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流层臭氧深度侵入对典型城区的影响过程分析
1
作者 杨晓钰 马鹏飞 +6 位作者 边萌 孙凤娟 孙军 刘建军 王玉 张建辉 赵少华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87,共9页
中纬度平流层臭氧深度侵入是造成对流层至近地面臭氧浓度突增的原因之一。筛选春夏季臭氧浓度升高时段的高分辨率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以位涡值的下沉趋势分析了对流层顶折叠位置及变化过程;以AIRS数据反演了臭氧浓度、一氧化碳浓度和相... 中纬度平流层臭氧深度侵入是造成对流层至近地面臭氧浓度突增的原因之一。筛选春夏季臭氧浓度升高时段的高分辨率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以位涡值的下沉趋势分析了对流层顶折叠位置及变化过程;以AIRS数据反演了臭氧浓度、一氧化碳浓度和相对湿度的垂直廓线,并估计了其分布及相关性;以近地表污染物浓度变化、HYSPLIT模型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证实了臭氧侵入气团的运移轨迹和局地效应;通过激光雷达监测结果观测臭氧垂直浓度分布,确定了臭氧浓度最大值所处高度,判定了受影响近地点的浓度升高时刻;以边界层高度变化、气象条件分析结果及当地与周边城市地面监测数据的逐小时变化情况等综合信息,进行了区域确认和近地面影响判定。通过以上数值综合分析,对城市地区受平流层臭氧深度侵入影响的过程和具体时间进行了详细再现,可为排除非人为排放因素导致的近地表臭氧浓度增加提供回溯分析,为臭氧污染防控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臭氧侵入 位涡 臭氧廓线 HYSPLIT模型 臭氧地面监测 臭氧激光雷达
下载PDF
平流层臭氧纬向分布季节变化和行星波的关系 被引量:17
2
作者 郑彬 陈月娟 施春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6-374,共9页
通过分析1992—2001年的HALOE卫星资料,给出了各纬度带平流层的臭氧混合比的纬向分布结构,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的特征,同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平流层行星波的结构及其与臭氧纬向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平流层臭氧混合比的纬... 通过分析1992—2001年的HALOE卫星资料,给出了各纬度带平流层的臭氧混合比的纬向分布结构,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的特征,同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平流层行星波的结构及其与臭氧纬向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平流层臭氧混合比的纬向分布季节差异较大,在两半球的夏季平流层臭氧混合比的纬向分布较均匀,其它季节在中高纬的臭氧混合比高值区有一些扰动,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大其扰动加强,其中冬季它的扰动最强,这些都与平流层的行星波有相同的特点。对这两种资料进行波谱分析发现,在冬半球臭氧混合比在中高纬的纬向扰动有明显的1波信号,并且与位势高度的1波扰动有相同的位相,因此认为臭氧纬向扰动主要是由行星波引起的,并且在中高纬主要是1波的影响;而低纬地区由于不满足行星波上传的条件,所以臭氧纬向分布不受行星波的影响。分析行星波扰动对臭氧的输送作用也表明,行星波的扰动确实引起臭氧在经向上的输送,从而造成臭氧纬向分布的不对称,并且由于基本气流的输送作用,使得臭氧纬向扰动与行星波造成的原始扰动有一个位相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波 平流层臭氧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平流层臭氧变化对对流层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健恺 刘玮 +3 位作者 韩元元 王飞洋 谢飞 田红瑛 《干旱气象》 2014年第5期685-693,共9页
平流层对对流层的作用是准确评估、预测对流层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平流层成分尤其是臭氧的变化,可以改变平流层乃至对流层的辐射平衡,从而影响平流层、对流层的热动力过程。本文从辐射、动力2个角度介绍了平流层臭氧影响对流... 平流层对对流层的作用是准确评估、预测对流层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平流层成分尤其是臭氧的变化,可以改变平流层乃至对流层的辐射平衡,从而影响平流层、对流层的热动力过程。本文从辐射、动力2个角度介绍了平流层臭氧影响对流层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平流层臭氧可以通过长短波辐射的方式对对流层大气造成辐射强迫,利用大气化学气候模式可以定量计算平流层臭氧变化引起的辐射强迫,但是辐射强迫的估算受模式中辐射传输模块本身缺陷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动力方面,平流层臭氧变化产生的辐射效应可以改变温度的垂直和经向梯度,造成波折射指数的变化,进而影响平流层甚至对流层内波的折射与反射,通过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内的波—流相互作用,对对流层气候产生影响。另外,南极臭氧损耗可通过大气环状模影响冬春季中高纬度对流层的天气气候,但是其影响的强度大小以及物理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确认。值得注意的是,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变化与北半球中高纬度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相比南半球要更加复杂,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 平流层臭氧 气候变化 大气辐射 热动力
