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现代西方神学美学与康德审美理论
1
作者
雷礼锡
《襄樊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38-43,共6页
康德审美理论是其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审美理论所蕴含的深刻神学意涵对西方现代神学美学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巴尔塔萨、海德格尔、谢瑞等重要代表人物的神学美学思想无不与康德审美理论存在密切联系。
关键词
神学美学
康德审美
理论
现代西方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之康德审美归因干预论
2
作者
李文富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年第10期136-139,共4页
青少年作为网络游戏成瘾的最大群体,表现出的网络游戏的非功利性、普遍的认同感,以及带来共通的游戏愉快感等,深刻地诠释了康德审美判断力的四个契机:质、量、关系及方式,为人们从审美角度去分析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根本原因提供了参...
青少年作为网络游戏成瘾的最大群体,表现出的网络游戏的非功利性、普遍的认同感,以及带来共通的游戏愉快感等,深刻地诠释了康德审美判断力的四个契机:质、量、关系及方式,为人们从审美角度去分析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根本原因提供了参考。因为游戏感恰恰符合了人的自由审美本性,所以把游戏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分析网络游戏成瘾的本因,是一个最直观的且"回归事物本身"的深度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为教育与游戏的结合提供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
康德审美
解析归因
干预方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非本质主义审美论及其当代价值
3
作者
蓝国桥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79,共9页
康德的哲学美学理论,介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间,是种非常健康的审美理论。康德审美论的非本质主义面孔,展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反思判断在康德那里,带有独断论性格。反思判断遵循范导原理,表现出两种特点,其一是非对象性,其二则是不...
康德的哲学美学理论,介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间,是种非常健康的审美理论。康德审美论的非本质主义面孔,展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反思判断在康德那里,带有独断论性格。反思判断遵循范导原理,表现出两种特点,其一是非对象性,其二则是不确定性。马克思倡导的"莎士比亚化",与它相符合。它能在审美艺术与认识、道德之间,划开坚硬的逻辑界限。二是康德的审美分析,选用了复合论方式。审美活动的丰富,审美类型的多样,促使康德对审美,作出了多重界定,而且能上升到"二律背反"境地。老子对道的矛盾提示,孔子对仁的随点即是,这由康德便有了重大价值。以康德作为参照,中国当代美学,隐藏着复合论的演进线索,它有效地维护着理论的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本质主义
康德审美
论
当代价值
复合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美以成人——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在价值选择中的运用
被引量:
1
4
作者
周黄正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4期69-92,共24页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理论可用于解决一个康德自己未曾处理过的问题———关于幸福的、非道德的价值选择,这种对幸福理论的重构可以嵌入到康德自身的哲学中去,起到调和、统一道德和幸福的作用。为此,首先考察康德早期智能化幸福的观点以确...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理论可用于解决一个康德自己未曾处理过的问题———关于幸福的、非道德的价值选择,这种对幸福理论的重构可以嵌入到康德自身的哲学中去,起到调和、统一道德和幸福的作用。为此,首先考察康德早期智能化幸福的观点以确定在康德伦理学中讨论这一项目的可行性;其次,通过类比静观性的鉴赏判断和实践性的艺术创作,一方面论证先验视角下价值选择的普遍可传达性,另一方面解释经验视角下现实中个体之间的不同选择;最后,将追求智性幸福与履行完善自己的不完全义务联系起来,并由此完成在康德哲学中一种从自然到自由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审美
判断力
幸福
价值选择
自由
自我完善的不完全义务
明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的“审美共通感”、中国古代的“感应”与政治的美学化
被引量:
5
5
作者
张再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24,177,共12页
如若要给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审美共通感”寻找一个中国式的对应概念,那么,它就是中国哲学里的“感应”了。虽然“感应”与“审美共通感”同样具有“感受的可交流性”的属性,但“感应”却作为一种人、我、物三位一体的此感彼应、感而遂...
