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1
作者 白金姝 秦丽岩 +4 位作者 史光忠 王锋 王福双 李瑞 赵江山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4年第2期76-82,共7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探究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影响,为中国利什曼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提取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探究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影响,为中国利什曼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提取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人数、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等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标化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中国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数从4487例减至904例,降幅79.85%;粗发病率从0.38/10万降至0.06/10万,降幅84.21%;标化发病率从0.37/10万降至0.08/10万,降幅78.38%。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全人群、男性和女性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5.00%、-5.06%、-4.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65、-90.70、-90.82,P均<0.01)。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人群利什曼病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RR值从5.24降至0.23),随着时期的推移而降低(RR值从2.14降至0.67),越晚出生的队列其发病风险越小(RR值从7.86降至0.12)。结论1990—2019年我国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利什曼病防治效果显著,但仍需加强对重点区域传播媒介的干预和高危人群的防护,以降低我国利什曼病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病 发病率 Joinpoint回归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中国
下载PDF
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中国睾丸癌疾病负担研究
2
作者 程双蕾 陈龙 +2 位作者 徐远铮 李明林 李征 《循证医学》 2024年第4期251-256,共6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睾丸癌发病和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Joinpoint软件...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睾丸癌发病和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Joinpoint软件分析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睾丸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率为1.21/10万,死亡率为0.08/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比1990年升高了348.15%和14.29%。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标化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平均每年升高5.23%,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睾丸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12%,但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效应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呈升高趋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60岁以后呈快速升高趋势,在85岁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时期效应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睾丸癌发病风险的时期变化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atio,RR)呈升高趋势,在2015-2019年发病风险最高,发病风险RR=2.4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31~2.56];睾丸癌死亡风险的时期变化RR值趋势呈下降趋势,1995-1999年死亡风险最高,死亡风险RR=1.09(95%CI 0.99~1.19)。队列效应结果显示,出生越晚的人,发病风险越高,死亡风险越低。结论1990-2019年,中国居民睾丸癌的标化发病率呈升高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睾丸癌流行病学模式和趋势可能为公共卫生提供新的见解,这些发现可为进一步减轻睾丸癌负担的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癌 中国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发病率 死亡率
下载PDF
1990一2019年中国归因于饮酒的口腔癌死亡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亮亮 古建昌 +2 位作者 刘云 王晓岚 柳云霞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177-183,共7页
目的研究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饮酒的口腔癌死亡趋势变化。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中国及全球数据,采用死亡人数、死亡率、标化死亡率进行描述,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口腔癌死亡趋势,构建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 目的研究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饮酒的口腔癌死亡趋势变化。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中国及全球数据,采用死亡人数、死亡率、标化死亡率进行描述,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口腔癌死亡趋势,构建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定量评估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死亡的独立影响。结果2019年中国口腔癌死亡人数9296例,较1990年增长309.7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标化死亡率全人群、男性呈增长趋势,女性保持不变。死亡率以平均每年4.23%的速度上升,2019年为0.65/10万,较1990年增长242.11%。死亡高发年龄段1990年集中在55~69岁,2019年后推至60~74岁。1990—2019年总体净偏移值为2.38%,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在85~89岁达峰值8.36/10万,随时期推移呈现先降后升再降趋势,2010—2014时期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达最大1.64,出生队列效应RR值呈上升趋势,2000—2004年出生队列RR达最大2.95。结论中国归因于饮酒的口腔癌死亡负担逐年加重,60岁以上老年人群尤其男性是高危对象,年轻人群饮酒习惯和口腔健康需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饮酒 死亡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中国
下载PDF
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4
