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发现澳洲长尾小鹦鹉幼雏病 被引量:7
1
作者 吴延功 张子春 +5 位作者 王玉东 蒋贻海 王永玲 李庆路 王树双 吴时友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18-221,共4页
1994年7月以来,青岛地区爆发流行一种以15~30日龄幼雏鹦鹉呈腹泻、羽毛发育障碍为临床特征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病理组织学检查,可在呈大理石样病变的肝组织、肾病变组织和肠上皮细胞内看到核内包涵体。取病变内脏,... 1994年7月以来,青岛地区爆发流行一种以15~30日龄幼雏鹦鹉呈腹泻、羽毛发育障碍为临床特征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病理组织学检查,可在呈大理石样病变的肝组织、肾病变组织和肠上皮细胞内看到核内包涵体。取病变内脏,经磨碎、超声波处理、离心等系列处理后,经负染于电镜下可看到直径45~55nm圆形病毒颗粒,病毒形态与乳多空病毒相似。将组织悬液接种于鹦鹉胚成纤维细胞,盲传4代后即可见到细胞病变(CPE)。CPE表现为细胞肿大、变圆、脱落,HE染色可见到病变细胞内有核内包涵体。将细胞培养物接种于1日龄鹦鹉,能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地区目前流行的此种传染病为澳洲长尾小鹦鹉幼雏病,是由乳多空病毒科的多瘤病毒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长尾小鹦鹉幼雏病 鹦鹉 多瘤
下载PDF
青岛即墨鹦鹉幼雏病的诊断及病毒VP1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蒋文明 庄青叶 +5 位作者 马青霞 曹玉飞 侯广宇 刘均华 陈继明 黄保续 《中国动物检疫》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7-48,共2页
2008年7月末,青岛即墨地区爆发流行一种以15日龄以下幼雏鹦鹉呈腹泻、羽毛发育障碍为临床特征、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心脏肿大、心包积液、肾脏肿大等病变。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本地流行史,怀疑为鹦鹉幼雏病(BFD)。随后,... 2008年7月末,青岛即墨地区爆发流行一种以15日龄以下幼雏鹦鹉呈腹泻、羽毛发育障碍为临床特征、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心脏肿大、心包积液、肾脏肿大等病变。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本地流行史,怀疑为鹦鹉幼雏病(BFD)。随后,利用PCR对从两个发病户带回的4只濒死鹦鹉进行BFDV的检测,结果核酸扩增为阳性,并对扩增的VP1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与分析。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诊断,确诊此次疫情为鹦鹉幼雏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幼雏病 鹦鹉 多瘤
下载PDF
鹦鹉幼雏病病毒福建株VP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万春和 程龙飞 +6 位作者 傅光华 施少华 陈红梅 傅秋玲 刘荣昌 林建生 黄瑜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61-1667,共7页
为明确虎皮鹦鹉源鹦鹉幼雏病病毒(budgerigar fledgling disease polyomavirus,BFPyV)福建株(命名为FJ-2016株)结构蛋白VP1基因特征,本研究针对BFPyVVP1基因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FJ-2016株VP1基因全长序列,目的片段... 为明确虎皮鹦鹉源鹦鹉幼雏病病毒(budgerigar fledgling disease polyomavirus,BFPyV)福建株(命名为FJ-2016株)结构蛋白VP1基因特征,本研究针对BFPyVVP1基因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FJ-2016株VP1基因全长序列,目的片段经胶回收后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显示,BFPyV FJ-2016株VP1基因全长为1 032bp,编码343个氨基酸。所编码VP1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5.77,不稳定指数为40.91,是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74.72;总平均疏水性指数为-0.366。将获得的VP1基因序列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为:MG148345。