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节烟花燃放对颗粒物贡献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维 程灏旻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3年第1期81-84,共4页
根据2015—2021年内江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采用相对比值法对内江市城区烟花燃放的影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春节烟花燃放对内江城区PM_(2.5),PM_(10)的年贡献值分别为0.01~0.84,0.01~0.94μg/m^(3);对PM_(2.5),PM_(10)的年贡献... 根据2015—2021年内江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采用相对比值法对内江市城区烟花燃放的影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春节烟花燃放对内江城区PM_(2.5),PM_(10)的年贡献值分别为0.01~0.84,0.01~0.94μg/m^(3);对PM_(2.5),PM_(10)的年贡献率分别为0.03%~1.71%,0.02%~1.36%;对PM_(2.5),PM_(10)浓度的抬升率分别为20.2%~169.1%,21.5%~126.2%;斯皮尔曼(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表明,燃放期PM_(2.5)(PM_(10))浓度峰值的下降趋势有显著性,但年贡献值和年贡献率的下降趋势不具有显著性,烟花燃放不利影响的改善不具有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花燃放 年贡献率 相对比值法 内江市
下载PDF
不同规模城镇的扩展过程分析——以北京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朴妍 马克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136-2144,共9页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Landsat系列遥感图像的解译成果,分析了北京地区1984~2002年不同规模城镇的扩展过程。研究表明,(1)北京近18a来,各区县城镇规模对其扩展度具有较大的正面影响,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其影响程度日益增长。...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Landsat系列遥感图像的解译成果,分析了北京地区1984~2002年不同规模城镇的扩展过程。研究表明,(1)北京近18a来,各区县城镇规模对其扩展度具有较大的正面影响,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其影响程度日益增长。(2)北京近18a来,各区县的城镇用地的扩展强度是以城区为中心,四周辐射逐渐变慢,且对扩展度起到重要作用的是空间位置和地形条件,也就是说地形条件越趋向于平原,空间位置越接近于市中心,城镇用地扩展机会将越大。(3)北京近18a来,大部分区(县)城镇用地不断向外扩张,迅速侵占、同化周边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用地、草地、其他用地为主),原有城镇扩展迅速,城镇分布局部集中,范围也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用地 扩展度 贡献率 年贡献率
下载PDF
黑龙江帽儿山温带森林类型土壤非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辉 牟长城 +2 位作者 吴彬 张悦 井立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25,共15页
【目的】探讨东北温带8种森林类型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年贡献率及增温潜势的规律,以期揭示森林类型变化对土壤非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方法,测定温带帽儿山2种人工... 【目的】探讨东北温带8种森林类型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通量、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年贡献率及增温潜势的规律,以期揭示森林类型变化对土壤非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方法,测定温带帽儿山2种人工林(红松人工林与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林龄均51年)、5种天然次生林(硬阔林、白桦林、山杨林、杂木林和蒙古栎林,林龄均为61~67年)和原始针阔混交林(林龄150年)非生长季土壤CO2、CH4和N2O通量及相关环境因子(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pH值、有机碳含量和有效氮含量,5 cm深处土壤温度T5及积雪厚度),采用单因素和Duncan法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α=0.05),利用多元逐步回归从各月平均气体通量的可能影响因子(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pH值、有机碳含量和有效氮含量,5 cm深处土壤温度T5及积雪厚度)中筛选主要影响因子。【结果】帽儿山8种温带林型的非生长季土壤CO2通量(15.97~57.86 mg·m^-2h^-1)表现为2种人工林和4种次生林(蒙古栎林除外)显著高于原始林107.5%~147.1%和135.3%~262.3%(P<0.05);非生长季CH4通量(-69.74^-9.13μg·m^-2h^-1)表现为3种次生林(硬阔林、山杨林和杂木林)显著高于原始林152.8%~174.6%(P<0.05),2种人工林却低于原始林52.0%~64.1%(P>0.05);非生长季N2O通量(7.68~40.55μg·m^-2h^-1)表现为2种人工林和3种次生林(硬阔林、山杨林和杂木林)显著高于原始林114.2%~286.6%和116.3%~192.0%(P<0.05);非生长季土壤CO2排放通量表现为原始林主要受T5及0~40 cm土层土壤pH值、含水率及硝态氮含量影响,人工林主要受T5和积雪厚度影响,次生林主要受T5和0~4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影响;CH4吸收表现为原始林仅受T5影响,人工林受积雪厚度影响,次生林受T5和0~4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影响;N2O排放表现为原始林仅受积雪厚度影响,人工林与次生林主要受积雪厚度及0~4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和含水率影响;与原始林相比,人工林和次生林使非生长季土壤CH4吸收的年贡献率(12.3%~30.2%)减少2.8%~10.0%(山杨林除外),而使CO2和N2O排放的年贡献率(4.8%~12.5%和7.0%~63.6%)增加了3.1%~7.7%或3.0%~56.6%;与原始林相比,人工林和次生林使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增温潜势(71.16~250.64 g CO2·m^-2)显著提高130%~190%和120%~250%(P<0.05)。【结论】温带原始红松林被皆伐后形成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恢复至51~67年时,早期的人为干扰对其非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尚未得到彻底消除;人工林和次生林CO2、N2O通量较原始林均显著提高,次生林CH4通量显著提高,人工林却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森林 人工林和次生林 非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 主控因素 增温潜势与年贡献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