下载PDF
ENSO循环对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汪明圣 郭世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65-874,共10页
采用NOAA提供的ONI(Oceanic Nio Index)指数资料与欧洲中心提供的臭氧再分析资料,以滞后相关为切入点,分析了ENSO循环对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分布的影响,探讨了ENSO不同位相(El Nio、La Nia)对臭氧场的强迫影响程度,并且用ENSO对剩... 采用NOAA提供的ONI(Oceanic Nio Index)指数资料与欧洲中心提供的臭氧再分析资料,以滞后相关为切入点,分析了ENSO循环对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分布的影响,探讨了ENSO不同位相(El Nio、La Nia)对臭氧场的强迫影响程度,并且用ENSO对剩余环流的影响解释了平流层臭氧变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ENSO对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的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在平流层30 h Pa和70 h Pa尤为显著,且滞后8个月时二者相关达到最大;(2)El Nio发生8个月后中纬度地区平流层30 h Pa的臭氧有所减少,而高纬度臭氧增加,70 h Pa则与之相反,同时在低纬度地区70 h Pa臭氧减少;La Nia反之;(3)Nio3.4区海温与滞后8个月臭氧的SVD分析结果也有类似的变化;(4)El Nio和La Nia的影响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在分别滞后于El Nio和La Nia事件8个月后平流层低层的臭氧含量差异可达-25%以上。(5)ENSO可以通过影响剩余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臭氧分布发生以上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I ENSO 滞后相关 平流层臭氧 剩余环流
下载PDF
平流层臭氧对地表有机氯排放的多耦合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施春华 郑彬 陈月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2-529,共8页
采用一个包含平流层化学、辐射、动力相互作用的二维模式,对地表有机氯排放变化影响平流层的具体过程作出评估,从而确定平流层臭氧对于地表有机氯排放的多耦合响应,也检验了"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以议定书框... 采用一个包含平流层化学、辐射、动力相互作用的二维模式,对地表有机氯排放变化影响平流层的具体过程作出评估,从而确定平流层臭氧对于地表有机氯排放的多耦合响应,也检验了"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以议定书框架协议达成的20世纪90年代地表有机氯排放减少按30%计算,通过输送、扩散和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平流层中上层的各活性化学族的浓度发生变化,稳定后平流层40km到48km经向平均的相对变化率,ClOx减少20%,HOx和NOx增加2%左右,O3恢复5%左右。此外,这些成分变化导致平流层中上层辐射加热率增加,平流层变冷趋势减缓0.6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臭氧 响应 有机氯排放
下载PDF
激光雷达与SAGE Ⅱ及HALOE卫星观测合肥地区平流层臭氧对比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永华 胡欢陵 +1 位作者 胡顺星 周军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82-288,共7页
通过与SAGEⅡ和HALOE两个卫星仪器多天的臭氧数据对比,验证了激光雷达观测合肥地区平流层臭氧数据的有效性.分析表明在18~37.5km范围内激光雷达与SAGEⅡ及HALOE观测得到的臭氧浓度分布表现了较好的一致性;其中,激光雷达与SAGEⅡ... 通过与SAGEⅡ和HALOE两个卫星仪器多天的臭氧数据对比,验证了激光雷达观测合肥地区平流层臭氧数据的有效性.分析表明在18~37.5km范围内激光雷达与SAGEⅡ及HALOE观测得到的臭氧浓度分布表现了较好的一致性;其中,激光雷达与SAGEⅡ臭氧结果的相对偏差一般在20~32km范围内小于10%,32~35km范围内小于26.5%;激光雷达与HALOE臭氧结果的相对偏差在21~32km范围内一般小于15%.激光雷达、SAGEⅡ和HALOE三者同天或邻天的平流层臭氧结果相比,也表现了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HALOE 平流层臭氧 对比 大气观测 卫星
下载PDF
平流层臭氧分布的观测技术(英文)
7
作者 王庚辰 孔琴心 +3 位作者 刘广仁 顾志芳 万小伟 白颖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1989年第S1期230-235,共6页
