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绘画美学风貌——静观 被引量:2
1
作者 黎小强 《美术大观》 2008年第11期196-197,共2页
  中国美学家也是从探讨宇宙的本源开始他们的美学思考的.中国哲学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源于道.道者"绳绳不可名,复归于万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十四章>).这个看不见、听不见、摸...   中国美学家也是从探讨宇宙的本源开始他们的美学思考的.中国哲学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源于道.道者"绳绳不可名,复归于万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十四章>).这个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宇宙本源,人们只有通过"无视无听,抢神以静"(<庄子·有宥>)的静观过程才能观照到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照 对象 艺术 庄禅哲学 美学风貌 宇宙万物 心理时空 画家 美术家 心画 虚静 审美意识 郭熙 石涛
下载PDF
史铁生《命若琴弦》的双重解读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满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82-84,共3页
从法国存在主义角度看,《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和他的师傅就是加缪笔下的西绪弗斯:明知重见光明无望,却仍要坚持去做。他们的人生因此便有了具有荒诞意味的悲剧性的价值和意义。从庄禅哲学的角度解读《命若琴弦,》同样可知人生本无意义... 从法国存在主义角度看,《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和他的师傅就是加缪笔下的西绪弗斯:明知重见光明无望,却仍要坚持去做。他们的人生因此便有了具有荒诞意味的悲剧性的价值和意义。从庄禅哲学的角度解读《命若琴弦,》同样可知人生本无意义。然而,庄禅哲学却以为"空无即妙有,"至理在自然:人生本空,所以无须患得患失自寻烦恼;饥食困睡,自然生存,这便是"生命至上,自然至美"的人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铁生 《命若琴弦》 存在主义 庄禅哲学
下载PDF
冲淡平和的人间牧歌——简评废名的诗化小说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S2期83-87,共5页
废名诗化小说把平凡的人生描写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 ,创造了一个冲淡平和的奇特艺术世界。从而形成了废名诗化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而纵观废名诗化小说的写作特色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我们又可以从中发掘出中国古代诗歌、“世外... 废名诗化小说把平凡的人生描写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 ,创造了一个冲淡平和的奇特艺术世界。从而形成了废名诗化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而纵观废名诗化小说的写作特色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我们又可以从中发掘出中国古代诗歌、“世外桃源”情结和由里及表的庄禅哲学对其创作的影响 ,从而也对我们认识废名的诗化小说更加深了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诗化小说 意境 情境流 “世外桃源”情节 庄禅哲学
下载PDF
传统的自觉──汪曾祺创作论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志勇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90-93,共4页
传统的自觉──汪曾祺创作论杨志勇俞平伯在谈及丰子恺时认为他一身的“文化味”,这种评价用在汪曾祺身上也是恰当的。当代有关汪曾棋创作的评论都很有兴趣地关注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但却给人这样一种印象:汪曾祺只是在对文化传统自... 传统的自觉──汪曾祺创作论杨志勇俞平伯在谈及丰子恺时认为他一身的“文化味”,这种评价用在汪曾祺身上也是恰当的。当代有关汪曾棋创作的评论都很有兴趣地关注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但却给人这样一种印象:汪曾祺只是在对文化传统自觉继承,进而以为他是“最后一个士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棋 汪曾祺 平民意识 传统文化 赵树理 五四新文化运动 现代知识分子 劳动者 庄禅哲学 抒情传统
下载PDF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古典主义倾向
5
作者 徐文谋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6年第1期46-51,共6页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古典主义倾向徐文谋中国几千年煌煌的文化,犹如黄河源源不断,滋润着一代一代炎黄子孙。尽管历史反复周折,但传统文化根植于这片黄土地,执拗地驾驭着人们的心态结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和审美意识。这一点,深...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古典主义倾向徐文谋中国几千年煌煌的文化,犹如黄河源源不断,滋润着一代一代炎黄子孙。尽管历史反复周折,但传统文化根植于这片黄土地,执拗地驾驭着人们的心态结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和审美意识。这一点,深深地体现在中国“五四”以来的现当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小说 沈从文 古典主义 汪曾祺 中国传统文化 庄禅哲学 艺术精神 社会理想 乡土意识 大自然
下载PDF
从写意美学艺术观看中国戏曲的写意性 被引量:5
6
作者 石庆秘 康晓蕴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82,92,共4页
艺术创作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当官能的视觉审美艺术导向捕捉物象形态,但“实事难形而虚伪不穷”(《后汉书·张衡传》)时,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世界客观的外在物象的直接模拟,而企图作心灵上的进入,以寻求和建立与传统人文... 艺术创作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当官能的视觉审美艺术导向捕捉物象形态,但“实事难形而虚伪不穷”(《后汉书·张衡传》)时,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世界客观的外在物象的直接模拟,而企图作心灵上的进入,以寻求和建立与传统人文哲学统一的艺术观念。所谓写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意性 戏曲 表演行为 艺术观 京剧 庄禅哲学 儒学思想
原文传递
中国画“三远”再探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同彦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37-38,共2页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著名的“三远说”: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原之色有远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著名的“三远说”: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原之色有远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融者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创作 三远法 庄禅哲学 平远 文化内涵 庄禅之风 《林泉高致》 理论层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