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8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耦合适应关系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应有功能与发展策略
1
作者 宋耀辉 《职教通讯》 2024年第7期54-61,共8页
乡村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居于关键位置,新时代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中大有可为。目前,职业教育在促进乡村人才资源累积、农民素质提升及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但在实践中,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中依然... 乡村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居于关键位置,新时代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中大有可为。目前,职业教育在促进乡村人才资源累积、农民素质提升及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但在实践中,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中依然面对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乡村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形式简单、资源紧缺及培养体系不全等。为此,要聚焦乡村所需人才,精准培养乡村人才,应通过多方主体协同育人,提升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以人才为本;全方位引进各类教育平台,培养乡村高水平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才振兴 职业教育 应有功能 耦合发展
下载PDF
“维护教师惩戒权”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应有之义
2
作者 宋圭武 《甘肃教育》 2024年第18期14-14,共1页
“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的提法是合适的,是符合当前教育实际的提法,也是遵循教育规律,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教育过程必然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过程,没有惩戒权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不科学的,本... “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的提法是合适的,是符合当前教育实际的提法,也是遵循教育规律,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教育过程必然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过程,没有惩戒权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不科学的,本质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从历史来看,古代教育到现代教育,教师都是具有惩戒权的。从各国教育实践来看,各国教师也都是具有惩戒权的,没有例外。没有惩戒权的教育,教育出的学生在人格上必然多是单面的,或是不完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惩戒权 循循善诱 遵循教育规律 当前教育 应有之义 提法 维护
下载PDF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
3
作者 郑桂华 王会丽(整理) 张楼(整理)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14期44-46,共3页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我们把书打开,今天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想先问一下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请举手。(生举手。)师:没看过是理所当然的啊,不举手很正常。不过大家好像都举手了,请放下。既然我们...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我们把书打开,今天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想先问一下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请举手。(生举手。)师:没看过是理所当然的啊,不举手很正常。不过大家好像都举手了,请放下。既然我们都看过了,老师要问一个难一点的问题,大家看投影,文章发表的时候标题里多了一个词语,哪个词?生:“真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实录 文章发表 举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老师 上课
下载PDF
论应有人权的内在逻辑和科学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董石桃 《桂海论丛》 2014年第6期23-29,共7页
应有人权是人权的"应然"存在,即指人作为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人权的"理想意图"和"观念力量"。应有人权对人权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批判和参照意义。从人权理论史来看,自然权利学说构建了第一个应有人... 应有人权是人权的"应然"存在,即指人作为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人权的"理想意图"和"观念力量"。应有人权对人权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批判和参照意义。从人权理论史来看,自然权利学说构建了第一个应有人权观的体系,而马克思则对此进行了科学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人权观科学发展,当以马克思主义应有人权观为基础,结合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特征,从个人人权意识的塑造、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张扬以及推进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中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有人权 马克思主义应有人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人权