如若要给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审美共通感”寻找一个中国式的对应概念,那么,它就是中国哲学里的“感应”了。虽然“感应”与“审美共通感”同样具有“感受的可交流性”的属性,但“感应”却作为一种人、我、物三位一体的此感彼应、感而遂通,以其亦心亦物、亦人亦天的性质,比起康德的那种不无唯心化的审美共通感,代表了一种更为深刻也更为健全的感受到的可交流性。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意味着唯有中国的“感应美”而非康德共通感美才为我们真正指向了美之所以为美的指归,而且还意味着,也唯有中国的“感应美”而非康德共通感美才能使我们走出纯粹心灵交往的狭隘天地,跻身于现实的社会交往的广阔领域,从而使所谓“政治美学化”这一美好的社会愿景不再是痴人的呓语,而如同中国早期的“乐感政治”那样兑现为切实可行的人间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的
审美
共通感
中国古代的感应
政治的美学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生态审美学与审美理论知识的有效增长
被引量:
6
6
作者
程相占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49,178,共11页
以1735与1972两个年份为时间坐标,可以将整个美学史划分为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三个历史阶段。生态审美学属于后现代美学,是对于现代美学的批判超越。生态美学研究的学术信念是追求审美理论知识的有效增长,创造能够超越现代美学的新型...
以1735与1972两个年份为时间坐标,可以将整个美学史划分为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三个历史阶段。生态审美学属于后现代美学,是对于现代美学的批判超越。生态美学研究的学术信念是追求审美理论知识的有效增长,创造能够超越现代美学的新型审美理论知识。基于这种学术信念,构建生态审美学的最佳途径就是批判并超越以康德美学为代表的现代美学,在准确把握康德美学原义的基础上对之进行生态阐释和重构,也就是站在当代生态哲学的高度,根据康德《判断力批判》的理论思路,言康德所应言而未言。这样的学术研究方式既可以回答现代美学为什么是非生态的,而生态审美学为什么是生态的,从而推动审美理论知识的有效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审美
学
生态实在论
康德审美
理论
生态阐释
生态重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代西方神学美学与康德审美理论
1
作者
雷礼锡
机构
襄樊学院美术学院
出处
《襄樊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38-43,共6页
文摘
康德审美理论是其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审美理论所蕴含的深刻神学意涵对西方现代神学美学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巴尔塔萨、海德格尔、谢瑞等重要代表人物的神学美学思想无不与康德审美理论存在密切联系。
关键词
神学美学
康德审美
理论
现代西方美学
Keywords
Theological aesthetics
Kant s aesthetic theory
Modern west aesthetics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之康德审美归因干预论
2
作者
李文富
机构
成都学院
出处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年第10期136-139,共4页
文摘
青少年作为网络游戏成瘾的最大群体,表现出的网络游戏的非功利性、普遍的认同感,以及带来共通的游戏愉快感等,深刻地诠释了康德审美判断力的四个契机:质、量、关系及方式,为人们从审美角度去分析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根本原因提供了参考。因为游戏感恰恰符合了人的自由审美本性,所以把游戏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分析网络游戏成瘾的本因,是一个最直观的且"回归事物本身"的深度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为教育与游戏的结合提供契机。
关键词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
康德审美
解析归因
干预方略
Keywords
teenagers' online game addiction
Kant's aesthetic plfilosophy
parsing the attribution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分类号
C40-02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非本质主义审美论及其当代价值
3
作者
蓝国桥
机构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复旦大学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79,共9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康德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研究"(项目号19YJA75101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康德的哲学美学理论,介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间,是种非常健康的审美理论。康德审美论的非本质主义面孔,展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反思判断在康德那里,带有独断论性格。反思判断遵循范导原理,表现出两种特点,其一是非对象性,其二则是不确定性。马克思倡导的"莎士比亚化",与它相符合。它能在审美艺术与认识、道德之间,划开坚硬的逻辑界限。二是康德的审美分析,选用了复合论方式。审美活动的丰富,审美类型的多样,促使康德对审美,作出了多重界定,而且能上升到"二律背反"境地。老子对道的矛盾提示,孔子对仁的随点即是,这由康德便有了重大价值。以康德作为参照,中国当代美学,隐藏着复合论的演进线索,它有效地维护着理论的正当性。
