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酿酒酵母的特征区域序列扩增标记
1
作者 方维明 杨智 +2 位作者 杨振泉 孟庆阳 汪志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共4页
以23株不同来源的酿酒酵母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基因组DNA,试用50条随机引物对其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筛选到两条具有菌株鉴别能力的随机引物。P09可以从2.412,ST—01,SK—26,ZD—01四株酿酒酵母基因组DNA中扩增出长度为433bp的Sc... 以23株不同来源的酿酒酵母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基因组DNA,试用50条随机引物对其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筛选到两条具有菌株鉴别能力的随机引物。P09可以从2.412,ST—01,SK—26,ZD—01四株酿酒酵母基因组DNA中扩增出长度为433bp的Sc—433片断Sc—433;P46可以从2.1882,ST—01,NJ—02三株酿酒酵母基因组DNA中扩增出长度为665bp的Sc—665片断,其中仅有目的菌株ST—01能稳定的扩增出这2个标记。把这2个片断分别克隆到pUCmT质粒载体中,经过酶切鉴定后测序,根据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把RAPD标记转化为特征区域序列扩增标记,为酿酒酵母菌株的分子鉴别提供了新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随机多态性DNA分析 特征序列 分子标记
下载PDF
通过改良RAPD技术获得黑毛石斛、蜂腰石斛和石仙桃的3条SCAR新标记
2
作者 梅志强 郭侃 +2 位作者 魏春莉 郑美玲 傅俊江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寻找快速区分黑毛石斛、蜂腰石斛和石仙桃的序列特征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SCAR)新标记。方法在改良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的基础上对10个物种进行基因组DNA随... 目的寻找快速区分黑毛石斛、蜂腰石斛和石仙桃的序列特征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SCAR)新标记。方法在改良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的基础上对10个物种进行基因组DNA随机扩增、分子克隆和测序,分别设计了可鉴别3个物种的SCAR标记。结果成功筛选出3个SCAR标记,其相应的特异性标记分别为N2-12、A2-17和A6-33;其中SCAR标记N2-12在黑毛种属中扩增出约750 bp的特异性条带,SCAR标记A2-17在蜂腰石斛中扩增出约750 bp的特异性条带,SCAR标记A6-33在石仙桃种属中扩增出约600 bp的特异性条带。结论N2-12、A2-17和A6-33这3对特异性SCAR新标记能快速、准确的区分出黑毛石斛、蜂腰石斛和石仙桃这3个物种,为今后进行该中药道地药材样品的鉴定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毛石斛 蜂腰石斛 石仙桃 序列特征标记 鉴定
下载PDF
天敌对烟粉虱捕食作用的SCAR标记检测 被引量:16
3
作者 吕志创 张桂芬 +1 位作者 万方浩 邓国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67-1173,共7页
以烟粉虱和捕食性天敌为研究对象,采用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法,通过对目的片段的克隆与测序设计烟粉虱特征片段扩增引物,检验该引物的种、虫态及性别特异性,并利用该引物检测捕食性天敌对棉田烟粉虱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 以烟粉虱和捕食性天敌为研究对象,采用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法,通过对目的片段的克隆与测序设计烟粉虱特征片段扩增引物,检验该引物的种、虫态及性别特异性,并利用该引物检测捕食性天敌对棉田烟粉虱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SCAR标记法获得了长度为347bp的烟粉虱特异性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AY841800),根据此片段的碱基序列设计烟粉虱特异引物1对TB-F/TB-R94585,其扩增片段约为240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表明,该引物只对烟粉虱具有扩增能力,对温室粉虱及其它相关种类不具有扩增效果;同时该引物对不同虫态、不同性别的烟粉虱具有同样的扩增效应。田间检测结果表明,同种天敌昆虫幼体捕食作用检出率高于成虫;在所检测的4类群9种捕食性天敌中,龟纹瓢虫幼虫、异色瓢虫幼虫、草蛉幼虫及东亚小花蝽成虫和蜘蛛对烟粉虱捕食作用的检出率高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作用 烟粉虱 scar标记 捕食性天敌 东亚小花蝽 特征序列 研究结果 序列设计 片段 检验结果 种特异性 效果 温室粉虱 检测结果 天敌昆虫 龟纹瓢虫 异色瓢虫 标记 检出率 引物 幼虫 性别 虫态 成虫 棉田 田间
下载PDF
