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覆水类型及流速对养殖池塘底泥耗氧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林俊 程香菊 +2 位作者 胡金鹏 余德光 谢骏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55,共7页
为了探究上覆水类型及流速对养殖池塘底泥耗氧速率(SOD)的影响,在实验室进行6组水池平行实验,实验期为2 d,采用6个装置相同的玻璃缸进行对照实验,分别选取自来水和池塘原水作为上覆水体,在实验过程中利用水泵对上覆水进行循环流动,调节... 为了探究上覆水类型及流速对养殖池塘底泥耗氧速率(SOD)的影响,在实验室进行6组水池平行实验,实验期为2 d,采用6个装置相同的玻璃缸进行对照实验,分别选取自来水和池塘原水作为上覆水体,在实验过程中利用水泵对上覆水进行循环流动,调节水泵循环流量以得到不同的上覆水流速,并采用2台溶氧仪测定不同实验条件下的上覆水水温和DO浓度,记录每次测量的对应时间点,测量间隔约为30 min。结果表明,当上覆水体为自来水和池塘原水时,在不同的循环流速下,SOD的范围为0.042~0.426 g/(m^2·d)。实验第2天各水池的SOD值较第1天均有一定下降,说明SOD随着水体中DO降低也相应减小,表明SOD与DO浓度有显著相关性。当上覆水处于静止状态时,其类型对SOD值有较大的影响,池塘原水在第1天和第2天的SOD值分别为0.426 g/(m^2·d)和0.297 g/(m^2·d),而自来水在第1天和第2天的SOD值均为0.258 g/(m^2·d),与上覆水体为自来水相比,有机物质含量高的池塘原水在第1天和第2天的SOD值分别高出65.12%和15.12%;当上覆水处于流动状态时,池塘原水的SOD为0.042~0.237 g/(m^2·d),自来水的SOD为0.045~0.252 g/(m^2·d),增幅仅为5.9%~15.0%,表明在此条件下上覆水体类型对实验水池的SOD值影响不显著。SOD与上覆水流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应最小的SOD值有一个流速较低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耗氧速率 流速 上覆水体 溶解 养殖池塘
下载PDF
基于人工脉动循环装置的汾河底泥耗氧速率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引栓 武新朝 +2 位作者 贺金花 邢肖鹏 张园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22-227,234,共7页
【目的】研究汾河运城段底泥耗氧速率(SOD)变化的特点,分析SOD与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的相关性,解释底泥与河流水污染物的交换现象。【方法】根据汾河运城段河道及污染物排放的分布特点,2010-12沿程选取7个采样点,通过自制人工... 【目的】研究汾河运城段底泥耗氧速率(SOD)变化的特点,分析SOD与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的相关性,解释底泥与河流水污染物的交换现象。【方法】根据汾河运城段河道及污染物排放的分布特点,2010-12沿程选取7个采样点,通过自制人工脉动循环装置对不同位置的SOD进行测定;同时,对采样点沿程水质的COD与氨氮(NH3-N)含量进行测定,分析SOD与COD、NH3-N的相关性。【结果】冬季枯水期汾河运城段沿程SOD波动较大,为1.621 2~10.847 0mg/(m2.d),下游高于上游。SOD与COD之间的关系式为:SOD=0.003 8COD+2.962 7,R2=0.794 1;SOD与NH3-N之间的关系式为:SOD=0.083NH3-N+2.234 6,R2=0.617。SOD和COD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对底泥的物理结构进行分析可知,底泥与河流水之间存在着还原性物质交换。【结论】鉴于冬季枯水期汾河运城段SOD与COD、NH3-N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故在缺乏测定SOD试验条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测定COD与NH3-N反求S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 人工脉动循环装置 底泥耗氧速率 化学需
下载PDF
汾河底泥耗氧速率测试 被引量:2
3
作者 牛云景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66-69,共4页
以汾河运城段几个县界断面底泥和水质为实验目标,采用实验室测定方法,分别对在平水期、枯水期的底泥耗氧(SOD)速率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条件进行优化,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枯水期还是平水期,SOD总体变化趋势与河流水质污染(化学... 以汾河运城段几个县界断面底泥和水质为实验目标,采用实验室测定方法,分别对在平水期、枯水期的底泥耗氧(SOD)速率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条件进行优化,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枯水期还是平水期,SOD总体变化趋势与河流水质污染(化学需氧量、氨氮)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 枯水期 平水期 底泥耗氧速率
下载PDF
汾河夏季底泥耗氧速率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武新朝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7年第9期49-54,11,共7页