平流层中的臭氧由太阳紫外辐射对氧分子的光解而形成,因此,臭氧含量及其分布和太阳活动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平流层中的臭氧变化决定着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量,因而臭氧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引起生理和生物化... 平流层中的臭氧由太阳紫外辐射对氧分子的光解而形成,因此,臭氧含量及其分布和太阳活动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平流层中的臭氧变化决定着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量,因而臭氧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引起生理和生物化学效应,植物的构造和形态效应,进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农业及海洋的生产率等。 在臭氧研究中,发展对于臭氧垂直分布的探测技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我们研制的电化学臭氧探空仪,它可在白天或夜间对30公里以下臭氧的垂直分布进行直接探测。 臭氧探空仪全套装置包括臭氧及温度、压力感应器,资料获取、转换和发送系统以及地面接受和处理系统。关键的臭氧感应器包括一个单反应池和相应的气路系统。根据阴极(箔金网)和阳极(磁片)之间电流的大小可以判断流经反应池的空气中所含臭氧的多寡。 为对臭氧仪进行标定,专门研制了小型标准臭氧发生器。同时利用这一发生器和标准监测仪,对臭氧探空仪的感应器的设计参数和工作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反应池中臭氧的收集效率的电流转换效率一般都小于100%;单反应池的响应特性优于相应的双反应池;臭氧含量和电压输出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99,但电流转换效率较低。 在臭氧反应池研制和实验方面北京大学技物系绍可声教授给予了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臭氧 臭氧含量 臭氧探空仪 OZONE 反应池 转换效率 感应器 形态效应 太阳紫外辐射 垂直分布
下载PDF
中部型ENSO和平流层准两年振荡对冬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联合调制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小婷 田文寿 +3 位作者 谢飞 张如华 雒佳丽 梁靖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6-474,共19页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中部型ENSO和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BO)对冬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独立影响和联合调制作用。研究表明,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在中部型厄尔尼诺年增加,而在中部型拉尼娜年减少;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年份...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中部型ENSO和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BO)对冬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独立影响和联合调制作用。研究表明,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在中部型厄尔尼诺年增加,而在中部型拉尼娜年减少;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年份,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增加,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结果则相反。相比之下,北半球中、高纬度平流层臭氧异常对准两年振荡活动的响应明显小于其对ENSO活动的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会加强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引起的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增加,而减弱中部型拉尼娜事件造成的平流层臭氧的减少。在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下,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仅导致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含量少量升高,而中部型拉尼娜事件期间臭氧会大幅度减少。因此,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会加强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而减弱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会减弱中部型厄尔尼诺而加强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型ENSO 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BO) 北半球平流层臭氧 联合调制作用
