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动车组横梁应变场光纤测量与反演研究
1
作者 王燕 张子璠 +3 位作者 彭畅 王光君 鞠增业 马龙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0-396,416,共8页
针对高速动车组车底底架横梁的应变场反演问题,基于模态叠加法和传感器优化配置理论,提出一种根据部分测点的实测单向应变反演结构空间应变场的方法。以结构的应变模态为输入,以模态坐标独立性为目标,基于信息熵理论建立了传感器优化配... 针对高速动车组车底底架横梁的应变场反演问题,基于模态叠加法和传感器优化配置理论,提出一种根据部分测点的实测单向应变反演结构空间应变场的方法。以结构的应变模态为输入,以模态坐标独立性为目标,基于信息熵理论建立了传感器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再根据模态坐标和振型采用正则化方法反演结构应变场。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无噪声干扰下,反演的精度较高,最大均方误差为9.87×10~(-12),并且正则化方法可以有效抑制噪声对结果的影响。搭建了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系统的测试试验台,基于实测应变数据和模态结果反演应变场,结果表明,反演后的应变幅值相对误差带为1.21%~10.79%,反演数据和实测数据的均方误差带为0.80~3.69。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结构的模态坐标,为获取高速列车关键结构的应变场分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反演 传感器优化配置 应变模态 光纤光栅
下载PDF
基于逆有限元法的结构位移与应变场反演方法
2
作者 岳应萍 吴国庆 +3 位作者 蒋镇涛 曾捷 朱清峰 陈国材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117,共4页
舰船梯形结构作为封盖船体或将其分隔成层的平面板状结构,对于保证船体强度及不沉性具有重要作用。梯形结构受力不均匀会产生巨大拉扯力,易造成梯形结构变形与疲劳应力集中。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一种基于逆有限元法(iFEM)和光纤应变感... 舰船梯形结构作为封盖船体或将其分隔成层的平面板状结构,对于保证船体强度及不沉性具有重要作用。梯形结构受力不均匀会产生巨大拉扯力,易造成梯形结构变形与疲劳应力集中。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一种基于逆有限元法(iFEM)和光纤应变感知的舰船梯形结构位移与应变场反演方法,并给出了相应光纤Bragg光栅(FBG)传感器布局形式。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方法,开展了基于仿真结果的相关反演方法验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光纤传感器的梯形结构位移、应变分布监测与反演实验系统。研究表明,双端固支梯形结构的位移重构均方根误差(RMSE)为0.076,应变场重构平均相对误差为6.59%。本文所提方法突破了iFEM因形函数阶次低而无法直接求解结构应变场的难题,能够为舰船梯形结构健康监测与舰载武器基座位姿精度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有限元法 梯形结构 光纤BRAGG光栅传感器 位移 应变反演
下载PDF
基于应变率的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全波形反演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辉 李静 迟本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584-3598,共15页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系统(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DAS)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与传统地震检波器相比,DAS具有耐受恶劣环境,易实现大区域高密度观测等优点.传统地震检波器测量质点速度,而DAS接收沿光纤的轴向应变...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系统(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DAS)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与传统地震检波器相比,DAS具有耐受恶劣环境,易实现大区域高密度观测等优点.传统地震检波器测量质点速度,而DAS接收沿光纤的轴向应变率(或应变)信号,传统基于速度—应力场弹性波方程全波形反演无法直接用于DAS数据反演.在前人DAS数据全波形反演研究中,将DAS数据转换为沿光纤的质点速度,但会放大低波数噪声,在低信噪比条件下影响反演精度.本文提出了直接基于应变率数据的DAS信号全波形反演方法.首先推导实现了直接基于应变率参数的DAS数据全波形反演理论.其次通过典型模型测试和DAS实测数据验证了直接基于应变率的全波形反演方法在DAS数据速度反演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 应变率全波形反演 频散曲线
下载PDF
总体最小二乘方法在华北地区应力分析和应变参数反演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金童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96-101,共6页
近些年来,华北地区主要受近东西向的持续性挤压应力的作用,导致了东西向的压缩和南北向的挤出运动。从运动场的空间分布来看,其运动并非均匀,与以前的认知并非完全一致。通过基于总体最小二乘的反演方法,利用2002年相对稳定的GPS速度场... 近些年来,华北地区主要受近东西向的持续性挤压应力的作用,导致了东西向的压缩和南北向的挤出运动。从运动场的空间分布来看,其运动并非均匀,与以前的认知并非完全一致。通过基于总体最小二乘的反演方法,利用2002年相对稳定的GPS速度场数据,来分析华北地区板块运动应力场。将应变参数反演结果与基于最小二乘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顾及了监测点误差的总体最小二乘方法更适合华北地区的应力分析和应变参数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最小二乘 应变参数反演 应力分析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基于FBG的复杂面形应变场检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莹莹 刘智超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2-656,共5页
