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典型引领”和“底线约束” 被引量:13
1
作者 房正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5-77,共3页
"典型引领"与"底线约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两种工作思路和方法,也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不可少的教育途径和工作方法。但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当前都呈现出"典型引领&qu... "典型引领"与"底线约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两种工作思路和方法,也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不可少的教育途径和工作方法。但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当前都呈现出"典型引领"多、"底线约束"少的状况。要想真正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高校既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也要重视法律和道德底线的约束机制建设,二者不能偏废。只有抓好两端,带动中间,才能最终形成人人、时时、处处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引领 底线约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底线约束下的乡村国土开发强度管控模式研究——以成都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毅 董晨 +1 位作者 高梦薇 丁睿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9-96,共8页
现阶段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乡村人口持续减少,而乡村建设用地规模却不断增加,原有土地利用规划中侧重的发展管控和城乡规划中侧重的空间形态管控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紧约束、高质量的发展需求。本研究在... 现阶段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乡村人口持续减少,而乡村建设用地规模却不断增加,原有土地利用规划中侧重的发展管控和城乡规划中侧重的空间形态管控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紧约束、高质量的发展需求。本研究在分析乡村地区建设用地管控问题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以乡村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聚居生命安全为底线形成的上限强度指标,同时,综合考虑乡村人口城镇化、地域景观文化传承和乡村现实发展诉求等因素,确定目标强度指标,构建因地制宜的强度分区和动态可调的乡村地区国土开发强度管控模式,并以成都为例探索彰显成都地域特色的两级强度指标和五大分区、四级乡村国土开发强度管控体系,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乡村的城乡建设用地管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线约束 乡村建设用地 国土开发强度
下载PDF
基于田园功能与底线约束的乡村分类与发展策略研究
3
作者 王卫雯 龚健 +3 位作者 汪樱 申杨 乔家君 Lochan Kumar Batala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1-572,共12页
在乡村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对推进精准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湖北鄂州市乡村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ISO(iterative self-organization)聚类法等技术方法,构建乡村田园功... 在乡村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对推进精准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湖北鄂州市乡村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ISO(iterative self-organization)聚类法等技术方法,构建乡村田园功能与底线约束耦合表达的乡村分类体系,挖掘乡村类别与田园功能的内在联系并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田园社区功能、产业发展功能、农业生产功能、乡村旅游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优势区表现出沿路、沿江、环湖、围山等空间分布特征;(2)鄂州市乡村可划分为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保留整治型和搬迁撤并型,且具有明显的田园功能异质性;(3)遵循分类显化功能优势、改善功能短板的思路,以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与构建田园综合体为核心明确乡村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在明晰乡村分类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差异化乡村发展策略,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分类 田园功能 底线约束 乡村振兴 鄂州市
原文传递
基于不同粮食安全底线的西安市耕地保护弹性空间研究
4
作者 王锐 常金为 +4 位作者 李兰 范田禾 周林 张舜禹 马存霞 《自然资源情报》 2024年第5期17-24,共8页
科学解析耕地“保多少”与“如何保”,对保障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建立耕地数量底线模型,测算不同情境下的西安市耕地数量底线;构建“产能特征-健康状态-耕作条件-利用水平”的多维度耕地保护紧迫性评估... 科学解析耕地“保多少”与“如何保”,对保障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建立耕地数量底线模型,测算不同情境下的西安市耕地数量底线;构建“产能特征-健康状态-耕作条件-利用水平”的多维度耕地保护紧迫性评估框架;最后,基于耕地数量底线边界控制与空间尺度的区域规则约束,刻画西安市耕地保护弹性空间。