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布容事件”时南极底层流在马里亚纳海沟南部的沉积记录
1
作者 陈亮 刘紫荆 +1 位作者 殷征欣 唐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02-1010,共9页
对马里亚纳海沟南部的柱状样品进行了涂片粒度、岩心扫描(XRF)、古地磁及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古地磁分析结果表明,该柱底部507 cm处发生了倒转事件(B/M界限),表明该柱至少记录了78万年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通过对古地磁相对强度及倾角... 对马里亚纳海沟南部的柱状样品进行了涂片粒度、岩心扫描(XRF)、古地磁及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古地磁分析结果表明,该柱底部507 cm处发生了倒转事件(B/M界限),表明该柱至少记录了78万年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通过对古地磁相对强度及倾角长期变化分析建立了该柱布容时期以来年代框架。涂片粒度分析及XRF扫描结果均显示,该柱样沉积物类型自底部到顶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底部以代表陆源输入的远洋黏土为主,上部以代表生源作用的硅质软泥为主,分析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布容事件(MBE)时南极底层水(AABW)对该区域的影响。结合沉积物类型、磁化率各向异性及古地磁年代学分析,认为中布容事件对该柱样所在区域的影响始于约553 ka,南极底层流开始影响该区域,沉积物类型由陆源向生源转变;到约417 ka时,沉积物类型主要成分已完成由陆源向生源转变,之后,南极底层流进一步增强;到约336 ka时,沉积物类型几乎全由硅质软泥主导,且之后不再发生较大变化,表明MBE对该区域影响的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布容事件 南极底层流 马里亚纳海沟南部 深海沉积
下载PDF
用磁组构研究底层流流向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3
2
作者 丛友滋 臧启运 +2 位作者 李培英 程国良 白运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47-351,共5页
根据形态异性颗粒的排列组合状态与沉积动力环境的对应关系,对黄河口5号桩区域潮间带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进行了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形态异性颗粒排列组合椭圆长轴方向为SE—NW方向,滩面底流流向及泥沙搬运方向为NE方向.这一结果... 根据形态异性颗粒的排列组合状态与沉积动力环境的对应关系,对黄河口5号桩区域潮间带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进行了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形态异性颗粒排列组合椭圆长轴方向为SE—NW方向,滩面底流流向及泥沙搬运方向为NE方向.这一结果与沉沙盘、滩面动态地貌形态及测流资料等的统计分析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底层流 磁化率
下载PDF
台湾海峡的底层流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以恳 翁学传 +1 位作者 张启龙 王从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24-131,共8页
本文主要根据1984年2月—1988年9月在南起21°49′N,北至27°00′N的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投放“人工水母”的结果,并结合实测底层流资料,对台湾海峡底层流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台湾海峡区的底层流一年四季都向东北方向... 本文主要根据1984年2月—1988年9月在南起21°49′N,北至27°00′N的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投放“人工水母”的结果,并结合实测底层流资料,对台湾海峡底层流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台湾海峡区的底层流一年四季都向东北方向流动;在海峡西侧的福建沿岸一带,存在着底层流的向岸流动现象;海峡东侧,底层流主要顺台湾沿岸向东北方向流动;台湾海峡的底层流在北上进入东海后,其主体仍继续沿东北方向流动,在27°00′N,122°00′E附近与来自台湾东北侧的黑潮水(黑潮次表层水)相汇,并继续北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底层流
下载PDF
灵山岛西北侧适养区近底层流特征初步分析
4
作者 王从敏 张启龙 张以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3-65,共3页