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不同时间、地区和品种BFPyV的VP1基因十分保守,相互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1%以上。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不同时间和地域BFPyV相互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但可细分为两个大的遗传进化分支(Clade 1和Clade 2)。从宿主品种来看,虎皮鹦鹉源BFPyV各分离株的遗传进化与分离时间及地域无明显关系,虎皮鹦鹉源BFPyV分离株在Clade 1和Clade 2分支均有分布。本研究首次证实福建地区虎皮鹦鹉中存在BFPyV感染,相关研究结果为丰富不同地区BFPyV分子流行病学数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幼雏病 虎皮鹦鹉 VP1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鹦鹉幼雏病毒结构蛋白VP1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寇铮 陈绳亮 +2 位作者 钟靖 李天宪 喻子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3-596,共4页
采用湖北省云梦县患鹦鹉幼雏病死亡的虎皮鹦鹉体内分离得到的鹦鹉幼雏病毒 (budgerigarfledglingdiseasevirus,BFDV) ,应用PCR方法获得BFDV主要结构蛋白基因 (VP1) ,克隆到 pMD18 T载体 ,构建重组质粒 pMD18T VP1并进行测序 ,结果显示 ... 采用湖北省云梦县患鹦鹉幼雏病死亡的虎皮鹦鹉体内分离得到的鹦鹉幼雏病毒 (budgerigarfledglingdiseasevirus,BFDV) ,应用PCR方法获得BFDV主要结构蛋白基因 (VP1) ,克隆到 pMD18 T载体 ,构建重组质粒 pMD18T VP1并进行测序 ,结果显示 ,结构蛋白基因 (VP1)与BFDV欧美分离株的同源性为 96 %~ 99% ,表明VP1是BFDV保守基因 ;将VP1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 (+)b ,构建重组质粒 pET32 (+)b VP1,转化菌株BL2 1(DE3) ,诱导表达 ,经SDS 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 ,克隆在his tag下游的结构蛋白基因获得了高效融合表达 ,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 5 5kD。为建立快速、灵敏的鹦鹉幼雏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以及研制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幼雏病毒(BFDV) 结构蛋白(VP1) 克隆与原核表达
下载PDF
我国一株鹦鹉幼雏病病毒全序列测定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寇铮 李天宪 +3 位作者 钟靖 陈绳亮 范兆军 张忠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5年第1期46-49,共4页
采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培养增殖首次从湖北省云梦县分离的鹦鹉幼雏病病毒(Budgerigar fledgling disease virus,BFDV)分离株(BFDV-HBYM02),经PCR分段扩增法获得全基因组并完成序列测定.HBYM02株全序列测定结果与GenBank中仅有的六株B... 采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培养增殖首次从湖北省云梦县分离的鹦鹉幼雏病病毒(Budgerigar fledgling disease virus,BFDV)分离株(BFDV-HBYM02),经PCR分段扩增法获得全基因组并完成序列测定.HBYM02株全序列测定结果与GenBank中仅有的六株BFDV全序列进行同源性与进化分析.经BLAST分析,HBYM02株与其他六株BFDV同源性为98%~99%,为同一个基因型.运用Phylip3.5软件构建进化树,分析显示,来源于不同宿主的BFDV与宿主关系紧密,与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幼雏病 序列分析 进化
下载PDF
澳洲长尾小鹦鹉幼雏病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延功 刘燕征 《中国动物检疫》 CAS 1997年第5期36-37,42,共3页
澳洲长尾小鹦鹉幼雏病吴延功刘燕征(综述)杜元钊朱万光(审校)(农业部动物检疫所青岛266032澳洲长尾小鹦鹉幼雏病(budgerigarfledglingdisease,BFD)是由澳洲长尾小鹦鹉幼雏病病毒(budg... 澳洲长尾小鹦鹉幼雏病吴延功刘燕征(综述)杜元钊朱万光(审校)(农业部动物检疫所青岛266032澳洲长尾小鹦鹉幼雏病(budgerigarfledglingdisease,BFD)是由澳洲长尾小鹦鹉幼雏病病毒(budgerigarfledglingd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 幼雏病 流行 诊断
下载PDF
