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莱芜方言儿化韵初探 被引量:5
1
作者 亓海峰 曾晓渝 《语言科学》 CSSCI 2008年第4期382-393,共12页
莱芜方言中有两种不同形式的儿化韵:一种是以改变韵母为特征的平舌儿化韵,主要存在于老派发音人口中;另一种是卷舌儿化韵,存在于城区新派发音人口中。两种儿化之间的层次叠置反映了方言语音在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下的发展变化,文章对这... 莱芜方言中有两种不同形式的儿化韵:一种是以改变韵母为特征的平舌儿化韵,主要存在于老派发音人口中;另一种是卷舌儿化韵,存在于城区新派发音人口中。两种儿化之间的层次叠置反映了方言语音在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下的发展变化,文章对这两种儿化韵的形成原因、过程和竞争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芜方言 儿化 平舌儿化韵 卷舌儿化 层次叠置 内因 外因
下载PDF
山东、河南方言的[ι Y]类儿化韵——兼补豫北方言儿化韵的层次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日新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71,127,共17页
本文以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儿”音为切入点,讨论山东、河南方言中的前高元音型儿化,探讨此类儿化跟“儿”音的密切关系,大致还原了儿化合音的过程。文章指出,明中后期(如《金瓶梅》)与清初(如《聊斋俚曲集》)以至今山东西区方言的儿化... 本文以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儿”音为切入点,讨论山东、河南方言中的前高元音型儿化,探讨此类儿化跟“儿”音的密切关系,大致还原了儿化合音的过程。文章指出,明中后期(如《金瓶梅》)与清初(如《聊斋俚曲集》)以至今山东西区方言的儿化韵一脉相承,很可能不是卷舌型而是平舌型即[ι Y]类儿化;进而对豫北方言四类儿化韵的层次关系进行补充探讨,结论是:[o u]类早于[ι Y]类,[ι Y]类早于[■]类,卷舌儿化是最新的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方言 河南方言 平舌儿化韵 层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