与瓠瓜品系‘J083’白粉病抗性基因连锁的SCAR分子标记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玲平 吴晓花 +2 位作者 汪宝根 徐沛 李国景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以瓠瓜抗白粉病品系‘J083’和感病品系‘J73’及它们的F1代和F2代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经接种鉴定和抗性遗传规律分析表明:瓠瓜品系‘J083’对白粉病的抗性受单隐性基因控制;从100对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引物组合中获得稳定的多态... 以瓠瓜抗白粉病品系‘J083’和感病品系‘J73’及它们的F1代和F2代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经接种鉴定和抗性遗传规律分析表明:瓠瓜品系‘J083’对白粉病的抗性受单隐性基因控制;从100对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引物组合中获得稳定的多态性引物组合1对,即E-ATG/M-CTC;经回收、测序,特异片段全长为105 bp,并成功将其转化为序列特征性扩增区域(SCAR)标记;经连锁分析,该SCAR标记与白粉病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为9.6 cM,将其命名为GPDSATG/CTC75.此标记可用于瓠瓜抗白粉病品种的辅助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瓠瓜 白粉病 序列特征 分子标记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分子标记—SCARs验证王浆高产蜜蜂的RAPD分子标记—W316bp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戴英 徐霞 +1 位作者 汪成富 蒋滢 《中国养蜂》 2003年第3期7-8,共2页
为了验证王浆高产蜜蜂的RAPD分子标记—W 316bp正确性 ,采用了新型分子标记—SCARs ,研究结果获得的SCARs分子标记与原来RAPD分子标记有一致的显性行为 。
关键词 分子标记 蜜蜂 特征序列 随机引物多态性DNA
下载PDF
基因Ⅶ型NDV强毒株F基因重要功能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6
作者 林进秋 王淑敏 顾万军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05年第3期43-45,共3页
运用一步法RT-PCR扩增两株高致病力NDV分离株的F基因重要功能区,并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其在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顺序均为112R-R-Q-K-R-F117,与NDV的强毒株特征相符,且具有101位的K(赖氨酸)和121位V(缬氨酸)两个特征性氨基酸,与... 运用一步法RT-PCR扩增两株高致病力NDV分离株的F基因重要功能区,并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其在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顺序均为112R-R-Q-K-R-F117,与NDV的强毒株特征相符,且具有101位的K(赖氨酸)和121位V(缬氨酸)两个特征性氨基酸,与基因Ⅶ型NDV的特征完全相符[1]。与疫苗株lasota进行序列比较,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两株病毒核苷酸同源性达96.6%,与lasota同源性为63.7%,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这两个毒株抗原性与常用疫苗株Lasota差异较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Ⅶ型 NDV 功能 F基因 强毒株 序列分析 LASOTA 克隆 核苷酸同源性 LASOTA PCR 系统发育树 高致病力 序列测定 裂解位点 序列比较 分子水平 氨基酸 疫苗株 分离株 一步法 F蛋白 分析表 特征 缬氨酸 赖氨酸 抗原性
下载PDF
无辣品种(系)中的辣椒素合成酶的基因缺失有利于用SCAR标记早期检测辣度
7
作者 Choong-Jae lee Eun Young Yoo +1 位作者 Joo Hyun Shin 泛舟 《辣椒杂志》 2005年第4期45-48,共4页
用辣椒品种ECW123R(C.annuum)与CM334(C.annuum)杂交,对其121个F2代单株进行的检测表明,辣椒素合成酶基因(CS)与C位点的共分离控制了辣味的表达。故我们认为CS与C紧密连锁。对四个辣味型品种和四个无辣味型品种的测序分析表明,无辣味型... 用辣椒品种ECW123R(C.annuum)与CM334(C.annuum)杂交,对其121个F2代单株进行的检测表明,辣椒素合成酶基因(CS)与C位点的共分离控制了辣味的表达。故我们认为CS与C紧密连锁。对四个辣味型品种和四个无辣味型品种的测序分析表明,无辣味型品种在CS的5’上游区有一长度为2529bp的缺失(基因序列)存在。我们已研究出该C位点的分子标记,可在植株苗期检测其辣度。根据该缺失序列,我们开发了5个SCAR标志,其中有两个为共显性。这些SCAR标记对早期检测无辣味型个体既方便又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合成酶(CS) 辣椒(C.annuum) 辣昧(辣度) 序列特征标记(scar)
下载PDF
-个新的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km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
8
《作物育种信息》 2005年第4期9-10,共2页
