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被遮蔽了的“康德问题”——康德对“两种实践”的区分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23
1
作者 俞吾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23,共8页
在康德哲学中,存在着一个隐性的“康德问题”,那就是他对“两种实践”的区分。康德从现象和物自体的两分出发,把人的实践分为“技术地实践的”活动和“道德地实践的”活动。前者属于现象界,涉及到人的行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后者属于物... 在康德哲学中,存在着一个隐性的“康德问题”,那就是他对“两种实践”的区分。康德从现象和物自体的两分出发,把人的实践分为“技术地实践的”活动和“道德地实践的”活动。前者属于现象界,涉及到人的行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后者属于物自体界,涉及到人的行动自由与规范的关系。在后康德哲学的发展中,随着物自体的被消解、科学技术和实证主义的发展,“技术地实践的”活动成了统一的实践概念的代名词,“道德地实践的”活动的维度被掩蔽起来了。在当代哲学中,“道德地实践的”活动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于是,“康德问题”重新成为焦点,并显示出它的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问题 现象 物自体 技术地实践的 道德地实践的 当代意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康德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宏政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7-91,共5页
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世界历史理论有多重思想关联。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主要回应了三... 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世界历史理论有多重思想关联。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主要回应了三个方面的"康德问题":一是对康德世界历史的"合目的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把世界历史目的从"大自然的隐蔽计划"转变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二是把康德世界历史理论的"永久和平问题"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消灭阶级斗争";三是把康德世界历史理论基于自然法权的"国家的联合体"的方案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方案。马克思通过对"康德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回应,建构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历史理论 康德问题
下载PDF
从“康德问题”看马克思哲学革命 被引量:1
3
作者 戴劲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07年第1期36-52,417,共18页
考察马克思哲学同德国古典特别是康德哲学的内在关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康德问题"就构成了贯通康德与马克思哲学的桥梁。它要问的是纯粹理性能力自身的来源问题。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正是要说明它的深层基... 考察马克思哲学同德国古典特别是康德哲学的内在关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康德问题"就构成了贯通康德与马克思哲学的桥梁。它要问的是纯粹理性能力自身的来源问题。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正是要说明它的深层基础在于感性实践。本文的基本成果如下:其一,在人的实在性方面,揭示出马克思的突破口是将创造问题转化为生成问题,从而得出人作为主体是通过劳动而生成的。其二,在自然界的实在性方面,指出马克思将康德所讲物自体的先验制约性还原为实践制约性以成为感性对象,这就沟通了康德的物自体和马克思的对象。其三,提出马克思超越知性论的方法为"感性还原",强调了感性解放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问题 马克思 感性还原
下载PDF
康德问题及其解答
4
作者 彭小伟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43-49,共7页
作为康德问题的高度概括,“人是什么”既是康德哲学的切入点,又是康德哲学的理论旨趣。对此,康德一方面从先验人类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考察,将这一问题分解为“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和“我可以希望什么”三大问题,在其不同... 作为康德问题的高度概括,“人是什么”既是康德哲学的切入点,又是康德哲学的理论旨趣。对此,康德一方面从先验人类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考察,将这一问题分解为“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和“我可以希望什么”三大问题,在其不同著作中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另一方面,康德又从实用人类学的视角对其展开了剖析。在康德看来,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个体即理性的存在者。然而,康德的解答注定了“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绝不可能存有终极的答案,因为人们对此问题的思考越深入,由此产生的责任也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问题 先验人类学 实用人类学 理性存在者
下载PDF
马克思对“康德问题”的解答与世界秩序的政治哲学阐释 被引量:2
5
作者 兰洋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106,共7页
马克思对“康德问题”的解答是其思想发展的一条隐含线索。康德将政治哲学的追问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领域延展到国家间关系的广度,从而突出了世界秩序问题的重要性。马克思则通过对以康德为代表的自然法学派的批判,完成了政治哲学史上的... 马克思对“康德问题”的解答是其思想发展的一条隐含线索。康德将政治哲学的追问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领域延展到国家间关系的广度,从而突出了世界秩序问题的重要性。马克思则通过对以康德为代表的自然法学派的批判,完成了政治哲学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换。马克思不仅第一次将世界秩序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置于物质生产的历史性维度之中,揭示出“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代世界的基本图景;而且将“政治解放”视域中的国际法权问题转换为“人类解放”视域中的自由人的共同体问题,展开了一条通向更高级的世界秩序和文明形态的路径。面对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挖掘马克思对“康德问题”的解答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今日世界秩序的本质,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寻新型世界秩序的价值基础和现实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秩序 康德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原文传递
从康德问题到福柯问题的变迁——以启蒙运动和人文科学考古学为视角 被引量:11
6
