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种植密度对机械化收获大豆底荚高度的影响
被引量:
13
1
作者
史宏
《农学学报》
2017年第9期62-67,共6页
针对山西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大批育成品种品系难以适应机械化收获的现状,研究影响机械化收获的瓶颈问题——底荚高度,为其适应机械化收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通过种植密度调控,总结大豆底荚高度的变化规律,分...
针对山西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大批育成品种品系难以适应机械化收获的现状,研究影响机械化收获的瓶颈问题——底荚高度,为其适应机械化收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通过种植密度调控,总结大豆底荚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密度与底荚高度、相关产量性状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OD=8.23处将18份种质分为3类:第一类为中等分枝类型;第二类为多分枝类型;第三类为寡分枝类型。不同分枝类型品种的底荚高度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变化趋势不同。底荚高度适合机械化收获前提下,密度与产量的最佳结合点:中等分枝类型的密度为140000/hm^2和270000/hm^2;寡分枝类型密度为120000株/hm^2和270000/hm^2;多分枝类型的密度为240000/hm^2。密度调控底荚高度,增加收获产量,使其适应机械化收获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植密度
底荚高度
产量
最佳结合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豆底荚高度QTL定位及候选基因挖掘
被引量:
10
2
作者
赵圆圆
李瑞超
+5 位作者
蒋洪蔚
王乔
谢建国
刘春燕
武小霞
陈庆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60,共10页
底荚高度是衡量大豆品种是否适宜机械收获的关键指标。底荚高度较低的品种在机械收割过程中可能造成植株部分被切断或漏割,引起总产量损失。因此,大豆底荚高度候选基因对大豆机械化育种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
底荚高度是衡量大豆品种是否适宜机械收获的关键指标。底荚高度较低的品种在机械收割过程中可能造成植株部分被切断或漏割,引起总产量损失。因此,大豆底荚高度候选基因对大豆机械化育种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ICIM)对208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CSSL)进行大豆底荚高度QTL定位,获得9个与大豆底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布在8条连锁群上。结合BSA重测序结果,将与大豆底荚高度相关的QTL定位到C1连锁群上1.1Mb和L连锁群上0.05Mb的区间内,并对其进行基因注释。通过基因注释数据库和信息学分析,在两个共识QTL区间内获得5个可能与大豆底荚高度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些结果可以为大豆底荚高度QTL精细定位以及机械化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底荚高度
完备区间作图
BSA
候选基因挖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七台河市大豆植株底荚高度增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被引量:
6
3
作者
刘志刚
《农业科技通讯》
2011年第1期128-130,共3页
阐述了七台河市大豆植株底荚高度增高现象发生的概况,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的具体措施,为大豆的高产稳产和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
底荚高度
增高原因
预防措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适应大豆机械化收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
2
4
作者
史宏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4期9-10,13,共3页
机械收获是大豆提质增效综合机械化技术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大豆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以耐密、高抗倒伏的品种汾豆96为试验材料,在密植栽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2种模式下,研究了大型联合收割机、间套模式收割机和山地割晒机3种...
