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阳辐射减弱对浮游与底栖藻类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阳 胡婕 +3 位作者 高珊珊 周文竹 仇恒帅 梅雪英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33-136,共4页
为了解辐射减弱对浮游藻类和底栖藻类竞争的影响,构建了浅水生态系统,设置遮光组和不遮光的对照组两种处理,通过测定水中氮、磷营养盐、浮游藻类生物量及底栖藻类生物量等指标,分析遮光时浮游藻类和底栖藻类生长变化,研究辐射减弱对浮... 为了解辐射减弱对浮游藻类和底栖藻类竞争的影响,构建了浅水生态系统,设置遮光组和不遮光的对照组两种处理,通过测定水中氮、磷营养盐、浮游藻类生物量及底栖藻类生物量等指标,分析遮光时浮游藻类和底栖藻类生长变化,研究辐射减弱对浮游与底栖藻类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条件下,水体浮游藻类Chl a降低15%,DO浓度平均增加9%,TN、TP浓度分别增加30%和24%时,底栖藻类Chl a增加48%。说明辐射减弱虽可显著降低水体光照强度和浮游藻类生物量,但可提高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浓度,促进底栖藻类生物量增加。因此,在辐射减弱背景下,不利于浮游藻类生长,而有利于底栖藻类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减弱 浅水水体 浮游-底栖藻类 营养盐
下载PDF
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底栖藻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1
2
作者 吴乃成 唐涛 +3 位作者 黎道丰 刘瑞秋 曹明 蔡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97-1703,共7页
分别于2004年5月和11月对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22个采样点的底栖藻类进行研究。共采获底栖藻类150种,分属3门(硅藻、绿藻和蓝藻),37属。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96.5%),线性曲壳藻(Achnanthes linearis)和Achnanthesdeflexa为绝对... 分别于2004年5月和11月对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22个采样点的底栖藻类进行研究。共采获底栖藻类150种,分属3门(硅藻、绿藻和蓝藻),37属。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96.5%),线性曲壳藻(Achnanthes linearis)和Achnanthesdeflexa为绝对优势种,其相对丰富度分别为35.3%和11.0%。细端菱形藻(Nitzschia dissipata)和小型异极藻(Gomphonemaparvulum)是雅砻江(锦屏段)干流的优势种,而线性曲壳藻、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和Achnanthes deflexa是其他支流的优势种。基于底栖藻类的物种组成和相对丰度,对两次的采样点进行去势对应分析(DCA),结果发现:两次采样雅砻江(锦屏段)干流样点与其他支流样点在DCA第一轴上得到了很好的分化,表明研究区域底栖藻类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这主要是由干流的特殊生境所致。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不同季节影响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有所差异。总磷(TP)是5月份影响底栖藻类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11月份影响底栖藻类空间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为氨氮(NH4-N)和海拔(Ele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藻类 雅砻江 群落结构 去势对应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浙南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彭欣 谢起浪 +3 位作者 李尚鲁 陈少波 仇建标 周志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5-140,共6页
在浙南地区布设10条断面开展春秋航次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调查,重点对大型底栖藻类的时空分布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61种,其中包括绿藻门8种,褐藻门16种,红藻门36种,蓝藻门1种,区系特征明显,大型底栖藻类的季节演替也... 在浙南地区布设10条断面开展春秋航次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调查,重点对大型底栖藻类的时空分布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61种,其中包括绿藻门8种,褐藻门16种,红藻门36种,蓝藻门1种,区系特征明显,大型底栖藻类的季节演替也非常明显,春季的物种数(53种)明显高于秋季(25种),而两个季节都出现的物种只有17种。浙南大型底栖藻类平均生物量为540.16g·m-2,春季(722.18g·m-2)明显高于秋季(358.14g·m-2);从垂直分布来看,秋季与春季各断面生物量也并不相同,秋季低潮区739.45g·m-2>中潮区334.95g·m-2>高潮区0g·m-2;春季中潮区1 943.30g·m-2>低潮区965.03 g·m-2>高潮区290.41g·m-2。