作者 于奇智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1-134,221-222,共14页
康德哲学是福柯哲学重要的理论来源。福柯十分关注从批判哲学到实用人类学的过渡和康德所提出的四大哲学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该做什么?我可希望什么?人是什么?这些问题构成所谓的康德问题,其中第四问总括前三问。在《词与物——人文科... 康德哲学是福柯哲学重要的理论来源。福柯十分关注从批判哲学到实用人类学的过渡和康德所提出的四大哲学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该做什么?我可希望什么?人是什么?这些问题构成所谓的康德问题,其中第四问总括前三问。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中,福柯对上述问题及其答案进行哲学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四大哲学问题,即所谓福柯问题:人如何能思考他不思的东西?人如何能成为生命?人如何能化作劳动?人如何能成为语言主体?此外,福柯还多次论述康德回答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发现康德对启蒙问题的解答开启了"现在本体论"。基于此,他提出了"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总之,福柯问题脱胎于康德问题,"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则是福柯对康德人类学的丰富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问题 福柯问题 启蒙运动 历史本体论
原文传递
从科学知识及其增长的角度看:休谟问题、康德问题与波普问题
7
作者 杨和英 《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3-56,共4页
波普指出,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一直是也仍然是知识的增长问题,而研究知识增长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自从休谟通过对因果和归纳问题的讨论,从而对知识增长的条件和方法提出了质疑后,康德、波普都对知识增长进行了捍卫和拯救... 波普指出,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一直是也仍然是知识的增长问题,而研究知识增长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自从休谟通过对因果和归纳问题的讨论,从而对知识增长的条件和方法提出了质疑后,康德、波普都对知识增长进行了捍卫和拯救,但总体上都未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增长 休谟问题 康德问题 波普问题
原文传递
休谟问题及康德的回应
8
作者 梁晓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0-31,共2页
休谟问题即因果联系的必然性问题。休谟对因果关系彻底经验论的解释,暴露了经验论的局限性,同时也解构了科学知识大厦的基础——因果关系。这一问题直接引起了康德的哲学思考。康德把休谟问题改造成了"普遍必然的知识何以可能"... 休谟问题即因果联系的必然性问题。休谟对因果关系彻底经验论的解释,暴露了经验论的局限性,同时也解构了科学知识大厦的基础——因果关系。这一问题直接引起了康德的哲学思考。康德把休谟问题改造成了"普遍必然的知识何以可能"的康德问题,借用人类理性及先验范畴保证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从而突破了休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问题 因果关系 康德问题 理性
下载PDF
休谟问题及其效应 被引量:6
9
作者 铁省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4-141,共8页
自从休谟提出休谟问题以来,如何理解和解决休谟问题向哲学家们提出了挑战。休谟问题在休谟那里表现为因果问题,即因果联系的必然性问题。休谟的因果问题直接引发了康德的哲学思考,被改造、转换为康德问题。在康德看来,包括因果范畴在内... 自从休谟提出休谟问题以来,如何理解和解决休谟问题向哲学家们提出了挑战。休谟问题在休谟那里表现为因果问题,即因果联系的必然性问题。休谟的因果问题直接引发了康德的哲学思考,被改造、转换为康德问题。在康德看来,包括因果范畴在内的先天形式作用于经验现象,就形成了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于是,休谟问题成了知识的可能性问题。休谟的因果问题包含着引申出归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现代经验主义者和批判理性主义者把休谟对因果联系必然性的质疑转换成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的质疑。正确解决休谟问题的方法论原则是:正确地理解休谟问题;运用辩证思维;坚持实践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问题 因果问题 康德问题 归纳问题
下载PDF
论科学哲学的两个问题
10
作者 欧仕金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7,共5页
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科学观。科学哲学各个流派 (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和历史主义等 )围绕着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从根本上说 ,它们所提出的科学观都面临着不可克服的理论困境 ,因而从它们观点所交织的网状结构中... 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科学观。科学哲学各个流派 (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和历史主义等 )围绕着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从根本上说 ,它们所提出的科学观都面临着不可克服的理论困境 ,因而从它们观点所交织的网状结构中很难看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观。这种状况是由科学哲学狭隘的认识论视野造成的。本文拟从科学哲学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即归纳的表证问题和科学的划界问题 (也即通常所说的休谟问题和康德问题 )出发来展现这一理论困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哲学 科学观 逻辑经验主义 证伪主义 历史主义 休谟问题 康德问题
下载PDF
康德哲学与波普尔哲学之比较研究
11
作者 洪晓楠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188-194,共7页
对于许多当代科学哲学家来说,康德哲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背景参考系,他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同一个“蓄水池”,这就是说,康德以前的哲学统统流到康德那里,康德以后的哲学又都出于康德,波普尔哲学也不例外。那么,波普尔哲学与康德哲学有什... 对于许多当代科学哲学家来说,康德哲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背景参考系,他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同一个“蓄水池”,这就是说,康德以前的哲学统统流到康德那里,康德以后的哲学又都出于康德,波普尔哲学也不例外。那么,波普尔哲学与康德哲学有什么渊源关系,康德哲学和波普尔哲学的主要异同点有哪些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对牛顿理论的评价在前批判期,康德的兴趣主要在自然科学方面,可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普尔 康德问题 康德哲学 比较研究 科学哲学家 现代自然科学 纯粹理性批判 异同点 爱因斯坦 形而上学
下载PDF
主体何为--浅析康德与福柯的一种联系
12
作者 叶骏 《学理论》 2022年第5期37-40,共4页