本文以汾河运城段为对象,利用微循环装置得到夏季底泥耗氧速率,对比分析影响SOD环境条件,分析SOD与河流中COD、NH_3-N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平水期流量下(7.25~14.7m^3/s)SOD与HN_3-N、COD相关性较差。通过冬夏季试验综合分析,SOD变化的... 本文以汾河运城段为对象,利用微循环装置得到夏季底泥耗氧速率,对比分析影响SOD环境条件,分析SOD与河流中COD、NH_3-N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平水期流量下(7.25~14.7m^3/s)SOD与HN_3-N、COD相关性较差。通过冬夏季试验综合分析,SOD变化的本质是水质污染造成的;流量变化只影响污染物浓度,并没有影响污染物总量;微生物也是水质富养物质交换到底泥中的反映,反过来通过大量耗氧来降低水中溶解氧,客观上抑制了污染物的降解。底泥污染实质是上覆水污染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转移,底泥耗氧也同样是上覆水耗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耗氧速率 汾河运城段 SOD COD NH3-N 相关性
下载PDF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对海参池塘沉积物中底泥耗氧率周年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党子乔 周玮 +1 位作者 雷兆霖 魏亚楠 《中国水产》 2019年第12期78-80,共3页
底泥耗氧速率(SOD)是指由水底沉积物氧化和生物呼吸作用引起的上层水体溶解氧的消耗速率,SOD被认为是综合评价水体水质和环境特征的主要参数。海参作为底栖动物,以沉积物中有机物为营养。底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海参生长、摄食等活动... 底泥耗氧速率(SOD)是指由水底沉积物氧化和生物呼吸作用引起的上层水体溶解氧的消耗速率,SOD被认为是综合评价水体水质和环境特征的主要参数。海参作为底栖动物,以沉积物中有机物为营养。底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海参生长、摄食等活动。笔者通过比较自然纳潮、养水机、底充氧式增氧机三种养殖模式下,探究底质中底泥耗氧速率的周年变化以及底质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选择适宜海参生长的养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底沉积物 底泥耗氧速率 周年变化 纳潮 养殖模式 速率 呼吸作用
下载PDF
苏州河底泥对上复水水质污染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徐祖信 张锦平 +1 位作者 廖振良 刘立坤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3,共3页
研究了上海市苏州河底泥中有机物及营养盐释放对上复水水质的影响,分析了微生物与底栖生物底泥再悬浮对底泥释放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底泥中化学需氧量与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成正比,底泥中生化需氧量与水体中的生化需氧量呈正比,再悬浮... 研究了上海市苏州河底泥中有机物及营养盐释放对上复水水质的影响,分析了微生物与底栖生物底泥再悬浮对底泥释放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底泥中化学需氧量与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成正比,底泥中生化需氧量与水体中的生化需氧量呈正比,再悬浮促进底泥中污染物向上复水体释放。底泥SOD与水体中DO成正比,底泥污染是影响苏州河水质的重要因素;对苏州河底泥进行疏浚工程可较好地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降低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及氨氮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河 上复水 底泥耗氧速率 寡毛类 再悬浮
下载PDF
越冬池冰下水体理化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雷衍之 张桂兰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85年第4期309-323,共15页
1.越冬池底层水温一般为1-3.5℃,2月份最低(平均1.03℃)。采用扬水曝气,水温低于0.5℃。2.明冰下的光照达数千以至上万1x的一般一天有6—7小时以上。乌冰下的光照亦可达3×10^31x以上,仍有较大的产氧潜力。3.明冰下的光合... 1.越冬池底层水温一般为1-3.5℃,2月份最低(平均1.03℃)。采用扬水曝气,水温低于0.5℃。2.明冰下的光照达数千以至上万1x的一般一天有6—7小时以上。乌冰下的光照亦可达3×10^31x以上,仍有较大的产氧潜力。3.明冰下的光合作用日产氧量为0.21—12.45,平均2.34±2.11毫克氧/升·日。补偿深度平均为1.13±0.35米。底泥耗氧率平均为0.40克/米^2·日;水呼吸耗氧率为0.04—3.76,平均0.62±0.52毫克/升·日。4.铵氮各池平均值在0.05—1.29毫克/升总平均0.19(1979年)及0.54(1980年)。硝酸氮各池平均值多在0.1毫克/升以下。亚硝酸氮含量很低,最高0.0137平均0.0027毫克/升。磷酸盐含量平均为0.049(1979年)和0.040(1980年)毫克P/升。5.发现了冰下表层有对藻类的光抑制和营养盐对光合作用的限制现象。试用冰下施无机肥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效果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池塘 冰下水体理化因子 光合作用 光照 补偿深度 底泥耗氧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