无毒基因是病原物中决定寄主抗病性表达的功能基因,其功能的丧失导致毒性小种的产生。本研究利用随机引物扩增DNA多态性技术,从稻瘟病菌菌株S1522中新筛选到1个与无毒基因AVR-Pikm紧密连锁的DNA标记OPE121400。根据OPE121400的核苷酸... 无毒基因是病原物中决定寄主抗病性表达的功能基因,其功能的丧失导致毒性小种的产生。本研究利用随机引物扩增DNA多态性技术,从稻瘟病菌菌株S1522中新筛选到1个与无毒基因AVR-Pikm紧密连锁的DNA标记OPE121400。根据OPE121400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1对含有17个核苷酸的特异性SCAR引物,并利用该引物对无毒表型亲本S1522和毒性表型亲本S159及其有性杂交后代的108个菌株进行了PCR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毒基因 稻瘟病菌 scar标记 连锁 DNA多态性 有性杂交后代 DNA标记 核苷酸序列 PCR 功能基因 随机引物 研究利用 性表达 病原物 致毒性 特异性 菌株 亲本 表型 抗病 寄主 小种
下载PDF
巴戟天与常见混伪品的rDNA-ITS序列分析及其分子鉴定 被引量:37
9
作者 丁平 方琴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8-911,共4页
目的比较巴戟天与常见混伪品之间的rDNA-ITS碱基序列的差异及其规律,同时为巴戟天及混伪品的指纹图谱鉴别提供分子标记.方法对巴戟天及其常见混伪品的rDNA-ITS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并运用CLUSTAL X、MEGA软件对该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测... 目的比较巴戟天与常见混伪品之间的rDNA-ITS碱基序列的差异及其规律,同时为巴戟天及混伪品的指纹图谱鉴别提供分子标记.方法对巴戟天及其常见混伪品的rDNA-ITS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并运用CLUSTAL X、MEGA软件对该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测定了巴戟天及其混伪品的rDNA-ITS区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全长序列以及18S、26S部分序列.巴戟天与假巴戟天、羊角藤在ITS1和ITS2区的差异性分别为2.9%~5.8%和2.9%~4.2%,而与虎刺在ITS1和ITS2区的差异性则为21.2%和18.9%.根据ITS序列特征构建的系统树,混伪品假巴戟天与羊角藤首先聚类,然后与巴戟天聚在一起,而虎刺则单独聚为一支.结论rDNA-ITS序列可作为巴戟天与混伪品的一种较好的分子指纹图谱的标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NA-ITS序列 巴戟天 混伪品 分子鉴定 分析及 ITS2 指纹图谱鉴别 ITS序列 ITS1 PCR 碱基序列 分子标记 序列分析 全长序列 序列特征 标记方法 差异性 羊角藤 18S 系统树 虎刺
下载PDF
金针菇子实体颜色基因的分子标记 被引量:10
10
作者 谢宝贵 刘维侠 +1 位作者 王秀全 江玉姬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3-368,共6页
用群体分离分析法从2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S375,其扩增片段与金针菇子实体白色基因连锁.对S375扩增片段两端测序,以该序列为依据合成一对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引物,它能对带有白色基因的菌株扩增出单一片段,多聚酶链反应(PCR)产物不... 用群体分离分析法从2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S375,其扩增片段与金针菇子实体白色基因连锁.对S375扩增片段两端测序,以该序列为依据合成一对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引物,它能对带有白色基因的菌株扩增出单一片段,多聚酶链反应(PCR)产物不需电泳、加EB后可在紫外灯下直接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子实体颜色 基因 分子标记 RAPD标记 特征序列标记
下载PDF
龙骨星蕨与膜叶星蕨的关系:来自叶绿体rbcL、rps4和trnL-trnF、rps4-trnS序列的证据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春香 陆树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4-179,共6页
龙骨星蕨(Microsoriummembranaceumvar. carinatum)是新近发表的一个变种,从形态特征看,它与原变种膜叶星蕨(M. membranaceumvar. membranaceum)可以很容易地区分。但将龙骨星蕨与另外 3种国产星蕨属 (Mi crosorium)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r... 龙骨星蕨(Microsoriummembranaceumvar. carinatum)是新近发表的一个变种,从形态特征看,它与原变种膜叶星蕨(M. membranaceumvar. membranaceum)可以很容易地区分。但将龙骨星蕨与另外 3种国产星蕨属 (Mi crosorium)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rbcL、rps4基因和trnL trnF、rps4 trnS基因间隔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并与已经发表的真蕨类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发现,龙骨星蕨与膜叶星蕨在所研究的 4个DNA片段中均未表现出序列差异(除了trnL trnF区的一个 2bp长度差异外 ),而所比较的其他真蕨类变种间的相应DNA片段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DNA序列证据不支持龙骨星蕨变种的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CL 龙骨 证据 DNA片段 叶绿体基因组 PCR 基因间隔 DNA序列 形态特征 序列分析 序列差异 原变种 蕨类 植物
