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阶式抗阻运动联合平衡训练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肢体感觉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樊美红 李玉霞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4年第2期108-112,114,共6页
目的探讨进阶式抗阻运动联合平衡训练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肢体感觉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144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伴有肢体感觉障碍的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定期的糖尿病健康相关培训和护理指... 目的探讨进阶式抗阻运动联合平衡训练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肢体感觉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144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伴有肢体感觉障碍的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定期的糖尿病健康相关培训和护理指导,并注意保持日常的生活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进阶式抗阻锻炼和平衡训练干预。研究过程中观察组共失访12例,对照组共失访10例,本研究最终纳入122例患者,其中观察组60例,对照组62例。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的血糖情况[包括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分、密歇根神经病变评分表(MDN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PG和2 h PG水平、MDN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I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进阶式抗阻锻炼联合平衡训练应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伴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可降低患者血糖水平,还可改善患者的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程度,进而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进阶式 抗阻运动 平衡训练 肢体感觉障碍
下载PDF
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影响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悦同 彭亮 +1 位作者 苏玉莹 刘嘉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930-3936,共7页
目的:慢性踝关节不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无力、间断性疼痛和反复崴脚等症状,严重影响运动锻炼和日常生活。本体感觉缺失、腓骨反应时间延长和外翻力量减弱等可能是造成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运动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踝关节不... 目的:慢性踝关节不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无力、间断性疼痛和反复崴脚等症状,严重影响运动锻炼和日常生活。本体感觉缺失、腓骨反应时间延长和外翻力量减弱等可能是造成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运动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踝关节不稳相关症状。通过Meta分析定量评价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康复干预的效果,为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科学制定运动处方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关于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症状康复和动态平衡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文献发表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11-23。包括2名评审人员依据物理治疗证据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估,主要结局指标为自我功能评分量表,次要结局指标为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均为连续性变量。采用RevMan 5.3和Stata-SE 15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森林图绘制、Meta回归、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价。结果:①共纳入18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包括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641例。整体上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较高。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平衡训练可以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功能康复效果(SMD=0.82,95%CI:0.41-1.23,P<0.0001)。Meta回归显示干预时间可能是产生异质性的主要原因(P=0.008)。③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干预6周(SMD=0.98,95%CI:0.31-1.65,P=0.03)、每周干预大于3次(SMD=0.87,95%CI:0.30-1.44,P=0.003)和每次干预时间小于20 min(SMD=0.89,95%CI:0.61-1.66,P<0.0001)是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功能康复效果的最佳康复方案。④Meta分析结果还显示,平衡训练可以改善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前侧(SMD=0.56,95%CI:0.31-0.80,P<0.05)、后内侧(SMD=0.88,95%CI:0.45-1.32,P<0.05)和后外侧(SMD=0.84,95%CI:0.22-1.46,P<0.05)伸展程度。结论:当前临床证据表明,平衡训练可以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踝关节不稳功能症状和提高动态平衡能力,建议通过每周干预大于3次,每次干预小于20 min的干预时间以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平衡训练 动态平衡能力 功能康复 星形偏移平衡测试 自我功能评分量表 META分析 踝关节损伤 神经肌肉控制 本体感觉
下载PDF
术前肌力训练联合术后BIODEX平衡训练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张占磊 陈果 +4 位作者 雍福娟 张上上 毕梦娜 王一臣 马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观察术前肌力训练联合术后BIODEX平衡功能训练在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运动功能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的110例接受THA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术后... 目的观察术前肌力训练联合术后BIODEX平衡功能训练在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运动功能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的110例接受THA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肌力训练联合BIODEX平衡功能训练。术后5 d时,比较2组影像学指标[髋臼外展角、前倾角、臼杯位于安全区比率、股骨假体居中率];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关节运动功能(髋关节Harris评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表(ADL)]。结果术后5 d时,2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臼杯位于安全区比率、股骨假体居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髋关节Harris评分、BBS评分、AD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肌力训练联合术后BIODEX平衡功能训练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THA治疗患者髋关节运动功能,提高其平衡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力训练 BIODEX平衡训练 全髋关节置换术 平衡能力 股骨假体
