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塔城地区大风年际振荡及环流背景 被引量:13
1
作者 高婧 井立军 +3 位作者 井立红 李新东 王飞 刘俊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4-291,共8页
运用线性趋势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塔城地区1961-2008年大风实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塔城地区年均大风日数为31 d,地区中部有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大风多发区,老风口一带存在着年均大风日数>100 d的大风频发区;(2)除塔... 运用线性趋势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塔城地区1961-2008年大风实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塔城地区年均大风日数为31 d,地区中部有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大风多发区,老风口一带存在着年均大风日数>100 d的大风频发区;(2)除塔城、老风口站东南、偏东大风频率最高外,其余各站均以偏西,西北大风最多;(3)近48 a塔城地区大风日数以-9.97 d/10a的速率显著减少,各站大风日数也均表现为显著减少的趋势,大风日数较多的区域大风日数减少速率也较快;(4)塔城地区大风日数在18 a左右、7~8 a、2~3 a的时间尺度上振荡周期最为显著;(5)影响新疆的冷空气强度和频率有所减弱(减少),是塔城地区大风日数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塔城 大风 年际振荡 环流特征
下载PDF
北半球夏季遥相关的年际振荡及其与ENSO循环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2
2
作者 谭言科 胡邦辉 何金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7-304,共8页
利用43年夏季500hPa高度场资料刻划了北半球夏季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和积雪强迫型遥相关的强度.分析结果揭示了它们准4年周期振荡间的位相关系,并推测了在该时间尺度上与ENSO循环的可能联系.
关键词 夏季 遥相关 年际振荡 厄尔尼诺循环
下载PDF
欧亚500 hPa月平均大气环流的年际振荡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何敏 罗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61-467,共7页
文章用主分量、功率谱、带通滤波及复主分量分析方法,对欧亚地区1951~1992年的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进行分析,研究了欧亚大气环流年际振荡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欧亚500hPa月平均大气环流主要存在准2.5年... 文章用主分量、功率谱、带通滤波及复主分量分析方法,对欧亚地区1951~1992年的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进行分析,研究了欧亚大气环流年际振荡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欧亚500hPa月平均大气环流主要存在准2.5年、准3.5年振荡周期。副热带地区大气环流以准3.5年振荡为主要周期;中高纬地区以准2.5年振荡为主要周期,复主分量分析还表明了这两种振荡的传播方向和随时间变化各不相同,欧亚500hPa月平均大气环流的准3.5年振荡特征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及厄尔尼诺现象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年际振荡 统计特征
下载PDF
中国降水、气温的年际振荡及其与埃尔尼诺的联系 被引量:29
4
作者 莫如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43-149,共7页
本文通过功率谱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发现,我国许多地区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准3.5年振荡周期,这一特征与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温振荡有着紧密联系,文章还具体描述了埃尔尼诺与降水场和气温场的相关结构,并对一些显著响应现象的成因... 本文通过功率谱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发现,我国许多地区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准3.5年振荡周期,这一特征与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温振荡有着紧密联系,文章还具体描述了埃尔尼诺与降水场和气温场的相关结构,并对一些显著响应现象的成因作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气温 年际振荡 厄尔尼诺
下载PDF
低纬纬向风年际振荡的遥相关结构
5
作者 林永辉 林春育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72-176,共5页
本文利用NMC客观分析200hPa(198.3-1988.2)平均纬向风资料,对其准两年振荡和准3-4年振荡进行了单点滞后相关分析。结果发现:200hPa纬向风准3-4年振荡存在三支波列:欧亚大陆型;南半球-赤道太平洋-北美型;印度洋-澳大利亚... 本文利用NMC客观分析200hPa(198.3-1988.2)平均纬向风资料,对其准两年振荡和准3-4年振荡进行了单点滞后相关分析。结果发现:200hPa纬向风准3-4年振荡存在三支波列:欧亚大陆型;南半球-赤道太平洋-北美型;印度洋-澳大利亚型。其中以南半球-赤道太平洋-北美型最为明显。200hPa纬向风准两年振荡存在一支波列:太平北美型,但这支波列的中心位置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 纬向风 年际振荡 遥相关结构
下载PDF
低纬纬向风年际振荡在太平洋地区的传播
6
作者 林永辉 林春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40-145,共6页
