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酶促棕榈酸鲸蜡酯合成的底物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晶晶 王芳 +1 位作者 邓利 谭天伟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40-543,共4页
对实验室自制的固定化Candida sp.99-125脂肪酶在正己烷中催化棕榈酸和鲸蜡醇的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为动力学控制,不存在扩散限制,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Ping-PongBi-Bi反应机制。但在不同的底物... 对实验室自制的固定化Candida sp.99-125脂肪酶在正己烷中催化棕榈酸和鲸蜡醇的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为动力学控制,不存在扩散限制,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Ping-PongBi-Bi反应机制。但在不同的底物浓度范围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底物抑制作用,其中以长链醇的抑制为主。本文根据底物浓度由低到高,划分了三个底物浓度范围,在不同的范围内分别研究了两个底物的抑制作用,并选择不同的动力学模型,求得了动力学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鲸蜡酯 脂肪酶 酯化 动力学机制 抑制作用
下载PDF
荠菜中酚类物质与过氧化物酶作用底物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艳芬 蒋娟 +2 位作者 姜丽 侯田莹 郁志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24-326,共3页
针对荠菜在贮运保鲜过程中的变质问题,以与衰老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为研究对象,运用紫外光谱扫描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荠菜中的酚类物质,并研究不同浓度的酚类物质对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荠菜中酚类提... 针对荠菜在贮运保鲜过程中的变质问题,以与衰老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为研究对象,运用紫外光谱扫描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荠菜中的酚类物质,并研究不同浓度的酚类物质对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荠菜中酚类提取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13nm,初步确定荠菜中的主要酚类物质是焦性没食子酸,POD的最适底物是绿原酸,酶促反应的最佳底物浓度为8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荠菜 酚类 过氧化 作用
下载PDF
Cel48F产物排出过程中酶-底物相互作用及关键残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
作者 刘天志 董莹 +3 位作者 鄂镜雯 韩菲 李卓 张浩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11-17,共7页
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通过对比产物在不同结合位置时的构象和对其相互作用的统计学分析,研究了Cel48F水解前后及产物排出过程中酶与产物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揭示了一些关键残基及其作用.结果表明,在底物刚发生水解后,产物主要在Glu 44... 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通过对比产物在不同结合位置时的构象和对其相互作用的统计学分析,研究了Cel48F水解前后及产物排出过程中酶与产物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揭示了一些关键残基及其作用.结果表明,在底物刚发生水解后,产物主要在Glu 44和Trp 611辅助下向出口移动一个小的距离,使其远离剩余底物和关键催化残基,防止逆反应发生,在继续向出口移动过程中,在产物结合裂缝上方的残基Trp 411的疏水相互作用下,内侧糖单元向上方移动并与Trp 411相邻的Thr 410形成氢键,而外侧糖单元在Asp 494作用下移动很小,使产物在裂缝中转动,有利于外界水分子进入并包裹产物,最终实现产物排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48F 排出 分子动力学模拟 酶-间相互作用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4
作者 程婕 杨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Cytochrom e P450 Reduc-tase,CPR)是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酶系中为细胞色素P450提供电子的膜蛋白,本文从电子传递、底物作用及其基因调控三方面的特性对其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CPR领域一些待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 电子传递 底物作用 基因调控 细胞色素P450
下载PDF
加氧酶的工业应用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永美 张缓缓 刘均洪 《化工生产与技术》 CAS 2004年第2期21-24,共4页
综述了加氧酶在生物催化中的一些专题,在筛选方法、超氧化、去偶、底物作用、底物毒性以及氧的传递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随着难题的克服,可以预料,加氧酶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关键词 催化 加氧酶 毒性 筛选方法 高通量筛选 底物作用
下载PDF
坏死性凋亡经典通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唯嘉 荣书玲 李保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9期3562-3566,共5页
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综述坏死性凋亡经典通路受体相互作用激酶1(RIP1)-受体相互作用激酶3(RIP3)-底物混合谱系激酶样蛋白(MLKL... 坏死性凋亡作为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综述坏死性凋亡经典通路受体相互作用激酶1(RIP1)-受体相互作用激酶3(RIP3)-底物混合谱系激酶样蛋白(MLKL)的分子机制、抗坏死性凋亡相关治疗药物及这一通路在常见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为探寻新的治疗方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改善心血管病人的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坏死性凋亡 受体相互作用激酶1(RIP1)-受体相互作用激酶3(RIP3)-混合谱系激酶样蛋白(MLKL) 综述
下载PDF
β淀粉样蛋白(1-40)对痴呆老龄大鼠海马MARCKS mRNA表达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韩振蕴 苏芮 范吉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04-1406,共3页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1-40)致痴呆老龄大鼠海马富含丙氨酸的豆蔻酰化蛋白激酶C的作用底物(MARCKS mRNA)的表达和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年轻组、老龄组、假手术组以及模型组,对老龄大鼠采用β-淀粉样蛋白(1-40)1次...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1-40)致痴呆老龄大鼠海马富含丙氨酸的豆蔻酰化蛋白激酶C的作用底物(MARCKS mRNA)的表达和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年轻组、老龄组、假手术组以及模型组,对老龄大鼠采用β-淀粉样蛋白(1-40)1次性侧脑室注射,建立痴呆模型。通过行为学以及RT-PCR检测,观察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以及海马MARCKS mRNA的变化。结果:行为学检测表明模型组的学习记忆功能明显低于正常组,模型组MARCKS mRNA表达明显高于老龄组、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0)可以明显增加老龄大鼠海马MARCKS mRNA的表达,并且导致老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提示MARCKS表达异常很可能是β-淀粉样蛋白(1-40)致神经元可塑性降低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Β蛋白 大鼠 富含丙氨酸的豆蔻酰化蛋白激酶C的作用