从物种优势度可以看出,两个季节的主要优势种有相同之处,但它们在群落的功能地位上随着季节有着较大的变化,如春季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Mert.)O.Kuntze是第1优势种,而秋季却成第2优势种。Shannon-Winner指数(H′)、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秋季分别为1.38±0.66、0.70±0.38、0.93±0.41,春季分别为1.65±1.09、1.07±0.63、0.80±0.38。各断面多样性相差较大,这与浙南各断面的大型底栖藻类的稳定和复杂性有很大关系,这一点从群落结构聚类分析也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 大型底栖藻类 物种 生物量 优势度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酸性矿山废水对底栖藻类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贾兴焕 蒋万祥 +3 位作者 李凤清 唐涛 段树桂 蔡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620-4629,共10页
酸性矿山废水中低的pH和高浓度的重金属对水生态系统影响巨大。依据"参照(Control)-受损(Impaired)-恢复(Recovery)"的设计方法,对高岚河受酸性矿山废水影响的河段、不受影响的河段及恢复河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底栖藻类... 酸性矿山废水中低的pH和高浓度的重金属对水生态系统影响巨大。依据"参照(Control)-受损(Impaired)-恢复(Recovery)"的设计方法,对高岚河受酸性矿山废水影响的河段、不受影响的河段及恢复河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底栖藻类密度、叶绿素a浓度、无灰干重及自养指数等受酸性矿山废水影响明显,且枯水期酸性矿山废水的影响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自养指数与各金属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显著负相关,可以很好地指示矿山酸性废水对底栖藻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矿山废水 高岚河 底栖藻类 响应
下载PDF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格局 被引量:32
5
作者 庄树宏 陈礼学 孙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4-202,共9页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4个季节的群落共有种为8种:孔石莼、海黍子、石花菜、江蓠、叉枝藻、小石花菜、叉枝伊谷草和瘤枝凹顶藻。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绿...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4个季节的群落共有种为8种:孔石莼、海黍子、石花菜、江蓠、叉枝藻、小石花菜、叉枝伊谷草和瘤枝凹顶藻。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绿藻和褐藻类群主要为暖温性种类,而红藻类群比较复杂,既有暖温带、温带和亚热带性种类,也有寒温带的冷水性种类。4个季节群落的物种优势度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海黍子在春季、夏季和冬季3个群落为第一优势种,瘤枝凹顶藻在秋季为第一优势种。不同季节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如下:物种丰富度指数,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物种多样性指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均匀度指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群落的多样性由红藻类群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长山 潮间带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底栖藻类
下载PDF
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大型底栖藻类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磊 张秀梅 +1 位作者 吴忠鑫 张沛东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每隔2个月对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投放3年后的2种人工鱼礁及自然礁石上附着的大型藻类进行潜水采样调查,分析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附着藻类共3门13种,其中红藻门(Rhodophyta)藻类... 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每隔2个月对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投放3年后的2种人工鱼礁及自然礁石上附着的大型藻类进行潜水采样调查,分析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附着藻类共3门13种,其中红藻门(Rhodophyta)藻类的种类数最多(6种),褐藻门(Phaeophyta)藻类的平均生物量最大(92.724 g/m2)。人工鱼礁上附着的藻类群落渐趋成熟;夏秋季藻类种类数和生物量均高于春冬季。聚类分析和去趋势对应分析(DCA)表明,石块礁和自然礁石上藻类群落结构相似度(83.1%)较高,其生物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混凝土礁体。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藻类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因子,对藻类群落变化的解释量达到47.6%。影响自然礁石上藻类群落变化的次要因子为N、P营养盐,而影响石块礁和混凝土礁体上藻类群落变化的次要因子为pH和溶解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藻类群落 人工鱼礁 去趋势对应分析 主成分分析 冗余分析