下载PDF
巧设口语交际任务,助力演讲词教与学——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为例
5
作者 廖敏 刘菊春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18期61-63,共3页
针对演讲词阅读教学中由文体把握不准导致学讲分裂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例,将演讲词阅读划分为还原演讲现场、明晰演讲观点、体会演讲价值三个环节,探索演讲词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特定口语交际任务,在交流情境中... 针对演讲词阅读教学中由文体把握不准导致学讲分裂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例,将演讲词阅读划分为还原演讲现场、明晰演讲观点、体会演讲价值三个环节,探索演讲词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特定口语交际任务,在交流情境中实现学习主体的读讲紧密结合,提高演讲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讲词教学 口语交际任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下载PDF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的应有地位及效能提升
6
作者 刘顺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3,共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的应有地位是什么?这看似不成问题,而实际上却是亟待正本清源的真问题。在应有地位上,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升华辩证唯物主义认知的关键课程、培养科学思维的进阶课程、领会习... “自然辩证法概论”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的应有地位是什么?这看似不成问题,而实际上却是亟待正本清源的真问题。在应有地位上,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升华辩证唯物主义认知的关键课程、培养科学思维的进阶课程、领会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通识课程。为此,应立足“应有地位”来提升其“应有效能”。课程定位上,统筹学理性与意识形态功能性的辩证统一。教学理路上,从自然辩证法理论教育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价值引领。内容供给上,讲深讲透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改革向度上,挖掘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叠加赋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概论 高校思政课 应有地位 育人效能
下载PDF
论应有人权的基本范畴和建构逻辑
7
作者 董石桃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第4期100-105,共6页
应有人权是人们从自身的需要和利益诉求出发,对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提出的要求和主张,是人权的"理想意图"和"观念力量",具有客观存在性、抽象性、理想性和发展性。应有人权对人权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应有人权是人们从自身的需要和利益诉求出发,对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提出的要求和主张,是人权的"理想意图"和"观念力量",具有客观存在性、抽象性、理想性和发展性。应有人权对人权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批判和参照意义。推动应有人权的理论建构要遵循"为何应有"、"应有什么"、"如何应有"的基本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有人权 应有人权的范畴 应有人权的理论建构
下载PDF
贯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评《思想政治教育贯通论》
8
作者 白云翔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以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一直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骆郁廷教授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由骆郁廷教授撰写、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的《思...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以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一直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骆郁廷教授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由骆郁廷教授撰写、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贯通论》是该领域研究中的又一全新力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40周年之际,这一新著的出版应当说恰逢其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贯通论 理论与应用研究 人民出版社 杰出贡献 理论与实践研究 应有之义
下载PDF
心态好的人应有这8个认知和习惯
9
《花炮科技与市场》 CAS 2024年第2期26-28,共3页
心态好的人,有积极向上的人生,他的事业同样会风生水起。“人,最可怕的不是疾病,而是丧失了意志和信念,不要自暴自弃,不要消极等待,对生活和事业应有进取的心境。”
关键词 自暴自弃 心态 消极等待 积极向上 应有
下载PDF
“真有之情”与“应有之情”:内部人身份感知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双重影响机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吴坤津 刘善仕 +1 位作者 王红丽 冯镜铭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72,共9页
