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饲料育家蚕幼虫培育北虫草的试验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亚平 顾寅钰 +2 位作者 施新琴 刘志斐 李化秀 《山东蚕业》 2009年第2期2-4,共3页
关键词 北虫草 幼虫培育 北冬虫夏草 家蚕幼虫 人工饲料育 蚕饲育 虫草素
下载PDF
浅海网箱中刺参幼虫培育试验
2
作者 李华琳 张明 +6 位作者 王庆志 付成东 滕炜明 李大成 王笑月 刘项峰 刘晓丹 《渔业研究》 2016年第5期357-362,共6页
通过开展室内外刺参产卵孵化效果比较,并采用投喂海洋红酵母与覆盖遮阳网两种方法进行浅海网箱刺参幼虫培育比较试验,进一步优化刺参苗种培育方式。研究表明,水温为19.8-22.0℃,浅海网箱中受精卵孵化率为52.4%-57.9%,低于室内孵化率。... 通过开展室内外刺参产卵孵化效果比较,并采用投喂海洋红酵母与覆盖遮阳网两种方法进行浅海网箱刺参幼虫培育比较试验,进一步优化刺参苗种培育方式。研究表明,水温为19.8-22.0℃,浅海网箱中受精卵孵化率为52.4%-57.9%,低于室内孵化率。投喂海洋红酵母组幼虫日均增长86.4μm/d,存活率为(55.1±8.0)%,不投喂海洋红酵母组幼虫日均增长85.1μm/d,存活率为(53.0±7.5)%。投喂海洋红酵母组与不投喂海洋红酵母组有差异但不显著。覆盖遮阳网组幼虫7 d时存活率为(52.8±7.4)%,显著高于不覆盖遮阳网组(46.9±7.0)%。因此,通过实施室内产卵孵化提高孵化率,并对浅海网箱覆盖遮阳网,有效地将室内小水体与天然水域大网箱相结合,提高浅海网箱幼虫苗种繁育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网箱 幼虫培育
下载PDF
毛蚶浮游幼虫培育的最适密度研究
3
作者 杜桂芝 杜尚昆 《河北渔业》 2012年第3期26-26,63,共2页
毛蚶(Scapharca suberenat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蚶目、蚶科、毛蚶属,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沿海。毛蚶是渤海辽东湾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愈来愈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关键词 浮游幼虫培育 毛蚶 最适密度 软体动物门 人工增养殖 日本沿海 经济贝类 营养丰富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培育设备
4
作者 闫喜武 张国范 +2 位作者 刘庆连 孙茂盛 林洪波 《渔业现代化》 2005年第5期12-13,共2页
介绍了在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培育和高效养殖过程中(包括种贝培养、幼虫培育、稚贝中间育成和越冬)所使用的设施设备。这些设施设备的开发和使用,对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效率,节省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他滩涂贝类也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幼虫培育 稚贝中间育成和越冬 设施设备 菲律宾蛤仔 设施设备 苗种培育 健康 养殖过程 幼虫培育 中间育成 劳动强度 养殖效率
下载PDF
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催产方法及幼虫培养条件 被引量:2
5
作者 郑言鑫 杨爱国 +4 位作者 吴彪 孙秀俊 周丽青 李东明 董迎辉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7-133,共7页
为探究江珧亲贝的最佳催产方法及减少工厂化育苗过程中栉江珧幼虫上浮粘连现象,分别研究了不同催产方法对受精率和胚胎发育的效果,不同培育密度和培育方式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阴干4 h后用升温3℃的次氯酸钠中和海水,可诱导... 为探究江珧亲贝的最佳催产方法及减少工厂化育苗过程中栉江珧幼虫上浮粘连现象,分别研究了不同催产方法对受精率和胚胎发育的效果,不同培育密度和培育方式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阴干4 h后用升温3℃的次氯酸钠中和海水,可诱导亲贝大量排放精卵。并且对卵子受精及胚胎发育影响较小。幼虫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幼虫最适培育密度为1 ind/ml,在降低幼虫培育密度的同时,在培育池内安装造浪泵,使培育水体流动起来,能够有效减少幼虫的相互粘连提高幼虫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 催产 胚胎发育 幼虫培育 上浮粘连