下载PDF
平流层臭氧非线性响应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闫建军 金莲姬 王革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9-645,共7页
完善了王革丽和杨培才(2007)建立的平流层下部臭氧异相光化学反应箱式模式,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加入溴族,研究了平流层下部臭氧对硫酸气溶胶表面积浓度与氯化物、溴化物以及氮氧化物的排放强度变化的非线性响应,理解平流层臭氧对人类活动... 完善了王革丽和杨培才(2007)建立的平流层下部臭氧异相光化学反应箱式模式,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加入溴族,研究了平流层下部臭氧对硫酸气溶胶表面积浓度与氯化物、溴化物以及氮氧化物的排放强度变化的非线性响应,理解平流层臭氧对人类活动的依赖性。结果表明,当氯化物排放强度偏离当前水平时,气溶胶可以通过与溴化物、氯化物、氮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干预光化系统的非线性行为,改变系统在参数空间中的拓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臭氧 异相化学 突变 周期解
下载PDF
“平流层臭氧侵入例外事件”美国做法及其对我国臭氧污染防控的启示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鹏 王敏 +2 位作者 冯相昭 赵梦雪 杜晓林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第3期149-154,共6页
平流层臭氧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可侵入对流层,严重情况下会引发近地面监测点位的臭氧浓度超标。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将上述事件称作"平流层臭氧侵入例外事件"(以下简称"例外事件"),并于2018年颁布了《关于可能影响臭... 平流层臭氧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可侵入对流层,严重情况下会引发近地面监测点位的臭氧浓度超标。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将上述事件称作"平流层臭氧侵入例外事件"(以下简称"例外事件"),并于2018年颁布了《关于可能影响臭氧浓度的平流层臭氧侵入例外事件申请陈述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文结合美国相关实操案例,详细阐述了"例外事件"的识别、判定技术和业务化处理流程及其对我国探索开展"例外事件"剔除工作的启示,以期为我国臭氧污染管控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以下结果:一是"例外事件"不定期发生,且影响范围较大,直接导致受影响区域近地面监测点位臭氧浓度异常超标,影响臭氧达标限值的设定,不利于客观公平地开展空气质量达标考核工作;二是美国依托多种监测手段和模式方法,已针对"例外事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判定指标体系及规范的业务化流程,可直接扣除此类事件导致的臭氧超标数据;三是美国现有实操案例多为解决平流层臭氧侵入导致西部高海拔地区(如怀俄明州、犹他州等)近地面臭氧浓度超标的问题。地方空气质量管理机构只有在"例外事件"发生期间臭氧浓度处于年度排名前四位时,才会积极组织相关技术专家开展"例外事件"的证据搜集和申请工作。"例外事件"美国做法对我国的启示是:尽快组织力量深入开展我国"例外事件"的回溯分析,重点关注春末和冬初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轻度污染天气,尽快形成我国"例外事件"的识别判定技术规范与要求,并建立健全"例外事件"管理机制,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臭氧侵入 例外事件 臭氧超标扣除
下载PDF
平流层臭氧的温室效应及其气候影响
11
作者 阎邦华 许丽生 李青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46-53,共8页
本文阐述大气中重要的“痕量气体”之一——臭氧(平流层臭氧)对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其全球气候的反馈影响;指出了云的辐射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讨论了“南极臭氧洞”现象。
关键词 平流层臭氧 温室效应 气候影响 云的辐射率
下载PDF
平流层臭氧的减少与皮肤癌疾病的相关性
12
作者 许冬焱 《肇庆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55-60,共6页
本文根据Lacis提出臭氧在紫外光谱的吸收参数化公式,Setlow等人的皮肤吸收紫外线的理论模式及其Blum。等人的标准算法,对全球臭氧含量的减少与皮肤癌疾病发病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其结果充分表明了臭氧减少的危害性以及臭氧... 本文根据Lacis提出臭氧在紫外光谱的吸收参数化公式,Setlow等人的皮肤吸收紫外线的理论模式及其Blum。等人的标准算法,对全球臭氧含量的减少与皮肤癌疾病发病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其结果充分表明了臭氧减少的危害性以及臭氧层急待拯救和保护的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癌 平流层臭氧 臭氧含量 紫外辐射 臭氧 紫外光谱 太阳紫外线 大气臭氧 病理变化 透过率