作者 孙小霞 王榆平 +2 位作者 思美丽 朱静 钟梅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17-320,共4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与死亡的现状及流行趋势。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GBD 2019)数据,选择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分析指标,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宫颈癌发病与死亡的变化情况,并计... 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与死亡的现状及流行趋势。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GBD 2019)数据,选择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分析指标,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宫颈癌发病与死亡的变化情况,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队列对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的影响。结果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上升2.80%和1.79%。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70~74岁达到峰值29.09/10万(95%CI:23.66/10万~35.75/10万);死亡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呈上升趋势,85~89岁达到峰值31.85/10万(95%CI:28.30/10万~35.84/10万)。1990—2019年我国女性宫颈癌发病风险逐渐上升,死亡风险在1990—1994年至1995—1999年时期呈下降趋势,以2000—2004年(RR=1.00)为对照组,2005—2009年时期呈上升趋势,随后呈下降趋势;出生越晚的女性宫颈癌发病风险越高,死亡风险越低。结论1990—2019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而且越晚出生的女性宫颈癌发病风险越高,应进一步加强宫颈癌的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疾病负担 发病率 死亡率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北京市朝阳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倩 陈梦圆 +6 位作者 刘瑶瑶 梁妍 齐啸 吴钶 张政 庞星火 马建新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55-961,共7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朝阳区常住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流行情况随年龄、时期、出生队列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分别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朝阳区1~75岁常住人口中进行抽样,收集其人... 目的探讨北京市朝阳区常住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流行情况随年龄、时期、出生队列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分别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朝阳区1~75岁常住人口中进行抽样,收集其人口学信息的同时采集静脉血3~5 mL,使用化学免疫发光法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等检测,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分别估计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和乙肝感染率的年龄、时期、队列等效应。结果三次调查显示朝阳区常住居民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化率2.61%、2.50%、2.52%,P=0.830,χ^(2)=0.374)。乙肝感染率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40~岁年龄组最高,队列暴露风险随出生年代增加而减小。结论北京市朝阳区HBsAg阳性率处于乙肝中流行区水平;乙肝暴露风险随年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出生队列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 乙肝感染率
原文传递
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妇科疾病负担趋势
6
作者 李妮 王榆平 +1 位作者 任娟娟 李淑馨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了解中国女性1990—2019年妇科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为妇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采用Joinpoint... 目的:了解中国女性1990—2019年妇科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为妇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妇科疾病发病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率的变化趋势,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发病率和DALY率的影响,并分析经前期综合征、生殖器脱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率和DALY率的顺位。结果:1990—2019年中国妇科疾病发病率和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下降0.63%(95%CI:-0.73%~-0.54%,P<0.05)和0.34%(95%CI:-0.43%~-0.24%,P<0.05)。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妇科疾病发病率和DALY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0~34岁达高峰。随着时期的推移,妇科疾病的发病风险和DALY风险均呈下降趋势,以2000—2004年为参考时期(RR=1),2015—2019年时期发病风险下降至最低(RR=0.73,95%CI:0.74~0.71)。1905—1909至1985—1989年出生队列的发病风险和DALY风险呈下降趋势,1990—1994至2000—2004年出生队列略呈上升趋势。1990和2019年常见妇科疾病中经前期综合征发病率(7245.53/10万、5695.02/10万)和DALY率(222.21/10万、197.95/10万)居于首位。结论:我国减少妇科疾病负担的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疾病负担仍然严重,应加强对年轻女性妇科疾病的健康宣传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查,提高诊断和治疗技术,继续降低我国的妇科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器疾病 女(雌)性 患病代价 发病率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中国物质使用障碍疾病负担及预测研究
7
作者 毕慧 马丹华 +2 位作者 许桂丽 华云鹏 邢亮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760-769,共10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物质使用障碍(SUD)的发病和疾病负担情况,评估不同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SUD疾病负担的影响,并预测2020—2034年SUD的疾病负担情况,为SUD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通过发病率、过...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物质使用障碍(SUD)的发病和疾病负担情况,评估不同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SUD疾病负担的影响,并预测2020—2034年SUD的疾病负担情况,为SUD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通过发病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s)、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等指标描述疾病负担,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SUD标化发病率、标化DALYs率的变化趋势,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讨SUD发病率及疾病负担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采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SUD的发病率及疾病负担趋势进行拟合,同时预测2020—2034年SUD的发病率及疾病负担。结果1990—2019年中国苯丙胺类药物[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0.9%]、可卡因(AAPC=-0.5%)SUD标化发病率呈下降的趋势(P<0.001),大麻(AAPC=0.9%)SUD标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P<0.001),阿片类药物SUD标化发病率变化趋势不明显(P>0.05)。这4种SUD造成的DALYs率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AAPC_(苯丙胺类药物)=-2.2%、AAPC_(可卡因)=-1.5%、AAPC_(大麻)=-1.0%、AAPC_(阿片类药物)=-1.0%,P<0.001)。