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论并发门静脉高压的肝硬化患者在接受脾切除术后出现非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
1
作者 庄曙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22期19-20,共2页
目的 :探讨并发门静脉高压的肝硬化患者在接受脾切除术后出现非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脾切除术的286例并发门静脉高压的肝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我们将其中的258例未出现发热症状... 目的 :探讨并发门静脉高压的肝硬化患者在接受脾切除术后出现非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脾切除术的286例并发门静脉高压的肝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我们将其中的258例未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设为未发热组,将其中的28例出现非感染性发热症状的患者设为非感染性发热组。然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门静脉的内径、脾静脉的内径、脾脏的大小和厚度、术后的血小板计数及其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PVT)的情况,总结并发门静脉高压的肝硬化患者在接受脾切除术后出现非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结果 :我们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后得知,并发门静脉高压的肝硬化患者在接受脾切除术后出现非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与其门静脉的内径、脾脏的厚度、脾脏的大小、术后的血小板计数及其术后发生PVT等因素有关,与其性别、年龄、脾静脉的内径等因素无关。其中,术后发生PVT是导致该病患者出现非感染性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并发门静脉高压的肝硬化患者在接受脾切除术后出现非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较多,因此,临床上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并加强对其进行溶栓和抗凝治疗,以降低其术后PVT的发生率,进而降低其非感染性发热的发生率,提高实施脾切除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患者 脾切除术 非感染性发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定量CT测量身体组分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刘田田 陈其春 +2 位作者 吴旱秋 詹昊 宫希军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3-918,共6页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肝硬化患者身体组分定量指标与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1月-2023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134例肝硬化患者,受试者均行腹部CT平扫,收集临床资料并用QCT Pro软件测量每例受试者L2/3层...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肝硬化患者身体组分定量指标与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1月-2023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134例肝硬化患者,受试者均行腹部CT平扫,收集临床资料并用QCT Pro软件测量每例受试者L2/3层面皮下及内脏脂肪面积(SAT、VAT)、腰椎骨密度(BMD)、肝脏脂肪分数(Fat%-QCT)、L3椎体水平全腹肌和椎旁肌面积(SMA、PMA)及肌内脂肪面积并计算肌内脂肪含量(IMAC-S、IMAC-P)。在不同Child-Pugh分级中进行组间资料对比,并根据有无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身体组分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t检验或单因素ANOVA检验、χ^(2)检验用于各组间基本资料与身体组分的差异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相关的QCT指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模型的识别效能。结果:Fat%-QCT、SAT、椎旁肌内脂肪面积、IMAC-P在不同Child-Pugh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OR为0.987);SAT、SAT联合全腹肌指标、SAT联合椎旁肌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7、0.772、0.769(P<0.05),SAT联合全腹肌指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734、0.800,优于SAT、SAT联合椎旁肌指标,识别效能最高。结论:SAT减少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SAT联合全腹肌指标能较好地识别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并发 身体组分 定量CT
下载PDF
胃周血管离断及胃底环扎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发消化道大出血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靳峰 《当代医学》 2012年第14期47-48,共2页
目的分析胃周血管离断及胃底环扎术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发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理43例静脉高压症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胃周血管离断及胃底环扎手术,其中ChildA级者7例,B级18例,C级18例,总结... 目的分析胃周血管离断及胃底环扎术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发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理43例静脉高压症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胃周血管离断及胃底环扎手术,其中ChildA级者7例,B级18例,C级18例,总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均较为顺利,完成治疗之后,43例患者当中3例患者在术后1a内肝衰竭死亡、3例患者术后3a消化道出血死亡、3例患者在术后回访过程中出现腹水情况。本组治疗手术当中患者均得到了出血控制,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结论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发大出血的时候,使用胃周血管离断及胃底环扎术的临床效果较好,对患者的术中控制情况有益,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健康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周血管离断 胃底环扎术 门静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 临床分析
下载PDF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队列研究
4
作者 韩国宏 祁兴顺 何创业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共1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显著增加肝硬化患者的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e shunt,TIPS)可以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开通门静脉,同时建立门腔分流道,...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显著增加肝硬化患者的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e shunt,TIPS)可以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开通门静脉,同时建立门腔分流道,有效地降低门体压力梯度,以达到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有关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数据,当前门静脉血栓的临床实践指南并未明确推荐使用TI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治疗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 患者 门静脉高压并发
下载PDF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住院结局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嵇婷婷 叶伟 赵伟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0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对患者住院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IRS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对患者住院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IRS的发生率及其与患者临床指标、住院期间出现死亡及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关系,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和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预测因素。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住院患者共461例,其中出现SIRS的有185例,发生率为40.1%;合并SIRS组患者与未合并SIRS组相比,存在较高的黄疸发生率、细菌感染率、血清胆红素(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以及较长的住院时间,存在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Hb)、血小板(PLT)计数、钠离子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共计22例患者死亡(5.8%),8例发生消化道出血(1.7%),4例发生1型肝肾综合征(0.9%),20例发生肝性脑病(4.3%)。SIRS的发生与患者的死亡(P<0.001)及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出现(P<0.001)均有关。MELD评分可同时预测死亡和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P<0.001),而SIRS和血红蛋白可预测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发生(P<0.05)。结论SIRS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住院患者中较为常见,可加重患者肝损害,导致其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和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SIRS的存在可预测患者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 死亡 门静脉高压并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