day serial near-bottom currents (at 20cm over Sea bottom) were measured in the northwest suitable breeding area near Lingshan Dao Island in order to study the potentials for the breeding environment. Statistical analy... day serial near-bottom currents (at 20cm over Sea bottom) were measured in the northwest suitable breeding area near Lingshan Dao Island in order to study the potentials for the breeding environm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made for current speed frequency distribution besides harmonic analysis for these current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ar-bottom current speeds mainly concentrate on the range of 6- 15 cm/s at frequency of 47 percent,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at 25 cm/s reaches 86 percent, and maximum speed measured is 48 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流 速度频率 灵山岛
下载PDF
金塘水道南岸水域底层流结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伟 董礼先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7-35,6,共10页
1984年冬季在金塘水道南岸水域获取了4个测站历时15~30d的近底层流资料。通过一系列统计特征分析及最大熵谱结构分析,对近底层流的潮振动特性及低频流结构有了一定认识。对底摩擦层流动垂向变化,海底地形对底流的影响及低频流的产生机... 1984年冬季在金塘水道南岸水域获取了4个测站历时15~30d的近底层流资料。通过一系列统计特征分析及最大熵谱结构分析,对近底层流的潮振动特性及低频流结构有了一定认识。对底摩擦层流动垂向变化,海底地形对底流的影响及低频流的产生机制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流 全日潮 结构分析 底摩擦层 海底地形 半日潮 金塘 椭圆 正规半日潮 特征分析
下载PDF
南极底层流水循环运动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焕夫 《海洋地质动态》 1998年第3期4-7,共4页
本文论述了南极底层流水循环运动及其成矿意义。在论述了南极底层流水循环运动的起源、证据、水道和流向、循环周期之后,还阐述了南极底层流水循环运动对于缔造海洋底地球化学屏障界面、输送铁锰矿床的成矿物质以及铁锰结核(壳)的裂... 本文论述了南极底层流水循环运动及其成矿意义。在论述了南极底层流水循环运动的起源、证据、水道和流向、循环周期之后,还阐述了南极底层流水循环运动对于缔造海洋底地球化学屏障界面、输送铁锰矿床的成矿物质以及铁锰结核(壳)的裂解和再生等方面的成矿理论和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底层流 水循环 成矿 铁矿床 锰矿床
下载PDF
铁锰结壳中底层洋流活动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韩杰 武光海 +1 位作者 叶瑛 邬黛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0-628,共9页
文章以大洋海山铁锰结壳与南极底层流(AABW)之间关系的角度,从铁锰结壳的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特别是结壳新壳层的Ce异常和Ce/La比值的区域分布来探讨AABW的活动在铁锰结壳中留下的证据。主要对中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5座海山的17个铁锰结... 文章以大洋海山铁锰结壳与南极底层流(AABW)之间关系的角度,从铁锰结壳的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特别是结壳新壳层的Ce异常和Ce/La比值的区域分布来探讨AABW的活动在铁锰结壳中留下的证据。主要对中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5座海山的17个铁锰结壳新壳层样品进行了结构构造分析和REE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铁锰结壳的REE含量很高,平均为1716.66×10-6,且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LREE/HREE平均值为4.82,除MID06样品具微弱的Ce负异常外,其他铁锰结壳样品均具明显的Ce正异常。为了对比研究AABW的影响,除铁锰结壳外,还引用了不同区域的多金属结核的稀土元素平均值资料按不同区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AABW活动区和非活动区的δCe值和Ce/La比值有显著差异。一般来说,沿AABW流路,从南向北,δCe值和Ce/La比值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但在局部地区,如地形复杂的海山区,AABW的强度会发生变化,其Ce正异常和Ce/La比值可能会局部增大。本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大洋成矿作用与海洋环境变迁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铁锰结壳 南极底层流 稀土元素 海山 太平洋
