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口鱼类底拖网调查采样断面数的优化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晶 徐宾铎 +3 位作者 张崇良 薛莹 任一平 万荣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1-938,共8页
优化调查采样设计方案,利用有限的调查成本获取准确可靠的渔业资源数据,对于开展独立于渔业的科学调查十分重要。根据2013年8、10月和2014年2、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 优化调查采样设计方案,利用有限的调查成本获取准确可靠的渔业资源数据,对于开展独立于渔业的科学调查十分重要。根据2013年8、10月和2014年2、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作为目标鱼种,以其平均个体体长、平均个体体重为调查采样优化目标,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黄河口水域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生物学数据进行再抽样,以平均体长、平均体重估计值的相对估计误差(REE)、相对偏差(RB)和变异系数(CV)作为优化评价指标,对基于整群抽样方法的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采样断面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对于目标鱼种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指标,模拟估计值的REE、RB和CV均随着断面数的减少不断增加,调查断面数少于3时,各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断面数由5减少至3,REE值平均增加2%,RB值平均增加0.13%,CV值平均增加1.95%,同时渔获量降低近40%。因此,断面数为3可视为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可接受的最优调查断面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底拖网调查 采样设计优化 最优断面数 计算机模拟
下载PDF
底拖网调查数据的Delta-模型分析及其在黄海小黄鱼和银鲳资源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凡 李显森 赵宪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5-151,共7页
底拖网调查(扫海面积法)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design-based method)和基于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 method),其中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较为常见,而基于模型的方法则较少应用。介绍了渔业资源底拖... 底拖网调查(扫海面积法)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design-based method)和基于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 method),其中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较为常见,而基于模型的方法则较少应用。介绍了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的Δ-分布模型分析方法,并采用此方法对2000年秋季黄海小黄鱼和银鲳的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调查海区小黄鱼资源的平均分布密度为66.3kg.km-2,95%置信区间为(23.4,109.2)kg.km-2;总资源量均值为14 626.9t,95%置信区间为(5 168.4,24 085.5)t。银鲳资源密度均值为19.0kg.km-2,95%置信区间为(3.5,34.5)kg.km-2;总资源量均值为4 194.3t,95%置信区间为(773.2,7 615.4)t。传统的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得到的置信区间范围则较宽,且下限出现负值。上述结果表明Δ-分布模型法的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与资源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拖网调查 数据分析 置信区间 基于调查设计的方法 基于模型的方法
下载PDF
基于底拖网调查数据的渔业资源质量状况评价体系构建——以北部湾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粟丽 陈作志 +2 位作者 张魁 许友伟 邱永松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6,共7页
【目的】构建渔业资源质量状况评价体系,评估渔业管理成效,服务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以北部湾底拖网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渔业统计数据,构建渔业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3个层次,下设7项指标。通过专家经验法和平均... 【目的】构建渔业资源质量状况评价体系,评估渔业管理成效,服务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以北部湾底拖网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渔业统计数据,构建渔业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3个层次,下设7项指标。通过专家经验法和平均赋值法对指标进行赋值,得到各指标权重,建立质量状况评价等级指数,并利用该等级指数对北部湾渔业资源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1992―2017年北部湾渔业资源评价指标中有6项呈下降趋势;质量状况评价等级指数波动在0.44~0.56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部湾渔业资源一直处于临界状态。该评价结果与北部湾渔业资源利用的实际状况基本相符,证明该方法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其他海区渔业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质量 底拖网调查 等级指数 北部湾
下载PDF
珠江口香港海域底拖网贝类资源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佘书生 孙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9-124,共6页
珠江口海域是香港和广东的主要渔场之一,但有关该水域贝类资源的研究并不完善,本文可以为该海区调查位置的贝类资源现状提供参考,对完善该海区贝类的基础研究提供依据。作者于2016年2月和8月,对珠江口香港海域贝类资源进行了底拖调查,... 珠江口海域是香港和广东的主要渔场之一,但有关该水域贝类资源的研究并不完善,本文可以为该海区调查位置的贝类资源现状提供参考,对完善该海区贝类的基础研究提供依据。作者于2016年2月和8月,对珠江口香港海域贝类资源进行了底拖调查,所采集软体动物隶属3纲、16目、26科,33属;2月份(枯水期)和8月份(丰水期)分别采集到贝类28种和39种。枯水期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terebra、浅缝骨螺Murex trapa及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约占总个体数的86.9%;丰水期优势种是棒锥螺Turritella terebra、浅缝骨螺Murex trapa和牡蛎Ostrea sp.,约占总个体数的85.3%。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9179~1.064。调查发现,8月份贝类的物种数量和生物量明显多于2月份,棒椎螺为该水域明显的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底拖网调查 贝类
下载PDF
利用Δ-分布模型法评估调查数据带有极端值的渔业生物的平均资源密度 被引量:6
5