下载PDF
不同视觉条件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本体感觉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吴一晗 刘中强 +3 位作者 魏乔叶 刘明冬 陈科奕 李志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0-1057,共8页
背景:频闪视觉训练可以迫使感觉重新加权,通过增强对于本体感觉信息的敏感性而使其重新恢复原有权重,这可能是改善本体感觉的有效方法。目的:确定低频、高频和正常视觉条件下的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 背景:频闪视觉训练可以迫使感觉重新加权,通过增强对于本体感觉信息的敏感性而使其重新恢复原有权重,这可能是改善本体感觉的有效方法。目的:确定低频、高频和正常视觉条件下的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在西南医科大学学生中招募36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视觉训练组(n=12)、高频视觉训练组(n=12)和正常视觉训练组(n=12),均进行渐进跳跃稳定平衡训练,其中低频视觉训练组、高频视觉训练组在训练过程中佩戴频闪眼镜,频闪频率分别为1.75,5 Hz,每周训练3次,连续训练4周。训练前及训练完成后1周内,评估所有受试者的踝关节本体感觉、动态姿势稳定性和踝关节稳定性自我评价。结果与结论:①踝关节本体感觉具有显著的时间主效应(P<0.05);与训练前相比,低频视觉训练组和高频视觉训练组受试者训练4周后的踝关节本体感觉有明显改善(P<0.05);训练4周后,低频视觉训练组受试者的踝关节本体感觉较正常视觉训练组有明显改善(P<0.05);②踝关节稳定性自我评价具有显著的时间主效应、组别×时间因素主效应(P<0.05);与训练前比较,3组训练4周后的踝关节稳定性自我评价均提高(P<0.05);训练4周后,高频视觉训练组受试者的踝关节稳定性自我评价高于正常视觉训练组(P<0.05);③与训练前相比,低频视觉训练组、高频视觉训练组受试者训练4周后的前向动态姿势稳定性、后内侧动态姿势稳定性、后外侧动态姿势稳定性均有明显改善(P<0.05),正常视觉训练组受试者训练4周后的前向动态姿势稳定性、后外侧动态姿势稳定性均有明显改善(P≤0.05);④结果表明,无论频率如何,在频闪视觉条件下进行平衡训练均可以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本体感觉、踝关节稳定性自我评价及动态姿势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频闪视觉 平衡训练 感觉重新加权 本体感觉 动态姿势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递进式健康教育的强化平衡训练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观察
5
作者 黄丽珍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30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递进式健康教育的强化平衡训练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2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基于递进式健康教育的强化平衡训练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2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治疗,观察组接受基于递进式健康教育的强化平衡训练。比较两组健康信念、自我管理能力、平衡功能、再次跌倒及骨折率。结果:出院1个月后,两组骨质疏松症健康信念量表中7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个月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中4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重心摆动轨迹长、外周面积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的再次跌倒和再次骨折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递进式健康教育的强化平衡训练可帮助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建立健康信念,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其平衡功能的提升和再次跌倒和骨折率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递进式健康教育 强化平衡训练 腰椎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平衡训练在改善偏瘫患者步态中的应用
6
作者 吴景秀 冯永刚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中的作用。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选取2022年7—12月到河北优抚医院中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30例,将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进行平衡训练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人。结果和结论:治疗前后采用Ber...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中的作用。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选取2022年7—12月到河北优抚医院中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30例,将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进行平衡训练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人。结果和结论: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以及RLA八分法来进行平衡和步态的评定。治疗前两组的Berg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5周后,排除其他非治疗因素对研究的干扰,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观察组的平衡功能相比于对照组进步更加显著,对步态的改善也更加明显。由此说明,平衡训练可以改善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训练 步态 偏瘫 康复
下载PDF
七步循环站立平衡训练联合Soundsory认知训练对脑卒中病人的影响
7
作者 王鸿滨 郝习君 +2 位作者 郭全荣 姜泉 陈长香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72-1875,共4页
目的:探讨七步循环站立平衡训练联合Soundsory认知训练对脑卒中病人运动、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河北省保定泰和康复医院存在认知障碍的脑卒中偏瘫康复期病人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七步循环站立平衡训练联合Soundsory认知训练对脑卒中病人运动、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河北省保定泰和康复医院存在认知障碍的脑卒中偏瘫康复期病人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康复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七步循环站立平衡训练联合Soundsory认知训练进行干预。于干预前、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运动、认知功能测试。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因素和时间因素在“站起-走”计时活动能力测试(TUGT)用时的主效应显著(F组间=8.560,F时间=380.633,均P<0.05);两组TUGT用时在干预因素和时间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41.949,P<0.05);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试验组用时均少于对照组(P<0.05)。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总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因素和时间因素在LOTCA总分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组间=12.066,F时间=442.491,均P<0.05);两组LOTCA总分在干预因素和时间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28.475,P<0.05);干预2周后,试验组定向力、视运动组织、思维运作3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4周后,试验组定向力、知觉、视运动组织、思维运作4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七步循环站立平衡训练联合Soundsory认知训练可改善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步循环站立平衡训练 Soundsory认知训练 脑卒中 运动功能 认知功能 护理