下载PDF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的人工苗种生产研究Ⅰ.水温对胚胎发育及幼体培育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康庆浩 郑家声 金在敏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73-278,共6页
为给单环刺 (U.unicinctus)的苗种生产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 ,本文研究了水温对单环刺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环刺各胚胎发育期的发育速度 (h)随水温 (T)升高而加快 ,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求得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平均 2℃... 为给单环刺 (U.unicinctus)的苗种生产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 ,本文研究了水温对单环刺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环刺各胚胎发育期的发育速度 (h)随水温 (T)升高而加快 ,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求得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平均 2℃。不同水温条件下 ,各期幼虫期的存活率以2 0℃为最高 ,培育水温高于或低于 2 0℃时生存率逐渐降低。幼虫培育适宜温度为 15~ 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刺YI 胚胎发育 幼虫培育 温度 底栖生物 存活率 生存率 人工育苗
下载PDF
我培育健壮蜂王的方法
7
作者 王殿军 《中国养蜂》 2001年第5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蜜蜂 蜂工培育 巢脾处理 育王幼虫培育 移虫育王
下载PDF
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试验 被引量:15
8
作者 梁飞龙 毛勇 +1 位作者 余祥勇 刘洪军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5,共7页
2003年3月31日至8月31日,在水温25.0~30.0℃,盐度28.3~35.1,pH8.1~8.5时,在广东省湛江雷州市进行了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试验,培育出壳高6~10mm幼螺300多万只.结果表明,投喂新鲜海鱼、蟹类、虾类,短时间阴干、流水刺激或流水培育可以... 2003年3月31日至8月31日,在水温25.0~30.0℃,盐度28.3~35.1,pH8.1~8.5时,在广东省湛江雷州市进行了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试验,培育出壳高6~10mm幼螺300多万只.结果表明,投喂新鲜海鱼、蟹类、虾类,短时间阴干、流水刺激或流水培育可以诱导方斑东风螺亲螺交配产卵;幼虫培育密度以2.0~2.5万个/m3为宜,幼虫培育期间投喂多种天然混合饵料,可以提高幼虫成活率,缩短幼虫浮游时间,提前变态;及时投放附着砂,有利于幼虫顺利变态;壳高5~10mm幼螺培育密度保持在1500个/m2左右,每10~15d清洗一次附着砂,可加速幼螺的生长,提高幼螺成活率,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 诱导催产 人工育苗 幼虫培育
下载PDF
鳞砗磲的人工繁育和早期发生 被引量:7
9
作者 张跃环 肖述 +4 位作者 李军 马海涛 向志明 张扬 喻子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13-1723,共11页