下载PDF
真鲷转铁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蔡忠华 宋林生 +1 位作者 高春萍 吴龙涛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5-110,共6页
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根据相近物种转铁蛋白(Transferrin, TF)基因的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在经感染真鲷的cDNA上进行PCR扩增,获得了真鲷TF的全基因编码序列(GeneBank Accession No.AY335444).该序列由2444bp核苷酸组成,含31 bp 5′非编码区... 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根据相近物种转铁蛋白(Transferrin, TF)基因的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在经感染真鲷的cDNA上进行PCR扩增,获得了真鲷TF的全基因编码序列(GeneBank Accession No.AY335444).该序列由2444bp核苷酸组成,含31 bp 5′非编码区和340 bp 3′非编码区以及2073 bp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69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约为74.3kD,等电点为5.63.同源性分析表明,真鲷TF与鱼类TF的相似性很高,约为65%~75%;与哺乳类转铁蛋白和乳铁蛋白的相似性约40%~50%;与脊索动物海鞘和无脊椎动物昆虫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是转铁蛋白而不是乳铁蛋白.真鲷TF与其它动物TF结构相似,是由两叶相似的结构域构成的单一肽链;该基因有一信号肽序列,缺乏糖基化位点,在它的两个结构域上,分别有三个TF家族的标签序列及一个MHC分子标签序列;与哺乳类相比,参与蛋白二硫键形成的半胱氨酸以及铁离子结合位点高度保守.RT-PCR结果显示,真鲷TF在肝脏成组成型表达,但在其它组织中的表达可受病原调控,表现为经病原刺激后转铁蛋白基因的组织分布显著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基因 真鲷 特征分析 转铁蛋白 RT-PCR 非编码 乳铁蛋白 PCR 核苷酸组成 开放阅读框 无脊椎动物 二硫键形成 组成型表达 相似性 同源克隆 简并引物 序列设计 cDNA 编码序列 脊索动物 结合位点 半胱氨酸 组织分布
下载PDF
大麻遗传标记的法医学应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夏若成 陶瑞旸 +7 位作者 林源 张晓春 杨琪 于欢 席世涵 熊磊 李成涛 张素华 《中国司法鉴定》 2022年第1期66-72,共7页
大麻是大麻科大麻属一年生雌雄异株的草本植物,其内含有具有强烈成瘾性和麻醉性的四氢大麻酚(THC)。大麻价格低廉、获取方便、且受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合法化的影响,目前已成为滥用最广泛的毒品之一。因此,大麻植株的鉴定对于打击毒品犯罪... 大麻是大麻科大麻属一年生雌雄异株的草本植物,其内含有具有强烈成瘾性和麻醉性的四氢大麻酚(THC)。大麻价格低廉、获取方便、且受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合法化的影响,目前已成为滥用最广泛的毒品之一。因此,大麻植株的鉴定对于打击毒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DNA遗传标记的大麻鉴定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针对已报道的大麻遗传标记,如序列特异性扩增区(Sequence-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及其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司法鉴定和法庭科学中大麻的种属鉴定、个体识别及来源地推断等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大麻 序列特异性(scar) DNA条形码 短串联重复序列(STR)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下载PDF
Southern杂交证实我国人群中存在着庚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14
作者 罗清华 程云 +6 位作者 李伯安 郭仁锋 曹阳 张建宗 马洪滨 李静 薛静 《传染病信息》 1996年第3期92-92,共1页
庚型肝炎病毒(HGV)基因组,为正键单股RNA病毒,全长约9400核苷酸左右。根据5'端非编码区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巢式PCR两对引物。逆转录-巢式PCR扩增产物,经低融点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柱层析纯化,获高纯度cDNA扩增片段,用(长臂)
关键词 庚型肝炎病毒 设计合成 产物 杂交 基因组 逆转录 柱层析纯化 非编码 生物素标记 基因序列
下载PDF
广西产鸡血藤遗传多样性的RAPD与ISSR标记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田辉 蒋嫦月 +4 位作者 朱华 王孝勋 周敏 崔健 封毅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1期4348-4350,共3页
