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韦应物山水诗的幽寂之美
1
作者
黄柳媚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2-55,共4页
韦应物山水诗所呈现的美,既不同于王维的冲淡,又有异于柳宗元的清峭,而是一种幽寂之美。这种幽寂之美,在艺术上的表现特征有三:一是喜用冷色调的词和清冷的意象,二是寓静于动,喜用流水、鸟鸣、钟声等来显静,三是在浓淡明暗的谐调中表现...
韦应物山水诗所呈现的美,既不同于王维的冲淡,又有异于柳宗元的清峭,而是一种幽寂之美。这种幽寂之美,在艺术上的表现特征有三:一是喜用冷色调的词和清冷的意象,二是寓静于动,喜用流水、鸟鸣、钟声等来显静,三是在浓淡明暗的谐调中表现幽寂。这种幽寂的境界,是时代氛围的投影,是安史之乱后唐人心理由动趋静的结果。而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这种幽寂之美也是诗人中晚年宁静心态的折射,是诗人审美心理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应物
山水诗
幽寂
审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远空灵”背后的“幽寂悲凉”——寒山诗歌艺术特色浅论
2
作者
欧阳慧娟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29-33,90,共6页
寒山诗歌被刘大杰先生赞为有“高远空灵的情趣”。寒山诗歌“高远空灵”背后却有“幽寂悲凉”的感伤。冷峻的对比手法,人生象喻及清冷色调与意象的运用是使寒山诗歌呈现“幽寂悲凉”的感伤的方式;人生无常的感受,坎坷悲辛的人生际遇,及...
寒山诗歌被刘大杰先生赞为有“高远空灵的情趣”。寒山诗歌“高远空灵”背后却有“幽寂悲凉”的感伤。冷峻的对比手法,人生象喻及清冷色调与意象的运用是使寒山诗歌呈现“幽寂悲凉”的感伤的方式;人生无常的感受,坎坷悲辛的人生际遇,及佛学思想的影响则是其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山
诗歌
佛教
高远空灵
幽寂
悲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春的低语淌过幽寂小径
3
作者
任松
《辽河》
2017年第6期103-104,共2页
你可以坐在多情的 阳光里微笑了 泛灰的脸色 贴紧肌肤的阴冷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诗歌
幽寂
小径
原文传递
王维追步楚骚的文化背景和美学意义
被引量:
4
4
作者
王志清
《唐都学刊》
2005年第3期1-4,共4页
王维追步楚骚,是应盛唐时代要求而动的积极走向。王维是在对六朝文学全面清算的文化偏激中走向楚骚的,他在避开初唐非此即彼的激烈论争中找到了诗歌创作的自由。楚骚对王维的深刻影响主要是绮靡精神和幽寂情调。王维熔铸诗、骚,熔铸汉...
王维追步楚骚,是应盛唐时代要求而动的积极走向。王维是在对六朝文学全面清算的文化偏激中走向楚骚的,他在避开初唐非此即彼的激烈论争中找到了诗歌创作的自由。楚骚对王维的深刻影响主要是绮靡精神和幽寂情调。王维熔铸诗、骚,熔铸汉魏古诗和齐梁新体,兼融汉魏清刚和六朝清丽而获得了艺术上的超越,形成了他特有的风华腴丽而清逸空灵的诗风,形成了风骨兴象兼备的盛唐真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楚骚
文化背景
绮靡精神
幽寂
情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心灵境界
被引量:
2
5
作者
方仁英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46-51,共6页
纵情山水成为诗人赍志不伸的一生得以排遣郁闷的生存方式,山水诗是谢灵运仕途徘徊的产物。他努力营造的荒寒幽寂之境、卷舒流动之境、绮丽华滋之境,为其内心不可遏制的愤懑获得暂时的安顿,在他生命处于困顿、沮丧时具有乐天知命的抚慰...
纵情山水成为诗人赍志不伸的一生得以排遣郁闷的生存方式,山水诗是谢灵运仕途徘徊的产物。他努力营造的荒寒幽寂之境、卷舒流动之境、绮丽华滋之境,为其内心不可遏制的愤懑获得暂时的安顿,在他生命处于困顿、沮丧时具有乐天知命的抚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山水诗
荒寒
幽寂
卷舒流动
绮丽华滋
心灵境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三首齐梁初唐诗看山水诗的发展轨迹
6
作者
赵治中
《丽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8-72,共5页
从赏析的齐、梁与初唐3首诗作中,可窥见南朝至唐初山水诗的发展轨迹:谢眺广泛描写"真切实在"的自然,创造清远绵渺的意境;王籍着意刻画幽寂的山水,创造高阔静美的境界;宋之问过寺而寻幽探胜,借山水林泉来涤荡郁结。诗作从齐代...
