣椒炭疽菌的敏感性差异,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对2种辣椒炭疽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戊唑醇对5株不同地点平头炭疽菌的EC 50值分别为187.1574、22.1894、82.0575、54.5379和28.3635μg/mL,对3株不同地点的斯高威尔炭疽菌的EC 50值分别为0.2980、0.3404和0.2404μg/mL。戊唑醇对斯高威尔炭疽菌敏感而对平头炭疽菌表现为不敏感。准确鉴定出辣椒炭疽病病原种类,筛选出对病原菌敏感的化学药剂,为进一步科学防治辣椒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唑醇 尖孢炭疽 平头炭疽 抑菌效果 敏感性
下载PDF
马占相思炭疽菌的鉴定和有关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熊英 梁红艳 +2 位作者 余浩光 叶志敏 黄飞龙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共5页
对广西高峰林场马占相思苗木炭疽菌进行分离鉴定 ,结果表明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 .)Sacc .和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truncatum(Schw) .Anolrus&Noore。胶孢炭疽菌菌丝在 10~ 35℃范围内能生长 ,分生... 对广西高峰林场马占相思苗木炭疽菌进行分离鉴定 ,结果表明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 .)Sacc .和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truncatum(Schw) .Anolrus&Noore。胶孢炭疽菌菌丝在 10~ 35℃范围内能生长 ,分生孢子亦可萌发 ,适温为 2 0~ 30℃ ,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高湿的条件 ,在RH =10 0 % +水滴的条件下萌发良好 ;菌丝在pH值 3~ 11范围内均能生长 ,适宜的pH值为 5~ 9。平头炭疽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条件与胶胞炭疽菌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 ,在试验温度范围内 ,平头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明显低于胶孢炭疽菌 ,且在 10℃时不萌发。两种炭疽菌在马占相思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现象 ,且以胶孢炭疽菌较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占相思 炭疽 生物学特性 胶孢炭疽 平头炭疽
下载PDF
大豆豆荚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5
8
作者 孙志峰 楼兵干 +2 位作者 王国荣 夏国绵 楼曼庆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6期432-436,共5页
主要研究了光照、温度、pH值、湿度、碳氮源等因素对大豆豆荚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条件对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该菌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5... 主要研究了光照、温度、pH值、湿度、碳氮源等因素对大豆豆荚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条件对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该菌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生长温度30℃;在pH3~1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范围为5~7。分生孢子在15~30℃都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是25℃;在pH3~10范围内都能萌发,最适萌发pH为6-8。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60℃和56℃(在15min内)。在相对湿度低于97%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该菌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在供试碳氮源中,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分别是蔗糖和酵母粉,而孢子萌发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酵母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头炭疽 辣椒炭疽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豆荚炭疽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林敬州 姜聪 +2 位作者 汪自强 王国荣 楼兵干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2期166-168,共3页
采用田间喷雾接种和调查的方法,对76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测定,以此筛选对大豆豆荚炭疽病的抗性资源。结果表明,76份材料中对大豆豆荚炭疽病免疫的材料为0份,高抗的为13份,中抗的16份,中感的24份,高感的23份,这也为大豆育种选择亲... 采用田间喷雾接种和调查的方法,对76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测定,以此筛选对大豆豆荚炭疽病的抗性资源。结果表明,76份材料中对大豆豆荚炭疽病免疫的材料为0份,高抗的为13份,中抗的16份,中感的24份,高感的23份,这也为大豆育种选择亲本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平头炭疽 抗病性 评价
下载PDF
宁夏春大豆炭疽病病原菌形态学分类鉴定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连金番 杜宜新 +3 位作者 赵志刚 罗瑞萍 姬月梅 郝吉兵 《宁夏农林科技》 2019年第7期25-26,F0002,共3页
