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播纪录片在广播扶贫报道中的实践与运用——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三进五台沟》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那其灼 《中国广播》 2018年第5期73-76,共4页
新闻媒体扶贫报道可以为扶贫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从不同侧面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作者结合广播新闻专题《三进五台沟》的创作思路,探讨广播纪录片在拓展广播新闻表现形式、组织广播扶贫报道方面所呈现出的特点和意义。
关键词 扶贫报道 广播纪录片 广播新闻
下载PDF
融媒背景下广播纪录片的品牌化路径探析
2
作者 陈广宁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第5期42-42,44,共2页
广播电台要秉持专业精神,打造具有深度观点、正向价值观的优质内容,这也是传统广播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广播纪录片"这一体裁的价值再造值得探索。
关键词 广播纪录片 品牌化 路径
下载PDF
广播纪录片——新型广播媒介产品生产的精品化方向——由中央电台广播纪录片生产创作现象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涛 《中国广播》 2016年第9期45-49,共5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2015年11月底相继在所属10套频率推出特别策划——《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以下简称《印记》)。这组按照英美电视剧"季播"方式播出的广播节目,和后面以《我的长江》为题推出的13集"长江经济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2015年11月底相继在所属10套频率推出特别策划——《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以下简称《印记》)。这组按照英美电视剧"季播"方式播出的广播节目,和后面以《我的长江》为题推出的13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为何被冠以"广播纪录片"?《印记》等广播纪录片的样本价值在哪里?它对增强传统广播的核心竞争力有什么帮助?本文将从"广播纪录片"的呈现范式、内涵和价值以及其对广播基本价值实现的辩证认知做基本的梳理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印记 传统 媒体 广播 广播纪录片 媒体产品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广播纪录片如何突围——以广播纪录片《胶州湾纪事》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袁丹 《新媒体研究》 2020年第10期99-101,共3页
广播纪录片凸显广播独家优势,集合多种声音元素,描绘别样听觉世界,记录时代发展巨变,具有鲜明的广播特色和独特的社会价值。新媒体时代,做好广播纪录片,一要紧贴时代脉搏,凸显媒体社会担当;二要走进实践深处,抓取典型故事场景;三要优选... 广播纪录片凸显广播独家优势,集合多种声音元素,描绘别样听觉世界,记录时代发展巨变,具有鲜明的广播特色和独特的社会价值。新媒体时代,做好广播纪录片,一要紧贴时代脉搏,凸显媒体社会担当;二要走进实践深处,抓取典型故事场景;三要优选声音元素,展现广播声音之美;四要融合多元传播,抢占未来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纪录片 媒体担当 故事场景 声音之美 融合传播
下载PDF
打开声音的“月光宝盒”——浅谈广播纪录片的制作与发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曹秀霞 《数字传媒研究》 2016年第2期5-6,共2页
声音是广播纪录片唯一的表达方式,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电视荧屏百花齐放,面对激烈的竞争,广播人如何做好纪录片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就广播纪录片如何发挥声音的魅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 广播纪录片 声音 蒙太奇
下载PDF
广播纪录片生产创作与品牌拓展的探索与思考——以福建新闻广播《听见匠心》为例
6
作者 黄颖 《记者观察(中)》 2018年第8期94-95,共2页
近年来,电视、网络平台纷纷进军纪录片领域,国产纪录片精品迭出,表现强势。在新媒体激烈的竞争中,广播媒体也在不断探索广播纪录片的生产创作与品牌拓展。本文以福建新闻广播《听见匠心》节目为例,从广播纪录片的内容题材、表现形式、... 近年来,电视、网络平台纷纷进军纪录片领域,国产纪录片精品迭出,表现强势。在新媒体激烈的竞争中,广播媒体也在不断探索广播纪录片的生产创作与品牌拓展。本文以福建新闻广播《听见匠心》节目为例,从广播纪录片的内容题材、表现形式、品牌拓展到运营等多个角度,探过广播纪录片在媒体融合大趋势下的生存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纪录片 《听见匠心》 生产创作 品牌拓展
下载PDF
移动互联时代广播纪录片的内容创新研究——以《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为例
7
作者 赵思倩 《传播力研究》 2020年第6期42-43,共2页
移动互联时代广播用户的结构、接受的信息以及接受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具有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本文以广播纪录片《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为例,研究移动互联时代广播纪录片的内容创新。