下载PDF
东太平洋我国开辟区底层海流锚泊观测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国祯 曾瑞坚 张学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15-120,共6页
“海洋四号”在执行DY95-7和DY95-9航次调查任务期间,在东太平洋我国开辟区做了2个测站的底层海流观测。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底层流的流速在1.2~12.0cm/s之间;底层流有月际和日际变化,并发现底层流存在“不... “海洋四号”在执行DY95-7和DY95-9航次调查任务期间,在东太平洋我国开辟区做了2个测站的底层海流观测。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底层流的流速在1.2~12.0cm/s之间;底层流有月际和日际变化,并发现底层流存在“不活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流 东太平洋 海底 锚泊观测
下载PDF
浮标升降方法观测底层拉格朗日余流的原理可行性分析
9
作者 生小萱 江文胜 毛新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10,共10页
针对目前没有观测底层拉格朗日余流有效方法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升降浮标观测底层拉格朗日余流的思路,并以象山港为例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数值分析。该方法的核心是浮标上浮至海面进行定位和通讯,下沉到海底随海水漂流。假设浮标升... 针对目前没有观测底层拉格朗日余流有效方法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升降浮标观测底层拉格朗日余流的思路,并以象山港为例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数值分析。该方法的核心是浮标上浮至海面进行定位和通讯,下沉到海底随海水漂流。假设浮标升至水面的位置即为该浮标在这一时刻的水底位置,就可以得到底层拉格朗日余流。但是由于水平流速在垂向上有变化,浮标在升降过程中水平位置会发生偏移从而产生误差,该误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这种观测思路的可行性。本文利用FVCOM数值模式,以升降间隔周期、升降速度、释放位相以及追踪时间为实验变量分别计算它们对浮标升降过程中水平偏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升降间隔周期取一个潮周期,升降速度取0.10m/s,释放位相选在低平潮时,追踪一个潮周期后计算的拉格朗日底层余流速度误差可以控制在5%左右。说明这种测量方式在原理上是具有可行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标 拉格朗日余 底层流 FVCOM 象山港
下载PDF
DirectShow框架下流媒体底层图像挖掘的实现
10
作者 艾安娜 王杰 《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8期97-100,共4页
论述了基于Zadeh-X变换的流媒体底层图像挖掘的基本原理,以及底层图像挖掘Filter组件的设计.并在DirectShow框架下的实现了该算法.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封装的Filte切实可行,能很好地实现本地视频文件的底层图像挖掘.
关键词 媒体底层图像挖掘 Zadeh—X变换 DIRECTSHOW
下载PDF
海山当地物源和南极底层水对富钴结壳成矿作用的影响——来自海山周围水柱化学分析的证据 被引量:5
11
作者 武光海 刘捷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2-98,共7页
为了了解海山富钴结壳中金属元素的来源及其形成环境,对中太平洋某海山周围两个站位(一个位于海山斜坡上部,另一个位于海山外围较远处)进行了海水水柱综合水化学分析,发现两个站位溶解氧、pH及营养盐的分布是一致的,反映了两个站位海水... 为了了解海山富钴结壳中金属元素的来源及其形成环境,对中太平洋某海山周围两个站位(一个位于海山斜坡上部,另一个位于海山外围较远处)进行了海水水柱综合水化学分析,发现两个站位溶解氧、pH及营养盐的分布是一致的,反映了两个站位海水化学环境的相似性,而剖面上金属元素含量却存在很大差异,位于海山斜坡上部站位的金属元素含量明显高于离海山较远的站位,说明海山结壳的主要金属来源于海山当地的水岩反应甚至低温热液活动。尽管存在差异,但在两个不同站位均存在近底层金属元素含量高,这印证了通过势温分布推断的本区存在南极底层水(AABW)影响的判断,说明AABW在本研究区确实存在,并且是维持海山斜坡强氧化环境的主要因素,AABW可能同时起着输运部分成矿元素的作用,但两个站位水柱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主要揭示了海山区存在水岩反应或者低温热液等当地物质的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太平洋 富钴结壳 海山当地源 水化学分析 南极底层流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潮流和余流的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寿景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3期23-26,共4页