利用NMC客观分析850hPa(1974.12─1988.2)和200hPa(1968.3─1988.2)平均纬向风资料,对其准两年振荡和准3─4年振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纬向风准两年、准3─4年振荡在热带地区上、... 利用NMC客观分析850hPa(1974.12─1988.2)和200hPa(1968.3─1988.2)平均纬向风资料,对其准两年振荡和准3─4年振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纬向风准两年、准3─4年振荡在热带地区上、下层均一致自西向东传播,但位相相反;在中纬度地区,纬向风准两年、准3─4年振荡上、下层均盛行自西向东传播,且位相一致;西太平洋地区低层纬向风准3─4年振荡均为从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向赤道传播;高层纬向风准3─4年振荡在175─140°W附近存在一明显的通道,且为自南向北传播,而且在经向上呈1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向风 年际振荡 传播 太平洋地区
下载PDF
高原季风的年代际振荡及其原因探讨 被引量:40
7
作者 汤懋苍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4-68,共5页
This paper had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Tibet Plateau Monsoon, and had pointed that the Plateau Monsoon was the result of Tibet Plateau’s uplift. After analyzing the phases of the Plateau Monsoon during last nearly ... This paper had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Tibet Plateau Monsoon, and had pointed that the Plateau Monsoon was the result of Tibet Plateau’s uplift. After analyzing the phases of the Plateau Monsoon during last nearly 100 years, the paper had shown that there were 3 strong phases and 3 weak phases, the mean period was about 34 years. Finally, the causes of inter-decade Oscillation of the Plateau Monsoon had been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年际振荡 大气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近百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年际及年代际振荡 被引量:34
8
作者 魏凤英 谢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2-499,共8页
利用一种小波变换和统计检验相结合进行气候突变检测的新方法,分析了1885~200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强度序列多尺度层次的谱系结构,并对各层次的突变点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利用小波能量密度研究了梅雨强度年际及年代际振荡随时间的演变及... 利用一种小波变换和统计检验相结合进行气候突变检测的新方法,分析了1885~200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强度序列多尺度层次的谱系结构,并对各层次的突变点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利用小波能量密度研究了梅雨强度年际及年代际振荡随时间的演变及其方差贡献.结果表明:就大尺度而言,近百年梅雨强度以1941年为界分成强、弱两种状态,同时,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层次上,还存在多个突变点,例如,在梅雨较强的1885~1941年阶段中,含有两个梅雨相对弱的时段,在梅雨较弱的1942~2000年阶段中亦存在1991~2000年梅雨相对强的时段;2~3年和6~7年振荡在长江中下游梅雨强度的年际变化中占有较大方差贡献,其中1978~1987年和1996~2000年段2~3年振荡的方差贡献较大,1920~1932年段6~7年振荡的方差贡献明显;在长江中下游梅雨强度的年代际变化中,23~24年和36~37年振荡的方差贡献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比较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多尺度气候突变 谱系结构 振荡 方差贡献 振荡 长江中下游 变化 2000 20世纪40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海温年际年代际振荡关键海区分析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志华 陈幸荣 蔡怡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共6页
用HADLEY中心的HadISST的海温资料、NCEP的大气资料、国家气象局发布的74个月平均环流指数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的PDO指数,讨论研究了中国近海海温的年际年代际振荡。通过对我国近海海温的EOF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近海30 N附近是海温年际年代... 用HADLEY中心的HadISST的海温资料、NCEP的大气资料、国家气象局发布的74个月平均环流指数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的PDO指数,讨论研究了中国近海海温的年际年代际振荡。通过对我国近海海温的EOF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近海30 N附近是海温年际年代际振荡信号最强的关键区,它占了总量的58.2%,与澳大利亚东北沿海海温年代际振荡有相同的周期,最明显周期是44—45年,滞后PDO信号近15年左右。该关键区海温与澳大利亚东北沿海海温都还存在1年、5年和15年的振荡,它们的相关系数达到0.604,属于同一个模态。另外,1年的海温振荡信号除了澳大利亚东北沿岸以外,还沿着西太平洋海岸线分布,因此中国近海海温年际年代际振荡不是一种局地现象,而与太平洋海温变化有关。另外,它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与中高纬度的东亚大槽和低纬度太平洋印度洋的风场、西太平洋副高和南海副高、大气温度场甚至南半球环流有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海温 海温振荡 关键海区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三维传播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58
