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廉蔺关系的“帕金森定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矛盾分析
1
作者 黄旭午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17年第5期77-78,共2页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写了一本书《帕金森定律》(也称《官场病》),深刻揭露了平庸者得势的原因。作者将incompetence(无能)与jealousy(嫉妒)综合为一,加以医学疾病名词的词尾,创造了injelitis这个词。他创造出...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写了一本书《帕金森定律》(也称《官场病》),深刻揭露了平庸者得势的原因。作者将incompetence(无能)与jealousy(嫉妒)综合为一,加以医学疾病名词的词尾,创造了injelitis这个词。他创造出的这个新的英文病名"因嫉怠等死症",意即无能与嫉妒的综合症。他指出: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层里有一个人染上了这种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 英国历史学家 廉蔺 矛盾分析 秦王 诺斯 赵王 一本 春申 上卿
下载PDF
以“文”带“言”文言融合——以《廉蔺列传》教学为例的文言文教学新尝试
2
作者 朱丹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6年第7期72-73,共2页
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学生被动接受,思维倦怠,文言文阅读能力无法切实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廉蔺列传》为例,进行了一次尝试,转变教学方式,以期可以做到以"文"带"言",文言融合。文言... 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学生被动接受,思维倦怠,文言文阅读能力无法切实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廉蔺列传》为例,进行了一次尝试,转变教学方式,以期可以做到以"文"带"言",文言融合。文言文教学惯常都是以字词理解、串讲翻译为主,然后稍加内容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转变教学方式 廉蔺 主体性作用 自主阅读 学习过程 内容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 钱梦龙 学习模式
下载PDF
析义与意境
3
作者 王家騄 《当代修辞学》 1982年第2期26-26,共1页
消极修辞注重词句的准确通顺和全篇的融会一体,名家名篇对于一字一词的运用都往往是考虑到段意和主题的。因此,分析词义或句意,要注意是否切合篇章的意境。有时,词义可作多种解释,结构可作多种分析,这就应该从切合意境上加以抉择而检定... 消极修辞注重词句的准确通顺和全篇的融会一体,名家名篇对于一字一词的运用都往往是考虑到段意和主题的。因此,分析词义或句意,要注意是否切合篇章的意境。有时,词义可作多种解释,结构可作多种分析,这就应该从切合意境上加以抉择而检定了。下面举些文言文的例句来讨论。①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策四》) ②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徐珂:《清稗类钞》) ③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蔺列传》) 例①"托之",可理解为"拜托您",或"把他托付好",或"托付好这件事"。就本句而言,三种解法似乎都行,但是联系人物身分的尊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廉颇 蔺相如 他动词 廉蔺 火器 军械 结构助词 肉袒负荆 解作 老臣 解法 补语 意境
下载PDF
谈《史记》的写人艺术
4
作者 杨建红 《山西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28-,共1页
谈《史记》的写人艺术杨建红《史记》以记叙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体现历史事件,这为本来就绚丽多彩的中国历史人物画廊增添了一大批栩用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其成就是惊人的。《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丰富泡满、生动形象,这是... 谈《史记》的写人艺术杨建红《史记》以记叙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体现历史事件,这为本来就绚丽多彩的中国历史人物画廊增添了一大批栩用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其成就是惊人的。《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丰富泡满、生动形象,这是由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方法去表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形象 人物画廊 艺术方法 人物传记 历史事件 陈涉 思想性格 廉蔺 中国历史 人物性格
下载PDF
蔺相如的形象美
5
作者 何旭光 杨宗华 《大理大学学报》 CAS 1988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作品中传播最广、最家喻户晓、最深入人心的篇章之一.它之所以能够这样令人喜爱,就因为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蔺相如这样一位光彩夺目,感人至深,具有智慧美、勇敢美、爱国美的艺术形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作品中传播最广、最家喻户晓、最深入人心的篇章之一.它之所以能够这样令人喜爱,就因为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蔺相如这样一位光彩夺目,感人至深,具有智慧美、勇敢美、爱国美的艺术形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能信(伸)意强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篇传记的后面又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见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伸)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由此可见,司马迁在此篇之中,主要是表现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敢美.在表现这些形象美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故事的具体、形象、生动的描写来达到这一目的的.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史公自序》 秦王 形象美 廉蔺 赵王 令人 太史公自序 两虎共斗 艺术形象 群臣
