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媒体视阈下广播评论新模式探究
1
作者 梅子 《东西南北》 2024年第4期0065-0067,共3页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评论的不足之处被充分凸显。不仅容易同质化和套路化,而且容易出现情绪饱满但逻辑不足等问题,这对广播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想要让广播传媒重新焕发出生机,就要对全新的媒体技术和手段进行全面应用,打造全新...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评论的不足之处被充分凸显。不仅容易同质化和套路化,而且容易出现情绪饱满但逻辑不足等问题,这对广播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想要让广播传媒重新焕发出生机,就要对全新的媒体技术和手段进行全面应用,打造全新模式的广播评论。本文对广播评论新模式的创新路径展开了全面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 广播评论 新模式 创新路径
下载PDF
广播评论需紧跟时代脉搏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珺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7Z期57-58,共2页
在信息渠道不断扩展、媒体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一事一报已不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兴趣,独家报道也变得越来越困难,独家角度、独家观点、独家评论正成为各媒体共同争夺的一个制高点,广播电台当然也不例外。遵循广播新闻的特点进行选择、加... 在信息渠道不断扩展、媒体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一事一报已不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兴趣,独家报道也变得越来越困难,独家角度、独家观点、独家评论正成为各媒体共同争夺的一个制高点,广播电台当然也不例外。遵循广播新闻的特点进行选择、加工和改创在新媒体时代,广播评论发展呈现出新特点,具体表现为:赋予新闻以思想、评论速度加快、选题和形式日趋多样化、评论员队伍逐渐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评论 广播新闻 评论节目 新媒体时代 独家报道 时代脉搏 网络评论 本台评论 信息渠道 政论性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广播评论的发展特点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志明 《中国广播》 2012年第5期32-34,共3页
新媒体时代,广播评论发展呈现出新特点,具体表现为:赋新闻以思想、评论速度加快、选题和形式日趋多样化、评论员队伍逐渐扩大、广播元素更加鲜明等。新时期的广播人也需要紧跟时代脉搏,推进广播评论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 广播 广播评论
下载PDF
广播评论的选题原则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君昌 《中国广播》 2007年第3期57-59,共3页
选题是广播评论在酝酿阶段的两个环节之一,是指具体规定一篇评论的议论对象和论述范围,因而又叫论题。选题决定一篇评论具体评论什么,以及怎样评论。新闻评论的选题通常有三个来源:一是从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和重要领导人... 选题是广播评论在酝酿阶段的两个环节之一,是指具体规定一篇评论的议论对象和论述范围,因而又叫论题。选题决定一篇评论具体评论什么,以及怎样评论。新闻评论的选题通常有三个来源:一是从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和重要领导人讲话中发掘选题,二是从近期出现的具有全局意义的典型事件中寻找选题,三是从具有评论价值的焦点事件和丰十会现象中发现选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题原则 广播评论 酝酿阶段 党和政府 新闻评论 评论价值 领导人 事件
下载PDF
关于提高对台广播评论实效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范翠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第6期141-141,共1页
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作为对台宣传的一面旗帜,对台广播评论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同胞感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对我们对台广播评论工作者而言,积极应对岛内局势及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切实提高对台广播评论... 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作为对台宣传的一面旗帜,对台广播评论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同胞感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对我们对台广播评论工作者而言,积极应对岛内局势及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切实提高对台广播评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台 广播评论 实效
下载PDF
中国广播评论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法宝 《现代视听》 2007年第3期26-28,共3页
