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幽居初夏
- 1
-
-
作者
陆游
石头
-
出处
《当代学生(读写)》
2016年第6期60-60,共1页
-
文摘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
关键词
中学教育
语文
阅读
《幽居初夏》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蛙鸣
- 2
-
-
作者
解帮
-
机构
安徽芜湖
-
出处
《内蒙古林业》
2015年第7期43-43,共1页
-
文摘
夏临了,蛙鸣四起。夜色下的乡村,"呱呱"的蛙鸣声,一片片、一丛丛,溅起了夜的清凉、花的馨香,更使炎热的夏夜,有了份纯美的诗境。陆放翁的《幽居初夏》诗"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一语道尽夏日的微澜。初涨的湖面上,白鹭翩然下翔,入眼一片澄碧。水满草深处,蛙鸣声重重叠叠,生机无限。梁清远《雕丘杂录》对此评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
-
关键词
陆放翁
幽居初夏
梁清远
月明星稀
一丛丛
使人
微澜
鸣蛙
杂录
柏油路面
-
分类号
S966.3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
-
题名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 3
-
-
作者
罗帅
-
机构
辽宁阜新市高级中学
-
出处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16年第10期135-137,共3页
-
文摘
动静结合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中使用频率都非常高。其内涵似乎已经很简单明了,根本不必浪费笔墨去深加探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两句为什么不是动静结合的手法?""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又远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所以我想有必要"小题大作"一下,对这一手法试着做些归纳总结。动静结合是运用动静相衬的方式来描写景物,进而形成一种情趣或境界的艺术手法。
-
关键词
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
诗歌创作
相衬
命题者
篆烟
语文高考
初见嵩山
诗歌作品
幽居初夏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与“爱茶达人”陆游共饮茶
- 4
-
-
作者
吉喃
-
出处
《茶(健康天地)》
2011年第12期64-64,共1页
-
文摘
读陆游,让人感叹真正的人生悲剧莫过于此了:事业上,壮志难酬,满腔抱负一生不得实现;爱情上,从此错过了真爱最爱挚爱的爱人,徒留无边的遗憾悔恨愧疚,你看他那些无数个听雨、对月、独酌、独坐的诗篇,万千寂寥、落寞和悲愤,难以驱谴,无可慰藉……当你看到他深夜起来去院里汲井水煮茶时。
-
关键词
听雨
人生悲剧
毫瓯
一杯茶
茶诗
山童
壮志难酬
幽居初夏
老槐树
箨龙
-
分类号
TS971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没有答案的两节课
- 5
-
-
作者
山鸟
-
出处
《北方作家》
2009年第6期33-33,共1页
-
文摘
上课的铃声响过之后,胡老师就昂首走进这个理科补习班的教室。起立,坐下。之后,胡老师便习惯性地问同学们:"今天该讲第几套了啦?"
-
关键词
胡老师
箨龙
幽居初夏
十三套
陆放翁
诗词鉴赏
把关教师
去取
模拟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分类号
I24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节气之美(上)
- 6
-
-
作者
王淦生
-
出处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第30期58-60,共3页
-
文摘
深深钦佩我们祖先的睿智和诗意,他们用手中那把精细的刻刀,将一年三百六十个平淡的日子切割成了二十四个精美的时段,并用点睛之笔为每个时段一一起上名字——二十四节气,由此诞生。深深感激古代诗人的文思与才情,是他们用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每个节气中大自然的大美——那景,那情,那凝聚在字里行间的记忆,一字一句辗转,印刻在流年深处。
-
关键词
古代诗人
春回
幽居初夏
朱淑贞
卖花声
残腊
相亲相近
宋代诗人
箨龙
人生价值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传统文化大擂台
- 7
-
-
-
出处
《当代学生(读写)》
2016年第6期64-64,共1页
-
文摘
文化老街官方认证资深店小二:自从小二"放大招"之后,来"打擂台"的各路英雄好汉果然多了起来,哈哈哈,果然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啊!开玩笑开玩笑啦,小二知道各位客官都是抱着提升文化水平的目的来的,大家都很纯洁的好吧:)闲话休提,全部答对以下问题,并将答案寄给小二,就可以得到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提供的"四大名著注评本"中的任意一套(3-4本)!各位客官,请!
-
关键词
文化水平
四大名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评本
幽居初夏
箨龙
月魄
青瓷莲花尊
皇舆
封氏墓群
-
分类号
G269.275.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