年龄-时期-队列效应结果显示,苯丙胺类药物、可卡因、大麻、阿片类药物SUD的发病峰值均在25~30岁组。大麻SUD造成的DALYs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而苯丙胺类药物、可卡因类、阿片类药物SUD的DALYs率分别在25~29岁、30~34岁、35~39岁组达到峰值。时期结果显示,苯丙胺类药物、可卡因、大麻SUD的发病风险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阿片类药物SUD发病风险呈先升高后降低然后又升高的趋势。出生队列效应结果显示,苯丙胺类药物、可卡因、阿片类药物SUD的发病风险除个别出生队列出现小幅度波动外,整体上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苯丙胺类药物、可卡因、阿片类药物SUD造成的DALYs率风险整体上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大麻SUD造成的DALYs率风险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4年苯丙胺类药物、可卡因、阿片类药物SUD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大麻SUD的发病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归因于苯丙胺类药物、可卡因、大麻及阿片类药物SUD的DALYs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中国SUD疾病负担未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发病率和疾病负担均不同程度地受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及队列效应的影响,早期预防和有效干预是控制SUD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滥用 物质使用障碍 疾病负担 趋势分析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失能趋势与健康促进策略研究——基于年龄—时期—队列的视角
8
作者 龚秀全 庄晨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50,共15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口的健康需求已从单纯的延长预期寿命向追求高质量、健康长寿转变。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采用分层APC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HAPC),深入分析了我国老年人失能程度随年龄、时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口的健康需求已从单纯的延长预期寿命向追求高质量、健康长寿转变。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采用分层APC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HAPC),深入分析了我国老年人失能程度随年龄、时期、队列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失能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失能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时期效应显著,表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虽提高了老年人的医疗可及性和生存率,但同时也导致平均失能程度的提升,这在女性、西部和东部地区、农村、居家老年人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从年龄效应上看,男性、西部地区、城镇、居家老年人的失能风险更大。此外,社会参与对于改善老年人的失能程度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较年轻时开始的社会参与对延缓失能随年龄增长的效果更为显著,这种积极影响在不同地区、居住地等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因此,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应从“保基本”向“促健康”的策略转变,完善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全流程服务质量。同时,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开拓适老化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志愿服务等参与空间,共同构建健康、活跃的老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老年失能 社会参与 健康促进 老龄化策略
下载PDF
1990—2019年北京市食管癌死亡趋势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晶 杜婧 +3 位作者 苏健婷 刘庆萍 王苹 韦再华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1990-2019年北京市食管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食管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北京市1990-2019年死因监测资料,采取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和内生因子法(IE)估计北京市食管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 目的探讨1990-2019年北京市食管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食管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北京市1990-2019年死因监测资料,采取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和内生因子法(IE)估计北京市食管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1990-2019年北京市食管癌死亡率呈波动式下降,最低值为7.12/10万(2000-2004年),升至7.93/10万(2010-2014年)之后又开始下降;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2.53/10万(1990年)下降到4.04/10万(2019年),下降了67.78%。1990年北京男性标化死亡率是女性的2.4倍,2019年该比例上升至4.9倍。APC模型分析显示,北京市食管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80~84岁组死亡风险最高,死亡风险系数为1.957;时期效应较为平缓,2015-2019年相对风险为0.852;出生队列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变化速度波动较大,同1910-1914年出生人群相比,1980-1984年出生人群食管癌死亡相对风险为0.032。结论1990-2019年北京市食管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食管癌死亡风险与年龄和出生队列效应有关,年龄越大死亡风险越高,越晚出生的人死亡风险越低。需重点加强对男性和中老年人群的食管癌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死亡率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白血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兰兰 刘广超 +1 位作者 李小凡 郝建萍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334-1340,共7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白血病发病及死亡随年龄、时期及队列的变化趋势,为白血病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1990-2019年中国居民白血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白血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运用年龄...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白血病发病及死亡随年龄、时期及队列的变化趋势,为白血病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1990-2019年中国居民白血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白血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运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析年龄、时期、队列对发病率及死亡率变化的影响。结果:1990-2019年中国居民男性及女性发病率的年平均变化百分率(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分别为-0.35(P<0.01)和-0.98(P<0.01),男性及女性死亡率的AAPC分别为-1.53(P<0.01)和-2.28(P<0.01)。APC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发病及死亡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均先降低后升高,呈U型分布;时期发病风险随着时期的增加而上升,时期死亡风险则呈下降趋势;队列发病及死亡风险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1990-2019年全国白血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人群白血病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受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影响较大,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防治,有助于降低我国白血病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Joinpoint回归模型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2006—2020年中国居民丙肝发病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分析