下载PDF
普拉克索药物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对老年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自我负担的影响
8
作者 蒋娟 陈萍 孙振杰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77-580,共4页
目的分析普拉克索药物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对老年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自我负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老年帕金森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药物组(n=65)和联合组(n=73)... 目的分析普拉克索药物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对老年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自我负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老年帕金森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药物组(n=65)和联合组(n=73)。药物组采用普拉克索和常规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联合组在药物组的基础上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帕金森相关症状评分情况、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生活质量、自我负担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一部分(UPDRSⅠ)、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冻结步态问卷(FOGQ)评分、前后平衡指数、左右平衡指数、总体平衡指数均低于药物组患者(t=5.675、17.927、6.076、3.314、4.861、5.594、8.158,P<0.05);生活质量(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药物组患者(t=3.937、8.192、7.073、12.800,P<0.05);自我负担情况(身体负担、情感负担、经济负担)评分及总分均低于药物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23、3.830、4.129、5.640,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7,P=0.037)。结论采取普拉克索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老年帕金森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增强平衡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轻自我负担,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态平衡训练 普拉克索 老年帕金森病
下载PDF
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干预卒中后抑郁价值分析
9
作者 唐智生 赵大荣 +2 位作者 李思源 杨晔 梁勤 《中外医疗》 2024年第5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干预对卒中后的抑郁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桂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数字表法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平衡训练,观察组在对... 目的探讨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干预对卒中后的抑郁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桂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数字表法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平衡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练习八段锦,干预周期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抑郁情况。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上肢)和FMA评分(下肢)均有所升高,观察组患者的上肢和下肢FMA评分(42.13±4.84)分、(24.34±3.63)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60、11.332,P均<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1、2、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均逐渐升高,且观察组始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1、2、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ed Scale,HAMD)评分均逐渐降低,且观察组始终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也减少了患者抑郁情况的发生。因此,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对于卒中患者预后的抑郁情况的改善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段锦 平衡训练 卒中 抑郁 价值分析
下载PDF
阶梯式平衡训练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10
作者 尚静 黄敬敬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6期727-728,共2页
目的探讨阶梯式平衡训练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阶梯式平衡训练,比较两组的平衡能力(BBS评分)和... 目的探讨阶梯式平衡训练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阶梯式平衡训练,比较两组的平衡能力(BBS评分)和行走能力(起立-步行时间)。结果术后1、2、4周,观察组的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起立-步行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梯式平衡训练可增强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平衡能力及行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式平衡训练 膝关节置换术 平衡能力 行走能力
下载PDF
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研究
11
作者 徐婉婷 秦小怡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观察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2组均予以甲钴胺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督脉隔药灸联合... 目的:观察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2组均予以甲钴胺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患侧肌张力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Berg平衡功能评定量表(BB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BBS、PA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侧肌张力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侧肌张力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步频、10 m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步频、10 m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降低患侧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偏瘫 督脉 隔药灸 静态平衡训练 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 肌张力
下载PDF
系统性康复治疗+家庭式平衡训练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沈雨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073-0076,共4页