10
作者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作者回顾了应用叶笃正先生所创立的Rossby波频散理论 ,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在三维大气的能量频散以及在北半球冬季三维大气中的传播规律 ,并应用NCEP NCAR再分析资料和由大气环流数值模拟所得的模式资料的 4 0年风场、温度场资料计算了... 作者回顾了应用叶笃正先生所创立的Rossby波频散理论 ,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在三维大气的能量频散以及在北半球冬季三维大气中的传播规律 ,并应用NCEP NCAR再分析资料和由大气环流数值模拟所得的模式资料的 4 0年风场、温度场资料计算了冬季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的E P通量。计算结果表明了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在三维大气传播具有沿两支波导的传播特征 ,这与从理论分析所得的结果相吻合。作者还分析了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E P通量分布的年际变化 ,分析结果表明了准定常行星波在北半球冬季三维大气中传播的这两支波导有明显的年际振荡 ;并且 ,从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E P通量辐散辐合的年际变化与北极涛动的年际变化相比较 ,发现准定常行星波两支波导的年际振荡直接影响着北极涛动 (AO) ,因而说明了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年际变化可以影响对流层的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波 北半球 变化 北极涛动 年际振荡 频散 大气 冬季 分布 能量
下载PDF
卑尔根气候模式中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与年际变率的气候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周天军 Helge DRANGE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卑尔根气候模式的积分结果 ,揭示了与大西洋热盐环流 (THC)年代际和年际振荡相对应的气候异常型。年代际振荡发生在全海盆尺度 ,伴有亚速尔高压的增强、冰岛低压的加深 ;年际振荡发生在局地尺度 ,伴有亚... 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卑尔根气候模式的积分结果 ,揭示了与大西洋热盐环流 (THC)年代际和年际振荡相对应的气候异常型。年代际振荡发生在全海盆尺度 ,伴有亚速尔高压的增强、冰岛低压的加深 ;年际振荡发生在局地尺度 ,伴有亚速尔高压的减弱。这两种海平面气压异常型都反映了北大西洋涛动 (NAO)活动中心的强度变化 ,两种变率型对应的拉布拉多海对流活动都加剧。但伴随局地尺度的THC调整 ,伊尔明格海的对流活动减弱。蒸发异常对拉布拉多海表层盐度异常的影响较为显著。分析表明 ,局地尺度的THC振荡主要是对大气强迫的被动响应 ,而海盆尺度THC振荡的实质是反映整个输送带的强度变化 ,其气候意义要大于THC的局地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盐环流 气候模式 气候影响 变率 拉布拉多海 海气耦合模式 北大西洋涛动 年际振荡 强度变化 对流活动 振荡 海平面气压 THC 气候异常 活动中心 气候意义 分析表 动响应 输送带 海盆 高压 减弱 盐度 表层 大气
下载PDF
北京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及其城市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于淑秋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2-638,共7页
用北京地区20个站近41年(1960—2000年)年降水资料讨论了北京地区年降水量大尺度年际变化特征及局地年降水距平的城市效应,主要结论有:(1)北京地区年降水量具有大尺度变化特征,其倾向率为-1.197/10a,相当于近41年北京地区年降水量减少... 用北京地区20个站近41年(1960—2000年)年降水资料讨论了北京地区年降水量大尺度年际变化特征及局地年降水距平的城市效应,主要结论有:(1)北京地区年降水量具有大尺度变化特征,其倾向率为-1.197/10a,相当于近41年北京地区年降水量减少了27.82 mm;(2)局地年降水距平百分比在城区附近为正距平中心,形成城市雨岛,其强度以0.6621%/10a增加,城市雨岛的年际变化与北京地区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相反;(3)城市雨岛的变化还与天气过程强弱有关.当天气过程强(涝年)时,北京市区雨岛增强,当天气过程弱(旱年)时,北京市区雨岛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雨岛效应 气候振荡 降水 北京市 大气科学
下载PDF
PDO对夏季江淮地区雨量与太平洋海温年际相关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秋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3-50,共8页