"内部人"或"自己人"是本土组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非正式身份划定。然而,"内部人"这种特殊身份往往因为其所蕴含的角色期待,而面临如何行使这一角色的尴尬。一方面,"内部人"跟组织和领导有了不同... "内部人"或"自己人"是本土组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非正式身份划定。然而,"内部人"这种特殊身份往往因为其所蕴含的角色期待,而面临如何行使这一角色的尴尬。一方面,"内部人"跟组织和领导有了不同于"外部人"的关系,而对这一身份倍加珍视,并对组织形成了较为强烈的情感依附;另一方面,本土组织对"内部人"的角色要求达成了长久的共识,内部人必须付出更多以维护这一特殊身份,内部人的责任更大。针对上述现象,文章从角色认同和自我归类理论出发分析,内部人所表现出的员工创新行为究竟是"真有之情"还是"应有之情"在驱使,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文章的基本假设是,"内部人"做出创新行为一个可能的选择不是简单地依靠情感,而是同时"无奈地"通过承担义务的方式来进行创新行为,这一组合机制是其面对自身身份以及身份本身蕴含的角色期望而构建的一种行为选择。这一研究从过去主要关注员工创新行为如何激发,转向对员工情感动机和义务动机组合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研究。这一研究模型将内部人身份、情感承诺、感知义务与员工创新行为结合起来,拓展和深化了员工创新行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有之情”与“应有之情” 内部分身份感知 员工创新行为 双重机制
下载PDF
主张应有权利——中美纺织品争议的法律视角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贵国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8,共4页
2004年10月24日,香港报载美国将对中国出口的棉袜、化纤袜和毛袜进行数量限制,自2005年起将输美中国袜子的增长幅度限制在7.5%.随着贸易数量和经济交往频率的增加,相关国家间的经贸争议会相对增加.然而,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架式,中国政... 2004年10月24日,香港报载美国将对中国出口的棉袜、化纤袜和毛袜进行数量限制,自2005年起将输美中国袜子的增长幅度限制在7.5%.随着贸易数量和经济交往频率的增加,相关国家间的经贸争议会相对增加.然而,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架式,中国政府必须考虑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双方的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增加 经贸 增长幅度 贸易数量 数量限制 美国 应有权利 争议 议会
下载PDF
死刑复核程序的应有功能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立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29,共5页
死刑复核程序是刑事诉讼中的特殊审判程序,是死刑案件的必经程序。死刑复核程序的设计以及死刑复核程序能否被严格遵守,则直接关系到死刑案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死刑的准确适用和严格适用问题。而准确把握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又是科学设... 死刑复核程序是刑事诉讼中的特殊审判程序,是死刑案件的必经程序。死刑复核程序的设计以及死刑复核程序能否被严格遵守,则直接关系到死刑案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死刑的准确适用和严格适用问题。而准确把握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又是科学设计并严格贯彻实施该程序的关键因素,从应然的角度看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死刑复核程序应当具备:人权保障、权力制约、法益保护三个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复核程序 应有功能 人权保障 权力制约 法益保护
下载PDF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价值支撑与应有境界——从契约精神的视角看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咸瑜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33,共3页
契约精神自有着充分的存立理由与特定的生成机理。从当代中国现实看,契约精神所蕴涵的基本价值契合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内容与价值支撑力量。但是,契约精神既不能带来人的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真正和谐... 契约精神自有着充分的存立理由与特定的生成机理。从当代中国现实看,契约精神所蕴涵的基本价值契合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内容与价值支撑力量。但是,契约精神既不能带来人的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真正和谐社会的建构,也不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境界之价值根本依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约精神 和谐社会 价值支撑 应有境界
下载PDF
法律在应有权利向实有权利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蒋传光 郑小兵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93-96,共4页
权利的实际享有与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法律完善的过程就是权利发展的过程。法律在应有权利向实有权利转化中发挥着七种重要的作用,即法律内蕴、法律表达、法律指引、法律守护、法律争取、法律救济、法律... 权利的实际享有与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法律完善的过程就是权利发展的过程。法律在应有权利向实有权利转化中发挥着七种重要的作用,即法律内蕴、法律表达、法律指引、法律守护、法律争取、法律救济、法律限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应有权利 实有权利
下载PDF
正当怀疑和应有关注理念在审计师非审计服务中的运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孝 《审计与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6,共4页
