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尼马都拉海峡A气田底流沉积-抱球虫灰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倪军娥 孙立春 +4 位作者 何娟 蒋百召 汪洪强 王龙 郭丽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3-778,共6页
印尼马都拉海峡A气田抱球虫灰岩形成于底流沉积作用。从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以及测井和地震等方面对其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按沉积结构分类,研究区岩石包括颗粒岩、泥质颗粒岩和颗粒质泥岩。前两种岩性为颗粒支撑结构,分选较好。... 印尼马都拉海峡A气田抱球虫灰岩形成于底流沉积作用。从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以及测井和地震等方面对其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按沉积结构分类,研究区岩石包括颗粒岩、泥质颗粒岩和颗粒质泥岩。前两种岩性为颗粒支撑结构,分选较好。颗粒岩和泥质颗粒岩的储集空间以粒内孔为主,其次为粒间孔和孔洞,以及少量的铸模孔和裂缝。储层整体具有厚度大、物性好及净毛比高的特点,因此含油气潜能较大。针对研究区沉积环境存在的争议,提出形成抱球虫灰岩的三大类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抱球虫 底流沉积 储层特征 沉积环境 马都拉海峡 印度尼西亚
下载PDF
深水沉积物波及其在南海研究之现状 被引量:39
2
作者 钟广法 李前裕 +1 位作者 郝沪军 王嘹亮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07-913,共7页
深水沉积物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成因和结构特征,可以将深水沉积物波划分为细粒底流、细粒浊流、粗粒底流和粗粒浊流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波具有不同的形态、物质组成及分布特征。已提出的深水沉积物波的形成模式主要有... 深水沉积物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成因和结构特征,可以将深水沉积物波划分为细粒底流、细粒浊流、粗粒底流和粗粒浊流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波具有不同的形态、物质组成及分布特征。已提出的深水沉积物波的形成模式主要有背流波模式、逆行沙波模式、内波模式及底形和斜坡失稳混合模式等。1994年太阳号95航次和1999年ODP184航次揭示并证实,南海北部东沙岸外1144站所处的深水陆坡区发育有一高速沉积物牵引体。根据最新的地震资料分析发现,该牵引体实际上由一系列逆陆坡向上倾方向迁移的沉积物波组成,这一发现对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古海洋、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以及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物波 底流沉积 沉积 沉积物牵引体 南海 ODP 184航次
下载PDF
南海深水沉积过程之大洋钻探目标 被引量:1
3
作者 姜涛 陈慧 +2 位作者 孙启良 田冬梅 程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3-41,共9页
多个航次的大洋钻探已经在南海成功实施,航次科学目标主要聚焦于古海洋、海盆形成过程以及岩石圈破裂过程等,钻遇了多种类型的深水沉积物,而且近些年来的物理海洋调查也已证实了其复杂的深水沉积动力环境,尤其是南海北部陆缘区海底地形... 多个航次的大洋钻探已经在南海成功实施,航次科学目标主要聚焦于古海洋、海盆形成过程以及岩石圈破裂过程等,钻遇了多种类型的深水沉积物,而且近些年来的物理海洋调查也已证实了其复杂的深水沉积动力环境,尤其是南海北部陆缘区海底地形地貌复杂,发育了深水水道、块体流等重力流沉积以及多种类型的等深流沉积。南海独特的构造环境和复杂底流活动所导致的不同深水沉积体系类型和丰富的沉积记录,使南海北部陆缘区成为研究深海沉积过程的最佳场所。通过对2—3个剖面多站位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多类型深水沉积物的钻探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深刻理解重力流-底流相互作用特征,揭示块体流、浊流和底流形成和发育演化过程,查明岩石圈破裂和海底扩张的沉积响应等科学问题,丰富深水沉积动力学理论,深化对南海大陆边缘沉积格局演变和深层海流演变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 深水沉积过程 重力沉积 底流沉积 裂解层序 南海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晚中新世以来底流流向及沉积侵蚀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俞锋 蒲仁海 张功成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546-2554,共9页
底流(等深流)在珠江口盆地的流动方向、起始时间和沉积物已有大量研究,而琼东南盆地鲜有报道.本文依据测深数据、高分辨率二维、三维地震等,首次以整个琼东南盆地为研究对象,对底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西南端广乐—西... 底流(等深流)在珠江口盆地的流动方向、起始时间和沉积物已有大量研究,而琼东南盆地鲜有报道.本文依据测深数据、高分辨率二维、三维地震等,首次以整个琼东南盆地为研究对象,对底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西南端广乐—西沙海槽是该盆地西部唯一的深水海槽,为该盆地提供底流水源,其底流流动方向为SSE-NNW,从广乐—西沙海槽的底流流入琼东南盆地北部后受海南岛隆起的遮挡,向NE向偏转.该盆地底形呈南北高中间低、东深(>2000 m)西浅(<800 m)的台阶状,不同深度(375~1850 m)的南海北部底流(与中层水相关)可能均朝NE向流动,发育时间至少可追踪至晚中新世早期(11.6 Ma).盆地东部和中部都发育一个海山地貌,海山南北侧发育了近东西向环槽地貌,环槽的规模与底流的沉积与侵蚀作用有关.东部海山北侧环槽底流受科氏力影响规模大于南侧环槽;中部海山环槽规模较小,环槽内底流速度较低,以沉积为主,受科氏力影响,北侧环槽内速度较大,沉积速率较小,致北侧环槽内小丘漂积体比南侧环槽小.北礁地区朝SE向迁移的单向侵蚀水道、朝SW向迁移的底流沉积物波和北部单向迁移峡谷都指示了不同深度的底流朝NE向流动.该研究成果第一次系统探讨琼东南盆地底流流向及沉积侵蚀特征,对南海西北部的古海洋、古气候、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乐-西沙海槽 海山 底流沉积物波 环槽 琼东南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