分析系统性康复治疗+家庭式平衡训练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方法 从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对本医疗机构接收的78名老年FNF患者实施了一项前瞻性的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系统... 分析系统性康复治疗+家庭式平衡训练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方法 从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对本医疗机构接收的78名老年FNF患者实施了一项前瞻性的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系统性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家庭式平衡训练,对比应用效果。结果 经过护理后发现,观察组发生并发症概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平衡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采取系统性康复治疗+家庭式平衡训练,能够进一步改善应用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康复治疗 家庭式平衡训练 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 应用效果 并发症概率
下载PDF
强化平衡训练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姜效韦 王明宇 +3 位作者 韩良 邵长青 张杨梅 李瑾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4期56-59,共4页
目的观察强化平衡训练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按照术后康复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 目的观察强化平衡训练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按照术后康复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强化平衡训练,两组均康复治疗4周,比较两组不同时点Berg平衡量表评分、重心摆动轨迹长(SL)、外周面积(S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VAS评分、骨密度及术后1年跌倒、二次骨折情况。结果与同组训练前比较,两组训练4周和术后1年Berg平衡量表评分增加,SL、SA、ODI评分、VAS评分减小(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训练4周和术后1年Berg平衡量表评分增加,SL、SA、ODI评分减小(P均<0.05)。与同组训练前比较,两组术后1年骨密度增加(P均<0.05)。观察组术后1年0次跌倒25例、1次跌倒10例、2次跌倒4例、≥3次跌倒1例,对照组分别为14、16、7、3例,两组跌倒次数比较,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1年发生二次骨折2例(5%)、8例(20%),两组比较,P<0.05。结论OVCF患者术后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施以强化平衡训练可改善OVCF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降低再骨折率、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平衡训练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强化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勇 倪少波 +1 位作者 林烨波 张顺开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2期49-50,58,共3页
目的观察强化站立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瑞安市人民医院经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为脑卒中的100例恢复期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为50例。对照组采用的康... 目的观察强化站立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瑞安市人民医院经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为脑卒中的100例恢复期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为50例。对照组采用的康复训练,包括桥式运动;髋、膝、踝等大关节控制训练;常规三级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1次/d,1 h/次。治疗组按照对照组相同训练计划同时,每天给予2 h的强化平衡功能训练,主要内容为以核心肌群的训练及不稳定平面下躯干的稳定性训练等,1次/d。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Berg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且治疗组Berg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显著(χ^(2)/t=-25.179、22.332、-21.925,P<0.05)。结论强化训练站立平衡功能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 平衡训练 脑卒中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VR平衡训练技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娟 林星镇 +2 位作者 朱满华 支芳 彭天忠 《光明中医》 2023年第4期698-700,共3页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VR平衡训练技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均分为3组,每组20例。即醒脑开窍针法组(A...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VR平衡训练技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均分为3组,每组20例。即醒脑开窍针法组(A组)、VR平衡训练技术组(B组)、醒脑开窍针法+VR平衡训练技术组(C组)。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结果 治疗前,3组的BBS、MBI、TUGT以及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A组和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VR平衡训练技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显著升高其BBS、MBI以及Fugl-Meyer评分,降低TUGT评分,改善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开窍针法 VR平衡训练技术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不同平衡训练策略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易江 李文茂 +4 位作者 关宁 张添奇 张枫悦 刘威 段晓琴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3年第6期517-524,共8页
目的:观察两种平衡训练策略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姿势矫正镜下的平衡训练;观察... 目的:观察两种平衡训练策略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姿势矫正镜下的平衡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平衡训练仪下的平衡训练。两组患者的平衡训练时间均为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部分静态平衡仪测试参数(轨迹总长度、轨迹面积图和速度图)、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10 m最大步行速度(Maximum Walking Speed,MWS)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分别评估患者的静态平衡能力、步行速度和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行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部分静态平衡仪测试参数、BBS、MWS和TUGT结果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部分静态平衡仪测试参数、BBS和MW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TUGT结果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姿势矫正镜下进行平衡训练相比,采用平衡训练仪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静态平衡下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的轨迹总长度、轨迹面积图和速度图,能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步行速度,加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训练 脑卒中 下肢 运动功能