为明确宁夏引黄灌区春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采用形态学分类法鉴定了宁夏引黄灌区春大豆炭疽病的病原。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春大豆炭疽病危害症状、病原菌的菌落特征、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与大豆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一... 为明确宁夏引黄灌区春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采用形态学分类法鉴定了宁夏引黄灌区春大豆炭疽病的病原。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春大豆炭疽病危害症状、病原菌的菌落特征、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与大豆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一致;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供试大豆炭疽病菌菌株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人工接种后病害症状与田间病害症状基本一致,再采集分离获得病原菌,其与接种的大豆炭疽病菌形态特征一致;说明大豆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是导致宁夏引黄灌区春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大豆 形态学鉴定 平头炭疽
下载PDF
菜用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防治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娜 范翘楚 +6 位作者 周佳 宋雅静 张古文 冯志娟 卜远鹏 王斌 龚亚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82-2688,共7页
炭疽病是菜用大豆生产上发生的常见真菌性病害,破坏力强,发病时在豆荚表面形成黑色斑点,严重影响鲜荚外观商品性和品质,已成为我国菜用大豆生产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明确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本文对采集的菜用大豆炭... 炭疽病是菜用大豆生产上发生的常见真菌性病害,破坏力强,发病时在豆荚表面形成黑色斑点,严重影响鲜荚外观商品性和品质,已成为我国菜用大豆生产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明确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本文对采集的菜用大豆炭疽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基于柯赫氏法则分离到引起菜用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并通过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造成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筛选可以用于防控菜用大豆炭疽病的杀菌剂,测定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平头炭疽菌Cts18和胶孢炭疽菌Cts22对生产中常用杀菌剂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发现多菌灵对Cts18、Cts22的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2.13μg·mL^(-1)和96.12μg·mL^(-1),戊唑醇对Cts18、Cts22的EC_(50)分别为0.27μg·mL^(-1)和0.63μg·mL^(-1)。结果表明,平头炭疽菌Cts18相比胶孢炭疽菌Cts22对多菌灵和戊唑醇更加敏感,其中戊唑醇可作为生产中防控菜用大豆炭疽病的杀菌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炭疽 病原菌鉴定 平头炭疽 胶孢炭疽 杀菌剂敏感性
下载PDF
南方大豆品种炭疽病抗性鉴定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月 林剑浩 +2 位作者 年海 饶军华 周而勋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2,共11页
为明确南方大豆品种对炭疽病抗性的差异,并分析其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在温室内种植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育成和收集到的100份南方春大豆品种,苗期喷洒平头炭疽菌孢子悬浮液,根据叶片病斑面积计算病斑率并划分为6个抗病级别。利用qRT-... 为明确南方大豆品种对炭疽病抗性的差异,并分析其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在温室内种植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育成和收集到的100份南方春大豆品种,苗期喷洒平头炭疽菌孢子悬浮液,根据叶片病斑面积计算病斑率并划分为6个抗病级别。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典型抗病和感病品种接种平头炭疽菌不同时间后,病程相关蛋白基因、水杨酸途径基因、茉莉酸/乙烯途径基因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基因等抗病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共鉴定到6份抗病品种、32份中抗品种、57份中感品种和5份感病品种。抗性品种桂1701和感病品种横线早熟豆被平头炭疽菌侵染后抗病基因的表达规律存在很大差异。GmPR2、GmPR4、GmNPR1、GmPAL2-1和GmPAL4在抗病品种的表达量整体较高,GmPR3、GmPR12、GmPAL1-1和GmPAL3-1在感病品种中的表达量整体较高。GmPAL2-1和GmPAL3-1基因在抗病品种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在接种后12和6 h极显著升高,而在感病品种中则分别在接种后24和48 h才显著升高。GmPAL2-3在抗病品种中不表达,而在感病品种中表达;GmPGIP2在抗病品种中表达,而在感病品种中不表达。抗病品种中GmLOX7和GmLOX8基因的表达量是感病品种中的400~1 000倍。接种平头炭疽菌后48 h,GmPR2、GmPR4、GmPR5、GmPR10、GmNPR1、GmNAC4和GmPGIP3基因在抗病品种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而在感病品种中显著降低。结果显示,桂1701、桂夏1号、南夏豆25、桂夏3号、华夏5和天长小青豆为抗炭疽病大豆品种。不同大豆品种受到平头炭疽菌侵染后,抗感品种间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抗病品种对该病菌侵染的反应更快,推测大豆炭疽菌侵染后48 h是大豆抗病基因响应侵染的关键时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大豆 炭疽 平头炭疽 抗病性鉴定 抗病相关基因 表达分析
下载PDF
尖尾芋一未知叶部病害的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13
作者 张少天 《乡村科技》 2024年第6期78-83,共6页
