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默勒现象意识的幻觉主义分析
1
作者 符彬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4-18,共5页
卡默勒的幻觉主义理论是现象意识分析中一种不同的声音。其幻觉主义理论认为:现象意识是一个幻觉;可基于相似性理论来解释现象意识的机制,指出现象意识就是外部物理性质经模块处理的结果,其处理过程遵循表象原则、接受喜好原则、配置原... 卡默勒的幻觉主义理论是现象意识分析中一种不同的声音。其幻觉主义理论认为:现象意识是一个幻觉;可基于相似性理论来解释现象意识的机制,指出现象意识就是外部物理性质经模块处理的结果,其处理过程遵循表象原则、接受喜好原则、配置原则和个例化原则;现象意识的幻觉元是解释现象意识为何强烈的问题。幻觉主义理论为现象意识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但也存在着如特殊心理模块等的理论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默勒 现象意识 幻觉主义 心理模块
下载PDF
莫言与幻觉现实主义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德领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6,共7页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用幻觉现实主义来指称莫言的小说,这个概括是确切的。莫言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启示,又超越了魔幻现实主义。他的小说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狂放敏锐的感觉,汪洋恣肆的语言,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造了一个基于幻觉之上的现实...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用幻觉现实主义来指称莫言的小说,这个概括是确切的。莫言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启示,又超越了魔幻现实主义。他的小说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狂放敏锐的感觉,汪洋恣肆的语言,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造了一个基于幻觉之上的现实和历史世界,对"猪圈生活"进行了深刻而无情的揭露与嘲讽。他善于用动物意象、用幻象狂欢的方式来表现20世纪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寄寓着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和对诗意栖居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觉现实主义 想象力 魔幻 动物意象
下载PDF
认知叙事学视域下的幻觉现实主义叙事策略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楚军 吕汀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29,共4页
20世纪90年代末文学叙事研究出现了认知转向,研究重心更关注读者的认知结构和阅读认知过程。幻觉现实主义采用依赖幻觉反映现实的文学叙事策略。本文从认知叙事学的视野研讨幻觉现实主义的文学叙事视角与读者的认知图式和读者对文本的... 20世纪90年代末文学叙事研究出现了认知转向,研究重心更关注读者的认知结构和阅读认知过程。幻觉现实主义采用依赖幻觉反映现实的文学叙事策略。本文从认知叙事学的视野研讨幻觉现实主义的文学叙事视角与读者的认知图式和读者对文本的阐释心理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认为,将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与现实主义有机融合,将动物与人的认知图式和认知叙事视角融入交谈性对话场的认知叙事框架,不仅能达到文学叙事的陌生化审美效果,还能使叙事文本更具多义性、活泼性和可接受性,给读者耳目一新的叙事阅读理解的认知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叙事学 幻觉现实主义 叙事策略
下载PDF
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形成及其本土化建构 被引量:3
4
作者 齐金花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02-207,共6页
幻觉现实主义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给莫言创作风格的一个术语,强调了莫言是位凭借敏锐的想象力在主观感觉中打造文学现实世界的作家。但这个幻觉现实主义与西方的幻觉现实主义有所不同。莫言小说以民间的创作立场,悲悯的现实情怀,在... 幻觉现实主义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给莫言创作风格的一个术语,强调了莫言是位凭借敏锐的想象力在主观感觉中打造文学现实世界的作家。但这个幻觉现实主义与西方的幻觉现实主义有所不同。莫言小说以民间的创作立场,悲悯的现实情怀,在传承本土的和外来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中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使幻觉现实主义具有了更大的现实格局,更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富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幻觉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本土化
下载PDF
元宇宙+电影:超幻觉主义下的“沉浸性”质疑
5
作者 刘飞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7-113,共7页
元宇宙作为以众多用户为中心的多维数字时空,被增强的现实与被现实化的虚拟想象交叉融合,这种新型的超幻觉机制生产背后是参与者幻觉建立与破灭的来回切换。本文以阐释视觉幻觉主义及所依赖的算法和媒介作为逻辑起点,基于人的需要,探索... 元宇宙作为以众多用户为中心的多维数字时空,被增强的现实与被现实化的虚拟想象交叉融合,这种新型的超幻觉机制生产背后是参与者幻觉建立与破灭的来回切换。本文以阐释视觉幻觉主义及所依赖的算法和媒介作为逻辑起点,基于人的需要,探索电影如何借助技术实现视觉、感官模拟完成“沉浸性”的生成与供给,而观众又是如何透过“观看”与“身体参与”完成“沉浸性”体验和身份转换。最后对于元宇宙所建构出的“沉浸性”进行质疑与再思考,以期理性看待元宇宙为电影媒介形塑的“沉浸性”图景以及警惕情感性的临时性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幻觉主义 沉浸性 虚拟空间