为了实时采集在受力条件下复杂面形的应变分布,为复杂面形结构的健康程度评估提供数据支撑,设计了一种基于光纤传感网络的复杂面形应变分布实时检测系统。系统由光纤激光器、耦合器、解调仪、光纤传感阵列组成,采用与光学扫描检测数据... 为了实时采集在受力条件下复杂面形的应变分布,为复杂面形结构的健康程度评估提供数据支撑,设计了一种基于光纤传感网络的复杂面形应变分布实时检测系统。系统由光纤激光器、耦合器、解调仪、光纤传感阵列组成,采用与光学扫描检测数据对比的方法,进行了多种不同施力条件下待测件应变分布的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实验中采用4组光纤光栅传感器在待测面上正交排布的形式,针对5.0mm铝板进行了测试,并与仿真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应变分布与施力位置、大小、表面结构均有关;实验测得最大波长偏移量为1.324nm,2.547nm和1.643nm,其分别对应的位移偏移量为0.244mm,0.523mm和0.347mm,与激光扫描法标定数据对比,相对均小于10%。该测试数据能够反映面形变化趋势,符合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学 应变分布场反演 偏移量函数 光纤光栅 复杂面形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异常裂后沉降的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25
6
作者 崔涛 解习农 +1 位作者 任建业 张成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9-356,共8页
为了理解莺歌海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动力过程,用回剥法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对该区的钻井和地层剖面资料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观测得到的裂后沉降和模拟预测的理论裂后沉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在西北部为300~500m,中部和东... 为了理解莺歌海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动力过程,用回剥法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对该区的钻井和地层剖面资料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观测得到的裂后沉降和模拟预测的理论裂后沉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在西北部为300~500m,中部和东南部为900~1200m,其异常裂后沉降明显呈现向东南和向海方向递大的趋势.地幔对流模型预测的结果表明,20Ma以来南海北部边缘的动力地貌沉降量为300m,因此,莺歌海盆地裂后异常沉降在300m左右的地区可以用动力地貌沉降机理来解释,但是盆地中部和东南部的巨厚的异常沉降远大于动力地貌沉降量,它是自晚中新世以来盆缘断层的右旋走滑作用、裂后热回沉和动力地貌沉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构造沉降 动力地貌 异常沉降 应变速率反演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张裂期沉降亏损与裂后期快速沉降成因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军 施小斌 +4 位作者 王振峰 孙志鹏 杨小秋 石红才 于传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90,共10页
前人研究发现琼东南盆地裂后期存在大规模快速沉降事件,并提出了多种成因机制。为了考察该事件与整个沉降历史的关系,选取跨越琼东南盆地主要凹陷的5条地震剖面上的39个代表点位,利用回剥技术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计算了这些点位的回剥... 前人研究发现琼东南盆地裂后期存在大规模快速沉降事件,并提出了多种成因机制。为了考察该事件与整个沉降历史的关系,选取跨越琼东南盆地主要凹陷的5条地震剖面上的39个代表点位,利用回剥技术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计算了这些点位的回剥构造沉降及理论构造沉降。计算结果不仅确认了前人的认识即琼东南盆地在裂后期存在快速的构造沉降现象,而且还发现,如果假定地壳减薄发生在张裂期(45~21 Ma),那么,依据地壳减薄计算的理论构造沉降在张裂期明显大于回剥构造沉降量。结合琼东南盆地裂后期断裂活动特点和深部结构探测结果,认为地壳减薄发生在古近纪张裂期,表明琼东南盆地张裂期存在明显的沉降亏损现象,在张裂期结束时(21 Ma)各代表点处的回剥构造沉降量,比由地壳减薄计算得到的理论构造沉降量小约900~2 000m。进一步分析认为,裂陷期的沉降亏损与裂后期的快速沉降很可能存在内在成因联系,后期快速沉降是早期沉降亏损的补偿,其成因可能和该区深部热异常的演变有关。深部热异常可导致张裂期的沉降不足,随着热异常热源的消退,导致晚期快速沉降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沉降 地壳拉张因子 应变速率反演 载水构造沉降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亚敏 施小斌 +2 位作者 徐辉龙 何家雄 刘兵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57,65,共12页
为考察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利用回剥技术计算了盆内68口井的构造沉降史,并选择15口代表井进行拉张应变速率反演及拉张因子计算。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空间上表现为中央凹陷带和南部凹陷带强于北... 为考察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的时空分布及裂后期异常沉降机制,利用回剥技术计算了盆内68口井的构造沉降史,并选择15口代表井进行拉张应变速率反演及拉张因子计算。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空间上表现为中央凹陷带和南部凹陷带强于北部凹陷带;时间上在裂陷期出现局部快速沉降-整体慢速沉降—局部快速沉降的阶段特征,进入裂后期逐渐减缓并在15.5~10.5Ma期间减至最低值,但自10.5~5.5Ma以来又明显增大。裂后期异常沉降在盆地东西部都有明显表现,在北部凹陷带较小,在中央凹陷带内往东区有逐渐增大趋势;时间上裂后异常构造沉降随时间增大,增长过程具有快-慢-快的阶段性。分析认为:裂后阶段早期的快速沉降可能是裂陷期非均匀拉张的结果,而晚中新世以后的快速构造沉降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降 裂后期异常沉降 应变速率反演 拉张因子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纪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 被引量:5