为明确重庆市万州区种植的尖尾芋出现的一种叶部病害病原菌的种类,采集受病原菌感染的尖尾芋叶片样本,并对样本进行表面消毒处理,成功分离出病原菌。对该病原菌进行培养和纯化处理,最终得到纯化后的病原菌菌株。对该病原菌菌株进行形态... 为明确重庆市万州区种植的尖尾芋出现的一种叶部病害病原菌的种类,采集受病原菌感染的尖尾芋叶片样本,并对样本进行表面消毒处理,成功分离出病原菌。对该病原菌进行培养和纯化处理,最终得到纯化后的病原菌菌株。对该病原菌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初步确认该病原菌为真菌。通过DNA序列分析和比对,最终确定该病原菌为平头炭疽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尾芋 炭疽 分离鉴定 平头炭疽
下载PDF
豇豆茎基部病害的病原鉴定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丽慧 曾蓉 +1 位作者 陆金萍 戴富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共5页
对危害豇豆茎基部的病害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 rDNA序列分析明确了该病病原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Schw.)Andrus&Moore]。温度和碳氮源等因素对病菌菌丝生长试验表明:菌丝生长温... 对危害豇豆茎基部的病害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 rDNA序列分析明确了该病病原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Schw.)Andrus&Moore]。温度和碳氮源等因素对病菌菌丝生长试验表明: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2-36℃,最适生长温度是28℃;该菌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在供试碳氮源中,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酵母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 豇豆炭疽 平头炭疽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辽宁省北镇市葡萄叶斑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梅 王彩霞 +2 位作者 燕继晔 贾静怡 李兴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5-188,206,共5页
近年来辽宁省北镇市出现一种葡萄叶斑病,症状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小黑斑,病斑周围褪绿变黄,为明确引起该病的病原菌,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ITS、GAPDH、CHS-1、ACT、TUB2基因)和形态学特征观察对... 近年来辽宁省北镇市出现一种葡萄叶斑病,症状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小黑斑,病斑周围褪绿变黄,为明确引起该病的病原菌,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ITS、GAPDH、CHS-1、ACT、TUB2基因)和形态学特征观察对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鉴定,并结合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验证。结果确定病原菌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叶斑病 多基因系统发育 平头炭疽
下载PDF
一种新大豆豆荚炭疽病症状类型及其病原鉴定 被引量:21
16
作者 楼兵干 陈吴健 +3 位作者 林钗 王国荣 夏国绵 楼曼庆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9-233,共5页
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学观察、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试验,研究引起鲜食大豆"台75"豆荚普遍出现条状不规则形病斑的原因。结果显示,条状不规则形病斑是由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引起的一种新的大豆豆荚炭... 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学观察、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试验,研究引起鲜食大豆"台75"豆荚普遍出现条状不规则形病斑的原因。结果显示,条状不规则形病斑是由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引起的一种新的大豆豆荚炭疽病症状,该病原菌引起豆荚炭疽病症状主要有2种,一种是圆形斑,另一种是条状不规则斑即锈斑。在供试的7种大豆品种中,条状不规则斑主要出现在"台75"上,其余6个品种主要是圆形斑;"台75"条状不规则斑的病荚率为65.37%,其余品种上的病荚率分别为1.02%、1.87%、2.95%、3.56%、9.32%和12.25%。研究表明由平头炭疽菌引起的大豆豆荚炭疽病的症状类型与寄主品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炭疽 病原真菌 平头炭疽 植物病原物互作
原文传递
浙江省鲜食大豆炭疽病病原分离及抗性鉴定 被引量:6
17
作者 冯乐乐 竹龙鸣 +3 位作者 谢华 杨清华 郭蓓 袁凤杰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0-849,共10页
炭疽病是我国南方鲜食大豆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试验通过组织分离法,在浙江省鲜食大豆主栽区炭疽病病荚中分离得到9株疑似炭疽病菌分离物。根据分离物的形态特征、基于ITS-GAPDH-CHS-1-TUB2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分离物的致病性将这... 炭疽病是我国南方鲜食大豆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试验通过组织分离法,在浙江省鲜食大豆主栽区炭疽病病荚中分离得到9株疑似炭疽病菌分离物。根据分离物的形态特征、基于ITS-GAPDH-CHS-1-TUB2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分离物的致病性将这些分离物鉴定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对51份栽培大豆品种鼓粒初期豆荚离体喷雾接种强致病力分离物CT5,这些品种表现出明显抗/感差异,其病斑大小被用于大豆平头炭疽菌抗病性分级标准。在供试的这些品种中,发现了3份高抗品种,9份抗病品种,20份中抗品种。本研究明确了浙江省鲜食大豆炭疽病病原,提供了部分大豆品种资源抗病性信息,为深入研究该病发生规律、防治、抗病机制及培育抗病新品种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病原鉴定 平头炭疽 抗性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