11
作者 姚媛媛 杨仙湖 +1 位作者 刘辉 刘兴荣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14,共4页
目的:分析2006—2020年中国居民丙肝发病趋势,为丙肝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丙肝发病率数据,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丙肝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发病率的影响。结果:中国居民丙肝发病率由2006... 目的:分析2006—2020年中国居民丙肝发病趋势,为丙肝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丙肝发病率数据,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丙肝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发病率的影响。结果:中国居民丙肝发病率由2006年的5.41/10万上升至2020年的13.82/10万,纵向年龄曲线呈“J”字形上升趋势,时期RR值随着时间先上升后下降,出生队列效应呈倒“W”变化趋势。结论:中国居民丙肝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受年龄和出生队列效应的影响较大,对此,应加强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积极落实丙肝防治措施,控制传播途径,有效推动和助力实现2030年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各项工作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病毒性肝炎 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发病率 传染病防治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口消费结构升级问题研究——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詹韵秋 杨舒雯 《中国物价》 2024年第6期85-90,共6页
本文基于2012-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分层APC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分析老年人口消费结构在年龄、时期、队列共同作用下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1)老年人口年龄与消费结构升级呈倒“U”型关系。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口发展与享... 本文基于2012-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分层APC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分析老年人口消费结构在年龄、时期、队列共同作用下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1)老年人口年龄与消费结构升级呈倒“U”型关系。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口发展与享受支出占比先上升后下降。(2)不同时期老年人口的消费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老年人口发展与享受支出占比会随时期推移而提高,说明老年人口消费结构呈升级趋势。农村老年人口和未受教育老年人口发展与享受支出占比在不同时期波动更大。(3)1939年之前出生的老年人口发展与享受支出占比一直处于低水平,1940-1951年出生的老年人口发展与享受支出占比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最高点出现在1949-1951年出生队列。1952年后出生的老年人口发展与享受支出占比又出现明显下降。农村老年人口和未受教育老年人口发展与享受支出占比在不同队列之间波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口 消费结构升级 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下载PDF
2006-2020年中国食管癌死亡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地力亚尔·吾斯曼江 王岩 +2 位作者 张玉俊 刘广超 朱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23-1329,共7页
目的:分析2006-2020年全国食管癌死亡趋势。方法:收集并整理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2006-2020年全国城市和农村食管癌死亡率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 目的:分析2006-2020年全国食管癌死亡趋势。方法:收集并整理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2006-2020年全国城市和农村食管癌死亡率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值。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model,APC模型)分析年龄、时期、队列对死亡率变化的影响。结果:2006-2020年全国食管癌世标死亡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城市男性、城市女性、农村男性、农村女性AAPC分别为-3.04(P=0.119)、-3.43%(P=0.041)、-5.58%(P<0.001)、-9.80%(P<0.001),农村下降趋势更加明显。APC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效应:食管癌死亡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除农村男性80~84年龄段最高外,其余均在85+年龄段最高;时期效应:城市居民没有明显变化,农村居民呈下降趋势;队列效应:城市和农村出生队列越晚死亡风险越低,其中城市男性和农村男性在1921-1925年死亡风险最高,城市女性和农村女性1931-1950年最高。结论:2006-2020年全国食管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农村和城市死亡率差异在缩小。人群食管癌死亡风险受年龄与出生队列影响较大,控制危险因素、扩大早癌筛查覆盖面有助于降低食管癌的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死亡率 趋势 Joinpoint回归模型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1990至2019年中国宫外孕发病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14
作者 孙禹琪 王艳兰 庄忆君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4年第4期287-291,共5页
目的:分析1990至2019年中国宫外孕的发病变化,为制定相关预防和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1990至2019年分年龄段中国宫外孕发病的趋势变化,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宫外孕发病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 目的:分析1990至2019年中国宫外孕的发病变化,为制定相关预防和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1990至2019年分年龄段中国宫外孕发病的趋势变化,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宫外孕发病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1990至2019年中国宫外孕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分别降低53.0%和46.1%,1990至2019年中国标化发病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1.9%(95%CI为-2.8~-0.9),分年龄段的发病率趋势中10~14岁、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和35~39岁年龄组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1.9%(95%CI为-2.3~-1.4)、-3.4%(95%CI为-4.3~-2.5)、-4.0%(95%CI为-4.7~-3.4)、-2.0%(95%CI为-2.8~-1.2)和-1.1%(95%CI为-1.7~-0.5),45~49岁和50~54岁年龄组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0.8%(95%CI为0.1~1.6)和1.0(95%CI为0.3~1.8)。