关键词
非本质主义
康德审美
论
当代价值
复合论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美以成人——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在价值选择中的运用
被引量:
1
4
作者
周黄正蜜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4期69-92,共24页
基金
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康德哲学中关于幸福的价值选择问题研究”(22BZX12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理论可用于解决一个康德自己未曾处理过的问题———关于幸福的、非道德的价值选择,这种对幸福理论的重构可以嵌入到康德自身的哲学中去,起到调和、统一道德和幸福的作用。为此,首先考察康德早期智能化幸福的观点以确定在康德伦理学中讨论这一项目的可行性;其次,通过类比静观性的鉴赏判断和实践性的艺术创作,一方面论证先验视角下价值选择的普遍可传达性,另一方面解释经验视角下现实中个体之间的不同选择;最后,将追求智性幸福与履行完善自己的不完全义务联系起来,并由此完成在康德哲学中一种从自然到自由的转变。
关键词
康德审美
判断力
幸福
价值选择
自由
自我完善的不完全义务
明智
Keywords
Kant
aesthetic power of judgment
happiness
value choice
freedom
imperfect duty of one's perfection
prudence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的“审美共通感”、中国古代的“感应”与政治的美学化
被引量:
5
5
作者
张再林
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24,177,共12页
文摘
如若要给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审美共通感”寻找一个中国式的对应概念,那么,它就是中国哲学里的“感应”了。虽然“感应”与“审美共通感”同样具有“感受的可交流性”的属性,但“感应”却作为一种人、我、物三位一体的此感彼应、感而遂通,以其亦心亦物、亦人亦天的性质,比起康德的那种不无唯心化的审美共通感,代表了一种更为深刻也更为健全的感受到的可交流性。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意味着唯有中国的“感应美”而非康德共通感美才为我们真正指向了美之所以为美的指归,而且还意味着,也唯有中国的“感应美”而非康德共通感美才能使我们走出纯粹心灵交往的狭隘天地,跻身于现实的社会交往的广阔领域,从而使所谓“政治美学化”这一美好的社会愿景不再是痴人的呓语,而如同中国早期的“乐感政治”那样兑现为切实可行的人间真理。
关键词
康德
的
审美
共通感
中国古代的感应
政治的美学化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态审美学与审美理论知识的有效增长
被引量:
6
6
作者
程相占
机构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49,178,共11页
基金
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生态审美的基本要点与生态审美教育研究"(13AZW004)结项成果的"导论"
该成果的名称为<生态审美学--康德审美理论的生态诠释与重构>
文摘
以1735与1972两个年份为时间坐标,可以将整个美学史划分为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三个历史阶段。生态审美学属于后现代美学,是对于现代美学的批判超越。生态美学研究的学术信念是追求审美理论知识的有效增长,创造能够超越现代美学的新型审美理论知识。基于这种学术信念,构建生态审美学的最佳途径就是批判并超越以康德美学为代表的现代美学,在准确把握康德美学原义的基础上对之进行生态阐释和重构,也就是站在当代生态哲学的高度,根据康德《判断力批判》的理论思路,言康德所应言而未言。这样的学术研究方式既可以回答现代美学为什么是非生态的,而生态审美学为什么是生态的,从而推动审美理论知识的有效增长。
关键词
生态
审美
学
生态实在论
康德审美
理论
生态阐释
生态重构
分类号
B834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现代西方神学美学与康德审美理论
雷礼锡
《襄樊学院学报》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之康德审美归因干预论
李文富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康德非本质主义审美论及其当代价值
蓝国桥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美以成人——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在价值选择中的运用
周黄正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康德的“审美共通感”、中国古代的“感应”与政治的美学化
张再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生态审美学与审美理论知识的有效增长
程相占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