关键词 移动互联 广播纪录片 内容创新
下载PDF
打造有声有味的广播微纪录片——以北京广播电视台《滋味北京》节目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郭兆龙 左美哲 《中国广播》 2019年第8期73-75,共3页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广播微纪录片《滋味北京》,以传统文化作为节目根基,在创作手法上回归广播本源,即用声音营造真实的场景、用蒙太奇的艺术方式达到身临其境的审美效果、用温暖的话语表达真情实感,充分发挥广播声音的魅力,展现北...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广播微纪录片《滋味北京》,以传统文化作为节目根基,在创作手法上回归广播本源,即用声音营造真实的场景、用蒙太奇的艺术方式达到身临其境的审美效果、用温暖的话语表达真情实感,充分发挥广播声音的魅力,展现北京传统美食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纪录片 短音频 节目创新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广播新闻如何讲出好故事——以辽宁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作品《保持通话》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那其灼 《中国广播》 2018年第8期22-23,共2页
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作品《保持通话》关注了一场生死时速的紧张救援,记者捕捉普通人身上的闪光一瞬,采用双线索的叙事方式,创造性地使用音响素材,打造了一个短小精悍、扣人心弦的广播纪录片。本文以这篇作品的采编过程和创作思路为例,... 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作品《保持通话》关注了一场生死时速的紧张救援,记者捕捉普通人身上的闪光一瞬,采用双线索的叙事方式,创造性地使用音响素材,打造了一个短小精悍、扣人心弦的广播纪录片。本文以这篇作品的采编过程和创作思路为例,着重探讨广播新闻创新创优过程中,在选题立意、叙事方式、音响使用等方面的一些具有探索意义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人物 双线索叙事 广播纪录片
下载PDF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成立
10
作者 吉玖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 广播电视事业 组织机构 学术研究 纪录片
原文传递
人类学纪录片《桑洼》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晓兵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39-47,共9页
人类学纪录片《桑洼》,是一部我国影视工作者近年来创作的优秀且风格独特的纪录片作品。《桑洼》以陕北延安地区特定的非物质文化事象——传统的民间年俗文化——作为记述对象,以其全面而扎实的田野工作成果,为延安地区"非遗"... 人类学纪录片《桑洼》,是一部我国影视工作者近年来创作的优秀且风格独特的纪录片作品。《桑洼》以陕北延安地区特定的非物质文化事象——传统的民间年俗文化——作为记述对象,以其全面而扎实的田野工作成果,为延安地区"非遗"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作为一部"广播型人类学纪录片",《桑洼》以其学术性与艺术性兼具、纪实性与抒情性并重的创作方法与风格,为延安地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艺术价值和可读性很高的影视宣传文本。此外,《桑洼》一片的创作成功,也为政府、影视、学术、民间各界,在"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合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型人类学纪录片 桑洼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
原文传递
用声音打造广播核心竞争力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朴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8-100,共3页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广播也开启了媒介融合发展的新探索。当广播和广播人渐渐熟悉了新媒体带来的新语境、新生态、新规则、新逻辑之时,也开始意识到,广播媒体要在当下的融媒体竞争中突出重围,更需要充分挖掘和彰...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广播也开启了媒介融合发展的新探索。当广播和广播人渐渐熟悉了新媒体带来的新语境、新生态、新规则、新逻辑之时,也开始意识到,广播媒体要在当下的融媒体竞争中突出重围,更需要充分挖掘和彰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近推出了《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我的长江》《先生》等具有浓郁广播特色的报道,体现了广播的一种强势回归。本文以这三个特别报道为例,就广播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回归本色,用声音来打造广播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声音元素 回归本色 精雕细刻 广播纪录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