广播评论是广播宣传的旗帜,它是通过口头播讲或音响来传播的评论。我国的广播评论大致经历了“学别人走路”、“自己走路”和“走自己的路”
关键词 广播评论 广播宣传 本台评论 可听性 录音评论 新闻访谈 新闻评论 广播优势 地方台 宣传任务
下载PDF
戏剧化评论:一种新的广播评论形式 被引量:1
7
作者 焦江方 《声屏世界》 2000年第10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广播评论 情节 广播 节目
下载PDF
微信怎样让广播评论更“接地气” 被引量:1
8
作者 谢金华 《声屏世界》 2014年第4期63-64,共2页
实践证明,微信就像一张连接听众的传播网,为广播传播互动打开了一扇窗。尤其对广播评论来说,微信的进入,一改以往"本台评论、本台短评、编后话"等比较单一的式样,随之而来的是丰富多彩的"草根评论、官方微言、网络时评、微辩论、微... 实践证明,微信就像一张连接听众的传播网,为广播传播互动打开了一扇窗。尤其对广播评论来说,微信的进入,一改以往"本台评论、本台短评、编后话"等比较单一的式样,随之而来的是丰富多彩的"草根评论、官方微言、网络时评、微辩论、微广播、微声音"等新形态。微信不仅改变了广播评论的生产流程,也带来了广播评论传统文风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评论 本台评论 广播传播 直播节目 新媒体平台 可听性 浙江广电集团 交通广播 跨时空性 第一时间
下载PDF
广播评论要讲究可听性
9
作者 赵世恒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53-54,共2页
广播评论要讲究可听性,无论内容、谋篇布局和音响的选择,都要顺应广播作为听觉艺术的特点,扬长避短,紧扣"动听",探索听众喜爱的、具有共同兴趣、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评论样式。
关键词 广播评论 可听性 评论样式
下载PDF
广播评论的论述技巧
10
作者 张君昌 《中国广播》 2007年第6期50-52,68,共4页
论述即依据事实讲道理,这一过程始终应围绕立论进行。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按照立论的需要设置论点,根据论点间的相互关系安排递进次序和切入角度;二是根据论点需求,选择、配置和阐述论据。
关键词 广播评论 论述 论点 立论 道理 设置 递进 论据
下载PDF
广播评论的表达要素
11
作者 张君昌 《中国广播》 2007年第5期57-60,共4页
表达要素是评论要阐明主题思想所必需的成分。评论属于论说文体,其表达要素等同于论说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概括评论者对于评集结对象的看法,论据为论点提供必要的证据和说明,论证则是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的逻辑方... 表达要素是评论要阐明主题思想所必需的成分。评论属于论说文体,其表达要素等同于论说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概括评论者对于评集结对象的看法,论据为论点提供必要的证据和说明,论证则是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的逻辑方式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评论 主题思想 论点 论说文 论据 评论 论证 成分
下载PDF
以“人”为本,以情驭理——播出者在广播评论说理中情感表达技巧的运用
12
作者 焦国章 焦江方 《声屏世界》 2002年第12期41-42,共2页
对于口播评论来说.播音员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而产生了强烈的播讲愿望后,"要我播"就会转变为"我要播".这样,播音员的创作是主观能动的,感情是饱满的,使所播的"理"像炮弹一样从口中喷发而出,有人称它为... 对于口播评论来说.播音员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而产生了强烈的播讲愿望后,"要我播"就会转变为"我要播".这样,播音员的创作是主观能动的,感情是饱满的,使所播的"理"像炮弹一样从口中喷发而出,有人称它为"进攻性创作".这种"进攻性创作"使评论播音形成了强烈的节奏,使评论作品感情强烈,成为情理交融的结合体.如播一般部署任务、交待方法的重要评论,节奏较凝重、舒缓,所展现出来的感情是严肃的,庆祝某项工作取得成绩或某个会议的召开、闭幕的评论,节奏较为明朗、高亢,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是热烈、欢快的,所表达出来的"理"是鼓劲、向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评论 主持人 评论 播出方式 记者述评
下载PDF
开拓广播评论的空间
13
作者 蔡万麟 《中国广播》 2002年第7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中央台 广播节目 评论写作 选题 选材 广播评论
下载PDF
广播评论:曾经的辉煌
14
作者 曹仁义 《中国广播》 2009年第11期51-52,共2页
1979年,时任中央电台台长的左漠野同志重提“广播要自己走路”的方针。为什么叫“重提”?因为早在1950年,中央主管新闻工作的胡乔木同志就提出“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左漠野台长首先抓了广播记者自己采写... 1979年,时任中央电台台长的左漠野同志重提“广播要自己走路”的方针。为什么叫“重提”?因为早在1950年,中央主管新闻工作的胡乔木同志就提出“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左漠野台长首先抓了广播记者自己采写新闻的工作,当年,中央电台的广播中就出现了“本台消息”,接着他就开始抓广播人自己写评论的事。1980年8月18日,中央电台成立了评论组。我被指定为组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评论 中央电台 新闻工作 广播记者 胡乔木 广播 同志 台长
下载PDF
微信怎样让广播评论更“接地气”?
