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上都扈从诗人庙堂意识浅说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富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26-27,共2页
元代扈从诗人大多数具有庙堂大臣的身份,他们的作品在朝代之初的上升时期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渴望建功立业;在社会鼎盛时期充满着乐观色彩,热情讴歌赞美时代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身处末世,则为时代而哀伤,作品感慨系之。这些内容特... 元代扈从诗人大多数具有庙堂大臣的身份,他们的作品在朝代之初的上升时期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渴望建功立业;在社会鼎盛时期充满着乐观色彩,热情讴歌赞美时代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身处末世,则为时代而哀伤,作品感慨系之。这些内容特点都是这类诗人庙堂意识的具体体现,也有很高的历史认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上都 扈从诗人 庙堂意识
下载PDF
九十年代国产影视的性感场面与庙堂意识
2
作者 张翼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44-46,共3页
本文认为,由于庙堂意识的存在和影响,使得90年代国产影视尤其是严肃影视的性感场面在表现上形成两大特点:一、性感场面在庙堂意识作用下注意回避庄严的政治文化背景;二、由于庙堂意识的作用,常常使正面人物的塑造陷入性爱神话的... 本文认为,由于庙堂意识的存在和影响,使得90年代国产影视尤其是严肃影视的性感场面在表现上形成两大特点:一、性感场面在庙堂意识作用下注意回避庄严的政治文化背景;二、由于庙堂意识的作用,常常使正面人物的塑造陷入性爱神话的失真与僵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感场面 庙堂意识 关系特点 性爱神话 窠臼
下载PDF
民间与庙堂共谋下的知识分子写作——《白毛女》文本生成意义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成丽丽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57-60,共4页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是民间与庙堂共谋的结果:庙堂意识在对民间秩序的维护中完成了自身合法性的陈述,民间意识在对政治意识的皈依中实现了自身的完整性。在二者共谋的基础上,知识分子的创作地位发生了倒置,丧失了自由表达个体意识...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是民间与庙堂共谋的结果:庙堂意识在对民间秩序的维护中完成了自身合法性的陈述,民间意识在对政治意识的皈依中实现了自身的完整性。在二者共谋的基础上,知识分子的创作地位发生了倒置,丧失了自由表达个体意识的能力。创作过程中主题先行的创作理念、集体创作的写作模式和文艺——意识形态一体化的文本结构都对当代文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 庙堂意识 知识分子 影响
下载PDF
民间与庙堂共谋下的知识分子写作———《白毛女》文本生成意义探析
4
作者 成丽丽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9期50-53,共4页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是民间与庙堂共谋的结果:庙堂意识在对民间秩序的维护中完成了自身合法性的陈述,民间意识在对政治意识的皈依中实现了自身的完整性。在二者共谋的基础上,知识分子的创作地位发生了倒置,丧失了自由表达个体意识...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是民间与庙堂共谋的结果:庙堂意识在对民间秩序的维护中完成了自身合法性的陈述,民间意识在对政治意识的皈依中实现了自身的完整性。在二者共谋的基础上,知识分子的创作地位发生了倒置,丧失了自由表达个体意识的能力。创作过程中主题先行的创作理念、集体创作的写作模式和文艺———意识形态一体化的文本结构都对当代文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 庙堂意识 知识分子 影响
下载PDF
寻找人的定位的精神守望者──评说几部湖南长篇小说 被引量:1
5
作者 万莲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16-20,共5页
湖南作家何顿、蔡测海、何立伟的长篇小说《我们像葵花》《三世界》《你在哪里》不约而同地试图以个人化的经历叙述,解开人这个司芬克斯之谜,造出了十分鲜明的新写实特征:真或地叩问和检视当代中国普通人的原生生存状况,一强烈关怀... 湖南作家何顿、蔡测海、何立伟的长篇小说《我们像葵花》《三世界》《你在哪里》不约而同地试图以个人化的经历叙述,解开人这个司芬克斯之谜,造出了十分鲜明的新写实特征:真或地叩问和检视当代中国普通人的原生生存状况,一强烈关怀普通人的生在质久而创作主体对人类生存质量对意关怀,这种介入本身就不乏希望,由此可知,文坛湘军正自觉地集体性地为时代作证,正有心真实纪录着中国当代历史退路上种种合理与荒唐,进步与倒退,幸与不幸;然而,由这些作品更可看出,文学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定位作精神守望,还不是理想的写作策略,当前赴地作家们仍需努力,在展示民间生存真相的基础上,寻找到民间精神与店堂意识终极目标一致的契合口,而渴望生在美好,是二者得以奖会的前提;文学的良知在于:褒杨庙堂的理性精神与民间的自发力量的拍合,反思和批判二者的剥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长篇小说 新写实 民间精神和庙堂意识 生存质量
下载PDF
论余华小说叙事策略的民间转向
6
作者 黄健 《文教资料》 2006年第35期83-84,共2页