本文取“福建海岸带调查”的9个站和“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10个站的海流周日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潮流、余流的性质及其分布特征。
关键词 连续观测 半日潮 资料 椭圆 海岸带 综合调查 底层流 季风影响
下载PDF
冰岛—法罗海脊东南深海底形及底流特征
13
作者 曹立华 董威力 +1 位作者 庄振业 李兵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5期25-32,共8页
冰岛—法罗海脊位于东北大西洋和挪威海之间,其东南侧水深600~1 200m,构成法罗—设德兰水道(FSC)和法罗浅滩水道(FBC),两者相连合为挪威海深水通道(NS-DW)。持续而强劲的底层冷水流可搬运并沉积砂和砾级碎屑。利用侧扫声纳图、地震剖... 冰岛—法罗海脊位于东北大西洋和挪威海之间,其东南侧水深600~1 200m,构成法罗—设德兰水道(FSC)和法罗浅滩水道(FBC),两者相连合为挪威海深水通道(NS-DW)。持续而强劲的底层冷水流可搬运并沉积砂和砾级碎屑。利用侧扫声纳图、地震剖面和海底摄像识别出的大小沙波、新月形大沙丘、沙流、沙带、沙影和慧星痕等各种底形分布于顺水道5个区片中。一些大沙丘和沙带等大型底形形成于全新世大西洋期,如今基本稳定,偶尔活动,其他底形均处于运动之中。深海沉积底形结合水文实测资料揭示NS-DW水道自(61°N,5°W)向南再向西流,至第3出水口(冰岛盆地),全长约850km,宽约10~30km或更宽,冷水底层厚100~200m,流速0.3~1.0m/s或更高。在更向南的区域,逐渐混合于东北大西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罗—设德兰水道 深海大沙丘 沙带 底形 底层流
下载PDF
用投放“人工水母”测底流的方法在台湾暖流区域获得现场资料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以恳 《海洋科学》 CAS 1985年第2期64-64,共1页
台湾暖流水的来源是东海水团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1984年2月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福建海洋研究所合作,在台湾海峡和台湾省北部海域进行了“人工水母” (由聚乙烯制成的形如水母的漂浮体)测底层流的工作。
关键词 人工水母 底层流 台湾海峡 漂移速度
下载PDF
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成矿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马维林 杨克红 +3 位作者 包更生 张恺 董如洲 初凤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7-89,共13页
海山是富钴结壳主要的成矿载体,结壳成矿分布不仅受到海洋最低含氧带、碳酸盐补偿深度、生物生产力、物质来源、海水氧含量等大尺度宏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海山地形、沉积作用和底层海流冲刷等小尺度微观因素的控制。通过对以中太平... 海山是富钴结壳主要的成矿载体,结壳成矿分布不仅受到海洋最低含氧带、碳酸盐补偿深度、生物生产力、物质来源、海水氧含量等大尺度宏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海山地形、沉积作用和底层海流冲刷等小尺度微观因素的控制。通过对以中太平洋R海山为主的水下结壳成矿与分布的深入研究,发现结壳富集区以海山浅水区域为主;地形地貌上的尖顶高地区、顶坡过渡带、山体鞍部、山脊、斜坡上部等区域结壳质量较好,覆盖率高;下斜坡、山谷、山顶平坦区和斜坡区平缓台地是结壳贫乏区,结壳厚度小、覆盖率也低;15°以下的小坡度地形结壳成矿较好,3°~7°最佳,15°以上的大坡度区质量有所下降,陡崖区最差。地形对结壳分布和成矿起基础性影响作用,沉积作用和底流冲刷分别起到阻滞和促进作用,海流是保持低坡度区结壳长期稳定生长的关键因素,地形控矿本质上是和底层流联合对抗沉积堆积作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太平洋海山 富钴结壳 成矿 空间分布 地形 底层流 沉积作用
下载PDF
中太平洋海山区尖顶和平顶海山结壳成矿与分布的比对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维林 金翔龙 +2 位作者 初凤友 李守军 杨克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0-112,共23页
尖顶海山和平顶海山是洋底海山的两种类型,同时也是富钴结壳资源赖以成长的主要载体,两者在地形上具有显著差别,资源状况和分布也不尽一致。以地形分类为基础,就中太平洋海山区两类海山结壳的成矿特征、宏微观构造、矿物和化学组成以及... 尖顶海山和平顶海山是洋底海山的两种类型,同时也是富钴结壳资源赖以成长的主要载体,两者在地形上具有显著差别,资源状况和分布也不尽一致。以地形分类为基础,就中太平洋海山区两类海山结壳的成矿特征、宏微观构造、矿物和化学组成以及空间分布等进行了比对研究。研究认为,尖顶海山体积虽小,但地形演化连续,底层流及环境氧化性较强,有利于结壳的长期稳定生长,结壳厚度总体较大,富成矿元素和生物组分,远景成矿区域连续绵长。平顶海山山体巨大,顶部和斜坡陡崖区不利于结壳成长,底流活动只在山顶边缘和山脊地带表现突出,环境氧化性整体较弱,后期构造活动相对频繁,结壳总体厚度较小,铁,碎屑和热液组分含量较高,远景矿区相对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太平洋海山区 尖顶海山 平顶海山 地形 结壳 成矿特征 底层流 沉积作用