下载PDF
东湖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8
7
作者 裴国凤 刘国祥 胡征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6-842,共7页
武汉东湖是一个浅水富营养湖泊,其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的季节分布特征明显,夏季的优势种群是一些体积很小的硅藻类曲壳藻(Achnanthes spp.),其他大部分季节是绿藻门的团集刚毛藻(Cladophora glomerata)和硅藻门的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 武汉东湖是一个浅水富营养湖泊,其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的季节分布特征明显,夏季的优势种群是一些体积很小的硅藻类曲壳藻(Achnanthes spp.),其他大部分季节是绿藻门的团集刚毛藻(Cladophora glomerata)和硅藻门的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不同样点间的底栖藻类现存量差异不显著,但优势种类不同,以团集刚毛藻为优势的绿藻在处于中富营养区域的磨山样点比例最高,以变异直链藻为优势种的硅藻在严重富营养化的水果湖样点中比例最高。底栖藻类月平均现存量(以叶绿素a计)的时间变化格局为夏季最低(41.5μg/cm2),逐渐增加到秋、冬季节的最高峰值(55.3μg/cm2)。造成东湖夏季底栖藻类现存量低的原因是雨季水体环境的不稳定性和水位升高造成的低光照。不同样点间的chlb、chlc及chlb/a、chlc/a值具有显著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显示:在东湖的富营养化条件下,过渡的富营养化能增加底栖藻类群落中硅藻的比例,却降低了绿藻的比例;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底栖藻类群落结构具有特异性,分析底栖藻类群落结构可以用来评价水环境健康状况。东湖底栖藻类现存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与浮游藻类不同,它和水温成显著的负相关,但温度和浮游藻类并不是影响东湖沿岸带底栖藻类生物量变化的直接因子。团集刚毛藻等底栖丝状藻类给各种底栖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在东湖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藻类 东湖 时空变化 沿岸带
下载PDF
底栖藻类对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马沛明 况琪军 +1 位作者 刘国祥 胡征宇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5-469,共5页
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污水处理中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生长状况及其对氮(N)、磷(P)的去除能力。实验期间,被试藻类(丝状绿藻占优势)在污水中生长良好,培养5 d后收获的藻类生物量可达14.36±0.72 g;污水总氮(TN)、总磷(TP)含量分别由36... 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污水处理中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生长状况及其对氮(N)、磷(P)的去除能力。实验期间,被试藻类(丝状绿藻占优势)在污水中生长良好,培养5 d后收获的藻类生物量可达14.36±0.72 g;污水总氮(TN)、总磷(TP)含量分别由36.97±0.26 m g.L-1、2.88±0.02 m g.L-1降至1.44±0.09 m g.L-1、0.07±0.01 m g.L-1,对氨氮(NH4-N)和硝氮(NO3-N)的去除率亦达95%以上;藻体总凯氏氮(TKN)和TP含量分别为5.75±0.20%和1.5±0.22%。实验证明,底栖藻类对污水中的N、P营养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在污水的三级处理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藻类 污水处理 富营养化 N、P去除
下载PDF
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季节变化模式 被引量:13
9
作者 庄树宏 陈礼学 孙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7-54,共8页
采用样方法对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进行了2年的生态学调查。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 ,群落中最高和较高的藻类物种数量出现在4~8月 ,而最低值出现在10月份。在所有季节中红藻类群种... 采用样方法对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进行了2年的生态学调查。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 ,群落中最高和较高的藻类物种数量出现在4~8月 ,而最低值出现在10月份。在所有季节中红藻类群种类最为丰富 ,其次是褐藻 ,绿藻最少。群落中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序列如下 :8月>10月>6月>12月>4月>2月。