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养殖模式下加州鲈池塘的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1
作者 姚大龙 《中国水产》 CAS 2021年第8期81-83,共3页
本试验通过加州鲈混养不同鱼类,投喂不同的饵料,研究底泥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为构建健康高效的加州鲈养殖模式提供参考依据。实验于对9个池塘共进行了3次样品采集,经过总DNA提取、16S rDNA序列扩增、高通量测序等,共计获得274786条有效分... 本试验通过加州鲈混养不同鱼类,投喂不同的饵料,研究底泥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为构建健康高效的加州鲈养殖模式提供参考依据。实验于对9个池塘共进行了3次样品采集,经过总DNA提取、16S rDNA序列扩增、高通量测序等,共计获得274786条有效分析序列,经聚类合并共得到4772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分类。经分析,在不同养殖和饲料投喂模式下,加州鲈+鲢鳙+黄颡鱼模式下的全饲料投喂组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更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微生物群落 加州鲈 饲料投喂 样品采集 养殖模式 总DNA提取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养殖池塘底泥预处理方法对Biolog Eco板分析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可 谢凤行 +3 位作者 张峰峰 孙海波 赵玉洁 赵琼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8期11-15,22,共6页
为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养殖池塘底泥Biolog Eco板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周边底泥1#和中部底泥2#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文献中常用的5种预处理方法底泥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碳... 为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养殖池塘底泥Biolog Eco板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周边底泥1#和中部底泥2#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文献中常用的5种预处理方法底泥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碳源利用模式和多样性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培养3 d后周边底泥1#样品异养细菌总数(7.73×10^5 CFU·mL^-1)显著低于中部底泥2#样品(3.48×10^7 CFU·mL^-1)(P<0.05)。不同预处理方式底泥微生物群落的AWCD值、六类碳源利用情况、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分析差异较大。240 h时,1#底泥方法4和方法5除对胺类碳源的利用(方法5显著高于方法4)外,微生物群落的上述其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有多项指标显著优于方法1、2、3(P<0.05);2#底泥方法5处理微生物群落的多项指标显著优于方法1~4;且无论在1#底泥还是2#底泥,方法5主成分分析的平行点均较为集中,说明其平行性较好。因此建议采用方法5进行养殖池塘底泥的预处理,即10%底泥稀释液在250 r·min^-1转速下振荡30 min,经600 r·min^-1离心10 min,离心上清液直接接入Biolog Eco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池塘 底泥微生物群落 BiologEco微平板 底泥预处理方式
下载PDF
北京大学未名湖水质与底泥菌群结构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陶怡乐 张晨枫 +1 位作者 徐琳 温东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0-1160,共11页
通过测定不同季节北京大学未名湖不同区域的水质指标,发现在无显著人为外源影响的条件下,水体氮相关指标较好,四季全部采样点的氨氮都优于Ⅱ类水指标,总氮都优于Ⅳ类水指标,但COD,TP和DO等指标在有的采样点仅达到、甚至劣于Ⅴ类。未名... 通过测定不同季节北京大学未名湖不同区域的水质指标,发现在无显著人为外源影响的条件下,水体氮相关指标较好,四季全部采样点的氨氮都优于Ⅱ类水指标,总氮都优于Ⅳ类水指标,但COD,TP和DO等指标在有的采样点仅达到、甚至劣于Ⅴ类。未名湖的平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为56.1,属于轻度富营养化。利用PCR-DGGE分析未名湖的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其多样性随季节变化较明显,春、秋季多样性指数都较高,夏、秋季多样性指数与地理位置及水体营养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结果提示未名湖底泥微生物群落可能受藻类固氮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名湖 水质 富营养化 底泥微生物群落 PCR-DGGE
下载PDF
城乡接合部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艺实践——以安徽省潜山市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余铭铨 谭谈 +4 位作者 杨彦飞 袁栋栋 林永钢 王雪莹 于丰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505-513,共9页
以安徽省潜山市某城乡接合部河道为例,遵循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工艺设计—效果评估的思路,研究基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3个维度的综合治理工艺的适用性,并从水质和水生态等全面评价治理效果.实施综合治理且运营维护6个月后,... 以安徽省潜山市某城乡接合部河道为例,遵循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工艺设计—效果评估的思路,研究基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3个维度的综合治理工艺的适用性,并从水质和水生态等全面评价治理效果.实施综合治理且运营维护6个月后,河段水体透明度、DO值均有改善,不再属于黑臭水体.水体COD、氨氮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8%、80%和31%,河段水质整体符合GB 3838—2002Ⅴ类标准,DO、COD、TP 3项指标达到或优于GB 3838—2002Ⅳ类标准.经过综合治理后,河道受污染严重区域的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得到有效提升,初步恢复一定的水体自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 城乡接合部 水生态修复 底泥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