9
作者 李超 刘少峰 白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3-1224,共12页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白垩纪裂后期沉降的动力机制,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十屋凹陷为例,用回剥法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对研究区钻井和地层剖面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得到的裂后沉降和模拟预测的理论裂后沉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异常沉...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白垩纪裂后期沉降的动力机制,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十屋凹陷为例,用回剥法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对研究区钻井和地层剖面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得到的裂后沉降和模拟预测的理论裂后沉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异常沉降量达160-800 m;并且异常沉降经历了两次沉降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裂后期的泉头组及嫩江组沉积时期,平均沉降速率最大值出现在泉头组沉积时期,达16 m/Ma,同期地壳应变速率也达到裂后期最大值,约为6 Ga^-1。该异常沉降除受到裂后期基底断裂和盆地小型正断层活动的小部分影响外,可能主要受控于中生代晚期Izanagi俯冲板片在松辽盆地深部的下拽作用及其诱发的深部地幔流动,属动力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构造沉降 异常沉降 应变速率反演 长岭凹陷 十屋凹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及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 被引量:4
10
作者 白玉 刘少峰 +1 位作者 李超 马方彬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0-542,共13页
为了探究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过程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的对应关系,作者收集整理27口钻孔和1条地震地质剖面数据,并运用回剥技术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模拟出渤海湾盆地中北部裂陷期地壳应变速率变化,分离出裂后期异常沉降.模拟获得裂... 为了探究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过程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的对应关系,作者收集整理27口钻孔和1条地震地质剖面数据,并运用回剥技术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模拟出渤海湾盆地中北部裂陷期地壳应变速率变化,分离出裂后期异常沉降.模拟获得裂陷期地壳应变速率曲线具有明显的三次大的波动,可指示三次构造沉降事件:裂陷Ⅰ幕(60-42 Ma),对应于渤海湾盆地孔店组-沙四段沉积过程,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4.6 m/Ma;裂陷Ⅱ幕(42-36 Ma),对应沙三段-沙二段沉积过程,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5.5-30.5 m/Ma;裂陷Ⅲ幕(36-24.6 Ma),对应于沙一段-东营组沉积过程,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14.7-54.7 m/Ma.研究区内裂后期观测构造沉降与模拟的理论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存在异常沉降.盆地北部异常沉降值在100-200 m,中部渤海海域异常沉降值在500-700 m,裂后期异常沉降向海域增大.作者推测渤海湾盆地裂后异常沉降主要是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的深部地幔物质流动导致向下拖拽力引起的.因此,渤海湾盆地中异常沉降可能是一种动力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新生代 回剥 应变速率反演 动力沉降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Al-Ti liquid-solid interface 被引量:5
11
作者 蒋淑英 李世春 张磊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3545-3552,共8页
Al-Ti diffusion couples were made by embedded technology and treated at the temperature between the melting points of Al and Ti.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the Al-Ti DRZ were investigated. Th... Al-Ti diffusion couples were made by embedded technology and treated at the temperature between the melting points of Al and Ti.