作为先锋作家,余华从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开始,经历了语言的实验和意识的维新之后,指向一条颠覆传统文学中的语言暴力与精神专制主义的先锋之路。在他身上的先锋内涵的转换中,中国传统文人的庙堂意识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对民间... 作为先锋作家,余华从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开始,经历了语言的实验和意识的维新之后,指向一条颠覆传统文学中的语言暴力与精神专制主义的先锋之路。在他身上的先锋内涵的转换中,中国传统文人的庙堂意识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对民间的强烈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 庙堂意识 民间意识 精英 多元
下载PDF
“声音”背后的故事──读《家族》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思和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61-66,共6页
“声音”背后的故事──读《家族》陈思和在谈这部小说之前,我首先想到的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1925年为《约翰·克利斯多夫》的第一个中译本所写的题词,这篇被称作《约翰·克利斯多夫致中国兄弟们的宣言》的短文,... “声音”背后的故事──读《家族》陈思和在谈这部小说之前,我首先想到的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1925年为《约翰·克利斯多夫》的第一个中译本所写的题词,这篇被称作《约翰·克利斯多夫致中国兄弟们的宣言》的短文,当时刊登在中国文坛最有影响的刊物《小说月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家族》 道德理想主义 人文精神 价值取向 家族故事 罗曼·罗兰 庙堂意识 小说 遗产的继承
下载PDF
文学批评中历史匮乏症的救治──访陈思和 被引量:3
8
作者 郜元宝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2-18,共7页
文学批评中历史匮乏症的救治──访陈思和郜元宝陈思和的评论,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在一个完整的文学史发展脉络中,论述具体的创作现象。他的专著《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巴金论稿》以及文集《笔走龙蛇》、《马蹄声声碎》、... 文学批评中历史匮乏症的救治──访陈思和郜元宝陈思和的评论,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在一个完整的文学史发展脉络中,论述具体的创作现象。他的专著《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巴金论稿》以及文集《笔走龙蛇》、《马蹄声声碎》、《羊骚与猴骚》、《鸡鸣风雨》,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知识分子 文学批评 民间文化 庙堂意识 历史叙述 政治意识形态 价值取向 文化大革命 文学史叙述 历史本体
下载PDF
陈思和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质疑
9
作者 徐艳 《广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6期184-186,共3页
20世纪 90年代陈思和放弃自己 80年代的现实战斗精神 ,提出知识分子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 :庙堂意识、广场意识、岗位意识。认为 9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不再幻想靠个人的力量去解决经国之大业 ,有些社会问题应该由专家们逐步改善 ,不能靠... 20世纪 90年代陈思和放弃自己 80年代的现实战斗精神 ,提出知识分子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 :庙堂意识、广场意识、岗位意识。认为 9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不再幻想靠个人的力量去解决经国之大业 ,有些社会问题应该由专家们逐步改善 ,不能靠外行人的激情与批判去解决 ,因此他极力鼓吹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从他提出的岗位意识、民间文化形态、共名和无名三个方面分析他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实质及不良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堂意识 广场意识 岗位意识 民间文化形态 共名和无名 批判意识 失败的诸神
下载PDF
一肩担尽万古愁
10
作者 李庆西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72-75,共4页
一肩担尽万古愁李庆西东方智士近来,知识界每常谈论文人何以自处的问题,有所谓“庙堂意识”、“广场意识”和“岗位意识”之分,又有“学者意识”兼顾“人间情怀”一说。发言者多半主张文人以述学为本职,以书斋为本位。当然,为避免... 一肩担尽万古愁李庆西东方智士近来,知识界每常谈论文人何以自处的问题,有所谓“庙堂意识”、“广场意识”和“岗位意识”之分,又有“学者意识”兼顾“人间情怀”一说。发言者多半主张文人以述学为本职,以书斋为本位。当然,为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之讥,有时“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取向 文人品格 知识分子 庙堂意识 情感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 智士 价值判断 精神生活 文人心态
下载PDF
再造乌托邦──谈《无风之树》的叙述人称特色 被引量:2
11
作者 罗慧敏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7-51,共5页
《无风之树》无论是对人性的挖掘与表现,还是对生命现象的体悟与思考,或就艺术表现技巧而言,都堪称精品。而其中叙事人称的设置尤其引人注目,小说来用了两种叙事人称的交替:第一人称(我)与第三人称(他),从而形成了两种叙事形... 《无风之树》无论是对人性的挖掘与表现,还是对生命现象的体悟与思考,或就艺术表现技巧而言,都堪称精品。而其中叙事人称的设置尤其引人注目,小说来用了两种叙事人称的交替:第一人称(我)与第三人称(他),从而形成了两种叙事形态。“我”承担了十二个人物角色,“他”承担了一个人物角色,而十二个第一人称(我)与一个第三人称(他)又处处显示出“触目惊心”的对立。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类似李锐这样设置如此众多叙述者的文本是极为罕见的,李锐以自己这种个性化的书写方式使得《无风之树》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风之树》 叙述人称 庙堂历史意识 民间历史意识 历史叙述 叙事距离 文学评论 小说 李锐
