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样品保藏方式与时间对海洋底栖细菌及原生生物荧光计数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孟昭翠 类彦立 +1 位作者 和莹莹 徐奎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20,共8页
DAPI荧光染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浮游细菌及原生生物的定量研究,但对底栖生物的定量效能尚缺必要的研究。比较了冷冻和冷藏两种保藏方式以及保存时间对DAPI荧光计数底栖细菌、蓝细菌、硅藻、不同粒级自养小鞭毛虫(PNF)和异养小鞭毛虫(... DAPI荧光染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浮游细菌及原生生物的定量研究,但对底栖生物的定量效能尚缺必要的研究。比较了冷冻和冷藏两种保藏方式以及保存时间对DAPI荧光计数底栖细菌、蓝细菌、硅藻、不同粒级自养小鞭毛虫(PNF)和异养小鞭毛虫(HNF)的影响。对黄海冷水固三个站位表层2cm底栖样品进行的4℃冷藏与-20℃冷冻避光保存的比较研究表明,两种保藏方式下两个站位的所有研究对象均无显著差异,但另一站位的PNF(2~5μm和5~10μm)的冷藏保存显著优于冷冻保存。对选取的另外两个站位(0~2cm和2~5cm分层)的样品经1个月和4个月冷藏保存后的分析表明,对于底栖细菌、蓝细菌、PNF(5~10μm)、PNF(〉10gm)、HNF(〉10μm)和硅藻在保存1个月和4个月后的计数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PNF(2~5μm)、HNF(2~5μm1、HNF(5~10μm)保存4个月的数量明显低于保存1个月的样品,如其中一个站位的0~2cm分层的PNF(2~5μm)丰度减少了47.4%,2~5cm分层的丰度减少了59.6%,HNF(2—5gm)和HNF(5~10μm)经4个月后丰度降为0。本研究表明,对底栖细菌、蓝细菌以及原生生物的定量计数可因样品、保藏方式及保存时间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对于底栖样品短期内宜采用避光、冷藏保存,并在带回实验室后尽快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 冷藏 保存时间 底栖细菌 原生生物 DAPI荧光计数
下载PDF
对虾高位池精养和生态养殖模式下沉积物中碳、氮元素变化及对底栖细菌的影响
2
作者 张天文 包卫洋 +2 位作者 高磊 单洪伟 马甡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46,共6页
本文采用原位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两种较为典型的对虾养殖模式—高位池精养模式和生态养殖模式沉积物中碳、氮元素的变化和其对底栖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两种养殖模式下沉积物中碳元素含量都是呈上升趋势,高位池精养模式中C∶N值... 本文采用原位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两种较为典型的对虾养殖模式—高位池精养模式和生态养殖模式沉积物中碳、氮元素的变化和其对底栖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两种养殖模式下沉积物中碳元素含量都是呈上升趋势,高位池精养模式中C∶N值呈下降趋势,而生态养殖模式中C∶N值则呈上升趋势。(2)底栖细菌的呼吸量及其生物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单位生物量的底栖细菌代谢力变化和沉积物中C∶N值有关。在高位池精养模式中,沉积物C∶N值较高(>16.59),单位生物量底栖细菌代谢力保持恒定;在生态养殖模式中,沉积物C∶N值较低(<15.58),单位生物量底栖细菌代谢力随C∶N值的上升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池精养模式 生态养殖模式 底栖细菌 C:N值
下载PDF
异养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志南 田胜艳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5-383,共9页
概述异养细菌的分布、生物学特点、对物质矿化分解的作用以及在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 ;海洋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方法 ;异养细菌在铁限制大洋生态系中的作用 ;国内外对底栖异养细菌生态功能研究的现状 ;
关键词 异养细菌 生物特征 分布特点 海洋生态系统 铁含量 细菌功能 底栖细菌 物质矿化分解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微生物
下载PDF
黄海夏季沉积物中异养细菌的现存量及分布特点 被引量:1
4
作者 孟昭翠 徐奎栋 +2 位作者 类彦立 和莹莹 李承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80-987,共8页
采用DAPI荧光染色技术,进行了2007年6月和2008年7月黄海底栖异养细菌的丰度和生物量及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底栖细菌的丰度为(1.13±0.39)×109cells/cm3,生物量为(49.63±17.26)gC/cm3;2008年底栖细菌的现存量较2... 采用DAPI荧光染色技术,进行了2007年6月和2008年7月黄海底栖异养细菌的丰度和生物量及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底栖细菌的丰度为(1.13±0.39)×109cells/cm3,生物量为(49.63±17.26)gC/cm3;2008年底栖细菌的现存量较2007年低了约43%。南黄海的底栖细菌现存量较北黄海分别低8%(2007年)和13%(2008年),而中央冷水团则较其外围区域高约10%和37%,在南黄海呈现中央冷水区域高于近岸的分布特点,而在北黄海则正相反。统计分析表明,2007年北黄海底栖细菌丰度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南黄海细菌丰度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及底层水盐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2008年北黄海细菌丰度与环境因子未见明显的相关性,在南黄海则与底层水的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显示浒苔暴发可能对底栖细菌产生了明显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底栖细菌 生物量 分布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四川江油渔洞子飞仙关组巨鲕灰岩的成因解释——在微观及超微世界里认识华南早三叠世巨鲕灰岩的成因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志澄 罗辉 +6 位作者 许波 Willems H. 王学恒 蔡华伟 陈迪舒 刘实佳 陈金华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5-158,共14页
作为错时相沉积之一的巨鲕灰岩在我国华南早三叠世地层中广泛出现,在寒武纪之后本已消失的这种沉积类型为什么会在早三叠世又重新出现?在四川江油渔洞子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灰岩的底部,产有一套巨鲕灰岩,通过高倍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的深... 作为错时相沉积之一的巨鲕灰岩在我国华南早三叠世地层中广泛出现,在寒武纪之后本已消失的这种沉积类型为什么会在早三叠世又重新出现?在四川江油渔洞子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灰岩的底部,产有一套巨鲕灰岩,通过高倍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的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在巨鲕灰岩的鲕粒和围岩中充满丰富的疑似底栖蓝细菌、疑似颗粒状浮游蓝细菌及其他超微化石。根据这些疑似底栖蓝细菌的结构和构造特点,可以划分出下列几种类型:疑似蛛网状蓝细菌,疑似微球状蓝细菌,疑似网格状蓝细菌,疑似蠕虫状蓝细菌,疑似直管状蓝细菌,疑似链状蓝细菌,疑似花瓣状蓝细菌和Renalsis,疑似颗粒状浮游蓝细菌(主要有两种类型:简单的椭球粒和螺旋状球粒)。超微化石包括钙球和铃铛形超微化石。疑似底栖和浮游蓝细菌及其他超微生物的大量繁盛,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底栖动物大灭绝所产生的后果。这一发现不仅使我们在微观世界和超微世界里重新认识巨鲕灰岩的成因,它是生物和沉积两种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对巨鲕灰岩的时代分布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重塑当时该地区的海洋古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疑似细菌 疑似颗粒状浮游蓝细菌 超微细菌 巨鲕灰岩 飞仙关组 早三叠世 江油 四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