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序贯旁路移植同期行内膜剥脱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章剑锋 邬祎程 +5 位作者 王哲 刘俊 朱丹 周健 赵强 陈安清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4期256-259,共4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技术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吻合采用序贯旁路移植技术,并同期行内膜剥脱完善再血管化治疗。分... 目的:回顾性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技术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吻合采用序贯旁路移植技术,并同期行内膜剥脱完善再血管化治疗。分析所有病例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中期随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冠状动脉CTA评价桥血管及吻合口的通畅程度。结果:52例病例共接受移植物82支,平均搭桥(1.6±1.2)支。同期共行内膜剥脱61次,平均内膜剥脱(1.1±0.2)次/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5.8%),心肌梗死3例(5.8%)。出院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3±5)个月,累计发生死亡6例(11.5%),心肌梗死5例(9.6%),再次血运重建4例(7.7%)。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提示所有吻合口通畅率为93.5%,内膜剥脱后吻合口通畅率略低于未接受内膜剥脱的吻合口(80.6%vs.98.9%,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可安全、有效地实现冠状动脉完全再血管化,近中期效果满意,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序贯旁路 内膜剥脱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技术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吴留广 《临床医学工程》 2019年第1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技术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按平行对照法分为研究组(n=60,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技术同期行...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技术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按平行对照法分为研究组(n=60,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技术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与对照组(n=60,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0.00%(P <0.05)。两组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的吻合口、桥血管通畅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技术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效果更佳,能够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吻合口、桥血管通畅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 非体外循环 序贯旁路移植技术 内膜剥脱
下载PDF
序贯旁路移植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联合 米怀雪 +2 位作者 张正升 张申 盛存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24期4693-4695,4709,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序贯旁路移植手术联合内膜剥脱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 目的:探讨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序贯旁路移植手术联合内膜剥脱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序贯旁路移植结合内膜剥脱治疗,对照组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合内膜剥脱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3.70%),对照组死亡4例(7.14%),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31,P=0.427)。围手术期内治疗组心肌梗死、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年吻合口通畅程度和桥血管通畅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16,-2.456;P=0.016,0.014)。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严重弥漫冠状动脉病变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疗效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 序贯旁路移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内膜剥脱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
原文传递
术中冠状动脉序贯桥即时血流测量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于洋 张帆 +3 位作者 高铭鑫 李海涛 李京倖 顾承雄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524-528,共5页
目的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探索一种使用即时血流测量仪(transit time flow measurement,TTFM)测量序贯桥血流量的方法,从而能更可靠地反映吻合口的通畅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131例接受非体外循... 目的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探索一种使用即时血流测量仪(transit time flow measurement,TTFM)测量序贯桥血流量的方法,从而能更可靠地反映吻合口的通畅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131例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中以大隐静脉为桥血管(伴或不伴同期使用乳内动脉桥)行冠状动脉序贯吻合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2例,女39例;年龄(61.35±8.24)岁。术中采用两种方法对桥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PI)和舒张期血流灌注率进行测量,非阻断待测吻合口远端血流的测量方法(简称非阻断测量法),即保持桥血管自然通畅状态,使用TTFM在桥血管距待测吻合口近端2 cm处进行测量,并记录各数据;阻断待测吻合口远端血流的测量方法(简称阻断测量法),即针对序贯桥,用哈巴狗血管夹暂时夹闭待测吻合口远端的桥血管,使用TTFM于桥血管距待测吻合口近端2 cm处进行测量,并分别记录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采用阻断测量法测量的对角支[(27.43±15.22)ml/min vs.(59.28±30.13)ml/min]、钝缘支[(26.14±19.74)ml/min vs.(47.19±24.27)ml/min]以及左室后支[(19.16±8.92)ml/min vs(.38.83±20.11)ml/min]序贯吻合口血流量较非阻断测量法显著减少(P<0.05);采用阻断测量法测量的对角支(2.93±1.30 vs.2.31±0.91)、钝缘支(2.62±1.17 vs.2.01±0.87)以及左室后支(2.33±0.92 vs.1.80±0.73)的PI值较非阻断测量法明显增加(P<0.05);两种方法各吻合口处舒张期血流灌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50%。通过非阻断测量法和阻断测量法分别发现1个和3个吻合口不通畅,重建后效果良好。结论序贯桥主干的血流流速高于单根桥血管,显示出其血流量大、血栓发生率低的优势。而阻断测量法更能精确地反映各个吻合口的通畅情况,敏感发现血管吻合通畅性不良的情况,从而及时进行吻合口重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序贯旁路移植术 即时血流测量 吻合口通畅性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桥远期通畅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钱松屹 林凡 +5 位作者 王非 叶志东 杨煜光 孙光 刘鹏 王凤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8期804-809,共6页
目的 从技术角度总结4例完全性大隐静脉序贯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15年以上移植物通畅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11月至1992年12月在我院行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男3例、女1例,年龄40~58岁,平均48.3岁... 目的 从技术角度总结4例完全性大隐静脉序贯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15年以上移植物通畅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11月至1992年12月在我院行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男3例、女1例,年龄40~58岁,平均48.3岁。术中自腹股沟向下取大隐静脉45~50 cm,采用双钳技术、降落伞式吻合法吻合近、远心端吻合口。常规行两条序贯式旁路移植术。术后6 h鼻饲阿斯匹林,出院后患者自行控制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结果 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5年、16年、18年及21年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提示静脉移植物吻合口全部通畅,患者基本无症状存活近20年。结论 妥善处理静脉移植物,采用序贯式旁路移植术,保证移植物呈抛物线状及高质量的完成吻合是获得静脉良好远期通畅率的先决和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下完全性血运重建 式大隐静脉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隐静脉远期通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