群落的生物量和各藻类类群的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龙须岛潮间带的海水温度变化相吻合 ,只有红藻类群的生物量在8月份略有下降。群落中大型底栖藻类的区系成分和优势种群存在着显著的季节波动或更替。总体来看 ,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区系成分以暖温带成分为主 ,其次为冷水性成分、暖水性成分、温带成分和亚寒带成分。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季节变化序列依次为 :4月>6月>8月>2月>12月>10月 ,物种多样性为 :4月>6月>8月>2月>10月>12月 ,均匀度指数为 :4月>10月>2月>6月>8月>12月。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季节变化可划分为3个季相 :“肠浒苔、珊瑚藻、石莼为优势种的冬、春季藻类群丛”、“鼠尾藻、石莼、珊瑚藻为优势种的夏季藻类群丛”和“石莼、叉枝藻、鼠尾藻为优势种的秋季藻类群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变化 潮间带 大型底栖藻类 群落多样性 生物量 龙须岛
下载PDF
仿刺参养殖池塘中浮游和底栖藻类群落的变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冉 迟爽 +4 位作者 程敬伟 曾勇 赵振军 马家好 崔龙波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79-584,共6页
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对山东省莱州市仿刺参养殖区的6口面积为5000~6000 m2,水深1.8~2.0 m的养殖池塘中的浮游和底栖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其群落的组成、密度、生物量、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 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对山东省莱州市仿刺参养殖区的6口面积为5000~6000 m2,水深1.8~2.0 m的养殖池塘中的浮游和底栖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其群落的组成、密度、生物量、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McNaugton优势度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仿刺参池塘中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40种,主要由硅藻组成;底栖藻类18种,均属硅藻门。浮游藻类密度为7.810×105~249.662×105个/L ,生物量为1.65~12.07 m g/L ,多样性指数为2.09~2.93,均匀度为0.56~0.78,丰富度为1.74~2.42。浮游藻类优势种的种类较多,优势种随时间而变化。底栖藻类密度为4.124×105~14.289×105个/cm2,生物量为2.60~11.27 mg/cm2,多样性指数为1.67~2.73,均匀度为0.48~0.73,丰富度为1.41~1.83。底栖藻类优势种种类较少,一年中优势种几乎不变。浮游藻类与底栖藻类的密度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莱州仿刺参养殖池塘中浮游与底栖藻类多样性较好,池塘生态环境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池塘 浮游藻类 底栖藻类
下载PDF
云南高原湖泊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的分布 被引量:17
11
作者 裴国凤 刘国祥 胡征宇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3-378,共6页
对云南6个高原湖泊沿岸带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现存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期间发现底栖藻类群落主要由绿藻门的刚毛藻(Cladophora spp.)和硅藻门的一些附植种类组成,除硅藻群落在泸沽湖占优势外,其它湖泊中绿藻群落的相对比率高于硅藻。... 对云南6个高原湖泊沿岸带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现存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期间发现底栖藻类群落主要由绿藻门的刚毛藻(Cladophora spp.)和硅藻门的一些附植种类组成,除硅藻群落在泸沽湖占优势外,其它湖泊中绿藻群落的相对比率高于硅藻。底栖藻类现存量(chl a)以星云湖最高(24μg·cm-2);底栖硅藻密度以泸沽湖的鸟岛最高,为9.3×106cells·cm-2。分析不同湖泊底栖硅藻的群落结构发现:底栖硅藻Epithemia sorex和Cocconeis klamathensis分别是泸沽湖和抚仙湖的绝对优势种,Amphora pediculus是阳宗海和滇池金宝的绝对优势种,洱海、星云湖和滇池又一村的优势种类较多,其中相对丰富度较高的主要是一些附植性种类。结果表明沿岸带的光照、营养水平和基质类型可能是影响底栖藻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藻类 群落结构 现存量 优势种类 沿岸带
下载PDF
浙南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的分布及药用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彭欣 黄晓林 +3 位作者 南海函 陈少波 仇建标 余海滨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8-824,共7页