下载PDF
行走与站立平衡训练护理对股骨骨折内固定患者围术期疼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17
作者 李佳 周秀芳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第17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行走与站立平衡训练护理对股骨骨折内固定患者围术期疼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4例,按照1:1方便抽样分配原则把8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所有患者都给... 目的:探讨与分析行走与站立平衡训练护理对股骨骨折内固定患者围术期疼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4例,按照1:1方便抽样分配原则把8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手术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行走与站立平衡训练护理,持续观察6周,判定患者的围术期疼痛和负性情绪变化情况。结果:2组术后1个月的抑郁SDS评分、焦虑SAS评分与术前1天对比都有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个月的VAS疼痛评分与术前1天对比都有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个月的BBS平衡评分与术前1天对比都有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6%,与对照组的81.0%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感染、静脉血栓、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4%,与对照组的21.4%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行走与站立平衡训练护理在股骨骨折内固定患者的应用能促进缓解围术期疼痛,改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也可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走与站立平衡训练护理 股骨骨折 内固定手术 疼痛 负性情绪 平衡能力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平衡训练仪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平衡障碍的康复疗效 被引量:4
18
作者 冯立丹 杜衍君 +2 位作者 范凌燕 范杰诚 于海宁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9期553-555,共3页
目的: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平衡训练仪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平衡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脑科分院康复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高频rTMS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 目的: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平衡训练仪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平衡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脑科分院康复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高频rTMS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和平衡训练仪治疗,高频rTMS组给予高频rTMS刺激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假高频rTMS刺激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3周,共18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Fugl-Meyer平衡量表(FMB)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并以平衡训练仪测定患者运动时倾斜角度,行组内组间比较。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FMB评分、BBS评分、MBI评分、前后倾斜角度及左右倾斜角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高频rTMS组BBS评分、MBI评分、前后倾斜角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平衡训练仪治疗比较,高频rTMS联合平衡训练仪治疗在改善脑梗死患者平衡障碍上效果显著,更有利于患者平衡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平衡训练 脑梗死 平衡障碍
下载PDF
虚拟现实训练系统联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和平衡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爽 杨学婧 张晓颖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7期848-852,共5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训练系统联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和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2021-10—2022-10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训练系统联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和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2021-10—2022-10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平衡训练,观察组患者采取虚拟现实训练系统+平衡训练。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不良心理情绪。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上肢、下肢及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总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明显较同期对照组高,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较同期对照组低,60 s及10 s轨迹面积明显较同期对照组小,60 s及10 s摆动距离明显较同期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虚拟现实训练系统联合平衡训练,可改善患者肢体及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不良心理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虚拟现实训练 平衡训练 肢体功能 平衡功能
下载PDF
动态平衡训练联合目标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杜瑜 毛正欢 +2 位作者 王慧 尹宏伟 李海峰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5期435-437,490,共4页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全球患病率0.15%~0.4%^([1])。痉挛型脑瘫是所有脑瘫分型中占比最高的一型。姿势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是痉挛型脑瘫特征性表现。目标导向性训练为患者设定目标导向式任务,重复训练以达到目标,当目标实现后,设定新的更高...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全球患病率0.15%~0.4%^([1])。痉挛型脑瘫是所有脑瘫分型中占比最高的一型。姿势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是痉挛型脑瘫特征性表现。目标导向性训练为患者设定目标导向式任务,重复训练以达到目标,当目标实现后,设定新的更高的目标,继而进入一个新的目标训练过程,从而使运动动机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充分调动积极主动性^([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平衡训练 痉挛型脑瘫 表面肌电图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