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之际士人的“废墟意识”
1
作者 熊亚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20-24,共5页
明末清初,伴随着持续的战乱、疾病与灾荒,许多地区呈现出一片残垣断壁的废墟景象。这种废墟景象也反映在思想文化层面,表现为文化传统的崩坏。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的倾塌与国家的覆灭,共同催发了士人"废墟意识"的产生。这... 明末清初,伴随着持续的战乱、疾病与灾荒,许多地区呈现出一片残垣断壁的废墟景象。这种废墟景象也反映在思想文化层面,表现为文化传统的崩坏。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的倾塌与国家的覆灭,共同催发了士人"废墟意识"的产生。这既体现在文人作品的幻灭感和痛苦感之中,也贯穿于士人的社会交往和文化行为方面。从傅山的精神世界切入,关注他孤独的内心和随心所欲的率性行为,我们可以领悟到"废墟意识"在个人生命体验中的表达,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士人所共同面对的世界之疏异与荒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傅山 废墟意识 士人心态 文化传统
下载PDF
遗失的桃花源——论王安忆、朱天心创作中的都市废墟意识
2
作者 张向辉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大陆作家王安忆和台湾作家朱天心在当今文坛颇具影响。她们的作品都表现了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哀悼之情。她们倾注于自己所熟悉的城市,却惊讶地发现都市化进程中自己精神家园的遗失,新的正在建设或者重建的都市的景观与居住的人群却因为太... 大陆作家王安忆和台湾作家朱天心在当今文坛颇具影响。她们的作品都表现了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哀悼之情。她们倾注于自己所熟悉的城市,却惊讶地发现都市化进程中自己精神家园的遗失,新的正在建设或者重建的都市的景观与居住的人群却因为太多的变化成为叙述者眼中的废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朱天心 都市废墟意识
原文传递
论爵青小说中的废墟意识
3
作者 朱文久 《芒种(下半月)》 2017年第9期54-55,共2页
爵青的小说带有废墟意识,既展示了伪满治下的悲伤现实,又表达了对当时世界的疑虑,这隐喻着当时伪满洲国的高压统治带给中国民众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通过对这种病态现象的研究,可反推出对当今时代的正面意义,启示着我们正视历史,居安思... 爵青的小说带有废墟意识,既展示了伪满治下的悲伤现实,又表达了对当时世界的疑虑,这隐喻着当时伪满洲国的高压统治带给中国民众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通过对这种病态现象的研究,可反推出对当今时代的正面意义,启示着我们正视历史,居安思危,强我中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爵青 废墟意识 体现 隐喻 反思
原文传递
悬而未决的“文学寓言”:情感、废墟和《小城之春》
4
作者 余夏云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3年第2期148-163,共16页
《小城之春》的诗意,不仅表现在电影的气氛之中,也见诸它对“元诗”观念的探索。由“志”忱、礼“言”、玉“纹”所结构的情感故事,回溯了“诗言志”的传统,帮助我们思辨乱世之中,文人知识分子如何借定位“诗歌”及其功能,来重新明确自... 《小城之春》的诗意,不仅表现在电影的气氛之中,也见诸它对“元诗”观念的探索。由“志”忱、礼“言”、玉“纹”所结构的情感故事,回溯了“诗言志”的传统,帮助我们思辨乱世之中,文人知识分子如何借定位“诗歌”及其功能,来重新明确自身于历史之中悬而未决的状态,并对意义做了去魅化的处理。电影以各种具有过渡特征的阈限空间,如城垣、围墙等来对此加以表现,勾勒了一幅心灵挣扎的舆图。它不以道德的高下作为臧否人物的标准,而是以无限的哀怜,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化处理,从而揭示历史和诗歌的同构关系,指证历史的诗意不仅在于它对宏大变迁的接纳,也在于对平凡生活的容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寓言 情感政治 废墟意识 《小城之春》
下载PDF
浅论中国现代诗的荒原意识
5
作者 杨澄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6-223,共8页
荒原意识诞生于现代社会,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它是特定时间观和破碎空间观统摄下的静寂,是诗人对现代社会人的异化的叛逆精神的体现。荒原意识是现代诗歌的母题之一。以中国现代诗而论,需分外注意废墟感与荒原意识的异同。自从20世纪... 荒原意识诞生于现代社会,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它是特定时间观和破碎空间观统摄下的静寂,是诗人对现代社会人的异化的叛逆精神的体现。荒原意识是现代诗歌的母题之一。以中国现代诗而论,需分外注意废墟感与荒原意识的异同。自从20世纪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以来,荒原意识在中国台湾地区现代主义诗歌中,在20世纪七十年代后大陆的现代主义诗群中得以传承。两岸的侧重点又有区别。荒原意识的走向有三种:回到历史意识、走入宗教以及语言游戏。这三种走向仅仅是作为诗学的意义而存在,并非是现实生活的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意识 废墟意识 现代诗 语言游戏
下载PDF
记忆敲响那命运的铜环——灰娃访谈录
6
作者 王伟明 《传记文学》 2018年第3期53-63,共11页
王伟明(以下简称王):您为何选择'灰娃'这个较土气的笔名?这笔名与您的乡土情结可有什么关联?您又为何选择新诗作为'终生追不悔'的目标?灰娃:童年时人们这样叫我。这个名字流传西部,其亲切、微妙的涵义,标准国语很难说... 王伟明(以下简称王):您为何选择'灰娃'这个较土气的笔名?这笔名与您的乡土情结可有什么关联?您又为何选择新诗作为'终生追不悔'的目标?灰娃:童年时人们这样叫我。这个名字流传西部,其亲切、微妙的涵义,标准国语很难说透。我试谈谈:灰,直意是一种颜色,转意为暗、苦、涩。'灰娃',苦命的、令人怜惜、疼爱的小孩。爱称、昵称。有那种意味儿,对被呼者没尽到责任而致使其命运坎坷清苦,一种歉疚味儿的痛惜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家 访谈录 莫文征 韩作荣 废墟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