康德在写作《纯粹理性批判》时曾提出三大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在康德晚年时,又将三大问题归纳为“人是什么”的问题。这四个问题构成了康德哲学的全部主题,也为后世解释康德哲学敞开了空间。其中引起注意... 康德在写作《纯粹理性批判》时曾提出三大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在康德晚年时,又将三大问题归纳为“人是什么”的问题。这四个问题构成了康德哲学的全部主题,也为后世解释康德哲学敞开了空间。其中引起注意的是法国哲学家福柯对康德哲学的解释。本文旨在重新分析康德四大问题提出的文本背景,并考察福柯在《词与物》中对康德的回应,分析福柯与康德哲学之间的联系以及福柯对主体问题的回应,并考察从“人是什么”到“人已死”的思想史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问题 词与物 人是什么 人已死 有限性
下载PDF
从哲学本体论、方法论看中国哲学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龚隽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62-67,共6页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的思维成果、作一简要分析。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康德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解决。 康德希望建立一种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但是他又认为,...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论、方法论上的思维成果、作一简要分析。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康德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解决。 康德希望建立一种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但是他又认为,人类的知性却始终难以承负这一伟大的使命。他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不是建立在先天综合命题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相互矛盾的辩证推论——“二律悖反”之上的,借助于先天直观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本体论 中国哲学 方法论 现代意义 形而上学 体认 康德问题 二十世纪 般若无知 玄鉴
下载PDF
The False Promise of Kant's Humanity Formula
14
作者 Andrew B. Johns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11期794-803,共10页
Kant's Humanity Formula of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is arguably its most widely preferred formulation, having been defended as a moral principle and employed in the evaluation of particular moral problems by a numb... Kant's Humanity Formula of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is arguably its most widely preferred formulation, having been defended as a moral principle and employed in the evaluation of particular moral problems by a number of leading contemporary ethicists. For them and many other readers of Kant, the idea that we are not to treat persons as mere means to our own ends but are rather to respect their rational agency as intrinsically valuable holds great promise for qualifying as, in Kant's words, "the supreme principle of morality." In the present paper I argue that the Humanity Formula cannot deliver on this promise. After setting forth three conditions of adequacy for any genuine supreme principle of morality, I argue that the Humanity Formula, on three textually grounded interpretations each of which has been advocated by a prominent Kantian ethicist, does not satisfy these conditions. Whichever of these textually grounded interpretations is taken, the Humanity Formula is open to compelling counterex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egorical Imperative Humanity Formula Kant PROMISE
下载PDF
科学抽象的前提之一:间隔性原则
15
作者 柳树滋 《中国社会科学》 1988年第3期73-85,共13页
科学抽象何以可能,自康德以来很少有人问津。本世纪80年代初,苏联哲学家Ф.В.拉扎列夫和М.К.特里法诺娃《认识结构与科学革命》一书重新提出了这一问题,但把它推到更深的理论背景之上,即从康德的抽象的可能性深入到如何进行抽象。为... 科学抽象何以可能,自康德以来很少有人问津。本世纪80年代初,苏联哲学家Ф.В.拉扎列夫和М.К.特里法诺娃《认识结构与科学革命》一书重新提出了这一问题,但把它推到更深的理论背景之上,即从康德的抽象的可能性深入到如何进行抽象。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提出了间隔性原则。本文在对这一问题的历史渊源作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间隔性原则,并在逻辑学、语义学方面有所发挥。文章最后论述了应用这一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它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性 科学抽象 客体性 认识结构 科学认识 原则 概念 康德问题 苏联哲学家 科学革命
原文传递
论主体性的统一
16
作者 迪特·亨利希 刘晚莹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7年第1期95-139,共45页
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将先验想象力解释为感性与知性的共同根。对共同根的关注实际上在18世纪心理学关于力的多元论和一元论的持久争论中就有其渊源。康德反对力的一元论,并提出了一种可以称为'内主体目的论'的策略来协调感... 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将先验想象力解释为感性与知性的共同根。对共同根的关注实际上在18世纪心理学关于力的多元论和一元论的持久争论中就有其渊源。康德反对力的一元论,并提出了一种可以称为'内主体目的论'的策略来协调感性与知性两种能力,以实现主体性的统一。康德之后的德国唯心论的根本前提和动机也正在于,从诸种知识能力的结构统一中来寻找主体的统一性。就此,他们抛弃了康德对人类知识能力所作的限制,通过绝对自我的建构而将想象力与共同根结合在一起。这可以说已经是《康德书》的先声了。而新康德主义者面对《康德书》之所以无力反驳,恰恰是因为他们对此问题史背景知之甚少。但《康德书》却自觉地走在与德国唯心论不同的道路上,它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将共同根确定为一个单一的想象力,而在于试图以诸要素的同等源初性这样一个在海德格尔哲学中起着支配作用的思路来达到主体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 共同根 力的一元论 内主体目的论 同等源初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