年龄效应可以看出25~29岁年龄组发病风险最高,相对危险度由10~14岁的0.02升至25~29岁的10.96后降至50~54岁的0.03。时期效应显示1990至2019年间发病的效应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相对危险度由1990至1994年的1.12降至2000至2004年的0.76后升至2015至2019年的1.53。队列效应显示宫外孕发病率随出生年份的后移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1970至1979年达到高峰,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1.62。2019年中国宫外孕的标化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1990至2019年中国宫外孕的变化率在全球范围的下降幅度较高。结论:对宫外孕人群进行更多层次的分析,从而为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的健康从业人员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以期降低宫外孕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外孕 发病 Joinpoint回归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2006—2020年中国居民胃癌死亡趋势分析——基于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模型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红英 李胜 +4 位作者 明娟 李洁 李元林 杨勇攀 宋启瑞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48,共6页
目的:分析2006—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胃癌死亡趋势,为制定胃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模型分析胃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以及出生队列效应。结果:我国居民胃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龄效应上死亡风险随... 目的:分析2006—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胃癌死亡趋势,为制定胃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模型分析胃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以及出生队列效应。结果:我国居民胃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龄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时期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年份趋近而下降,出生队列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出生年份的推迟呈下降趋势。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扩面开展早期筛查,提高低收入患者的大病补偿比例,进一步降低胃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死亡趋势 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模型
下载PDF
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中国甲状腺癌发病死亡趋势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仇化微 梁天孚 +2 位作者 黄苗苗 蔡会龙 孙惠昕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4期270-274,共5页
目的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死亡情况及长期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Joinpoint软件分析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 目的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死亡情况及长期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Joinpoint软件分析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甲状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2019年甲状腺癌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分别为2.75/10万和2.05/10万,2019年甲状腺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0.51/10万和0.39/10万。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2.5%(P<0.05),标化死亡率有降低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0.3%(P<0.05)。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发病与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发病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升高,死亡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降低。队列效应亦表现不同,出生越晚的人群发病风险高,死亡风险低。结论1990—2019年中国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升高而升高,并且较近年代出生人群发病风险升高,提示近年代出生的人群应作为甲状腺癌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趋势分析 发病率 死亡率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导致肝癌死亡负担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分析
17
作者 赵倩雯 彭丹莉 +2 位作者 刘姗姗 佘欣 国昊楠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667-672,共6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导致的肝癌死亡负担的长期趋势,为中国肝癌防控提供科学建议。方法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GBD 2019)获取1990—2019年中国NASH导致的肝癌死亡负担数据,...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导致的肝癌死亡负担的长期趋势,为中国肝癌防控提供科学建议。方法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GBD 2019)获取1990—2019年中国NASH导致的肝癌死亡负担数据,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1990—2019年中国NASH导致的肝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死亡总人口降幅为54.43%,男性降幅为60.72%,女性降幅46.16%。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显示,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整体呈上升趋势,死亡总人口从0.16/10万增至3.54/10万,男性从0.10/10万增至2.50/10万,女性从0.26/10万增至1.32/10万;随着时期的推移死亡风险先减小后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总人口死亡风险从1990年的1.64降至2019年的0.63,男性死亡风险从1.52降至0.69,女性死亡风险从1.78降至0.57。越晚出生的队列其死亡风险越小,死亡总人口RR值从5.24降至0.06,男性RR值从4.49降至0.08,女性RR值从5.57降至0.08。预计2020—2034年,中国NASH导致的肝癌死亡人数降至73897例,死亡率降至0.52/10万。结论1990—2019年中国NASH导致的肝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须重点加强老年人群NASH的防控和体检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肝癌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死亡率 疾病负担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烧伤发病率及死亡率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绍彬 唐世杰 张万聪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9-13,共5页
