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岛,意义化的空间——论李凤群“长江”系列小说的“岛”意象
1
作者 戴瑶琴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6-171,共6页
“江心洲”是李凤群的成长空间与文学空间,在创作中被具象化为岛屿,文本同时兼顾“岛”的结构与功能,其隔绝和联动的特质与矗立于长江边的“断桥”“灯塔”形成呼应。“长江”系列小说对“岛”这一中国文学传统意象的开发,一方面传承中... “江心洲”是李凤群的成长空间与文学空间,在创作中被具象化为岛屿,文本同时兼顾“岛”的结构与功能,其隔绝和联动的特质与矗立于长江边的“断桥”“灯塔”形成呼应。“长江”系列小说对“岛”这一中国文学传统意象的开发,一方面传承中国艺术思维里“岛”的描绘方法,另一方面,拓宽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外华文文学的“孤岛”主题内涵。小说由“岛”的“废墟”和“纪念碑”式的形,呈现“废墟化”和“纪念碑性”的意,重塑乡土在时空变换中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凤群 孤岛 废墟化 纪念碑性
下载PDF
伍尔夫“生命三部曲”废墟书写中的救赎与生命关怀 被引量:1
2
作者 胡作友 朱晗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8-25,共8页
伍尔夫的“生命三部曲”有着鲜明的废墟化创作特色,即具有破碎化、忧郁化、多义化特征。其笔下的废墟世界充满着拾荒者和城市边缘人的心灵创伤,演绎着死亡与重生的对立统一,预示着在废墟之中寻找救赎的希望:从死亡中领略生命的意义,活... 伍尔夫的“生命三部曲”有着鲜明的废墟化创作特色,即具有破碎化、忧郁化、多义化特征。其笔下的废墟世界充满着拾荒者和城市边缘人的心灵创伤,演绎着死亡与重生的对立统一,预示着在废墟之中寻找救赎的希望:从死亡中领略生命的意义,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形成了生命同一体;生死转换的废墟之间,传来的是女性的生命之歌,代表人类未来的希望之歌。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使废墟意象不仅成为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中一个共同的核心意象,也成为一种人类经验的普遍隐喻。这种废墟化创作体现出了现代性社会的自我认同危机,表达了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废墟指点迷津,伍尔夫书写的是救赎与希望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废墟 救赎 生命 女性力量 废墟化创作潮流
下载PDF
城市山水·上海历史民居与现代建筑的共生——国画作品《活》创作谈
3
作者 张倍嘉 《艺术市场》 2022年第1期108-110,共3页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面貌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古老民居与现代建筑在上海这座寸土寸金的大城市,正在以一种此消彼长的微妙关系共生。本文主要论述以都市建筑为题材、水墨写意为表现手法的国画作品《活》的创作缘起、创...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面貌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古老民居与现代建筑在上海这座寸土寸金的大城市,正在以一种此消彼长的微妙关系共生。本文主要论述以都市建筑为题材、水墨写意为表现手法的国画作品《活》的创作缘起、创作过程以及创作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建筑 水墨写意 废墟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