山东一株鹦鹉幼雏病病毒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庄青叶 蒋文明 +5 位作者 侯广宇 李金平 刘朔 陈杰 陈继明 黄保续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10期1885-1887,共3页
目的:对青岛即墨地区发病的濒死鹦鹉进行诊断,并对BFDV进行全基因测序,分析其遗传进化规律。方法:利用PCR对发病鹦鹉进行BFDV的检测,并设计引物进行BFDV全基因组的测序。结果:BFDV核酸扩增为阳性,经PCR分段扩增法获得全基因组并完成了... 目的:对青岛即墨地区发病的濒死鹦鹉进行诊断,并对BFDV进行全基因测序,分析其遗传进化规律。方法:利用PCR对发病鹦鹉进行BFDV的检测,并设计引物进行BFDV全基因组的测序。结果:BFDV核酸扩增为阳性,经PCR分段扩增法获得全基因组并完成了序列测定。QDJM01株全序列测定结果与GenBank中仅有的七株BFDV全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与进化树分析。经BLAST和DNAStar软件分析,QDJM01与其他七株BFDV同源性为99.0%~99.6%,为同一个基因型。结论:此病例为鹦鹉幼雏病病毒感染,来源于不同宿主的BFDV与宿主关系紧密,与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幼雏病 序列分析 进化
原文传递
我国一株鹦鹉新病毒的理化性质及鉴定 被引量:6
8
作者 夏苇 冯峰 +1 位作者 王旭 赵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16-219,共4页
从湖北省云梦县患病鹦鹉体内分离得到一株新病毒 ,病毒经细胞培养后采用 Sepharose-2 B柱层析纯化 ,在电子显微镜下 ,该病毒粒子无囊膜 ,直径为 4 5~ 50 nm,呈二十面体对称球形颗粒 .回归试验证明此病毒是引发澳州长尾小鹦鹉幼雏病的病... 从湖北省云梦县患病鹦鹉体内分离得到一株新病毒 ,病毒经细胞培养后采用 Sepharose-2 B柱层析纯化 ,在电子显微镜下 ,该病毒粒子无囊膜 ,直径为 4 5~ 50 nm,呈二十面体对称球形颗粒 .回归试验证明此病毒是引发澳州长尾小鹦鹉幼雏病的病原 .此病毒对热、冻融和有机溶剂均具有稳定性 .与澳州长尾小鹦鹉幼雏病病毒的 M7株阳性血清反应 .证明它与 M7株具有抗原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州长尾小鹦鹉 幼雏病 理化性质 鉴定
下载PDF
我国一株鹦鹉病毒的鉴定及其生化特性 被引量:8
9
作者 夏苇 冯锋 +2 位作者 李天宪 陈绳亮 赵林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9年第3期265-272,共8页
 1995 年作者从湖北濒死鹦鹉体内分离到一株新病毒,经鹦鹉胚成纤维细胞盲传四代过渡到鸡胚成纤维细胞,再传至第五代出现细胞病变。适应细胞的病毒纯化后,经 S D S P A G E 分析,发现病毒粒子结构蛋白由8 条多肽组成...  1995 年作者从湖北濒死鹦鹉体内分离到一株新病毒,经鹦鹉胚成纤维细胞盲传四代过渡到鸡胚成纤维细胞,再传至第五代出现细胞病变。适应细胞的病毒纯化后,经 S D S P A G E 分析,发现病毒粒子结构蛋白由8 条多肽组成,分子量范围在14 .5 ~60 k D 之间。病毒的酸碱氨基酸之比为2 .51 ,富含 Asp 、 Clu 和 Leu ,而 Arg 和 Met 含量较少。病毒核酸为双链 D N A,存在超螺旋型、环型和线型三种形态, G+ C 的含量为45 % 。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核酸的分子量为3 .3 ×106 D。根据病毒分类的标准确认为澳州长尾小鹦鹉幼雏病病毒,应归属于乳多空病毒科多瘤病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州长尾小鹦鹉 鹦鹉 幼雏病 多瘤毒属
下载PDF
PCR结合斑点杂交技术检测禽多瘤病毒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富友 于晓慧 +4 位作者 蒋文明 孙淑红 赵鹏 刘华雷 李阳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1年第3期92-98,共7页
鹦鹉幼雏病是由禽类多瘤病毒(APV)引起的多种鹦鹉雏鸟死亡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危害鹦鹉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提高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AP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APV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VP1基因为模板,... 