下载PDF
文学中不能承受之轻
12
作者 萧元 《创作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7,共4页
文学中不能承受之轻萧元1现时的中国文学创作,正在经历着一场价值意义的胜利大逃亡。据说有的作家已经写出了“女人渴望被强奸”的故事。渴望被强奸的女人及其故事,我不知道世间是否真的存在;然而现时中国文学的渴望被强奸,却是一... 文学中不能承受之轻萧元1现时的中国文学创作,正在经历着一场价值意义的胜利大逃亡。据说有的作家已经写出了“女人渴望被强奸”的故事。渴望被强奸的女人及其故事,我不知道世间是否真的存在;然而现时中国文学的渴望被强奸,却是一个已然的事实,丝毫不容置疑。先是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学 中国文学创作 历史人物 庙堂历史意识 文学作品 民间历史意识 历史局限 历史真实 价值意义 双重标准
下载PDF
论现代知识分子岗位的超越性和民间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思和 《南方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8,共14页
岗位的确定。章太炎晚年失望于国民党以南京政权取代民国政府,他毅然退出政治活动,归隐民间讲学,弘扬学术,转而成为一个岗位型知识分子。这是1927年以后的事。其实像章太炎这样一位公众人物,是不可能完全归隐民间的。在他身上,庙堂意识... 岗位的确定。章太炎晚年失望于国民党以南京政权取代民国政府,他毅然退出政治活动,归隐民间讲学,弘扬学术,转而成为一个岗位型知识分子。这是1927年以后的事。其实像章太炎这样一位公众人物,是不可能完全归隐民间的。在他身上,庙堂意识、广场意识和岗位意识作为价值取向同时在起作用,只是在某个时段,某一种或两种价值取向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知识分子 民间性 岗位意识 章太炎 庙堂意识 民国政府 公众人物 价值取向
原文传递
知识分子的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立场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晓明 陈思和 《文艺争鸣》 CSSCI 1997年第2期29-35,共7页
知识分子的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立场○王晓明陈思和陈:我们今天想讨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文化传统,只是指相对于古代士大夫的旧文化传统而言,并不以“五四”为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也不仅仅是关于“五四”以来有关新文化运动的专业知识。... 知识分子的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立场○王晓明陈思和陈:我们今天想讨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文化传统,只是指相对于古代士大夫的旧文化传统而言,并不以“五四”为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也不仅仅是关于“五四”以来有关新文化运动的专业知识。我们借用“新文化传统”这个词来重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文化传统 价值取向 康有为 中国士大夫 中国知识分子 社会转型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危机感 庙堂意识
原文传递
说一点过去的事情
15
作者 陈思和 《南方文坛》 1996年第6期40-42,共3页
黄伟林兄来信,嘱我务必写一点文字谈谈“文化人在转型期的选择”,这个题目我在前几年确实是谈过一些,但谈来谈去也就这么点意思,翻不出新意。何况就这点东西也不是我的发明,都是从本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言与行中学来的,我不... 黄伟林兄来信,嘱我务必写一点文字谈谈“文化人在转型期的选择”,这个题目我在前几年确实是谈过一些,但谈来谈去也就这么点意思,翻不出新意。何况就这点东西也不是我的发明,都是从本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言与行中学来的,我不过是将一些前人没有明说出来的话,用现在的语言说了出来。所以我所说的都是一些历史上的事情,能不能对瞬息万变的今日社会中人有所启发,完全是看有没有缘份。既然伟林兄催稿催得那么急,我也就偷一个懒,将半年前在日本写的两段读书笔记抄出,读者也许能从中了解我的有些观点从何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周作人 价值取向 现代知识分子 翻筋斗 庙堂意识 “广场” 虚妄性 知识分子立场 主流话语
原文传递
《流年碎影》阅读心得
16
《文学自由谈》 CSSCI 1998年第4期147-149,共3页
一位出生于世纪初的老人,在米寿高龄,写下他亲历的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发出对世事的睿见。张中行老先生洋洋六十万言的回忆录《流年碎影》,我是作为一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来读的。过去陆续读过一些行公的文章,也有幸多次... 一位出生于世纪初的老人,在米寿高龄,写下他亲历的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发出对世事的睿见。张中行老先生洋洋六十万言的回忆录《流年碎影》,我是作为一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来读的。过去陆续读过一些行公的文章,也有幸多次当面聆听先生的高论。然读《流年碎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学术自由 封建专制主义 人生哲学 人生而平等 庙堂意识 科学与民主 大哄大嗡 哲学观 科学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