目的:比较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技术(RAPD)和简单重复序列间区扩增技术(ISSR)两种标记方法,研究广西不同居群鸡血藤遗传多样性的优劣。方法:分别采用RAPD和ISSR标记方法,利用POPGENE 32软件、Ntsys软件、SPSS 17.0软件,对广西不同... 目的:比较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技术(RAPD)和简单重复序列间区扩增技术(ISSR)两种标记方法,研究广西不同居群鸡血藤遗传多样性的优劣。方法:分别采用RAPD和ISSR标记方法,利用POPGENE 32软件、Ntsys软件、SPSS 17.0软件,对广西不同采集地的9份鸡血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筛选出的3条RAPD引物及4条ISSR引物扩增后,共得到198和315个位点,多态性位点37和80个,多态性位点比率为18.7%和25.4%,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16 8、1.584 0,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69 4、0.351 3,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431 6、0.529 9。ISSR标记均高于RAPD标记,RAPD和ISSR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57 64、0.683 80,表明ISSR检测遗传多样性更灵敏。二者的聚类结果相近,相关系数r为0.847,说明其在0.001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ISSR标记方法比RAPD标记反映出更多的遗传多样性信息,更适合于广西产不同居群鸡血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产鸡血藤 随机多态性DNA分子标记技术 简单重复序列技术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玉米螟赤眼蜂种群特异分子标记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贝 王素琴 李正西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0-1218,共9页
赤眼蜂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卵寄生蜂,其中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是我国玉米种植区重要的天敌昆虫,但其不同的地理种群在生物防治效果上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有效利用玉米螟赤眼蜂的优势种群,有必要... 赤眼蜂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卵寄生蜂,其中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是我国玉米种植区重要的天敌昆虫,但其不同的地理种群在生物防治效果上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有效利用玉米螟赤眼蜂的优势种群,有必要对其进行准确的鉴别。然而,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对同一种赤眼蜂的不同种群进行鉴别是非常困难的。本研究首先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对采自我国北京农科院、山东日照和山西太原的3个玉米螟赤眼蜂种群,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然后筛选了种群特异性位点,并通过克隆测序和引物设计构建了种群特异性分子标记,即序列特征性扩增区域(SCAR)标记。最后,利用SCAR标记对混合蜂群竞争试验结果进行了分子检测。该研究方法有助于玉米螟赤眼蜂优势种群的筛选,对于赤眼蜂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随机多态性DNA RAPD 序列特征标记 scar 混合蜂群竞争试验
原文传递
条形柄锈菌34号生理小种的分子标记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晓盼 包喜悦 +1 位作者 刘玉洋 胡小平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72-1679,共8页
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34号生理小种(CYR34)是目前我国毒性谱最宽、毒性最强的生理小种,对小麦生产和抗病品种选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RAPD-SCAR分子标记技术,从30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到CYR34的特异... 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34号生理小种(CYR34)是目前我国毒性谱最宽、毒性最强的生理小种,对小麦生产和抗病品种选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RAPD-SCAR分子标记技术,从30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到CYR34的特异引物,通过特异性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GenBank登录号为OL907303),依据序列设计出了S2008F34/S2008R34特异性引物,能够从CYR34及接种CYR34的小麦发病叶片总DNA中都扩增出417bp的目标片段。采用该特异性引物检测2021年陕西渭南、咸阳和宝鸡地区小麦条锈菌CYR34的流行频率分别为8.6%、6.0%和10.8%。该项研究为小麦条锈菌CYR34号生理小种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随机多态性DNA 序列特征 流行频率 分子检测