作者 袁兴伟 姜亚洲 程家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频数分布显著偏斜。偶尔出现的极端值,会直接影响资源密度均值和方差的估计。作者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库中资料,利用Δ-分布模型法和调查设计法分别估算了2005年夏季...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频数分布显著偏斜。偶尔出现的极端值,会直接影响资源密度均值和方差的估计。作者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库中资料,利用Δ-分布模型法和调查设计法分别估算了2005年夏季的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2007年春季的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以及2008年秋季的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的平均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利用Δ-分布模型法对3种鱼类资源密度均值的估算值均低于调查设计法,且Δ-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时的标准误差也相对较小。因此,针对调查数据中出现极端值的情况,如果资源密度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那么利用Δ-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是一种稳健的评估方法,值得在渔业评估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拖网调查 平均资源密度 调查设计法 Δ-分布模型法 评估效能
下载PDF
东海区刺鲳资源密度不同估算方法的差异比较 被引量:7
6
作者 袁兴伟 姜亚洲 严利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5,共6页
海洋生物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显著偏斜。对于该类型调查数据,国外学者提出了统计模型法加以处理;而在中国,通常采用调查设计法加以处理。本研究利用2005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刺鲳的资源密度空... 海洋生物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显著偏斜。对于该类型调查数据,国外学者提出了统计模型法加以处理;而在中国,通常采用调查设计法加以处理。本研究利用2005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刺鲳的资源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引用Δ-分布模型法估算了刺鲳的平均资源密度,并与调查设计法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区刺鲳各季节的资源密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右偏性,非零值资源密度的自然对数转换服从正态分布;利用Δ-分布模型法估算的春、夏、秋、冬季的平均资源密度均高于调查设计法的估算,依次高出30.8%、33.3%、67.7%、14.0%;通过本研究发现,调查设计法估算的资源密度均值偏低,且调查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而使用Δ-分布模型法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符合估算资源密度均值和置信区间的条件,可作为我国今后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标准化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鲳 底拖网调查 平均资源密度 调查设计法 Δ-分布
下载PDF
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理论上的小黄鱼三种资源密度估算方法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袁兴伟 刘尊雷 +1 位作者 杨胜龙 严利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2,共8页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表现为资源密度的频数分布是偏斜的,这给资源密度的估算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基于Δ-分布模型法,结合2008年夏季、秋季和冬季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大面调查中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渔获资...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表现为资源密度的频数分布是偏斜的,这给资源密度的估算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基于Δ-分布模型法,结合2008年夏季、秋季和冬季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大面调查中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渔获资料,发现三个季节小黄鱼的资源密度依次服从均值为5 068.74 g/h、73 811.34 g/h、4 282.19 g/h,标准误为2 703.61、33 522.19、1 632.95的对数正态分布。根据不同季节小黄鱼的资源密度分布特征做Monte Carlo模拟试验,利用Matlab软件随机生成12个不同的样本尺度下各1 000组资源密度值,分别计算不同样本尺度下的算术平均值、Finney-Sichel均值和几何均值,通过均方根误差(RMSE)和偏倚(BIAS)两个指标,比较三个不同的估计值与Δ-分布均值间的离散程度后发现,几何均值估算总体时的精度和准度相对较高,且随着样本尺度的增加,几何均值表现的更加稳健。特别地,几何均值受极端值影响较小。因而建议用几何均值来估算总体,来降低资源评估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底拖网调查 平均资源密度 几何均值 Finney-Sichel均值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鱼类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与重叠 被引量:66
8
作者 李显森 于振海 +1 位作者 孙珊 金显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353-2359,共7页
根据"北斗号"调查船2006年6月、8月和10月在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进行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的资料,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鱼类群落优势种,对优势种的生态位测度指标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航次的优势种共有10种,它们的生... 根据"北斗号"调查船2006年6月、8月和10月在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进行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的资料,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鱼类群落优势种,对优势种的生态位测度指标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航次的优势种共有10种,它们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通过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与非度量多维标度(MDS)分析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为鳀鱼、鳄齿鱼、发光鲷,其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标夏季大于秋季,呈现出由夏季到秋季从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向外部深水区移动的趋势;第二组为带鱼、矛尾虾虎鱼、细条天竺鲷、小黄鱼、刺鲳、白姑鱼、七星底灯鱼,其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标秋季大于夏季,呈现出由夏季到秋季从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水域向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移动的趋势.这两组鱼类不同的移动趋势与其生态习性和环境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拖网调查 相对重要性指数 优势种 生态位 长江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