鹦鹉幼雏病是由禽类多瘤病毒(APV)引起的多种鹦鹉雏鸟死亡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危害鹦鹉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提高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AP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APV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VP1基因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731 bp的核苷酸DNA,并用DIG标记,制备用于检测APV的特异性核酸探针;对制备的探针进行灵敏度检测,同时与普通PCR进行敏感性比较;使用制备的探针,对经分离鉴定和制备保存的其他7种禽病毒核酸进行特异性检测;用该核酸探针,对疑似感染APV的鹦鹉病料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并对鉴定为阳性的APV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探针可检测到2 pg量的APV特异性核酸片段;仅APV-VP1阳性核酸显色,呈现阳性反应,而阴性核酸和其他7种禽病毒核酸均不显色,呈阴性反应。结果表明:建立的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临床初步诊断。本方法的建立为我国开展AP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感染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幼雏病 禽多瘤 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 核酸斑点杂交 全基因组 遗传进化
下载PDF
一起鹦鹉多重混合感染的诊治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辉 刘佳卉 +2 位作者 孙健 张传美 杨海燕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0年第10期131-135,共5页
2019年12月青岛市某鹦鹉养殖场发生大量鹦鹉幼雏死亡,雏鸟死亡率高达80%,患病鹦鹉表现出腹泻、发育迟缓等临床症状,成鸟几乎不发病。为探究引起鹦鹉发病的病因,综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以及相关病毒检测及细菌分离鉴定,确诊... 2019年12月青岛市某鹦鹉养殖场发生大量鹦鹉幼雏死亡,雏鸟死亡率高达80%,患病鹦鹉表现出腹泻、发育迟缓等临床症状,成鸟几乎不发病。为探究引起鹦鹉发病的病因,综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以及相关病毒检测及细菌分离鉴定,确诊该场发生了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禽多瘤病毒(APV)和链球菌的混合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建议该场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饮水5 d,并做好消毒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淘汰病鸟以降低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 喙羽 幼雏病 链球菌 混合感染
下载PDF
小太阳鹦鹉禽多瘤病毒感染病例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芳韬 孙洪磊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17-221,共5页
目的确诊某宠物鹦鹉饲养场的小太阳鹦鹉幼雏发生大规模发病死亡疫情的病原.方法对送检的发病幼雏进行临床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取其肝脏组织提取DNA进行禽多瘤病毒、喙羽病病毒、腺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发病鹦鹉均以肝坏死、肠道出血等消... 目的确诊某宠物鹦鹉饲养场的小太阳鹦鹉幼雏发生大规模发病死亡疫情的病原.方法对送检的发病幼雏进行临床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取其肝脏组织提取DNA进行禽多瘤病毒、喙羽病病毒、腺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发病鹦鹉均以肝坏死、肠道出血等消化系统病变为主,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也有一定程度病理损伤.病原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发病鹦鹉均为禽多瘤病毒阳性,喙羽病病毒、腺病毒阴性;对PCR扩增产物测序后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台湾流行的鹦鹉禽多瘤病毒同源性最高.结论该病例的发现提示我国应加大对宠物鹦鹉禽多瘤病毒的检测力度,防止输入性感染,鹦鹉饲养场应进行禽多瘤病毒净化,并采取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带毒鹦鹉的引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太阳鹦鹉 鹦鹉幼雏病 禽多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