通过对浙南地区春秋航次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的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61种,并分析大型底栖藻类时空分布的区系特征,本次调查的61种大型底栖藻类中,已有药用记载的底栖藻类达到51种,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心脑血管、清热解毒、化瘀... 通过对浙南地区春秋航次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的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61种,并分析大型底栖藻类时空分布的区系特征,本次调查的61种大型底栖藻类中,已有药用记载的底栖藻类达到51种,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心脑血管、清热解毒、化瘀祛痰、利水降压、驱虫等药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 大型底栖藻类 生物量 药用价值
下载PDF
不同模型礁底栖藻类附着效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磊 郝振林 张秀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2期1-7,共7页
在潮间带海域开展了不同材料(混凝土、煤灰、橡胶、玻璃钢、鲍壳、牡蛎壳和铁皮)和不同形状混凝土(圆凹形、圆凸形、锯齿凹形和锯齿凸形)模型礁的藻类自然附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4个半月的6次藻类取样过程中,模型礁上共发现附着的藻... 在潮间带海域开展了不同材料(混凝土、煤灰、橡胶、玻璃钢、鲍壳、牡蛎壳和铁皮)和不同形状混凝土(圆凹形、圆凸形、锯齿凹形和锯齿凸形)模型礁的藻类自然附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4个半月的6次藻类取样过程中,模型礁上共发现附着的藻类3门13种,其中优势种为绿藻门(Chlorophyta)中的石莼类(Ulvaceae)和浒苔类(Enterom orpha)。2)混凝土、煤灰制作的模型礁上藻类的附着效果最佳,平均盖度分别为65.7%和65.0%,橡胶、玻璃钢、鲍壳和牡蛎壳制作的模型礁居中,平均盖度分别为46.2%、17.8%、26.5%和32.3%,铁皮效果最差,平均盖度仅3%。3)凸形表面模型礁与平面模型礁上藻类的盖度显著高于凹形模型礁(P<0.05)。4)模型礁上藻类盖度呈现出高-低-高的演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藻礁 底栖藻类 附着效果 盖度
下载PDF
长江中游湖泊沿岸带的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裴国凤 刘国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9-245,共7页
测定和分析湖北省21个浅水湖泊沿岸带底栖藻类的现存量,底栖硅藻的种类组成、细胞密度、多样性指数及其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理化指标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期间,不同湖泊底栖藻类的现存量和底栖硅藻细胞密度分别介于1.01-40... 测定和分析湖北省21个浅水湖泊沿岸带底栖藻类的现存量,底栖硅藻的种类组成、细胞密度、多样性指数及其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理化指标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期间,不同湖泊底栖藻类的现存量和底栖硅藻细胞密度分别介于1.01-40.82μg/cm2和0.09×106-14.20×106cells/cm2之间,它们在所研究的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含量均相对较高.在发现的181种(变种)底栖硅藻中,极细微曲壳藻分布广泛,是中营养、中-富营养湖泊的绝对优势种或主要优势种之一.TW INSPAN和DCA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湖泊样点被分成3组,第一组中-富营养型湖泊的主要优势种是曲壳藻属的一些种类;第二组中营养湖泊同时存在分布相对均匀的多个优势种;第三组主要是城区富营养湖泊.南湖处于超富营养水平,小形异极藻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富度为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藻类 群落结构 现存量 硅藻 优势种 沿岸带 长江中游
下载PDF
武汉东湖底栖藻类在不同基质上生长的比较 被引量:11
15
作者 裴国凤 刘梅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7-362,共6页
测定了富营养化武汉东湖中的底栖藻类在不同人工基质上建群发展为成熟群落的生物量(Chl.a),定性分析了人工和天然基质上成熟硅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通过比较建群期间底栖藻类在花岗岩、玻璃、塑料(PVC)和木板4种不同人工基质上... 测定了富营养化武汉东湖中的底栖藻类在不同人工基质上建群发展为成熟群落的生物量(Chl.a),定性分析了人工和天然基质上成熟硅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通过比较建群期间底栖藻类在花岗岩、玻璃、塑料(PVC)和木板4种不同人工基质上的生物量变化,发现底栖藻类在PVC上的生物量峰值(Chl.a,71.0μg/cm2)明显高于其它人工基质,说明PVC是最适合底栖藻类生长的人工基质.分析发现人工基质花岗岩上底栖硅藻群落的种类组成、主要优势种类、群落的相似性指数、多样性指数都和天然基质上的硅藻群落是高度相似的,显示该人工基质能够代表天然基质上的藻类群落,表明花岗岩应该是以底栖藻类作指示生物监测和评价水质的理想人工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藻类 人工基质 生物量 硅藻群落 武汉东湖
下载PDF
