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与一首唐诗 被引量:1
1
作者 白晓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47,共5页
严羽在评论盛唐诗之“兴趣”时,没有给出严谨的定义,似为一种缺憾。其实,此乃汉字构字法之特性在汉字文化中的反映。本文论述了汉字“并置呼应”的结构特点及其所包含的二元互动、“此非非此”的哲学内涵,并以杜甫的名篇《春望》为例,... 严羽在评论盛唐诗之“兴趣”时,没有给出严谨的定义,似为一种缺憾。其实,此乃汉字构字法之特性在汉字文化中的反映。本文论述了汉字“并置呼应”的结构特点及其所包含的二元互动、“此非非此”的哲学内涵,并以杜甫的名篇《春望》为例,对其句篇结构和情理营造作了细读与分析,揭示出汉字组字结构与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内在联系,表明严羽“玲珑不可凑泊”式的批评是对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的发挥及其相关哲学观念的自然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结构 此非非此 并置呼应 唐诗 严羽
下载PDF
唐诗英译中的“并置呼应”之美 被引量:1
2
作者 白晓东 《语言教育》 2018年第1期82-87,共6页
唐代律诗和汉字都有"并置呼应"的表意形式,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理论为英文译文再现唐诗的"并置呼应"之美提供了指导原则。笔者首先论述了汉字表意原理和唐代律诗意境生成之间的共同模式,即"并置... 唐代律诗和汉字都有"并置呼应"的表意形式,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理论为英文译文再现唐诗的"并置呼应"之美提供了指导原则。笔者首先论述了汉字表意原理和唐代律诗意境生成之间的共同模式,即"并置呼应"的表意模式、"时空和构"的表意结构和"此非非此"的表意形态,强调了两者之间在工作机制上的共源性和独特性。接着论证了唐诗英译的特殊要求及"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重要性。同时,运用许先生的"三美"原则,翻译了四首唐代律诗并比照了许先生和笔者的译文,以探讨还原原诗的押韵、对仗之美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置呼应 时空和构 此非非此 三美理论 唐诗英译
下载PDF
“三美”论的“并置呼应”原理在唐诗英译中的作用
3
作者 白晓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46期95-96,共2页
唐代律诗和汉字有着共同的"并置呼应"表意形式,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理论为英文译文体现唐诗的这种"并置呼应"之美提供了实践原则与标准。笔者运用许先生的"三美"原则,翻译了三首唐代格律诗... 唐代律诗和汉字有着共同的"并置呼应"表意形式,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理论为英文译文体现唐诗的这种"并置呼应"之美提供了实践原则与标准。笔者运用许先生的"三美"原则,翻译了三首唐代格律诗,以还原原诗的押韵、对仗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置呼应 三美 唐诗英译
下载PDF
“意境”、律诗及汉字构字法中的“并置呼应”原则 被引量:2
4
作者 白晓东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9-25,共7页
“意境”说的出现与唐代律诗属对形式的成熟有关,而这种成熟了的属对技巧又与汉字结构背后所体现出来的表述原则相连。合体字如“会意”、“形声”,是一种拼合构字法,造成了语言的“声”与文字的“形”的时空合构,产生了汉字“声”、“... “意境”说的出现与唐代律诗属对形式的成熟有关,而这种成熟了的属对技巧又与汉字结构背后所体现出来的表述原则相连。合体字如“会意”、“形声”,是一种拼合构字法,造成了语言的“声”与文字的“形”的时空合构,产生了汉字“声”、“形”互动的“并置呼应”。这种“时空合构”的“并置呼应”原则,影响了诗歌的文体,促成律诗属对形式的成熟,引发了对文本内部诸时空元素多维呼应的“象外”之境的追求,从而导致了“意境”说的应运而生。同时,“并置呼应”不只是个形式问题。“并置”之中的“呼应”本质上体现了自古以来的“情志”传统,是“情志”在诗歌中的激荡,与儒家的“皇道”以及释、道的“道”妙都有关系。“呼应”是“并置”的初衷和目的,是律诗之美和“意境”的“味外之旨”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律诗 属对 汉字构字法 并置呼应