基于2015年的预备性试验,于2016年3—6月在三亚开展了鳞砗磲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五羟色胺催产剂可以有效促使鳞砗磲排放配子,精卵比例为50∶1~100∶1时受精率、孵化率较高,孵化密度控制在15~20个/m L较适宜,经过36 h孵化,... 基于2015年的预备性试验,于2016年3—6月在三亚开展了鳞砗磲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五羟色胺催产剂可以有效促使鳞砗磲排放配子,精卵比例为50∶1~100∶1时受精率、孵化率较高,孵化密度控制在15~20个/m L较适宜,经过36 h孵化,获得初孵D形幼虫;优选的D形幼虫经过5 d的微充气培养,即发育至足面盘幼虫,进入附着变态期。利用净水采苗法促使幼虫完成变态,经过7~10 d,幼虫出现鳃、次生壳,并建立完善的虫黄藻系统,即完成变态、形成稚贝。利用一定浓度虫黄藻浸泡足面盘幼虫2 h以内,可以有效地提高变态率。采用微流水+微充气模式和2000~3000 lx光照(白天)进行稚贝培养,稚贝利用体内虫黄藻提供的营养就可以继续完成贝壳生长、器官发育。经过48 d和65 d的培育,分别成功获得壳长×壳高=(1174.0±146.5)μm×(1208.0±135.3)μm的稚贝约3万个,壳长×壳高=(1750.2±224.1)μm×(1816.5±226.5)μm的幼贝约0.5万个。本研究首次在国内人工繁育成功,获得了鳞砗磲苗种,为鳞砗磲人工大规模繁育、增殖放流、移植保育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砗磲 人工繁育 幼虫培育 附着变态 虫黄藻 稚贝培养
下载PDF
文蛤工厂化育苗技术 被引量:18
10
作者 林志华 柴雪良 +4 位作者 方军 张炯明 牟哲松 周朝生 杨星星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242-247,共6页
1998年至 2 0 0 1年就文蛤亲贝育肥促熟、诱导产卵、孵化、幼虫和稚贝培育、稚贝生态习性等开展研究。研究发现 ,养殖文蛤可以通过室内控温强化培育促熟 ,比自然海区提早近 2个月 ;通过阴干 -充气的催产方法 ,能使亲贝集中大批排放精卵... 1998年至 2 0 0 1年就文蛤亲贝育肥促熟、诱导产卵、孵化、幼虫和稚贝培育、稚贝生态习性等开展研究。研究发现 ,养殖文蛤可以通过室内控温强化培育促熟 ,比自然海区提早近 2个月 ;通过阴干 -充气的催产方法 ,能使亲贝集中大批排放精卵。在水温 2 6~ 32℃ ,pH7.8~ 8.5 ,盐度 15~ 30的条件下 ,幼虫生长及变态最快。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无附着基质的方法进行采苗及稚贝培育是可行的 ;文蛤稚贝对干露、海水盐度、温度、pH、氨氮等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适应范围 :海水盐度 9.6 - 32 ,水温 4- 34℃ ,pH7.0 - 8.5 ,在pH =7.9时 ,能忍受 10mg/L的总氨氮浓度。 1999年至 2 0 0 1年 ,共育出 1.0 2~ 1.75mm(壳长 )的文蛤稚贝 2 .2亿颗 ,单位面积出苗 2 8.0 1~ 44 .6 0万颗 /m2 ,达到产业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化育苗技术 文蛤 亲贝促熟 人工孵化 稚贝培育 幼虫培育 变态附着
下载PDF
珠母贝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符韶 梁盛 +1 位作者 邓陈茂 劳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3,49,共4页
2002年3月1日于海南陵水县黎安港湛江海洋大学珍珠试验站 ,在珠母贝年龄偏小、性腺发育尚未十分饱满的情况下 ,选取雄性2只、雌性10只 ,通过人工催产的方法 ,促使2雄8雌排放精卵 ,受精率为86.36 % ,受精后20h胚胎发育为直线绞合幼虫。... 2002年3月1日于海南陵水县黎安港湛江海洋大学珍珠试验站 ,在珠母贝年龄偏小、性腺发育尚未十分饱满的情况下 ,选取雄性2只、雌性10只 ,通过人工催产的方法 ,促使2雄8雌排放精卵 ,受精率为86.36 % ,受精后20h胚胎发育为直线绞合幼虫。在水温23.5~29.7℃ ,盐度30.6,pH8.1的条件下 ,幼虫经66d的培育 ,共出池3mm±0.3mm的珠母贝苗126.8万只 ,初步取得了珠母贝人工育苗试验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母贝 人工育苗技术 催产 幼虫培育
下载PDF
青蛤工厂化育苗 被引量:15
12
作者 于业绍 周琳 +2 位作者 杨世俊 张沛花 陆平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21-129,共9页
对青蛤人工育苗中催产、幼虫培育及稚贝的附着与培养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较好的成绩。人工催产率达95%以上,受精率80%以上,孵化率87%~89%,附着率达64%左右,在105.61m3水体的室内育苗池内,培育出壳长223~428μm稚贝1... 对青蛤人工育苗中催产、幼虫培育及稚贝的附着与培养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较好的成绩。人工催产率达95%以上,受精率80%以上,孵化率87%~89%,附着率达64%左右,在105.61m3水体的室内育苗池内,培育出壳长223~428μm稚贝16989.42万粒,单位水体育苗量168.87万粒/m3。经土池培养出壳长3~6mm稚贝3878.45万粒,成活率达22.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蛤 工厂化育苗 催产 幼虫培育 稚贝