下载PDF
文言散文的篇章教学
6
作者 王朵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96-99,共4页
字、词、句、篇的教学是中学语文课的基本内容。近年来,由于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中学语文课很注重字、词、句的教学,这当然是必要的,但相形之下,篇章的教学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文言散文的教学,往往只注意词句的疏通和落... 字、词、句、篇的教学是中学语文课的基本内容。近年来,由于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中学语文课很注重字、词、句的教学,这当然是必要的,但相形之下,篇章的教学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文言散文的教学,往往只注意词句的疏通和落实,而忽视了篇章的讲析和训练。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够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 语文基础知识 六国论 抚尺 《岳阳楼记》 中心论点 廉蔺 读写能力 林嗣环 景物描写
下载PDF
怎样辨别形容词用作副词
7
作者 张奎文 《天津教育》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5-36,共2页
在文言教学中,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副词较为常见,学生易于理解。而形容词用作副词现象较少,学生不易理解。如: 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赤壁之战》) 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 在文言教学中,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副词较为常见,学生易于理解。而形容词用作副词现象较少,学生不易理解。如: 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赤壁之战》) 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同上) 例①②的“新”不能理解成形容词“新旧”的“新”,而应解释为“刚”或“刚刚”,是表示时间的,分别作“亡”与“败”的状语。③(成名)大喜,笼归。(《促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概括抽象 词类活用 词则 梅花岭 林黛玉 黔之驴 中山狼传 贾府 廉蔺
下载PDF
《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质疑
8
作者 木言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9-20,共2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质疑木言一、“必无人”“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句中的“必”,中学语文课本注释为:“一定、实在”。这一诠释欠妥。在古汉语中,“必”固然每每表示“一定”、“实在”的意思,但用作假设,表示“果真”... 《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质疑木言一、“必无人”“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句中的“必”,中学语文课本注释为:“一定、实在”。这一诠释欠妥。在古汉语中,“必”固然每每表示“一定”、“实在”的意思,但用作假设,表示“果真”、“假使”、“假如真的”之类的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本 中学语文教材 廉蔺 赵王 秦王 司马相如列传 丹铅杂录 假设复句 说林上 西征赋
下载PDF
英译晋代诗(九)
9
作者 《语言教育》 1998年第9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路歧 LEAVE 背驰 素丝 turned 光仪 AUTUMN TODAY HOLDING 廉蔺
下载PDF
释“虽”
10
作者 钱坤 《绥化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73-74,共2页
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中,连词“虽”一般有表转折和表假设两种用法。当它表转折时,一般译成“虽然”“尽管”,表假设时一般译为“即使”“纵使”等。但目前有些“注本”对同一“虽”字的注释却很不一致。现略举几例: ①缘木求鱼,虽不得鱼... 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中,连词“虽”一般有表转折和表假设两种用法。当它表转折时,一般译成“虽然”“尽管”,表假设时一般译为“即使”“纵使”等。但目前有些“注本”对同一“虽”字的注释却很不一致。现略举几例: ①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突……(《齐桓晋文之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桓晋文之事 注本 后突 学语文 古诗文 有本有源 谏太宗十思疏 名山水 史迁 廉蔺
下载PDF
秦昭襄王:巧设离间计的雄才大主——解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王立体形象
11
作者 张华峰 《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 2019年第11期36-39,共4页
本文通过对比秦昭襄王对待蔺相如和其他臣子的种种异乎寻常的态度,得出一个大胆猜想:秦王在实施一次高明的离间计。之后运用“互见法”,广泛征引各类文本证据,从秦王是否懂礼、是否贪财好色以及真实的秦昭王的表现来印证本文的观点。文... 本文通过对比秦昭襄王对待蔺相如和其他臣子的种种异乎寻常的态度,得出一个大胆猜想:秦王在实施一次高明的离间计。之后运用“互见法”,广泛征引各类文本证据,从秦王是否懂礼、是否贪财好色以及真实的秦昭王的表现来印证本文的观点。文章从异常入手,探究异常背后的缘由,并且始终秉持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的原则,重构秦昭襄王在《廉蔺列传》中更加真实的生命图景,最终确认秦王实为雄才大主,令人感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廉蔺列传 秦昭襄王 立体形象 离间计
下载PDF
蔺相如是冒险主义者吗
12
作者 陈桂瑛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第12期33-34,共2页