从赏析的齐、梁与初唐3首诗作中,可窥见南朝至唐初山水诗的发展轨迹:谢眺广泛描写"真切实在"的自然,创造清远绵渺的意境;王籍着意刻画幽寂的山水,创造高阔静美的境界;宋之问过寺而寻幽探胜,借山水林泉来涤荡郁结。诗作从齐代的"玄意求新",画景入意境,清新流畅,到梁代刻画精致,情景并茂,再到宋初虽留有南朝山水诗痕迹,又有新朝气象——开始重视形神结合、审美性与社会性结合,意境更阔大深远,写法更工巧自然,音律更加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眺
王籍
宋之问
山水诗
发展轨迹
真实自然
幽寂
山水
林泉胜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厉鹗山水诗浅析
7
作者
朱曙辉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12期65-66,共2页
山水诗是厉鹗诗歌中最有特色的一个诗歌类型,幽寂冷峭之诗境与清微萧淡之情兴这两点正是厉鹗山水诗的特色。在具体写作中,厉鹗常以“景”处在诗的中心轴承上,而诗人自身清微萧淡之“晴”则穿插其中略加点染,诗境显得空灵悠远。
关键词
厉鹗
山水诗
幽寂
冷峭
清微萧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林大钦隐逸诗与陶诗风格差异辨析
8
作者
林玉洁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58-63,共6页
前人以“冲澹闲适,有类陶韦”的风格评价林大钦的诗风及其与陶诗的关系。通过对林大钦诗歌中陶诗的引用和陶渊明在诗中形象的分析,认为林大钦对陶诗隐逸诗歌的继承更多体现在隐居山林以全其志的出处选择,同时也延续了陶诗中的豪逸之气...
前人以“冲澹闲适,有类陶韦”的风格评价林大钦的诗风及其与陶诗的关系。通过对林大钦诗歌中陶诗的引用和陶渊明在诗中形象的分析,认为林大钦对陶诗隐逸诗歌的继承更多体现在隐居山林以全其志的出处选择,同时也延续了陶诗中的豪逸之气。其不同之处也较鲜明,林诗偏爱孤寂幽深的意象,背后是与世抗争的勇气、遗世独立的风姿的交融,体现了二人对道的不同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大钦
陶渊明
隐逸诗
豪逸
幽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戴本孝晚年山水画风格探究
9
作者
宁强
《艺术大观》
2019年第8期100-100,共1页
戴本孝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极具个性的画家,他独特的绘画表现手法和艺术理念也让他在中国山水画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晚年时期绘画风格与艺术理念逐渐成熟,此时他的视野也不拘泥于所面对的景色而是在画面中寄托了很多个人的情感...
戴本孝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极具个性的画家,他独特的绘画表现手法和艺术理念也让他在中国山水画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晚年时期绘画风格与艺术理念逐渐成熟,此时他的视野也不拘泥于所面对的景色而是在画面中寄托了很多个人的情感,在实景之外别构一处新的天地,将他的心境与画境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将画面营造出一种简淡模糊,荒寒孤寂的独特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本孝
晚年
淡远
幽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韦应物山水诗的幽寂之美
1
作者
黄柳媚
机构
贺州学院教育科学系
出处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2-55,共4页
文摘
韦应物山水诗所呈现的美,既不同于王维的冲淡,又有异于柳宗元的清峭,而是一种幽寂之美。这种幽寂之美,在艺术上的表现特征有三:一是喜用冷色调的词和清冷的意象,二是寓静于动,喜用流水、鸟鸣、钟声等来显静,三是在浓淡明暗的谐调中表现幽寂。这种幽寂的境界,是时代氛围的投影,是安史之乱后唐人心理由动趋静的结果。而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这种幽寂之美也是诗人中晚年宁静心态的折射,是诗人审美心理的体现。
关键词
韦应物
山水诗
幽寂
审美
Keywords
Wei Yingwu
landscape poem
seclusion and lonehiness
esthetics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远空灵”背后的“幽寂悲凉”——寒山诗歌艺术特色浅论
2
作者
欧阳慧娟
机构
湖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29-33,90,共6页
文摘
寒山诗歌被刘大杰先生赞为有“高远空灵的情趣”。寒山诗歌“高远空灵”背后却有“幽寂悲凉”的感伤。冷峻的对比手法,人生象喻及清冷色调与意象的运用是使寒山诗歌呈现“幽寂悲凉”的感伤的方式;人生无常的感受,坎坷悲辛的人生际遇,及佛学思想的影响则是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
寒山
诗歌
佛教
高远空灵
幽寂
悲凉
Keywords
Hanshan
Buddhism
Superlative
Free and Natural
Secluded and Grievous
分类号
I2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春的低语淌过幽寂小径
3
作者
任松
出处
《辽河》
2017年第6期103-104,共2页
文摘
你可以坐在多情的 阳光里微笑了 泛灰的脸色 贴紧肌肤的阴冷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诗歌
幽寂
小径
分类号
I22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王维追步楚骚的文化背景和美学意义
被引量:
4
4
作者
王志清
机构
南通大学文学院
出处
《唐都学刊》
2005年第3期1-4,共4页
文摘
王维追步楚骚,是应盛唐时代要求而动的积极走向。王维是在对六朝文学全面清算的文化偏激中走向楚骚的,他在避开初唐非此即彼的激烈论争中找到了诗歌创作的自由。楚骚对王维的深刻影响主要是绮靡精神和幽寂情调。王维熔铸诗、骚,熔铸汉魏古诗和齐梁新体,兼融汉魏清刚和六朝清丽而获得了艺术上的超越,形成了他特有的风华腴丽而清逸空灵的诗风,形成了风骨兴象兼备的盛唐真精神。
关键词
王维
楚骚
