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二十四诗品》中“幽人”意象及“幽境”建构
1
作者 龙心怡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8-45,共8页
以人拟诗的比德意象与建构意境的审美书写在《二十四诗品》的研究中尚显不足。“幽人”作为贯穿《二十四诗品》的关键意象,其生成模式与存在的“幽境”空间融摄了司空图独特的审美态度与诗学观点。其笔下的“幽人”具备儒家的经世仁爱... 以人拟诗的比德意象与建构意境的审美书写在《二十四诗品》的研究中尚显不足。“幽人”作为贯穿《二十四诗品》的关键意象,其生成模式与存在的“幽境”空间融摄了司空图独特的审美态度与诗学观点。其笔下的“幽人”具备儒家的经世仁爱情怀、道家的无为自然态度和佛禅般若空观的人格特质。在“幽境”建构中,司空图从体物与创作角度强调主体虚静的空灵心境与神完气足的充实内容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审美关照下,塑造出别具一格的“空山幽人”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诗品》 “幽人”意象 幽境”建构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幽境、幽人与幽姿——苏轼黄州时期对自我的三重抒写
2
作者 江梅玲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6-20,共5页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自称“幽人”,“幽人”往往置身于独特的“幽境”之中。“幽境”的特点是朦胧凄清,潮湿幽冷。苏轼还常常通过活用动词描绘出不同景物之间的联系互动,让景物在朦胧清冷之境中透出温暖之意,从而展现出了他内心旷达与幽...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自称“幽人”,“幽人”往往置身于独特的“幽境”之中。“幽境”的特点是朦胧凄清,潮湿幽冷。苏轼还常常通过活用动词描绘出不同景物之间的联系互动,让景物在朦胧清冷之境中透出温暖之意,从而展现出了他内心旷达与幽怨交织的复杂情绪。苏轼还十分注重对“幽姿”的描绘,这一特点在咏花诗中尤为明显。“幽姿”是清寒媚艳,孤瘦骨傲的,是他自我品格的呈现。苏轼还多次描绘了“幽人”赏“幽姿”的独特场景,在对比映衬中实现对自我形象的抒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境 幽人 清寒媚艳 孤瘦骨傲 幽姿
下载PDF
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游境”与“幽境”
3
作者 杨辉 《各界》 2017年第12期133-134,共2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自己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关注,对整个生存环境也越发感觉担忧,面对发展如此之快的城市效应,人们对居住、学习、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等空间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怎么样才能创造出人们所向往的那种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自己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关注,对整个生存环境也越发感觉担忧,面对发展如此之快的城市效应,人们对居住、学习、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等空间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怎么样才能创造出人们所向往的那种城市生活?这是留给我们现在很多设计师思考和探索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设计 游境 幽境
原文传递
苏轼黄州寺院诗的新变
4
作者 贾晓峰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00-105,共6页
苏轼在贬谪黄州前,佛寺主要是他的游赏地,佛寺的山水形胜对他的诗歌创作起着主要作用。"乌台诗案"发生后,佛寺的空间意义发生了转变,成为他精神的栖息所,佛寺的清寂幽境对他寺院诗的创作起了主要作用。由此,与这些佛寺相关的... 苏轼在贬谪黄州前,佛寺主要是他的游赏地,佛寺的山水形胜对他的诗歌创作起着主要作用。"乌台诗案"发生后,佛寺的空间意义发生了转变,成为他精神的栖息所,佛寺的清寂幽境对他寺院诗的创作起了主要作用。由此,与这些佛寺相关的诗歌也产生了新变,主要表现是:从山水揽胜到清寂抒怀的内容变化,从平和舒缓到曲折沉痛的情感强度,从表层呈现到细腻体悟的意象营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寺 幽境 苏轼 黄州 诗歌
下载PDF
卷首语
5
作者 张荣东 《爱尚美术》 2019年第1期2-3,共2页
2018年秋天,我们来到昌黎碣石山。深秋的碣石山并无人迹,石阶逼仄,草木野逸。进门可以看到景区刻意建构的碣石山地图、横幅。但逐渐进入山中,黄昏的阳光时而被巨大的山体遮挡,松林中有时洒满阳光,有时归于寂寞的幽暗,只觉得进入了历史... 2018年秋天,我们来到昌黎碣石山。深秋的碣石山并无人迹,石阶逼仄,草木野逸。进门可以看到景区刻意建构的碣石山地图、横幅。但逐渐进入山中,黄昏的阳光时而被巨大的山体遮挡,松林中有时洒满阳光,有时归于寂寞的幽暗,只觉得进入了历史的幽境。山下的鸡鸣犬吠传来,把我们带回当下。我们似乎进入了不知时空何许的无名之地,只有山体上的红色碑刻,提示这里就是碣石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境 松林 地图 山体 碣石 草木 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