机械收获是大豆提质增效综合机械化技术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大豆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以耐密、高抗倒伏的品种汾豆96为试验材料,在密植栽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2种模式下,研究了大型联合收割机、间套模式收割机和山地割晒机3种收获方式配套的栽培技术指标,计算机械收获带来的利润,为农民节时省工、提质增效提供理论支撑,并从种植密度,底荚高度、喷施药剂及最佳时期给出建议。结果表明,机械化收获品种汾豆96,底荚高度在15~20 cm,种植密度可选择27万株/hm2;V7时期用200 mg/L多效唑进行叶面喷施可以有效降低株高和促进熟期提前,有利于机械化收获;最佳收获时期为完熟初期,此时收获机械损失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机械化
抗倒伏
底荚高度
种植密度
栽培技术
机械损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种植密度对机械化收获大豆底荚高度的影响
被引量:
13
1
作者
史宏
机构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出处
《农学学报》
2017年第9期62-67,共6页
基金
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大豆多四粒荚种质创新及理想模型构建"(20150311005)
院攻关项目"适应大豆机械化收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YGG17044)
+1 种基金
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汾阳大豆综合试验"(CARS-04-CES15)
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04-CES15)
文摘
针对山西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大批育成品种品系难以适应机械化收获的现状,研究影响机械化收获的瓶颈问题——底荚高度,为其适应机械化收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通过种植密度调控,总结大豆底荚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密度与底荚高度、相关产量性状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OD=8.23处将18份种质分为3类:第一类为中等分枝类型;第二类为多分枝类型;第三类为寡分枝类型。不同分枝类型品种的底荚高度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变化趋势不同。底荚高度适合机械化收获前提下,密度与产量的最佳结合点:中等分枝类型的密度为140000/hm^2和270000/hm^2;寡分枝类型密度为120000株/hm^2和270000/hm^2;多分枝类型的密度为240000/hm^2。密度调控底荚高度,增加收获产量,使其适应机械化收获可行。
关键词
大豆
种植密度
底荚高度
产量
最佳结合点
Keywords
Soybean
Planting Density
Bottom Pod Height
Yield
Best Combination Point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豆底荚高度QTL定位及候选基因挖掘
被引量:
10
2
作者
赵圆圆
李瑞超
蒋洪蔚
王乔
谢建国
刘春燕
武小霞
陈庆山
机构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大豆遗传改良实验室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出处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60,共10页
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C201801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2016YFD0100201-21)
+4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1882
31971899)
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C92070420)
黑龙江省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JC2017006
JC2016004)。
文摘
底荚高度是衡量大豆品种是否适宜机械收获的关键指标。底荚高度较低的品种在机械收割过程中可能造成植株部分被切断或漏割,引起总产量损失。因此,大豆底荚高度候选基因对大豆机械化育种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ICIM)对208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CSSL)进行大豆底荚高度QTL定位,获得9个与大豆底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布在8条连锁群上。结合BSA重测序结果,将与大豆底荚高度相关的QTL定位到C1连锁群上1.1Mb和L连锁群上0.05Mb的区间内,并对其进行基因注释。通过基因注释数据库和信息学分析,在两个共识QTL区间内获得5个可能与大豆底荚高度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些结果可以为大豆底荚高度QTL精细定位以及机械化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豆
底荚高度
完备区间作图
BSA
候选基因挖掘
Keywords
soybean
first pod height
ICIM
BSA
candidate gene mining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七台河市大豆植株底荚高度增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被引量:
6
3
作者
刘志刚
机构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出处
《农业科技通讯》
2011年第1期128-130,共3页
文摘
阐述了七台河市大豆植株底荚高度增高现象发生的概况,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的具体措施,为大豆的高产稳产和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
底荚高度
增高原因
预防措施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适应大豆机械化收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
2
4
作者
史宏
机构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4期9-10,13,共3页
基金
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150311005)
院创新项目(YGG17044)。
文摘
机械收获是大豆提质增效综合机械化技术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大豆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以耐密、高抗倒伏的品种汾豆96为试验材料,在密植栽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2种模式下,研究了大型联合收割机、间套模式收割机和山地割晒机3种收获方式配套的栽培技术指标,计算机械收获带来的利润,为农民节时省工、提质增效提供理论支撑,并从种植密度,底荚高度、喷施药剂及最佳时期给出建议。结果表明,机械化收获品种汾豆96,底荚高度在15~20 cm,种植密度可选择27万株/hm2;V7时期用200 mg/L多效唑进行叶面喷施可以有效降低株高和促进熟期提前,有利于机械化收获;最佳收获时期为完熟初期,此时收获机械损失最小。
关键词
大豆
机械化
抗倒伏
底荚高度
种植密度
栽培技术
机械损失
分类号
S529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种植密度对机械化收获大豆底荚高度的影响
史宏
《农学学报》
2017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豆底荚高度QTL定位及候选基因挖掘
赵圆圆
李瑞超
蒋洪蔚
王乔
谢建国
刘春燕
武小霞
陈庆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七台河市大豆植株底荚高度增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刘志刚
《农业科技通讯》
2011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适应大豆机械化收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史宏
《现代农业科技》
202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