研究了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不同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与太平洋海温年际相关空间分布的差异,讨论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PDO冷暖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量与太平洋海温年际耦合振荡周期和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了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不同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与太平洋海温年际相关空间分布的差异,讨论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PDO冷暖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量与太平洋海温年际耦合振荡周期和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DO冷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与前期冬季西南太平洋和同期夏季黑潮区海温在7~8a时间尺度上的耦合最显著;而在PDO暖位相中,与这些地区海温呈现极显著的准2a耦合振荡,并且与同期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的准2a耦合振荡也迅速加强。西太平洋地区海温的耦合振荡作用区域是时间稳定的,而东太平洋地区海温的耦合振荡作用区域存在时变性。因此,PDO对夏季江淮地区降水和太平洋海温年际耦合振荡的强度和周期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雨量 太平洋海温 太平洋振荡 耦合振荡 变化
下载PDF
1988~1998年北半球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杨修群 张琳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57-766,共10页
利用NOAA提供的北半球近州10年(1988~1998)逐周雪盖观测资料,通过引入年或季节累积雪盖周数作为对雪量累积情况的定量衡量,对北半球雪盖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北半球积雪年际变化的关键区... 利用NOAA提供的北半球近州10年(1988~1998)逐周雪盖观测资料,通过引入年或季节累积雪盖周数作为对雪量累积情况的定量衡量,对北半球雪盖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北半球积雪年际变化的关键区位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及北美中西部,其中青藏高原是北半球积雪异常变化最强烈的区域、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积雪变化的关联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时空变化型,第一种型表现为青藏高原地区和其他地区(如欧洲、俄罗斯远东地区)积雪的同位相趋势性增多;第二种型表现为青藏高原地区和中亚地区积雪变化同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北半球 青藏高原 时空变化 年际振荡 大气 气候
下载PDF
近百年全球海温异常变化与长江中下游梅雨 被引量:16
15
作者 周丽 魏凤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11-1119,共9页
使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的方法,将1885年以来全球海温和长江中下游梅雨量进行2~3年、2.5~7年、11~13年和15~20年4个时间尺度周期带的滤波,分析了二者特定周期带振荡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全球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定周... 使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的方法,将1885年以来全球海温和长江中下游梅雨量进行2~3年、2.5~7年、11~13年和15~20年4个时间尺度周期带的滤波,分析了二者特定周期带振荡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全球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定周期带变化之间的相关比带通滤波前的相关显著,特别是较长时间尺度的周期带的相关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梅雨 全球海温 年际振荡 振荡
下载PDF
舟山市130年旱涝、冷暖的分析及其未来10年变化的趋势
16
作者 章祖迪 陈淑琴 《浙江气象》 2004年第2期13-15,47,共4页
根据舟山市气象台 1 95 4年和上海市中心气象台 1 873年以来的年降水、气温资料 ,通过波谱分析 ,定量研究分析了舟山群岛 1 30年来的旱涝、冷暖气候年际分布和周期性演变过程 ,同时预测了今后 1
关键词 旱涝天气 异常气候 年际振荡 变化趋势 舟山市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17
17
作者 董文杰 韦志刚 范丽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2-406,共5页
通过对 196 7— 1996年 2 5个测站的雪灾资料分析 ,揭示了青藏高原东部牧区有雪灾期从上年10月到当年 5月长达 8个月 ,雪灾在一年之中有 3个高发月 :11月、3月和 2月 ;雪灾主要发生在巴颜喀拉山南缘和东麓地区 ,近 30a来呈上升趋势。 19... 通过对 196 7— 1996年 2 5个测站的雪灾资料分析 ,揭示了青藏高原东部牧区有雪灾期从上年10月到当年 5月长达 8个月 ,雪灾在一年之中有 3个高发月 :11月、3月和 2月 ;雪灾主要发生在巴颜喀拉山南缘和东麓地区 ,近 30a来呈上升趋势。 196 8— 1976年冬春为一较长时段的雪灾发生的低值期 ,从 1977— 1992年有 3个高峰期和 2个低谷期 ,从 1993年开始又进入高发期 ;高原东部牧区冬春雪灾存在着明显的 5 6a的和较弱的 2 3a周期变化。本文中定义发生在 15月的雪灾为后冬雪灾 ,发生在10 12月的雪灾为前冬雪灾。研究表明 ,70年代是前冬雪灾的高发期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是后冬雪灾的高发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青藏高原 气候特征 年际振荡 牧区
下载PDF
平流层极涡偏移对我国冬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熊光明 陈权亮 +1 位作者 魏麟骁 胡德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3-690,共8页