近来,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教学生认识蔺相如是冒险主义者》(《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8期),作者用反事实假设思维法评判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外交活动,并得出结论:“完璧归赵”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文章否定了蔺相如的智勇形象... 近来,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教学生认识蔺相如是冒险主义者》(《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8期),作者用反事实假设思维法评判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外交活动,并得出结论:“完璧归赵”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文章否定了蔺相如的智勇形象,并认为他是一位冒险主义者。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 反事实假设 外交活动 秦王 赵括 智勇 赵王 廉蔺 宦者令
下载PDF
关于“同课异构”的思考
13
作者 张平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16年第10期82-83,共2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廉蔺》)出自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篇目,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廉蔺》)出自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篇目,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课异构 教学课时 张弛有度 人格魅力 情节安排 廉蔺 主要人物 语言描写 文言词语 课堂教学水平
下载PDF
詠史
14
作者 吴夷吾 《船山学报》 1934年第3期170-,共1页
十万横磨气未平。帝含笑向梁城。韩彭但解求分胙。廉兰焉知废内争。军令未诛林父罪。合从犹倚信陵盟。庙谟深远非吾事。栋折榱崩已有声。薪膽君臣霸气豪。寃禽塞海亦无聊。北门锁巳金汤尽。东晋兵馀草木骄。大渡早知分玉斧。五溪无处认... 十万横磨气未平。帝含笑向梁城。韩彭但解求分胙。廉兰焉知废内争。军令未诛林父罪。合从犹倚信陵盟。庙谟深远非吾事。栋折榱崩已有声。薪膽君臣霸气豪。寃禽塞海亦无聊。北门锁巳金汤尽。东晋兵馀草木骄。大渡早知分玉斧。五溪无处认铜标。苦将泪眼新亭上。相送虞渊落日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栋折 知分 五溪 廉蔺
下载PDF
人物形象是如何被成功塑造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话语鉴赏与教学解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金华 《语文月刊》 2020年第6期24-28,共5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分别被人教版必修四、苏教版必修三、沪教版高二第二学期等教材节选为课文,其课后练习都有围绕"故事概括""人物形象理解"而设置的问题,如"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大事,从中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分别被人教版必修四、苏教版必修三、沪教版高二第二学期等教材节选为课文,其课后练习都有围绕"故事概括""人物形象理解"而设置的问题,如"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人教版),"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相映生辉,既各具个性,又有共同特点。试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苏教版),"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三个故事,分析作者是运用哪些方法来塑造两位主人公形象的"(沪教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后练习 教学解读 廉蔺 蔺相如 主人公形象 人物形象 廉颇 人教版
原文传递
负荆请罪
16
作者 吴优 《湖北招生考试》 2005年第22期6-6,共1页
对“负荆”作了创造性的描述,渲染了紧张氛围,紧扣了话题‘意料之外’四字。在众人和赵王都感到“意料之外”的情况下,独蔺相如无此感受,这就为后文“情理之中”张本。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将“情理”二字定位于“爱国”,这很有现实意义。... 对“负荆”作了创造性的描述,渲染了紧张氛围,紧扣了话题‘意料之外’四字。在众人和赵王都感到“意料之外”的情况下,独蔺相如无此感受,这就为后文“情理之中”张本。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将“情理”二字定位于“爱国”,这很有现实意义。还应锦上添花的是,写蔺相如诠释廉将军负荆请罪的“情理”时,不应从性格七讲,要从爱国上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字 赵王 摇曳多姿 廉蔺 后文 两虎相斗 山雨 湖北襄樊市 超荐 秦王
原文传递
争与不争的选择
17
作者 贺佳缘 《湖北招生考试》 2010年第8期24-24,共1页
编者推荐:第三自然段有独到分析——只就"机会"进行论述。此文还需要升格:将第三自然段展开,独立成篇。有些人信奉"知足者常乐",这种人乐观豁达,有时却缺乏上进心;有些人认为"不知足者常乐",这种人图强上... 编者推荐:第三自然段有独到分析——只就"机会"进行论述。此文还需要升格:将第三自然段展开,独立成篇。有些人信奉"知足者常乐",这种人乐观豁达,有时却缺乏上进心;有些人认为"不知足者常乐",这种人图强上进,却又常常因贪得无厌而失去了本心。可见,争与不争,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自然 常乐 生活智慧 乐观豁达 段展 湖南省长沙市 洪战辉 廉蔺 人生的道路 上卿
原文传递
浅谈作文系列教学之——不断积累材料
18
作者 赵琦 《中小学电教(下)》 2009年第8期71-71,共1页
作文课上,有些学生稍加构思便奋笔疾书,可有些学生苦思半天,才勉强开头,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也许有多种,但主要原因是写作素材的悬殊。造房子要砖瓦,做衣服要布料,写文章则要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课上,有些学生稍加构思便奋笔疾书,可有些学生苦思半天,才勉强开头,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也许有多种,但主要原因是写作素材的悬殊。造房子要砖瓦,做衣服要布料,写文章则要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许你有些米,但是太贫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累材料 作文课 写作素材 造房子 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廉蔺 山东省蓬莱市 蜂采蜜 性格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