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同地区3次地震序列构造应力张量变化特征的研究
1
作者 武敏捷 兰从欣 徐平 《华北地震科学》 2006年第1期27-32,共6页
利用1989~2002年间3次大同地震序列中共计700多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应用Gephart(1990)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研究了这3次地震序列的构造应力张量的总体变化特征和时序变化特征,研究发现3次主震发生前震源及附近地区的构造应... 利用1989~2002年间3次大同地震序列中共计700多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应用Gephart(1990)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研究了这3次地震序列的构造应力张量的总体变化特征和时序变化特征,研究发现3次主震发生前震源及附近地区的构造应力作用较强。主震发生前后。应力方向存在细节差异。但是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只有1999年震前阶段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226°(SW向)。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大同地区局部构造应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应力张量反演
下载PDF
1998年张北地震序列构造应力张量变化特征的研究
2
作者 兰从欣 武敏捷 徐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6年第1期13-17,共5页
根据张北地震序列的地震活动特征,利用张北震区1998年1月~1999年3月间145个3 级左右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应用Gephart(1990)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研究张北地震序列构造应力张量的总体变化特征和时序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强余震发生前,应... 根据张北地震序列的地震活动特征,利用张北震区1998年1月~1999年3月间145个3 级左右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应用Gephart(1990)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研究张北地震序列构造应力张量的总体变化特征和时序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强余震发生前,应力张量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震源及附近地区的构造应力作用较强,强余震发生后,应力因发生破裂而重新分布。而且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与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说明张北主震和强余震都是在华北统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应力张量反演
下载PDF
基于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太原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反演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斌 李自红 《山西煤炭》 2018年第1期41-45,共5页
在收集整理1970年—2016年发生在太原盆地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基础上,分析太原盆地震源机制解的总体特征并利用TENSOR方法进行了区域构造应力张量的反演。结果显示:发生在太原盆地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以正走滑(NS)或走滑型(SS)断裂为... 在收集整理1970年—2016年发生在太原盆地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基础上,分析太原盆地震源机制解的总体特征并利用TENSOR方法进行了区域构造应力张量的反演。结果显示:发生在太原盆地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以正走滑(NS)或走滑型(SS)断裂为主;应力张量反演结果表明该区域的现今构造应力场主要受到NNW-SSE向拉张应力的控制,NE-SW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相对较弱。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盆地 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张量反演 应力
下载PDF
中小震及中强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与滇西北构造应力场
4
作者 钟婷 孔艳芹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91-397,共7页
通过收集2008—2022年滇西北地区M_(S)≥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共298个,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计算了滇西北地区每个网格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张量,通过滇西北地区和4次强震序列的应力场特征,探讨滇西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特征及与强... 通过收集2008—2022年滇西北地区M_(S)≥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共298个,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计算了滇西北地区每个网格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张量,通过滇西北地区和4次强震序列的应力场特征,探讨滇西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特征及与强震之间的孕震动力学机制特征.结果表明:①滇西北地区应力场方向呈现空间连续性,从北至南呈顺时针旋转特征;②北纬27°附近为R值转换区,即拉张型应力和压缩型应力转换区,张型应力特征主要反映在洱源、云龙及云龙西北一带及中甸北部地区;③滇西北4次强震序列发震主要受滇西北地区区域应力场控制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应力阻尼反演 应力 滇西北地区 强震序列
下载PDF
云南地区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24
5
作者 孙业君 赵小艳 +2 位作者 黄耘 杨浩 李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0-407,共18页
利用云南和四川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计算得到了云南地区1999年1月至2014年8月268次M_L≥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收集的哈佛大学1976年以来10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云南地区震源机制解分类及其区域特征。基于... 利用云南和四川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计算得到了云南地区1999年1月至2014年8月268次M_L≥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收集的哈佛大学1976年以来10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云南地区震源机制解分类及其区域特征。基于上述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计算了云南地区每个网格的最佳拟合构造应力张量,并利用最大主应力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了云南地区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其次为正断型,逆断型相对较少,震源机制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反映了研究区不同区域受力源及其作用方式的差异性;2)云南地区应力场方向呈现一定的空间连续性,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由北向南呈顺时针旋转,由西向东呈逆时针旋转,同时应力场方向表现出空间的不均匀性,EW和SN方向分别存在2个应力转换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云南地区应力场较为复杂,主应力方向变化很大,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应力阻尼反演 应力 云南地区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地壳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晓山 冯向东 赵英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0-619,共10页
基于标量断层类型值,对京津冀地区及邻区2187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震源机制类型以走滑断层和正断层为主,P轴优势方位为NEE—EW和SWW—EW向;采用MSATSI软件包反演该区1°×1°网格的精细地壳应力... 基于标量断层类型值,对京津冀地区及邻区2187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震源机制类型以走滑断层和正断层为主,P轴优势方位为NEE—EW和SWW—EW向;采用MSATSI软件包反演该区1°×1°网格的精细地壳应力场,结果表明:最大主压应力轴最优解的优势方向为NEE—EW向,与P轴优势方位一致;所有网格的相对应力大小R值均小于0.5,表明京津冀地区应力状态偏拉张性质,而且最小主压应力轴的不确定度变化范围相对稳定,表明现今京津冀地区地壳应力场处于一个相对统一的NNW—SSE向的拉张作用控制下。39°N以北地区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最优解显示一定角度的偏转,同时最大、中等、最小主压应力轴最优解推断的应力状态由西向东存在一个正断层—走滑断层—正断层的转换过程;而39°N以南地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场保持稳定,最优主压应力轴呈NEE—SWW向,大部分网格应力状态显示走滑型。构造应力场的反演结果与活动构造、GPS主应变方向和剪切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等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震源机制 应力阻尼反演 地壳应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