文化背景
绮靡精神
幽寂
情调
Keywords
WANG Wei
Chu Sao
cultural background
lucid and elegant
secluded and lonely sentimentalism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心灵境界
被引量:
2
5
作者
方仁英
机构
浙江电大富阳学院
出处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46-51,共6页
文摘
纵情山水成为诗人赍志不伸的一生得以排遣郁闷的生存方式,山水诗是谢灵运仕途徘徊的产物。他努力营造的荒寒幽寂之境、卷舒流动之境、绮丽华滋之境,为其内心不可遏制的愤懑获得暂时的安顿,在他生命处于困顿、沮丧时具有乐天知命的抚慰价值。
关键词
谢灵运
山水诗
荒寒
幽寂
卷舒流动
绮丽华滋
心灵境界
Keywords
Xie Lingyun
landscape poetry
desolation and seclusion
freedom and flow
enchantment and magnificence
spirits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三首齐梁初唐诗看山水诗的发展轨迹
6
作者
赵治中
机构
丽水学院文学院
出处
《丽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8-72,共5页
文摘
从赏析的齐、梁与初唐3首诗作中,可窥见南朝至唐初山水诗的发展轨迹:谢眺广泛描写"真切实在"的自然,创造清远绵渺的意境;王籍着意刻画幽寂的山水,创造高阔静美的境界;宋之问过寺而寻幽探胜,借山水林泉来涤荡郁结。诗作从齐代的"玄意求新",画景入意境,清新流畅,到梁代刻画精致,情景并茂,再到宋初虽留有南朝山水诗痕迹,又有新朝气象——开始重视形神结合、审美性与社会性结合,意境更阔大深远,写法更工巧自然,音律更加和谐。
关键词
谢眺
王籍
宋之问
山水诗
发展轨迹
真实自然
幽寂
山水
林泉胜迹
Keywords
Xie Tiao
Wang Ji
Song Zhiwen
poems of mountains and water
the development of scenery poetry
nature
secluded and lonely scenery
forest and mountain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厉鹗山水诗浅析
7
作者
朱曙辉
机构
安徽宿州学院文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12期65-66,共2页
基金
宿州学院硕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2008yss10
文摘
山水诗是厉鹗诗歌中最有特色的一个诗歌类型,幽寂冷峭之诗境与清微萧淡之情兴这两点正是厉鹗山水诗的特色。在具体写作中,厉鹗常以“景”处在诗的中心轴承上,而诗人自身清微萧淡之“晴”则穿插其中略加点染,诗境显得空灵悠远。
关键词
厉鹗
山水诗
幽寂
冷峭
清微萧淡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林大钦隐逸诗与陶诗风格差异辨析
8
作者
林玉洁
机构
广州南方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处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58-63,共6页
基金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GD17YZW03)。
文摘
前人以“冲澹闲适,有类陶韦”的风格评价林大钦的诗风及其与陶诗的关系。通过对林大钦诗歌中陶诗的引用和陶渊明在诗中形象的分析,认为林大钦对陶诗隐逸诗歌的继承更多体现在隐居山林以全其志的出处选择,同时也延续了陶诗中的豪逸之气。其不同之处也较鲜明,林诗偏爱孤寂幽深的意象,背后是与世抗争的勇气、遗世独立的风姿的交融,体现了二人对道的不同体认。
关键词
林大钦
陶渊明
隐逸诗
豪逸
幽寂
Keywords
Lin Da-qin
Tao Yuan-ming
hermit poetry
heroic
quiet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戴本孝晚年山水画风格探究
9
作者
宁强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出处
《艺术大观》
2019年第8期100-100,共1页
文摘
戴本孝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极具个性的画家,他独特的绘画表现手法和艺术理念也让他在中国山水画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晚年时期绘画风格与艺术理念逐渐成熟,此时他的视野也不拘泥于所面对的景色而是在画面中寄托了很多个人的情感,在实景之外别构一处新的天地,将他的心境与画境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将画面营造出一种简淡模糊,荒寒孤寂的独特意境。
关键词
戴本孝
晚年
淡远
幽寂
分类号
J21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韦应物山水诗的幽寂之美
黄柳媚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高远空灵”背后的“幽寂悲凉”——寒山诗歌艺术特色浅论
欧阳慧娟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春的低语淌过幽寂小径
任松
《辽河》
2017
0
原文传递
4
王维追步楚骚的文化背景和美学意义
王志清
《唐都学刊》
2005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心灵境界
方仁英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从三首齐梁初唐诗看山水诗的发展轨迹
赵治中
《丽水学院学报》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厉鹗山水诗浅析
朱曙辉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林大钦隐逸诗与陶诗风格差异辨析
林玉洁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戴本孝晚年山水画风格探究
宁强
《艺术大观》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