下载PDF
平流层臭氧耗损与氯氟烃
13
作者 戴宗智 马凤娟 赵伦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1992年第1期59-63,共5页
本文就平流层臭氧减少而对流层臭氧增多这一世界性环境问题,讨论氯氟烃破坏平流层臭氧的化学反应及南极臭氧洞的发生机理,并概括说明臭氧耗损的危害及近年国际社会为防止臭氧耗竭而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平流层臭氧 南极臭氧 对流层臭氧 氯氟烃 臭氧耗竭 概括说明 环境问题 光化学作用 紫外线辐射 国际社会
下载PDF
平流层臭氧的耗损及其对人类生态系统的影响
14
作者 方万东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67-69,共3页
大气圈层中的少量臭氧(O<sub>2</sub>)对维护人类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极其重要的。臭氧在大气圈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绝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离地面大约10~50km的平流层(也叫同温层)内。进入大气层外缘的太阳光中紫外线占55... 大气圈层中的少量臭氧(O<sub>2</sub>)对维护人类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极其重要的。臭氧在大气圈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绝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离地面大约10~50km的平流层(也叫同温层)内。进入大气层外缘的太阳光中紫外线占55%,它又可按波长分为A、B、C三个不同波段。这些紫外线在穿过大气层时,绝大部分被平流层的臭氧所吸收,因而臭氧层象一把伞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辐射 人类生态系统 平流层臭氧 臭氧含量 臭氧层耗损 大气层 浓度分布 生命系统 氟氯烃 大气圈
下载PDF
从空中看臭氧欧洲北极平流层臭氧试验
15
《世界环境》 1993年第2期27-27,共1页
关键词 平流层臭氧 火山爆发 负有责任
下载PDF
世界各国加入保护平流层臭氧国际公约的状况
16
作者 谢飞 《世界环境》 2000年第4期46-48,共3页
关键词 世界 保护平流层臭氧国际公约 签约国家
下载PDF
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谢飞 田文寿 +2 位作者 李建平 张健恺 商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5-567,共13页
利用一个耦合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WACCM3)研究了地表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地表甲烷的排放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50%(达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A1B排放情景中2050年的值),平流层水汽体积... 利用一个耦合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WACCM3)研究了地表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地表甲烷的排放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50%(达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A1B排放情景中2050年的值),平流层水汽体积分数将平均增加约0.8×10^(-6)。南半球平流层甲烷转化为水汽的效率比北半球高。在北半球平流层中,1 mol甲烷分子可以转化为约1.63 mol的水汽分子,而在南半球1 mol甲烷分子大概可以转化为约1.82 mol的水汽分子。甲烷排放增加50%将使全球中低纬度地区以及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臭氧柱总量增加1%—3%,使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近8%,而秋季(南半球春季)南极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幅度可高达20%,南极臭氧的这种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甲烷增加造成的化学反馈所致。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甲烷增加引起的臭氧变化主要与甲烷氧化导致的水汽增加有关。研究还表明,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臭氧的恢复作用其实与溴化物排放的减少一样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 大气化学-气候模式 平流层水汽 平流层臭氧 南极臭氧
下载PDF
利用GOMOS卫星资料研究热带平流层臭氧、二氧化氮和三氧化氮的准两年和半年振荡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毅 陆春晖 +1 位作者 王永 KYROLA Erkki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455-1463,共9页