下载PDF
砗蚝(Hippopus hippopus)的人工繁育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跃环 肖述 +4 位作者 李军 马海涛 张扬 向志明 喻子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30-1035,共6页
于2016年4—9月开展了砗蚝(Hippopus hippopus)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采用五羟色胺进行催产、促使配子排放;精卵分别收集,进行异体间受精以避免自交;受精卵经过30h孵化,选出600万D形幼虫进行培育。砗蚝的早期生活史与砗磲(Tridacna spp.)相... 于2016年4—9月开展了砗蚝(Hippopus hippopus)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采用五羟色胺进行催产、促使配子排放;精卵分别收集,进行异体间受精以避免自交;受精卵经过30h孵化,选出600万D形幼虫进行培育。砗蚝的早期生活史与砗磲(Tridacna spp.)相似,经历前期面盘幼虫、中期面盘幼虫、后期面盘幼虫、足面盘幼虫、单水管稚贝、双水管稚贝、外套膜触手稚贝、幼贝等阶段。与砗磲不同的是,砗蚝怀卵量较少,但卵径较大,D型幼虫也较大,幼虫趋光性更强,壳长2.0mm以后外套膜不伸出壳缘外,幼贝贝壳形态也不同于砗磲。同砗磲幼虫一样,砗蚝幼虫需要构建虫黄藻系统之后,才能出现鳃、次生壳等,从而完成变态成为稚贝。砗蚝幼虫变态率较低,仅为1.4%。中间育成期间,丝状藻和锥形螺是稚贝培育的主要敌害,需及时清理才能确保稚幼贝正常生长发育。经过120d的精心饲育,培养出平均壳长6.3mm幼贝500余个。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砗蚝人工繁育、中间育成、增殖放流、资源修复及移植保育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蚝 人工繁育 幼虫培育 附着变态 虫黄藻 中间育成
下载PDF
瘤背石磺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金春华 郑忠明 +1 位作者 华建权 陈汉春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97-600,共4页
研究了瘤背石磺亲体在不同温度、盐度下受精卵的孵化及不同开口饵料、不同附着基对浮游幼虫的培育和附着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亲体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各组成活率均超过95%;在(27±1)℃、不换水条件下,5、10、15、20、25、30... 研究了瘤背石磺亲体在不同温度、盐度下受精卵的孵化及不同开口饵料、不同附着基对浮游幼虫的培育和附着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亲体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各组成活率均超过95%;在(27±1)℃、不换水条件下,5、10、15、20、25、30的各盐度组中,以15、20盐度组的孵化率最高,分别为96.4%、95.8%;在盐度15、不换水条件下,(24±1)(、27±1)、(30±1)、(33±1)℃温度组,受精卵产出后至孵化出膜的时间分别需319、297、2862、78 h;采用自制孵化框漂浮式孵化,孵化率高达98%;不同开口饵料试验结果表明,金藻投喂组幼体成活率最高,为87.5%;不同附着基附着培养试验10 d后,悬浮球填料组的成活率最高,达90%,且个体整齐、生长速度快,而铺泥组为43%,不加附着基组仅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石磺 幼虫培育 开口饵料 附着基
下载PDF
华贵栉孔扇贝的人工育苗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杜涛 罗杰 梁飞龙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69-71,共3页
关键词 华贵栉孔扇贝 诱导催产 幼虫培育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高密度育苗技术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慧 方建光 +2 位作者 朱建新 李筠 于守团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8-33,共6页