下载PDF
蛋白质组末端肽富集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玲凡 单亦初 +1 位作者 张丽华 张玉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9-236,共8页
蛋白质的末端不仅是蛋白质合成的起点和终点,更参与并调节蛋白质的各项生理功能。研究蛋白质的末端不仅对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注释十分必要,还为揭示蛋白酶的作用机理提供重要信息。该文着重针对近年来蛋白质组末端肽富集策略方面取得... 蛋白质的末端不仅是蛋白质合成的起点和终点,更参与并调节蛋白质的各项生理功能。研究蛋白质的末端不仅对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注释十分必要,还为揭示蛋白酶的作用机理提供重要信息。该文着重针对近年来蛋白质组末端肽富集策略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蛋白质末端组学技术在蛋白酶作用底物和位点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此外,还对蛋白质末端组学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末端组学 末端肽富集 蛋白酶作用和位点 综述
下载PDF
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是怎样“逃脱”乙酰胆碱酯酶的水解到达突触后膜的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明泉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2-72,共1页
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一个酶分子在一秒钟就能催化分解25000μmol的乙酰胆碱(ACh),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ACh可在2 ms的时间内被水解。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效率如此之高,突触前膜释放的ACh在到达突触后膜之前是怎样避免被水解的?... 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一个酶分子在一秒钟就能催化分解25000μmol的乙酰胆碱(ACh),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ACh可在2 ms的时间内被水解。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效率如此之高,突触前膜释放的ACh在到达突触后膜之前是怎样避免被水解的?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过量底物抑制作用底物抑制作用是指酶的催化反应由于底物浓度过高,其反应速率反而会下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作用 突触后膜 催化分解 突触小泡 催化效率 电镜照片 终板电位 神经冲动 反应速率 酶分子
下载PDF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 in the Vicinity of the Bean Caper(Zygophyllum dumosum)Root Zone in a Desert System 被引量:1
10
作者 I.SHMUELI G.BARNESS Y.STEINBERGER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58-765,共8页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es i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basal respiration dynamic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bean caper (Zygophyllura duraosura) perennial desert shr...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es i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basal respiration dynamic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bean caper (Zygophyllura duraosura) perennial desert shrub and the inter-shrub sites. Microbial biomasses as well as basal respiration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soil samples taken beneath the Z. duraosura shrubs than from the inter-shrub sampling sites, with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ampling layers (0-10 and 10-20 cm) throughout the study period. However, season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due to autumn dew formation, which significantly affected microbial biomass and basal respiration in the upper-layer inter-shrub locations. The calculated metabolic coefficient (qCO2)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ampling sites as well as between the two soil layers, elucidating the abiotic effect between the sites throughout the study period. The substrate availability index was found to significantly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ites, elucidating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Z. duraosura in food source availability and in moderating harsh abiotic components. The importance of basal microbial parameters and the derived indices as tools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and need for basic knowledge in understanding plant-soil interactions determined by an unpredictable and harsh desert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al respiration DESERT microbial biomass root zone soil
下载PDF
环境保护上的应用
11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0年第5期105-107,共3页
902551 应用生物技术和微电子学进行环境分析[会,英]/Stanbro,W.D.…//Biotechnol.Corp Protection.-1988,ACSSymp.Ser.379.-331~337[译自 DBA,1990,9(1)。
关键词 木质素降解 苯酚类 厌氧污泥 废水预处理 工业废水 硫化氧化 上向流 毒性分析 菌系 抑制作用
下载PDF
电针调节RIP1/RIP3/MLKL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的影响
12
作者 陈净 任彬彬 +3 位作者 马素娜 韦慧麟 杨悦悦 吴松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4,共8页