研究表明,满足理论粮食安全的西安市耕地数量底线为1321.09~1323.85 km^(2);临潼区、长安区和周至县是耕地保护综合紧迫性值较高区域;至2035年,西安市耕地可休耕量为61.86 km^(2),休耕后能够满足耕地保护目标值;西安市的耕地保护弹性空间可分为优先保护、严格管控、休养生息、战略储备、整治修复和特殊保护6类,不同空间的耕地保护弹性强度、目标与任务各有侧重,优先保护空间占比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 弹性空间 底线约束 西安市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的自然要素评价与集成: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平星 周健 刘申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31-2440,共10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多规合一”背景下,自然要素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增强,对其科学评价成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自然要素类型多样、分析视角多元、评估方法复杂,在综合评价和集成分析方面存在诸多难点。该研...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多规合一”背景下,自然要素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增强,对其科学评价成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自然要素类型多样、分析视角多元、评估方法复杂,在综合评价和集成分析方面存在诸多难点。该研究以自然要素为对象、以综合评价和集成为目标,在充分分析自然要素内涵和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从资源、生态、环境、灾害4个属性对水文、土壤、气候、生物、矿产、地形、地质等自然要素进行归类的思路。进而基于4个属性,对指标选择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从主体功能区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国土空间的“双评价”3个角度对自然要素评价的集成过程进行了论述。最后在总结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集成要素、空间和规划3个方面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中开展自然要素分析和评价的主要思路以及未来规划和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最后指出,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自然要素评价存在指标与方法适用性不足、概念混杂、统筹分析偏弱、动态性和弹性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自然要素的基础性地位和底线约束作用,从灾害、生态、环境和资源4个维度进行指标择定、评价分析和综合集成,并加强数据可获取性、评价方法适用性、集成过程系统性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自然要素 底线约束 评价方法 综合集成
下载PDF
论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框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月玲 刘艺明 +1 位作者 李真 李文卿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24,共2页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助于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民营企业发展。从发展目标、发展领域、股权结构、风险防范、约束条件等方面构建混合所有制发展框架,并健全相关配套措施。
关键词 混合所有制 约束底线 发展框架设计
下载PDF
论城市总体规划的“刚性”管控作用和框架设计——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本营 《上海城市规划》 2017年第4期80-85,共6页
在国家新的发展理念以及城市新的发展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面临重大改革。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刚性管控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当前总体规划编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围绕目前总体规划在刚性管控方面... 在国家新的发展理念以及城市新的发展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面临重大改革。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刚性管控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当前总体规划编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围绕目前总体规划在刚性管控方面存在的不足,试图对总体规划刚性管控进行框架设计,指出总规刚性管控的根本要义是通过建立质量发展指标确保目标实现,即"值质归统";核心内容是以强化总体格局为基础的"底线约束"。此外,可通过增加总规单元层次,以"单元管控"的方式建立刚性与弹性的交接面,实现在刚性前提下的适度弹性。结合新一轮成都总规的改革思路和探索进行了详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管控 值质归统 底线约束 总规单元
下载PDF
“双评价”中面向城镇开发的方法与技术优化——以浙江省嘉兴市域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超 霍逸馨 +1 位作者 李思颖 杨颖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8-630,共13页
“双评价”已成为构建国土空间格局的科学基础。现行“双评价”方案的城镇部分在理念、技术路线、具体方法与结果运用层面存在不完整性,难以指导规划实践。回应上述问题,在国家技术指南的基础上,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从评价方法、指标选... “双评价”已成为构建国土空间格局的科学基础。现行“双评价”方案的城镇部分在理念、技术路线、具体方法与结果运用层面存在不完整性,难以指导规划实践。回应上述问题,在国家技术指南的基础上,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从评价方法、指标选取、评价应用等三个层面进行了优化,得出结论如下:(1)区分强限制指标、适宜性指标,以多因子加权后分级的方法代替等级法;(2)适宜性评价新增社会经济因子,区分通用指标体系和地方特色指标体系,承载力评价增加水环境容量约束以凸显水资源的制约性;(3)融入三大应用以解决指导与衔接问题。应用此优化技术路径,证实其可以有效指导不同类型地区城镇集约化发展的“双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科学可行的、整合多维要素实现综合城镇“双评价”的技术框架,可供中国更多城镇地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评价 城镇建设 空间格局 底线约束 平原地区 空间规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