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the Al-Ti DRZ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RZ, the mixture of TiAl3 and Al, grows layer by layer along their chemical equilibrium zone. In the course, the growth interface moves toward the aluminum side. TiAl3 is the only new phase which forms earliest in the course of heat-treatment. The growth mechanism of the DRZ changes after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titanium. Before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titanium, the growth of the DRZ is controlled by the dissolution speed of the titanium to the molten aluminum, while after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titanium, the growth is controlled by the chemical reaction speed of Al and Ti atoms, and consequently, its growth rate is greatly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i liquid-solid interface diffusion-reaction zon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growth mechanism
下载PDF
总体最小二乘方法在华北地区应变参数反演的应用
12
作者 吴飞 金童 《江西测绘》 2015年第2期10-11 15,15,共3页
通过基于总体最小二乘的应变参数反演方法,利用2002年相对稳定的GPS速度场数据,来实现华北地区板块运动应力场的分析。将应变参数反演结果与基于最小二乘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总体最小二乘方法更适合华北地区的板块运动和形... 通过基于总体最小二乘的应变参数反演方法,利用2002年相对稳定的GPS速度场数据,来实现华北地区板块运动应力场的分析。将应变参数反演结果与基于最小二乘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总体最小二乘方法更适合华北地区的板块运动和形变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最小二乘 应变参数反演 华北地区 板块运动
原文传递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Pt‐base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electrocatalysts 被引量:5
13
作者 Jiaheng Peng Peng Tao +3 位作者 Chengyi Song Wen Shang Tao Deng Jianbo Wu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47-58,共12页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PEMFCs)could provide a cleaner energy society in the near future.However,the sluggish reaction kinetics and harsh conditions of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PEMFCs)could provide a cleaner energy society in the near future.However,the sluggish reaction kinetics and harsh conditions of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ffect the durability and cost of PEMFCs.Most previous reports on Pt-based electrocatalyst designs have focused more on improving their activity;however,with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PEMFCs,durability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In-depth insight into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Pt-based electrocatalysts throughout their lifecycle can contribute to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heir activity and durability.The development of in situ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other in situ techniques has promoted the elucidation of the evolution mechanism.This mini review highlight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Pt-based electrocatalysts.The mechanisms are adequately discussed,and some methods to inhibit or exploit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catalysts are also briefly review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Structural evolution Pt‐based electrocatalyst Durability In situ electron microscopy characterizations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i content on interface reaction of iron-based hot-dip aluminizing on Fe sheet
14
作者 PENG Hao-ping MA Ming +4 位作者 XI Shi-heng LIU Ya LEI Yun SU Wei SU Xu-p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3581-3591,共11页