原文传递
叙事的颤动--文化人类学语境下莫言小说的“幻觉现实主义”叙事诗学建构
6
作者 陶永生 陶怡顺 《临沂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76-83,共8页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作为叙事坐标原点的“高密东北乡”不再仅仅是个纯粹意义上的区域概念,而是被赋予了强烈的时间观念与生命意识,进入了集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于一身的“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文化文本及其联合体(作品)。莫言“幻觉...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作为叙事坐标原点的“高密东北乡”不再仅仅是个纯粹意义上的区域概念,而是被赋予了强烈的时间观念与生命意识,进入了集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于一身的“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文化文本及其联合体(作品)。莫言“幻觉现实主义”小说展现的不仅仅是“高密东北乡”的乡土世界,更是对自身以至于人类命运的整体性反思:两种貌似针锋相对、截然相反的意志--清醒的现实主义启蒙思想家的严谨和恒定与魔幻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激情和厌倦如何有效协调以至于和谐共生,构成了莫言传奇的“幻觉现实主义”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元小说 幻觉现实主义 元叙述 叙事诗学
下载PDF
“假定性”在舞台艺术中运用探析
7
作者 莫祯席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61-64,共4页
所谓"假定性",就是舞台的局限性。尽管幻觉主义戏剧排诉舞台假定性,但它最终又无法摆脱假定性。因此,舞台美术创作不受幻觉主义框框的束缚,寻求和创造多种多样的舞台假定性手段,并在演出中加以运用,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实... 所谓"假定性",就是舞台的局限性。尽管幻觉主义戏剧排诉舞台假定性,但它最终又无法摆脱假定性。因此,舞台美术创作不受幻觉主义框框的束缚,寻求和创造多种多样的舞台假定性手段,并在演出中加以运用,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实践证明被广大观众所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定性 舞台艺术 幻觉主义戏剧 探析
下载PDF
魔幻现实主义与幻觉现实主义文学生产肌理的比较——以马尔克斯与莫言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齐金花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2-156,共15页
魔幻现实主义与幻觉现实主义在吸纳和发展超现实主义之后,在世界文学中以显著的民族美学特色见长,但前者率先将超现实主义美学与民族美学的成功结合形成的方法论,对其后的世界文学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生成与其影响有... 魔幻现实主义与幻觉现实主义在吸纳和发展超现实主义之后,在世界文学中以显著的民族美学特色见长,但前者率先将超现实主义美学与民族美学的成功结合形成的方法论,对其后的世界文学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生成与其影响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这两种美学风格的生产过程中,其个性通过熔铸了经典作家基于民族历史、成长环境和对审美的追求,而显示出其在世界文学中不可替代和不可遮蔽的价值。由此从文学史的角度追溯两种美学风格的沿革,再以经典作家马尔克斯和莫言的创作为例,从文学生产的价值观、文学生产的美学路径、文学生产的本土化策略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比较,由此梳理基于民族风格视域下魔幻现实主义和幻觉现实主义文学生产的肌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幻现实主义 幻觉现实主义 美学路径 本土化策略 马尔克斯 莫言
原文传递
小议Hallucinatory Realism一词的翻译
9
作者 吴秋芬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65-69,共5页
诺贝尔委员会对莫言的授奖词为"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对于"hallucinatory realism",新华社译为"魔幻现实主义",立即引发热议。一般认为,"... 诺贝尔委员会对莫言的授奖词为"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对于"hallucinatory realism",新华社译为"魔幻现实主义",立即引发热议。一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的英文应为"Magic realism"而非"hallucinatory realism"。本文在梳理各方讨论意见的基础上,首先区分"hallucinatory"和"magic"的词典释义,而后梳理"magic realism"一词在中国的翻译历史,再从现有文学或文艺评论中寻找"hallucinatory realism"一词的内涵及其语境,最后对于"hallucinatory realism"一词的已有的几个译法作出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幻现实主义 幻觉现实主义 莫言
下载PDF
幻觉与“抵抗”——彼得·魏斯的幻觉性现实主义观形成之路
10
作者 马蕾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61,共9页
20世纪70—80年代,超现实主义以颠覆感知和政治变革意愿成为艺术家彼得·魏斯构建“抵抗”美学的重要推动,促成他通过对画作《梅杜莎之阀》的阐释而形成幻觉性现实主义观。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种从绘画到电影再到文学... 20世纪70—80年代,超现实主义以颠覆感知和政治变革意愿成为艺术家彼得·魏斯构建“抵抗”美学的重要推动,促成他通过对画作《梅杜莎之阀》的阐释而形成幻觉性现实主义观。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种从绘画到电影再到文学的多媒介尝试,它经历了从内心独语到现实主义社会批判再到美学政治化的过程,最后通过融合幻觉的革命构想得以完成。幻觉性现实主义观及其展现的“抵抗”内涵,成为增强社会主义文艺现实表现力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魏斯 幻觉实践 “抵抗”美学 幻觉性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他者视域”对诺奖及文学创作的介入——从“魔幻/幻觉现实主义”之争谈起
