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史斌 安静 +2 位作者 陈龙刚 张男 田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93-997,共5页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疼痛是影响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目的:探索及分析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对患者置换后12,24,48 h疼痛情况进行疼痛目测类比(VAS)...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疼痛是影响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目的:探索及分析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对患者置换后12,24,48 h疼痛情况进行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对患者置换前、置换后90 d的膝关节功能进行KSS评分;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对术后各时间点目测类比评分与患者手术时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麻醉方式、关节置换前KSS评分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置换后90 d KSS评分与置换后各时间点目测类比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手术时间、性别、体质量指数与关节置换后12,24,48 h目测类比评分呈正相关;(2)年龄与置换后12,24,48 h目测类比评分呈负相关;(3)关节置换后12,24,48 h目测类比评分与置换后90 d KSS评分呈负相关;(4)结果表明,患者性别、手术时间长短、体质量指数及患者年龄均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影响因素;膝关节置换后疼痛影响置换后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关节成形术 置换 疼痛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人工假体 人工膝关节置换、疼痛、手术时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
下载PDF
胃底腺息肉与胃增生性息肉特点的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雪 李易 +1 位作者 李贞茂 胡晓 《四川医学》 CAS 2016年第6期605-608,共4页
目的分析胃底腺息肉与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等特点,探讨这两种胃息肉发病趋势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搜集胃镜检出的胃息肉440例,将其中病理证实的胃底腺息肉和胃增生性息肉纳入分析,按年龄、性别、发生部位、大小、幽门螺杆菌(he... 目的分析胃底腺息肉与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等特点,探讨这两种胃息肉发病趋势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搜集胃镜检出的胃息肉440例,将其中病理证实的胃底腺息肉和胃增生性息肉纳入分析,按年龄、性别、发生部位、大小、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状态、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检出274例胃底腺息肉(62.3%)、138例胃增生性息肉(31.4%),其中356例息肉经组织切片染色检测了HP感染状态,134例息肉患者明确了是否有PPI使用史。两种息肉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其中胃底腺息肉多见于女性、增生性息肉多见于男性。两种息肉在发生部位、大小上有显著性差异,胃底腺息肉最多见于胃底(71.2%),增生性息肉最多见于胃窦(44.2%),胃底腺息肉一般较小,<1cm的占98.2%;胃增生性息肉较大、≥1cm和≥2cm的分别占26.8%和4.3%。5例胃增生性息肉检出了异型增生,部位主要在胃窦,胃底腺息肉未被检出异型增生。HP阳性的胃底腺息肉和胃增生性息肉分别为0例(0%)和57例(41.3%)。使用过PPI的胃底腺息肉和胃增生性息肉患者分别为79例(84.0%)和28例(70.0%)。结论胃底腺息肉较胃增生性息肉的发病更多,在性别、发生部位及大小上两者存在差异。胃底腺息肉与HP阴性相关,而增生性息肉的发生与HP阳性相关,两者相似的高PPI用药率很可能是两者发病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底腺息肉 胃增生性息肉 幽门螺杆菌 质子泵抑制剂 年龄、性别、部位 大小
下载PDF
多种因素与定量CT测量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许乐洋 范永前 +3 位作者 杨丰建 陈聪 林上进 潘依潇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9年第6期748-751,754,共5页
目的研究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及年龄、性别与定量CT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所测老年人髋部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对93例因髋部骨折收治入院的患者行双能X线(DXA,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及定量CT (Q... 目的研究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及年龄、性别与定量CT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所测老年人髋部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对93例因髋部骨折收治入院的患者行双能X线(DXA,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及定量CT (QCT)扫描测量健侧髋部骨密度(BMD,bone mineral density)。年龄70~96岁,平均年龄(82.4±7.8)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1例,股骨颈骨折62例。测量全髋、股骨颈、粗隆、粗隆间骨密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QCT与DXA测量参数的相关性及多种因素与髋部骨密度的相关性,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种骨折以及两种性别之间参数的差异。结果 QCT所测量髋部各部位骨密度与传统DXA测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身高、体重、BMI与QCT测量髋部骨密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57、0.366、0.259 (P均<0.05),决定系数r^2分别为0.134、0.134、0.063 (P均<0.05)。年龄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324,决定系数r^2=0.105。进一步分析两种髋部骨折发现,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年龄偏大(P<0.05),且老年女性骨密度较男性低(P<0.05)。结论体重、身高、BMI、年龄及性别均为老年髋部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尤其应重视体格瘦小的老年女性的骨质疏松的预防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老年髋部骨密度 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 年龄、性别
下载PDF
白内障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相关因素的研究
4
作者 马洪梅 《中国处方药》 2017年第5期126-127,共2页
目的探讨年龄、屈光状态以及性别是否是白内障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年龄不同分为<60岁,60~70岁,>70岁组;根据屈光状态分为<-1.00 D,[-1.00 D,+1.00 D],>+1.00 D组;根据性别分为男性、女性两组,统计分析各... 目的探讨年龄、屈光状态以及性别是否是白内障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年龄不同分为<60岁,60~70岁,>70岁组;根据屈光状态分为<-1.00 D,[-1.00 D,+1.00 D],>+1.00 D组;根据性别分为男性、女性两组,统计分析各个类别每个时间段内发生白内障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情况。结果不同年龄组同一时间段内,白内障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屈光状态组同一时间段内比较,白内障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性别组比较,白内障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发现不同年龄、屈光状态、性别能够影响白内障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后脱离 年龄、性别、屈光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