下载PDF
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历史 被引量:4
17
作者 韩昌甫 姚德 许东禹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3-41,共9页
本文利用 ̄(10)Be测年技术 ̄*,测定多金属结核内部各生长世代的起止年龄,并联系当时发生的主要古海洋事件,探讨古海洋环境变化对多金属结核生长的影响。经研究表明:(1)结核三个生长世代的年代分别为:始新世末—早中新世... 本文利用 ̄(10)Be测年技术 ̄*,测定多金属结核内部各生长世代的起止年龄,并联系当时发生的主要古海洋事件,探讨古海洋环境变化对多金属结核生长的影响。经研究表明:(1)结核三个生长世代的年代分别为:始新世末—早中新世中期,中中新世早期—晚中新世末期,上新世—第四纪;(2)第Ⅱ生长世代是多金属结核的重要成矿期;(3)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间断与全球性温度升高、南极底层流活动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古海洋事件 南极底层流 生长历史
下载PDF
热带东太平洋晚第四纪的古海洋及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文申 王汝建 叶瑛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3-150,共8页
热带东太平洋8001柱状样晚第四纪以来放射虫标志种Buccinosphareainvaginata和Collosphaeratuberosa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初现面(FAD)出现于柱深22cm和45cm处,年龄分别为0.21Ma和0.42Ma.它们的初现面年龄与SPECMAP氧同位素记录结合为该柱... 热带东太平洋8001柱状样晚第四纪以来放射虫标志种Buccinosphareainvaginata和Collosphaeratuberosa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初现面(FAD)出现于柱深22cm和45cm处,年龄分别为0.21Ma和0.42Ma.它们的初现面年龄与SPECMAP氧同位素记录结合为该柱建立了地层框架.该柱放射虫丰度、生源蛋白石和有机碳含量、粒度的分析显示,大约在氧同位素11、9~8.4、5~3和1期,高的放射虫总丰度、第四纪常见种丰度和始新世-渐新世种丰度大致对应于高的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以及大约氧同位素5期以来增加的有机碳含量,表明此期间贸易风增强,搬运的陆源颗粒增大,北赤道洋流加强,导致上升流增强,表层水生产力提高,同时,南极底层流的活动也加强.大约在氧同位素10、8.3~6和2期,低的放射虫总丰度、第四纪常见种丰度和始新世-渐新世种丰度大致对应于减小的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反映此期间贸易风减弱,搬运的陆源颗粒减小,北赤道洋流减弱,导致上升流消失,表层水生产力降低,同时,南极底层流的活动也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丰度 表层生产力 贸易风 南极底层流 热带东太平洋 晚第四纪
下载PDF
南黄海和东海“人工水母”投放试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蓝淑芳 傅秉照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1-26,共6页
1984—1986年,作者在南黄海和东海投放大量“人工水母”测量底层流。本文介绍了“人工水母”的投放、回收和漂流概况,根据这一实验结果,参考有关黄、东海海流研究的成果,绘出了调查试验海区的底层流模式。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海底漂浮器 底层流
下载PDF
太平洋CC区的沉积间断与多金属结核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钱江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12期96-101,共6页
根据对取自东北太平洋“克拉里昂”和“克里帕顿”两断裂带之间的430号柱状岩芯的多学科的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该岩芯中至少存在四个比较明显的沉积间断。这四个沉积间断分别处于岩芯的表层,28cm,215cm,和320cm处,... 根据对取自东北太平洋“克拉里昂”和“克里帕顿”两断裂带之间的430号柱状岩芯的多学科的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该岩芯中至少存在四个比较明显的沉积间断。这四个沉积间断分别处于岩芯的表层,28cm,215cm,和320cm处,其年代分别为全新世,中更新世,上上新世和中中新世-上上新世。南极底层流的发育则是造成上述沉积间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南极底层流 沉积间断 多金属结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