设计和制造了可以大规模应用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等经济贝类苗种生产的高密度幼体培育系统、高密度稚贝培养系统,并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贝类育苗新工艺。克服了传统育苗方式占地面积大、生产效率低、种苗质量和产量不... 设计和制造了可以大规模应用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等经济贝类苗种生产的高密度幼体培育系统、高密度稚贝培养系统,并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贝类育苗新工艺。克服了传统育苗方式占地面积大、生产效率低、种苗质量和产量不稳定的弱点,具有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突出特点,是贝类育苗工艺的变革。利用这一育苗技术,可以充分发挥高密度、集约化生产的优势,通过对苗种培育过程中水质、饵料和环境条件的全面控制,消除或减少敌害生物的影响,提高幼体的抗逆能力,从而杜绝抗生素的使用;在降低育苗生产的环境污染同时,向养殖户提供健康、优质的贝类苗种,是一种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的水产苗种培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高密度幼虫培育 稚贝高密度培育
下载PDF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工厂化人工育苗试验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洪喜 徐爱光 蔡志飞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7-63,共7页
文蛤的人工催产、浮游幼虫培育和稚贝水泥池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用阴干与流水结合的方法刺激亲贝能获得理想俏产效果。(2)在水温28.0~29.1℃,比重1.0160—1.0187,pH值8.2-8.4条件下,用亚心形扁藻作文蛤D幼的开口饵料... 文蛤的人工催产、浮游幼虫培育和稚贝水泥池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用阴干与流水结合的方法刺激亲贝能获得理想俏产效果。(2)在水温28.0~29.1℃,比重1.0160—1.0187,pH值8.2-8.4条件下,用亚心形扁藻作文蛤D幼的开口饵料和壳顶幼虫饵料,生长快(日增长高达24.5μm)、成活率高(72.3%)、浮游期短(仅5-6天)。(3)文蛤眼点功出水泥池无砂底附苗试验获得成功,且单位面积附苗量高达433.3万颗/m2。(4)室内水泥池铺砂培养文蛤稚贝,前期生长快,但当壳长达300μm后,稚贝分泌一种粘液,生长和成活受到影响。建议定期翻池洗苗,当壳长达500μm后尽早将苗移至池塘内砂滩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工厂化 人工育苗 人工催产 幼虫培育
下载PDF
魁蚶工厂化育苗技术 被引量:8
18
作者 邱显寅 郭学武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4年第15期71-78,共8页
关键词 魁蚶 工厂化育苗 采卵 幼虫培育 饵料 采苗
下载PDF
虾夷扇贝高产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瑞海 王如才 +5 位作者 田传远 王昭萍 孔令峰 李吉青 童开伟 张锦涛 《科学养鱼》 2002年第8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虾夷扇贝 育苗技术 亲贝蓄养 产卵 孵化 幼虫培育 稚欠培育
下载PDF
缢蛏人工育苗及中间暂养技术 被引量:6
20
作者 金彬明 《水产养殖》 CAS 2000年第2期24-27,共4页
利用对虾育苗设施进行缢蛏人工催产、浮游幼虫培育、稚培育和室外中间暂养。1997年池稚贝平均密度76.26×10^4颗/m^2(壳长501 ̄920μm),最高密度111.15×10^4颗/m^2(壳长501 ̄8... 利用对虾育苗设施进行缢蛏人工催产、浮游幼虫培育、稚培育和室外中间暂养。1997年池稚贝平均密度76.26×10^4颗/m^2(壳长501 ̄920μm),最高密度111.15×10^4颗/m^2(壳长501 ̄811μm)。土塘中间暂养成活率91.25%(至壳长0.25cm左右),滩涂中间暂养成活率85.62%(至壳长0.2c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人工育苗 中间暂养 浮游幼虫培育 稚贝培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