利用1970—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我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平流层极涡向欧亚大陆偏移与我国冬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月极涡偏欧亚大陆强度指数与同期1月降水的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大面积地区及新疆西南部... 利用1970—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我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平流层极涡向欧亚大陆偏移与我国冬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月极涡偏欧亚大陆强度指数与同期1月降水的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大面积地区及新疆西南部的少数地区,显著负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中部;相对1月而言,与后期2月显著正相关区域仍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地区但向西北方向延伸,使得华中北部、华北南部相对减少,而华北西部、西北东部等地区增大。对流层环流形势显示出在欧亚型强极涡年的1月,东亚冬季风和东亚大槽异常减弱,我国内陆中东部东南风距平显著,而贝加尔湖北部北风距平显著,南下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地区较常年偏北,同时我国中部地区低层水汽向上传播也明显增强,存在显著的水汽强辐合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涡 年际振荡 东亚大槽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大气准定常行星波异常传播及其在平流层影响东亚冬季气候中的作用 被引量:43
19
作者 陈文 魏科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2-285,共14页
东亚季风区同时受世界上最广阔的大洋和陆地的影响,这种行星尺度的海陆热力对比以及青藏高原大地形的作用,从而产生很强的行星尺度扰动,并且这种扰动具有准定常的性质。利用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变化对东亚地区冬季气候... 东亚季风区同时受世界上最广阔的大洋和陆地的影响,这种行星尺度的海陆热力对比以及青藏高原大地形的作用,从而产生很强的行星尺度扰动,并且这种扰动具有准定常的性质。利用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变化对东亚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影响,主要侧重于年际和季节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冬季行星波两支波导的变化存在反相关的振荡关系,这种年际振荡一方面影响了北半球环状模的位相,另外一方面导致了东亚地区的气候异常。当有异常强的低纬波导时,一般对应有西伯利亚高压的减弱和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增温;反之当有异常弱的低纬波导时,我国东北和华北温度则普遍偏低。研究还表明,行星波传播的年际振荡与东亚地区气候异常的关系显著地受到热带平流层准两年周期振荡(QBO)的调制,只是当QBO处于东风位相时,行星波传播的年际振荡才与东亚气候异常有显著的关系。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准定常行星波的变化与平流层极涡的低频变化密切相关,并且这种平流层极涡的异常通过和行星波的相互作用,可以自上而下影响到对流层的短期气候;平流层极涡异常下传对对流层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东亚地区非常显著。由于平流层变化通常维持时间长,并且平流层极涡异常下传领先于对流层,因此这为东亚冬季短期气候异常的预报提供了一个新的预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定常行星波 平流层极涡 年际振荡 季节内时间尺度 东亚冬季气候异常
下载PDF
大气环流优势模态对北极海冰变化的响应Ⅰ.北极涛动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宏 周晓 黄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7-67,共11页
利用美国冰雪中心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了1979-2012年北极海冰面积的时间变化特征,发现北极海冰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别在1997和2007年前后存在两次年代际转型突变点,相应的大气环流优势模态——北极涛动(AO)也存在显著的时空... 利用美国冰雪中心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了1979-2012年北极海冰面积的时间变化特征,发现北极海冰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别在1997和2007年前后存在两次年代际转型突变点,相应的大气环流优势模态——北极涛动(AO)也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1979-1996年阶段海冰下降趋势较弱并以较强的年际振荡为主,AO模态较强且显示出低频振荡特征;1997-2006年阶段北极海冰快速减退趋势占优,同时伴随着较弱的年际振荡,AO模态减弱且振荡周期缩短;2007-2012年阶段海冰范围较快下降同时具有极强的年际振荡,方差变化是前两个阶段的2~3倍,AO不仅强度加强,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极涡中心分别向格陵兰岛和白令海峡一侧延伸,这种结构有利于极地冷空气入侵欧洲和北美。利用ECHAM5大气模式进行的数值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较强振荡的海冰强迫对AO模态的改变具有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北极涛动 大气环流 年际振荡 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