目的:探讨电针“曲池”“足三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每组15只。模型组、电针组及抑制剂组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左... 目的:探讨电针“曲池”“足三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每组15只。模型组、电针组及抑制剂组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暴露颈动脉。给予电针组大鼠右侧“曲池“”足三里”电针治疗,30 min/次,1次/d,给予抑制剂组大鼠腹腔注射坏死抑素-1(0.6 mg/kg),均连续干预7 d。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检测梗死区大脑皮层病理损伤程度;TUNEL染色检测梗死区大脑皮层神经元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梗死区大脑皮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含量;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梗死区大脑皮层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1、RIP3、底物混合谱系激酶样蛋白(MLKL)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P<0.01);HE染色显示,梗死区大脑皮层表现出明显脑缺血再灌注病理损伤;梗死区大脑皮层神经元凋亡率,梗死区大脑皮层中TNF-α、IL-1β、IL-6含量,梗死区大脑皮层RIP1、RIP3、MLK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1);HE染色显示,梗死区大脑皮层病理损伤程度明显改善;梗死区大脑皮层神经元凋亡率,梗死区大脑皮层中TNF-α、IL-1β、IL-6含量,梗死区大脑皮层RIP1、RIP3、MLK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干预可能通过抑制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混合谱系激酶样蛋白通路 程序性坏死 炎性反应
原文传递
β-甘露聚糖酶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被引量:8
13
作者 廖贵芹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226-229,共4页
概述了β-甘露聚糖酶作用底物的方式,不同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的一般特性及其遗传物质基础和该酶在工业、医药、饲料、食品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 Β-甘露聚糖酶 作用 应用
原文传递
细菌L-天冬氨酸α-脱羧酶的分子机制及分子改造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莫芹 李由然 石贵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46-1554,共9页
L-天冬氨酸α-脱羧酶能够催化L-天冬氨酸生成β-丙氨酸,是泛酸代谢中的关键酶之一,对生物体中的能量代谢和脂肪代谢至关重要。细菌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属于丙酮酰依赖型的一类酶,具有特别的翻译后加工机制和底物失活作用,本文对L-天冬... L-天冬氨酸α-脱羧酶能够催化L-天冬氨酸生成β-丙氨酸,是泛酸代谢中的关键酶之一,对生物体中的能量代谢和脂肪代谢至关重要。细菌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属于丙酮酰依赖型的一类酶,具有特别的翻译后加工机制和底物失活作用,本文对L-天冬氨酸α-脱羧酶的分子机制和分子改造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β-丙氨酸合成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天冬氨酸α-脱羧酶 丙酮酰基团 Β-丙氨酸 自剪切作用/自加工作用 失活作用
原文传递
Pharmacokinetic interaction of Acacia catechu with CYP1A substrate theophylline in rabbits
15
作者 Abdullah Mohammed AI-Mohizea Mohammad Raish +2 位作者 Abdul Ahad Fahad Ibrahim AI-Jenoobi Mohd Aftab Alam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588-593,共6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lack catechu(BC)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heophylline(CYP1A2 substrate,with narrow therapeutic index)in rabbits.METHODS: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the effect of BC on the p...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lack catechu(BC)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heophylline(CYP1A2 substrate,with narrow therapeutic index)in rabbits.METHODS: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the effect of BC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heophylline,a CYP1A2 substrate was determined.In the study,BC(264 mg/kg,p.o.) or saline(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o rabbits for 7 consecutive days and on the 8^(th)day theophylline(16 mg/kg) was administered orally one hour after BC or saline treatment.Blood samples were withdrawn at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0.5,1,1.5,2,3,4,6,8,12,24 and 36 h) from the marginal ear vein.RESULTS:The pretreatment of rabbits with BC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aximum blood concentration,time of peak concentration and 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 time profile curve until last observation which was about 41.32%,35.71%and 15.03%,respectively.While decreases in clearance,volume of distribution,and half-life were observed.It is suggested that BC pretreatment decreases the CYP1 A metabolic activity leading to increase in bioavailability and decrease in oral clearance of theophylline,which may be due to inhibition of CYP1 A.CONCLUSION:BC can significantly alter theophylline pharmacokinetics in vivo possibly due to inhibition of CYP1 A and P-glycoprotein activity.Based on these results,precaution should be exercised when administering BC with CYP1 A subst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acia Catechu Cytochromes Herbdrug interactions Pharmacokinetics Theophylli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