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封建官商到买办商人——清代广东行商伍怡和家族剖析(上) 被引量:9
1
作者 章文钦 《近代史研究》 1984年第3期167-197,共31页
官商是封建社会经济和专制政治制度的产物。清代的官商,以皇商、盐商和行商为著名。乾隆年间,随着封建政权对商人和商业资本压抑的加重,皇商和盐商逐步走上衰落破产的道路。至于行商,自1685年开海禁,设闽粤江浙四关,次年广东洋行制度建... 官商是封建社会经济和专制政治制度的产物。清代的官商,以皇商、盐商和行商为著名。乾隆年间,随着封建政权对商人和商业资本压抑的加重,皇商和盐商逐步走上衰落破产的道路。至于行商,自1685年开海禁,设闽粤江浙四关,次年广东洋行制度建立,成为垄断对外贸易的官商达半个世纪之久。乾隆廿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广州一口通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行商 封建社会经济 广东洋行 一口通商 官商 专制政治 商业资本 制度建立 清政府 上衰落
原文传递
从封建官商到买办商人——清代广东行商伍怡和家族剖析(下) 被引量:5
2
作者 章文钦 《近代史研究》 1984年第4期231-253,共23页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势力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大量侵略特权。为了侵略和统治中国的需要,迫切需要买办势力为其效劳。战前广州中西贸易中的行商、通事、买办、鸦片贩子、丝茶商人等成为早期买办队伍的基干,他们有的随着侵略者的...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势力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大量侵略特权。为了侵略和统治中国的需要,迫切需要买办势力为其效劳。战前广州中西贸易中的行商、通事、买办、鸦片贩子、丝茶商人等成为早期买办队伍的基干,他们有的随着侵略者的足迹散向各个通商口岸,有的留在广州继续活动,由伍崇耀主持的伍家,就属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行商 平等条约 西方侵略 中西贸易 鸦片战争 通商口岸 继续活动 伍氏家族 官商 广州
原文传递
从封建官商到买办官僚——吴健彰析论 被引量:4
3
作者 章文钦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31-54,共24页
清代广东行商、上海道吴健彰,是近代初期一个颇为活跃的角色,各种中外著述多有谈及,日本学者且撰有专文。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探讨买办资产阶级起源的角度,对这一人物活动的影响和实质进行剖析。
关键词 买办资产阶级 广东行商 官商 起源 日本 上海 小刀会起义 居留地 析论 清政府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化黎明期西方科技的民间引进
4
作者 汪敬虞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18,共16页
本文与作者在纪念辛亥革命 80周年时撰写的《发扬中国产业革命精神》为姊妹篇。前文旨在叙说中国民族资本实业家为发展现代企业而奋起的强烈愿望 ,本文则着重记述这些先行者们在中国现代化黎明期为新生产力的引进和开发而进行的不懈努... 本文与作者在纪念辛亥革命 80周年时撰写的《发扬中国产业革命精神》为姊妹篇。前文旨在叙说中国民族资本实业家为发展现代企业而奋起的强烈愿望 ,本文则着重记述这些先行者们在中国现代化黎明期为新生产力的引进和开发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两者都是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华大地上弥漫着的产业革命精神。它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时代精神。开拓这方面的考察 ,能为我们在新的世纪中纪念辛亥革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发端于 1 9世纪中叶的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有官方和民间两个并进的途径。过去谈论这个问题时 ,大都着眼于官方的引进 ,亦即以洋务运动为主流的活动。本文则着眼于后者 ,亦即广泛存在于民间的活动。这是因为民间的活动 ,不但在时间上先于洋务运动的兴起 ,而且在出发点上更加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 ,在今天仍然值得发扬光大。民间活动的主角是最先和西方资本主义有所接触的人物 ,它的构成者主要是下列三种人 :一是鸦片战争前被称为“洋商”的广东行商 ,二是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洋行买办以及和洋行有交往的中国商人 ,三是鸦片战争前后出洋活动的华侨商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都带一个“洋”字。这个“洋”字 ,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的简称。民间活动 ,多数都是试探的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经济发展史 现代化 西方 民间引进 民族资本 广东行商 洋行买办 科学技术
原文传递
“十三行”名称由来考 被引量:6
5
作者 徐新吾 张简 《学术月刊》 1981年第3期22-23,81,共3页
本文从行商的职能来探索“十三行”名称的由来。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政策”。清代入关之初厉行海禁。康熙23年(1684)始开禁准许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等四口通商。到乾隆22年(1757)则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当... 本文从行商的职能来探索“十三行”名称的由来。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政策”。清代入关之初厉行海禁。康熙23年(1684)始开禁准许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等四口通商。到乾隆22年(1757)则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当时清政府在广州指定若干特许的行商(洋货行或外洋行)垄断和管理经营对外贸易,又被称为“十三行”。一直到鸦片战争后1842年订立江宁条约,才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十三行”的公行制度也随之瓦解。清代广东经营外贸业务的行商为什么又名“十三行”?过去的研究者有四种不同的意见:一说是以广东行商有十三个行数而得名。二说是这个名称,明时已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贸易 闭关政策 广东行商 清政府 名称 清朝政府 广州 管理经营 清代 一口通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