11
作者 杨艳 《中文学术前沿》 2013年第1期38-45,共8页
自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通告公布以来,'hallucinatory realism'一词的翻译问题便引发热议,从而掀起评论界对莫言风格的再审视。西方视野中的'幻觉现实主义'与中国评论界普遍承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构成了对莫... 自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通告公布以来,'hallucinatory realism'一词的翻译问题便引发热议,从而掀起评论界对莫言风格的再审视。西方视野中的'幻觉现实主义'与中国评论界普遍承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构成了对莫言手法的评价,而这一反差的实质是'他者'思维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征。'他者视域'具有普适性,通过'他者视域'放大镜透视诺奖评审和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它能给我们提供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魔幻/幻觉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对莫言小说创作特点的辨析——以幻觉现实主义为例
12
作者 李诗帆 《学园》 2018年第29期143-144,共2页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大量对其文学作品的研究论文见于学界。对莫言小说创作特点的探析,以幻觉现实主义为例,分析了幻觉现实主义产生的内因与外因,探讨了幻觉现实主义叙事的三个特点:塑造情节、人物的传奇化,结构是重要的艺术表现形...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大量对其文学作品的研究论文见于学界。对莫言小说创作特点的探析,以幻觉现实主义为例,分析了幻觉现实主义产生的内因与外因,探讨了幻觉现实主义叙事的三个特点:塑造情节、人物的传奇化,结构是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幻觉现实主义的写作技法中存在人物行为及'内因果'的互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觉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梦境 文化形态
原文传递
文明与野蛮的梦幻纠葛--从《食草家族》看莫言对文明和野蛮的疑惑与思考
13
作者 魏笑妍 《今古文创》 2022年第4期22-24,共3页
《食草家族》是一部家族的历史,也是疯狂与理智挣扎的记录。食草家族的荣辱兴衰交织着人类文明进程的火与血,伴随“三次蝗灾”,历经“多重复仇”,食草家族在文明与野蛮之间挣扎,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挣扎,在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之间... 《食草家族》是一部家族的历史,也是疯狂与理智挣扎的记录。食草家族的荣辱兴衰交织着人类文明进程的火与血,伴随“三次蝗灾”,历经“多重复仇”,食草家族在文明与野蛮之间挣扎,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挣扎,在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之间挣扎,从而陷入两难困境。莫言组接拼装了“意识流”“幻觉现实主义”以及“意象”的艺术手法,穿插了一些神话和传说,展示了文明与野蛮的对抗和冲突。本文以文明和野蛮的主题作为切口,从文明与野蛮的交织,文明对野蛮的阉割,野蛮对文明的复仇,文明的本真方面对六个梦进行分析,探索莫言对文明和野蛮的疑惑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草家族》 文明与野蛮 幻觉现实主义
下载PDF
翻译辨析:“Hallucinatory Realism”与“魔幻现实主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国月 高晓仙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4-87,共4页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hallucinatory realism"一词走进了受众的视野,但其译法"魔幻现实主义"误导了受众。该译法误用了"magical realism"的概念,偏离了"hallucinatory realism&...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hallucinatory realism"一词走进了受众的视野,但其译法"魔幻现实主义"误导了受众。该译法误用了"magical realism"的概念,偏离了"hallucinatory realism"的本义,没有充分反映出莫言作品的独创风格,也没有达到术语翻译的基本规范。本文建议将其译为"幻觉现实主义",这一译法既与源语词义一致,又与其表述的文学风格基本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llucinatory REALISM 魔幻现实主义 幻觉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去浪漫化”:策略还是目的?——从《匹克梅梁》解读萧伯纳的戏剧观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江南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3-86,共4页
英国的现代戏剧家萧伯纳的《匹克梅梁》(又译《卖花女》)是深受各国观众喜爱的剧作之一,但该剧出乎观众意料的"去浪漫化"结局也常常引发评论家的不同解读。事实上,"去浪漫化"不仅是萧伯纳拆解"佳构剧"编... 英国的现代戏剧家萧伯纳的《匹克梅梁》(又译《卖花女》)是深受各国观众喜爱的剧作之一,但该剧出乎观众意料的"去浪漫化"结局也常常引发评论家的不同解读。事实上,"去浪漫化"不仅是萧伯纳拆解"佳构剧"编剧技巧的策略,也是萧伯纳反"幻觉主义剧场"艺术主张的必然选择。为了达到"去浪漫化"、实现启发和教育观众的目的,他在《匹克梅梁》中运用了"戏剧讨论"技巧,揭示了绅士阶层和平民阶层的根本矛盾。在"讨论"中,作者深刻地指出卖花女与淑女的根本差异在于不同的经济基础,而不是语言、行为的不同。通过"讨论",作者进一步强调社会阶层和现实境遇的差异意味着息金斯与伊莉莎的关系不太可能发展成恋人关系。"去浪漫化"的结局不仅是萧伯纳的策略,更是他创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浪漫化” 结尾迥异 角色“讨论”法 萧伯纳的戏剧观 幻觉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