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藻类与环境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旭 朱根海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6-38,共3页
根据南麂列岛的国胜岙、大沙岙和上马鞍等3条潮间带的底栖藻类监测结果,结合同区域的水质及底质环境质量,初步评价了该3个区域底栖藻类的生态种群、密度、形状及季节变化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国胜岙的底质属轻度污染,大... 根据南麂列岛的国胜岙、大沙岙和上马鞍等3条潮间带的底栖藻类监测结果,结合同区域的水质及底质环境质量,初步评价了该3个区域底栖藻类的生态种群、密度、形状及季节变化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国胜岙的底质属轻度污染,大沙岙和上马鞍均属清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藻类 环境质量 生物监测
下载PDF
潮滩沉积物—水界面NH_3-N交换通量的底栖藻类效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汪青 刘巧梅 +3 位作者 刘敏 侯立军 欧冬妮 余婕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20,共4页
在考虑底栖藻类效应的基础上,运用实验模拟技术,研究了“有光—无光”和“淹水—暴露”这两个典型潮滩环境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NH3-N的扩散通量变化,发现光照和暴露时间的长短显著影响沉积物—水界面NH3-N的迁移交换。暴露后淹水初期NH... 在考虑底栖藻类效应的基础上,运用实验模拟技术,研究了“有光—无光”和“淹水—暴露”这两个典型潮滩环境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NH3-N的扩散通量变化,发现光照和暴露时间的长短显著影响沉积物—水界面NH3-N的迁移交换。暴露后淹水初期NH3-N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但在光照条件下由于底栖藻类的光合作用或吸收作用使得释放通量减少甚至改变了扩散方向。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NH3-N从沉积物向上覆水体释放通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NH3-N 底栖藻类 光照 暴露
下载PDF
大连石庙鲍育苗池冬、春季底栖藻类组成初探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起华 林碧琴 +2 位作者 丁明进 何信 程爱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1-54,共4页
对大连石庙鲍育苗池冬、春季底栖藻类的组成作了调研 ,共发现藻类 57种 (含变种 ) ,其中有 2 4种及变种为辽宁省新纪录。藻类组成有如下特点 :硅藻种类比较丰富 ;冬、春季藻类群落组成有一定的主次 ,演替表现十分明显 ,种类的重现率不高。
关键词 底栖藻类 群落组成 育苗池 鲍鱼 硅藻 幼鲍
下载PDF
底栖藻类——苦草对猪粪废水中磷的滞留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裴国凤 何月 +2 位作者 顾新跃 王青 王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32-36,共5页
为研究底栖藻类与沉水植物(苦草)培养系统对猪粪废水中磷的滞留作用和磷的赋存形态,并评价该体系在控制富营养化和污水生物处理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对不同浓度的猪粪废水进行了为期30 d的室内人工模拟试验,采用改良的淡水沉积物磷形... 为研究底栖藻类与沉水植物(苦草)培养系统对猪粪废水中磷的滞留作用和磷的赋存形态,并评价该体系在控制富营养化和污水生物处理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对不同浓度的猪粪废水进行了为期30 d的室内人工模拟试验,采用改良的淡水沉积物磷形态连续分离提取标准测量和测试方法( SMT法),测定了藻垫与苦草中总磷和所滞留磷的不同形态。结果表明:单独培养的底栖藻类与苦草均对磷具有较强的滞留作用,底栖藻类和苦草混合培养对磷的滞留作用均增强,藻垫对高浓度猪粪废水中磷的滞留能力要明显高于中浓度。藻垫与苦草所滞留的总磷的主要形态均为无机磷,分别占总磷的43%~89%和63%~94%,其中铁磷占无机磷的34%~64%和20%~91%,钙磷占无机磷的17%~58%和7%~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滞留 底栖藻类 沉水植物 磷形态
下载PDF
东湖底栖藻类群落的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6
20
作者 裴国凤 洪晓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27-31,共5页
为调查浅水湖泊底栖藻类群落的初级生产力,用黑白瓶法对东湖沿岸带人工基质上底栖藻类的初级生产力进行了原位测定.结果表明:东湖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春、秋季总初级生产力分别为碳生成量0.50和0.40 g/(m^2·d),春季净初级生产力比... 为调查浅水湖泊底栖藻类群落的初级生产力,用黑白瓶法对东湖沿岸带人工基质上底栖藻类的初级生产力进行了原位测定.结果表明:东湖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春、秋季总初级生产力分别为碳生成量0.50和0.40 g/(m^2·d),春季净初级生产力比秋季高;东湖底栖生物群落的P/R>1,属自养型群落.估算结果显示:东湖底栖藻类群落初级生产总量小于浮游藻类的1‰(0.058%~0.07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藻类 初级生产力 群落代谢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