原文传递
Designing a SCAR molecular marker for monitoring Trichoderma cf. harzianum in experimental communities
18
作者 Gabriel PéREZ Valentina VERDEJO +2 位作者 Clarissa GONDIM-PORTO Julieta ORLANDO Margarita CARú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966-978,共13页
Several species of the fungal genus Trichoderma establish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with various micro- and macro-organisms. Some of these interactions are relevant in ecological terms and in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 Several species of the fungal genus Trichoderma establish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with various micro- and macro-organisms. Some of these interactions are relevant in ecological terms and in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such as biocontrol, where Trichoderma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invasive species that colonizes a recipient community. The success of this invasion depends on multiple factors, which can be assayed using experimental communities as study models.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develop a species-specific sequence-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SCAR) marker to monitor the colonization and growth of T. cf. harzianum when it invades experi- mental communities. For this study, 16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primers of 10-mer were used to generate polymorphic patterns, one of which generated a band present only in strains of T. cf. harzianum. This band was cloned, sequenced, and five primers of 20-23 mer were designed. Primer pairs 2F2/2R2 and 2F2/2R3 successfully and specifically amplified fragments of 278 and 448 bp from the T. cf. harzianum BpT10a strain DNA, respectively. Both primer pairs were also tested against the DNA from 14 strains of T. cf. harzianum and several strains of different fungal genera as specificity controls. Only the DNA from the strains of T. cf. hat-zianum was successfully amplified. Moreover, primer pair 2F2/2R2 was assessed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using fungal DNA mixtures and DNA extracted from fungal experimental communities as templates. T. cf. harzianum was detectable even when as few as 100 copies of the SCAR marker were available or even when its population represented only 0.1% of the whole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choderma cf. harzianum Sequence-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scar Molecular marker Experimental fungal communit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