Based on the diffusion channel,the influence of Si content on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iron-based hot-dip Al-χSi coating was analyzed(χ=0,1.5 wt%,3.0 wt% and 7.0 w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Based on the diffusion channel,the influence of Si content on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iron-based hot-dip Al-χSi coating was analyzed(χ=0,1.5 wt%,3.0 wt% and 7.0 w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Si makes the reaction interface change from the lingual-tooth interface of hot-dip Al to the flat interface of hot-dip Al-Si.It also reduces the thickness of the alloy layer in the coating,especially the Fe_(2)Al_(5) layer.When the Si content is 1.5 wt%or 3.0 wt%,the diffusion channel crosses the conjugate line of the two-phase region(FeAl_(3)+liquid phase)into the FeAl_(3) single-phase region,and then moves to the region with higher Si content.Next,the diffusion channel cuts off the conjugate line of FeAl_(3)phase,τ_(1)/τ_(9) phase,and Fe_(2)Al_(5)phase,which promotes the form ofτ_(1)/τ_(9) phase.The formedτ_(1)/τ_(9) phase inhibits the diffusion between Fe and Al atoms.When the Si content is 7.0 wt%,the diffusion channel passes through the two-phase region(liquid phase+τ_(5))and enters theτ_(5) single-phase region.The form ofτ_(5) single-phase region has a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interatomic diffusion of Fe and Al,thereby reduc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coating,especially the Fe_(2)Al_(5)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t-dip Al-Si diffusion channel interface reaction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COATING
下载PDF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振动台试验的弹塑性损伤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忠献 吕杨 +1 位作者 徐龙河 丁阳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21,共7页
通过LS-DYNA程序,二次开发了钢材和混凝土单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其中钢材损伤模型采用混合强化准则,可考虑材料的Bauschinger效应;混凝土损伤模型定义了拉、压两个损伤指数,能较为准确地模拟混凝土单边效应、箍筋约束效应等。结合程... 通过LS-DYNA程序,二次开发了钢材和混凝土单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其中钢材损伤模型采用混合强化准则,可考虑材料的Bauschinger效应;混凝土损伤模型定义了拉、压两个损伤指数,能较为准确地模拟混凝土单边效应、箍筋约束效应等。结合程序中基于显示算法的纤维单元,建立了结构整体数值分析模型,并通过一个缩尺比例为1∶4的3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验证了数值分析模型的分析精度,数值模拟得到了模型结构的损伤发展过程。此外提出一种通过实测应变反演应变测试部位材料的应力和损伤发展的方法,研究表明,应变反演能充分利用应变测试数据,获得材料应力和损伤发展过程,并对结构的性能退化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振动台试验 损伤本构模型 应变反演 弹塑性损伤分析
原文传递
Fusion hindrance in the neck evolution of symmetric nuclear reactions 被引量:2
16
作者 WANG XiaoLin SHEN CaiWan +1 位作者 LI QingFeng LIU Li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1年第3期470-473,共4页
Fusion hindrance in the radial degree of freedom for massive nuclear reactions is known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the present work shows that the fusion hindrance also exists in the neck evolution. We calculate the pot... Fusion hindrance in the radial degree of freedom for massive nuclear reactions is known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the present work shows that the fusion hindrance also exists in the neck evolution. We calculate the potential at different distances and different neck parameters by the two-center liquid drop model and then check whether fusion hindrance exists in the neck evolution by examing the sign of slope of potential vs. the neck parameter. The area of fusion hindrance in the neck evolution is show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clear reaction fusion hindrance neck evolution neck paramet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