原文传递
语言与文字之华:“隐喻”·“比兴” 被引量:4
5
作者 白晓东 李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0-85,共6页
以跨学科、跨文化的方法,从语言文字角度,提纲挈领地研究了"隐喻"、"比"、"兴"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这三个概念虽共有类比性、暗示性,但"比"中"源范畴"与"目标范畴"的关系... 以跨学科、跨文化的方法,从语言文字角度,提纲挈领地研究了"隐喻"、"比"、"兴"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这三个概念虽共有类比性、暗示性,但"比"中"源范畴"与"目标范畴"的关系较"兴"更显明且逻辑性强,与"隐喻"一致。相较于隐喻"两点一线"的逻辑认知功能,"兴"的工作机制呈现为多维的、并置呼应的直觉共鸣,反映出中国二元互动有机思维。同时,西方的"象征"因其"象"与所"征"约定俗成关系,类似中国"香草美人"手法,所以同于"比"和"隐喻"而异于"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比兴 象征 线性逻辑 并置呼应
下载PDF
律诗:声音的舞蹈
6
作者 白晓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7期89-90,共2页
律诗乃"文言"之一种,且是其成熟的形式。"文言"有"文",既有空间之象(文字的"并置呼应"),又有时间之象(言声的"并置呼应"),律诗更是如此。音律的舞蹈在律诗对偶对仗、平仄粘对及音韵... 律诗乃"文言"之一种,且是其成熟的形式。"文言"有"文",既有空间之象(文字的"并置呼应"),又有时间之象(言声的"并置呼应"),律诗更是如此。音律的舞蹈在律诗对偶对仗、平仄粘对及音韵的形式美中生成"音象",以"文"容"言",以"文"超"言",使得"言"不再单单是语言学层面的东西,而成为文字学意义上的内容和"立象以尽意"的一部分。在"并置呼应"象形(立象)表意原理的作用下,"音象"在言声的"时空和构"之舞中,隐微地传达出逻辑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此非非此"的曲致深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音象 并置呼应 时空和构 此非非此
下载PDF
“两点一线”与“三位一体”:英汉表意符号与思维模式之不同
7
作者 白晓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1期154-155,共2页
在索绪尔看来,拼音语言,是一个任意性表意系统,其两大原则是"任意性"和"线性"。"能指"(语音)与"所指"(语义)的两分是拼音语言符号表意的另一大特性,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拼音语言符号的表意... 在索绪尔看来,拼音语言,是一个任意性表意系统,其两大原则是"任意性"和"线性"。"能指"(语音)与"所指"(语义)的两分是拼音语言符号表意的另一大特性,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拼音语言符号的表意变为一种"两点一线式"的意义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影响了西方的思维模式,造就了西方"二元对立"的哲学传统和线性逻辑思维特点。与拼音语言不同",象意"的汉语是一种"言""、象""、意"三位一体的表意体系,意义生成是"言""、象"或汉字组字部件之间"并置呼应"的结果。"会意"字和"形声"字是汉字组字部件"并置呼应"成意的范例。其实,即便汉字最简单的"象意"符号,也是由"并置呼应"原理所生,这就是人与自然或主观与客观的"并置呼应"。汉字的"象意"符号既有主观的影子(主管对客观物体的抽象),又有客观的影子(字象对客观物体的象意)。这种"并置呼应""、三位一体"的意指过程,产生了中国"二元互补"的哲学立场,并在"群经之首"《易经》的"一阴一阳之为道也"的思想中得到印证。这种哲学传统是汉语言文字文化的自然产物,它是"并置呼应"象性表意原理以"时空和构"象性表意结构,通过"此非非此"象形表意形式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二元互补 两点一线 三位一体 并置呼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