利用2002~2008年的GOMOS(Global Ozone Monitoring by Occultation of Stars)卫星观测资料,研究了热带平流层臭氧、二氧化氮和三氧化氮的准两年振荡(QBO)和半年振荡(SAO)特征.对赤道上空臭氧和剩余环流垂直速度的年际异常的诊断... 利用2002~2008年的GOMOS(Global Ozone Monitoring by Occultation of Stars)卫星观测资料,研究了热带平流层臭氧、二氧化氮和三氧化氮的准两年振荡(QBO)和半年振荡(SAO)特征.对赤道上空臭氧和剩余环流垂直速度的年际异常的诊断分析表明:动力输送是赤道平流层臭氧呈QBO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在垂直输送作用下,平流层中层臭氧的QBO信号会随着剩余速度的异常向下传播.而在赤道外的平流层低层,动力输送在一些年中对臭氧形成QBO分布作用显著;在赤道外的平流层中层,动力输送只影响南半球的臭氧分布.此外,文中分析了热带平流层中二氧化氮的分布,它在赤道平流层中、高层表现出深厚且准静止的QBO特征,与同高度上垂直剩余速度的分布有关;在赤道外平流层中层,二氧化氮在南北半球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受赤道纬向风SAO的影响,三氧化氮的年际异常在赤道平流层上层表现出显著的SAO分布特征,在纬向风SAO的不同阶段,动力输送对三氧化氮的分布产生相反的作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两年振荡 半年振荡 GOMOS卫星观测 平流层臭氧 动力输送
原文传递
全球平流层-对流层之间臭氧通量的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王卫国 樊雯璇 +5 位作者 吴涧 谢应齐 袁敏 陈新梅 杨茜 王颢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95-1607,共13页
利用1958-2001年的臭氧混合比和ECMWF(Europema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资料,采用Wei诊断模型定量计算了穿越全球对流层顶的臭氧质量通量.结果表明:(1)臭氧通量场存在纬向型和经向型的空间波列结构,这些空... 利用1958-2001年的臭氧混合比和ECMWF(Europema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资料,采用Wei诊断模型定量计算了穿越全球对流层顶的臭氧质量通量.结果表明:(1)臭氧通量场存在纬向型和经向型的空间波列结构,这些空间波列均未能跨越对流层顶断裂带到达热带对流层顶控制区,其中南北两极的极区、地中海-伊朗高原-青藏高原-日本南部-北太平洋和南半球对流层顶断裂带中沿纬圈完整的空间波列最为显著.海洋上空臭氧通量的性质较为均匀一致,大陆上空的空间结构多变.北半球向下与向上的局地平均最大臭氧通量分别是-4μg·m^-2·s^-1和2.5μg·m^-2·s^-1,南半球的对应值为-2.5μg·m^-2·s^-1和1.5μg·m^-2·s^-1.(2)纬向平均的臭氧净通量依赖于纬度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具有显著的非对称特性,总效应是平流层臭氧向对流层输运注入.臭氧通量有着显著的季节变化,可随不同季节在地理分布上发生空间转移现象,而且其控制机制不仅受对流层顶的季节运动影响,也随大气环境的季节调整而发生改变.(3)南北半球臭氧净通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南半球为双峰结构。表现为非对称振幅的季节波动结构.全球臭氧通量振幅的年际变化表现出明显的QBO(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特性,年代际演变的结构形态(向下的臭氧净通量)可划分为4个阶段:1960年代是平稳变化期,1970年代为增强期,1980年代是又一个相对平稳期,1990年代为剧烈变化期.向下的臭氧净通量主极大值出现在1977、1990年和1998年,极小值在1993年和1996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对流层臭氧交换 对流层顶 臭氧传送 空间波列结构 季节变化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南极的平流层臭氧洞会影响南极对流层臭氧“洞”吗
20
作者 曹乐 范琳洁 +1 位作者 季思梦 杨洲虎(图) 《气象知识》 2022年第5期60-65,共6页
提起最出名的臭氧现象,或许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南极的臭氧洞。是的,南极臭氧洞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是个流行一时的话题。南极臭氧洞,一般特指南极的臭氧空洞。该现象是指每年的8月下旬至9月下旬,南极的臭氧总量逐渐减少,并在10月初达... 提起最出名的臭氧现象,或许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南极的臭氧洞。是的,南极臭氧洞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是个流行一时的话题。南极臭氧洞,一般特指南极的臭氧空洞。该现象是指每年的8月下旬至9月下旬,南极的臭氧总量逐渐减少,并在10月初达到低谷,从而在整个南极大陆甚至南美洲南部形成大面积的臭氧总量低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臭氧 臭氧总量 平流层臭氧 臭氧空洞 南极大陆 对流层臭氧 流行一时 低值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