目的:分析中国烧伤发病率、死亡率在年龄、时期及队列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数据来源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ofdiseasestudy,GBD)数据库,从中收集1990年-2019年关于全球及中国热力烧伤相关资料,并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索中国... 目的:分析中国烧伤发病率、死亡率在年龄、时期及队列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数据来源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ofdiseasestudy,GBD)数据库,从中收集1990年-2019年关于全球及中国热力烧伤相关资料,并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索中国烧伤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及队列效应。结果:中国烧伤标准化发病率在过去30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76.32/10万上升至2019年的87.08/10万,总体上升14.1%。中国烧伤标化死亡率几乎持续下降,从1990年的1.90/10万下降至2019年的0.72/10万,总体下降62.1%。年龄效应对中国烧伤发病率的影响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趋势,时期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队列则为上升趋势。年龄效应对中国烧伤死亡率影响表现在70岁后快速上升,而时期及队列则为持续下降。结论:结合年龄效应及队列效应分析,中国烧伤发病率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人群,应注意该年龄段人群的安全教育及环境安全管理。年龄效应对中国烧伤死亡率影响最明显,尤其是70岁以上人群,应注意做好该年龄段人群的陪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发病率 死亡率 趋势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与死亡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赵虹琳 李巧梅 +1 位作者 李婷婷 丁国武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9-416,共8页
背景艾滋病作为一种极具危害性的传染病,分析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趋势并探讨年龄、时期、队列3个因素对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能够为艾滋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目的分析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 背景艾滋病作为一种极具危害性的传染病,分析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趋势并探讨年龄、时期、队列3个因素对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能够为艾滋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目的分析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趋势,探究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于2022年3月,以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2004—2018年的网络直报系统数据作为数据来源,提取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各年龄组发病人数、发病率、死亡人数及死亡率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借助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结果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从0.2489/10^(5)升至4.9569/10^(5),死亡率从0.0605/10^(5)升至1.4312/10^(5)。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年均上升22.70%〔95%CI(20.70%,24.80%)〕和18.80%〔95%CI(12.10%,25.90%)〕。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均对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有影响;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均呈“J”字形上升趋势,年龄别发病率从5~9岁组的0.0004/10^(5)上升至75~79岁组的2828.8285/10^(5),年龄别死亡率从5~9岁组的0.0004/10^(5)上升至75~79岁组的740.2974/10^(5);随着时期的推移,艾滋病发病与死亡风险均逐渐增加,以2009—2013年时期组为对照组〔时期率比(RR)值=1.0000〕,发病风险RR值由2004—2008年时期组的0.3156〔95%CI(0.2772,0.3594)〕上升至2014—2018年时期组的2.0244〔95%CI(1.8771,2.1832)〕,死亡风险RR值由2004—2008年时期组的0.3291〔95%CI(0.2917,0.3713)上升至2014—2018年时期组的1.5226〔95%CI(1.4128,1.6409)〕;与较早出生的队列相比,较晚出生的队列艾滋病发病与死亡风险更高,以1969—1973年出生队列组为对照组(出生队列RR值=1.0000),发病风险RR值由1929—1933年出生队列组的0.0001〔95%CI(0,0.0004)〕上升至2009—2013年出生队列组的471.3853〔95%CI(118.5243,1874.7556)〕,死亡风险RR值由1929—1933年出生队列组的0.0001〔95%CI(0,0.0006)〕上升至2009—2013年出生队列组的93.6345〔95%CI(21.1680,414.1824)〕。结论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艾滋病发病与死亡风险的时期、队列效应均呈上升趋势。需重点加强对中老年群体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发病率 死亡率 疾病负担 趋势分析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中国居民2002—2021年自杀死亡趋势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丹 孙艳秋 燕燕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332-337,共6页
目的 探讨中国居民自杀死亡率随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变化的趋势,为中国自杀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提取《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2002至2021年中国居民自杀死亡率数据,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网... 目的 探讨中国居民自杀死亡率随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变化的趋势,为中国自杀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提取《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2002至2021年中国居民自杀死亡率数据,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网络工具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自杀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中国居民2002至2021年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男性和女性的自杀死亡率分别由2002年的14.20/10万(标准化率21.27/10万)和13.90/10万(标准化率17.84/10万)下降至2021年的6.65/10万(标准化率6.42/10万)和4.73/10万(标准化率4.29/10万)。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所有年龄组男性居民自杀死亡率年净漂移值为-4.294%[95%CI(-4.758%,-3.829%)],女性居民为-7.106%[95%CI(-7.653%,-6.556%)]。不同性别人群自杀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有较大差异,0~45岁年龄组女性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45岁以上年龄组则是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以2007—2011年作为时期对照和以1962—1966年作为出生队列对照组,不同性别人群自杀死亡风险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中国居民2002至2021年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受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影响较大,15~35岁女性和45岁以上男性是重点人群,应予以重点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死亡 趋势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