15
作者 谢金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14年第3期17-19,共3页
广播媒体一直来都是主持人对着话筒向"看不见摸不着"的听众传递信息的,广播评论更是居高临下、字正腔圆,行使着"以一对众"的传播方式,缺乏互动与地气,怎样通过微信让广播评论更"接地气",是当前创新广播... 广播媒体一直来都是主持人对着话筒向"看不见摸不着"的听众传递信息的,广播评论更是居高临下、字正腔圆,行使着"以一对众"的传播方式,缺乏互动与地气,怎样通过微信让广播评论更"接地气",是当前创新广播评论样式,实现"新闻立台、评论强台"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评论 微信 接地气
下载PDF
广播评论的若干概念
16
作者 张君昌 《中国广播》 2007年第2期66-67,共2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在给广播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催逼广播媒体不断与新媒体融合,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新型节目形态。然而我们发现,在形形色色的节目创新中,许多电台的广播评论非但没能进步,反而有被弱化和边缘化的倾...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在给广播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催逼广播媒体不断与新媒体融合,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新型节目形态。然而我们发现,在形形色色的节目创新中,许多电台的广播评论非但没能进步,反而有被弱化和边缘化的倾向。一些电台以增进平等意识为由,干脆取消了评论节目,他们主观地认为评论就是自上而下的训示;一些电台虽勉强开办评论节目,但操作中要么以述代评,要么办成了报刊杂文的有声版,具有广播特点的优秀评论如凤毛麟角。这使得广播媒体的旗帜正在失去应有的色彩。而许多年轻的广播人对评论的界定、特征、采写的要求所知甚少,难以驾驭,更让人对广播评论的前景忧心忡忡。其实,新时期各种媒体、各类节目都面临淡化"宣教味"的问题,评论难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拿出观点独特、思维领先、形式新颖的评论,更显难能可贵。举凡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媒体,除了快捷的信息发布,日积月累的思想传播,评论更是其积累公信力的秘诀。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广播》杂志从2007年第2期开始,利用一年时间,开设《君昌话评论》专栏,邀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部主任、高级编辑张君昌先生就广播评论节目的采制规范作出讲解。张先生曾长期主持广播节目评奖工作,他将以历年获奖评论为蓝本,点评优秀作品的采制规范和精妙之处。这既是一次对全国广播评论创优历程的回顾,又将是一次在新形势下对广播知识的普及。我们想以此带动广播评论创作的再度升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评论节目 广播媒体 概念 《中国广播 中国广播电视 节目形态 技术发展 数字传播
下载PDF
广播评论与网络评论的媒介互动
17
作者 严锋 《中国广播》 2015年第9期81-82,共2页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广播评论与网络评论开展广泛的媒介互动是增强广播媒体影响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两者的互动可以重点从话题的互通、论据的互引、形式的互鉴三个层面入手,拓展广播评论的传播平台,增强广播评论的...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广播评论与网络评论开展广泛的媒介互动是增强广播媒体影响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两者的互动可以重点从话题的互通、论据的互引、形式的互鉴三个层面入手,拓展广播评论的传播平台,增强广播评论的时代气息,提升广播评论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评论 网络评论 媒介互动 舆论引导
下载PDF
新颖 鲜活 穿透力强——评广播评论《治理好污水也是政绩》
18
作者 丁文奎 《中国广播》 2006年第4期57-58,共2页
优秀的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一定程度上担当着时代前列的嘹望哨和新思想发源地的角色。“求新”,即跟踪、探析新事物、新现象,构建新的意境和哲思,是评论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它吸引受众、永葆魅力、有效引导舆论的关... 优秀的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一定程度上担当着时代前列的嘹望哨和新思想发源地的角色。“求新”,即跟踪、探析新事物、新现象,构建新的意境和哲思,是评论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它吸引受众、永葆魅力、有效引导舆论的关键所在。获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评论《治理好污水也是政绩》(以下简称《政绩》)就在这方面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评论 政绩 污水 治理 穿透力 鲜活 中国新闻奖 新闻评论 引导舆论 发源地
下载PDF
广播评论要在创新上下工夫
19
作者 谢金华 《中国广播》 2009年第1期76-77,共2页
加强广播言论,是当前广播新闻宣传的需要,也是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建德人民广播电台在《建广新闻》节目中开设“建广评论”栏目已经10多年了,据初步统计:该台在“建广评论”栏目中共播出各类广播评论有一千多篇,其中《为民服务... 加强广播言论,是当前广播新闻宣传的需要,也是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建德人民广播电台在《建广新闻》节目中开设“建广评论”栏目已经10多年了,据初步统计:该台在“建广评论”栏目中共播出各类广播评论有一千多篇,其中《为民服务要实实在在》、《以人为本重在落实》、《情系再就业更应法系再就业》、《违章建筑何时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评论 广播新闻宣传 工夫 人民广播电台 形势发展 为民服务 以人为本 违章建筑
下载PDF
现代传媒背景下的广播评论
20
作者 王武荣 《中国广播》 2008年第11期25-26,36,共3页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环境的转变往往成为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变革的催化剂。现代传媒背景的变化正在促成广播评论的变革,这种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的变革,体现了广播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交流中媒体特点。
关键词 广播评论 现代传媒 传播内容 传播方式 传播环境 科学技术 催化剂 变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