正当怀疑和应有关注是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的重要理念。随着非审计服务的不断拓展,强调正当怀疑和应有关注理念,无论对于保证审计师非审计服务的执业质量,还是维护审计师审慎的职业形象,都具有重大意义。审计师应在提供非审计... 正当怀疑和应有关注是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的重要理念。随着非审计服务的不断拓展,强调正当怀疑和应有关注理念,无论对于保证审计师非审计服务的执业质量,还是维护审计师审慎的职业形象,都具有重大意义。审计师应在提供非审计服务时始终保持正当怀疑和应有关注理念,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具体实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怀疑 应有关注 非审计服务
下载PDF
真有之情和应有之情:旅游目的地品牌情感模型研究——基于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恒 路婷婷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7年第10期1254-1258,1275,共6页
将品牌情感的两个维度——"真有之情"和"应有之情"纳入旅游目的地品牌情感模型,并将自我构念作为调节变量,以大学生为样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真有之情、应有之情、目的地态度和旅游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将品牌情感的两个维度——"真有之情"和"应有之情"纳入旅游目的地品牌情感模型,并将自我构念作为调节变量,以大学生为样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真有之情、应有之情、目的地态度和旅游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旅游目的地品牌情感具有"真有之情"和"应有之情"两个维度,且真有之情的影响作用大于应有之情;(2)自我构念会调节品牌情感(真有之情/应有之情)和目的地态度之间的关系,外显的(品牌)情感差异和内隐的自我(构念)差异具有一致性。因此,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要根据游客自我构念类型进行市场细分、培育差异化品牌、激发游客的真有之情和应有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有之情 应有之情 自我构念 目的地态度 旅游意向
下载PDF
论我国法律修改之应有规则——基于刑、民诉讼法修改中的“差别待遇”问题的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傅贤国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66-72,共7页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了立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作为立法之重要一环的法律修改的重要性日趋突出。由于我国法律缺乏应有的规定,使得刑、民诉讼法的修改呈现出典型的"差别待遇":修法形式被莫名适...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了立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作为立法之重要一环的法律修改的重要性日趋突出。由于我国法律缺乏应有的规定,使得刑、民诉讼法的修改呈现出典型的"差别待遇":修法形式被莫名适用,审议主体存在重大差异。根据依法立法、依法修法的原则,理应区别宪法、基本法律和其他法律,确立不同修法形式的适用条件及其审议主体,以使修法活动走上理性操作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修改 差别待遇 修改形式 审议主体 应有规则
下载PDF
论应有人权的内在规定和建构逻辑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石桃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1,共5页
应有人权是人们从自身的需要和利益诉求出发,对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提出的要求和主张,是人权的"理想意图"和"观念力量",具有客观存在性、抽象性、理想性和发展性。应有人权对人权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应有人权是人们从自身的需要和利益诉求出发,对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提出的要求和主张,是人权的"理想意图"和"观念力量",具有客观存在性、抽象性、理想性和发展性。应有人权对人权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批判和参照意义。推动应有人权的理论建构要遵循"为何应有"、"应有什么"、"如何应有"的基本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有人权 马克思主义人权哲学 基本范畴 建构逻辑
下载PDF
知识获取权的证成——以应有权利为视角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萍 《法治研究》 2014年第5期106-114,共9页
知识经济与网络结合的发展模式,需要知识的传播、获取、使用与创造能够尽享自由。然而,知识产权的扩张,却导致主体对知识的获取受到前所未有的制约,因而产生了获取知识的需要。这种需要具备了权利的五要素,因而成为一项权利——知识获... 知识经济与网络结合的发展模式,需要知识的传播、获取、使用与创造能够尽享自由。然而,知识产权的扩张,却导致主体对知识的获取受到前所未有的制约,因而产生了获取知识的需要。这种需要具备了权利的五要素,因而成为一项权利——知识获取权。作为应有权利的知识获取权,已经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知识获取权是发展权的派生人权,主体包括个人、特定群体与发展中国家。基于应有权利的无力性,要使主体对知识的需求得到真正地实现,必须将知识获取权由应有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获取权 发展权 知识产权 应有权利
下载PDF
我国个税免征额调整的税收效应——基于应有免征额、免征额累积性调整方式的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桂全 《经济学报》 2018年第2期147-166,共20页
个税免征额调整税收效应的研究是评估我国个税免征额政策的重要课题。鉴于我国个税免征额累积性调整方式,为全面认识免征额调整的税收效应,不仅要分析免征额调整与不调整条件下的税收差异,而且要分析实际免征额调整与应有免征额调整条... 个税免征额调整税收效应的研究是评估我国个税免征额政策的重要课题。鉴于我国个税免征额累积性调整方式,为全面认识免征额调整的税收效应,不仅要分析免征额调整与不调整条件下的税收差异,而且要分析实际免征额调整与应有免征额调整条件下的税收差异,并评价实际免征额的适当性及其导致的税收合理性。本文结果表明,免征额调整是必要的,实际免征额调整与应有调整的总体数量基本一致,没有改变应有免征额条件下税收增长的总体趋势,也没有从总体上恶化个税功能。但是,实际免征额调整导致经常性的免征额不适当、税收不合理以及免征额调整年的税收比上一年出现不合理的下降,则表明累积性调整方式存在弊端,应当进行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纳税人免征额 应有免征额 免征额累积性调整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